劉亦菲版《花木蘭》日前已經在國內各大影院上映,觀眾對這部影片耗資2億的影片褒貶不一。
其實該片在國外首映後國內就出現了很多免費搶版,從這個時候開始罵它是爛片的聲音就開始此起彼伏。
從劇情到服化道沒有不被吐槽的,包括皇帝頭頂的燈光都被細心的UP主們損的如浴霸般不堪。
但其實臣妾也是細細的看了一遍,覺得這片子很好啊!並沒有網傳的那麼爛!說它爛的人是不是沒有站在對的位置去觀賞呢?
外國人來拍中國古代故事肯定會有一些硬傷,畢竟整部影片只有演員和原著是中國的,其餘的所有都是外國「生加工」,包括他們想闡述的理念都是濃濃的「異域風味」,他們不了解中國幾千年歷史這個不足以判「死刑」吧,你只能說它不夠嚴謹。
那麼在觀影時我們應該重點看什麼?肯定不是歷史,平心而論又有幾個國人對古代史爛熟於心呢?
所以《花木蘭》這部影片的看點在於外國思維下的中國古代故事。
換個角度你再細品一下,這部影片其實是一部非常聰明的影片!
講古代故事肯定會用到古建築,一是還原歷史場景,二是古建築能立刻把觀眾帶進這段歷史中。
開場的福建土樓從構圖到鏡頭語言,都美輪美奐,這個不可否認,開場鏡頭的運用真的讓人如臨仙境,簡直比動畫版還要夢幻。
土樓是不是花木蘭家咱們就不多議了,但土樓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它足夠代表中國特色。
迪士尼使用福建土樓這一建築,臣妾以為他們是想把他們所喜愛的中國文化都凸顯出來,以此來訴說他們眼中的中國之美,來抒發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之情。
打個比方,一個小夥子追求心中愛慕的姑娘時肯定會把他認為的好東西一股腦兒的都給姑娘,影片也一樣外國人想把他喜歡的中國全部呈現出來。
所以會出現一些在國人看來非常違和的「混搭」,但這個並不影響他們向中國示好,畢竟這部影片本來就是為了國內市場而拍的,從故事到人清一色中國演員。
國外混搭下的中國歷史,能讓我們了解到美國人眼中中國古代的樣子,就這一點來說影片的功能性還是很多的。
迪士尼為什麼鍾情於花木蘭?大家想想能代表美國的建築除了白宮還有什麼?自由女神!
花木蘭在他們心中就如同自由女神,所以在選故事題材的時候美國人也是很細緻的,畢竟商業片要找到全世界人共鳴還是要下一番功夫。
那其實女權主義在國內探討的也比較多,類似於《七月與安生》《歡樂頌》這種純女性的影片。尤其是現在一直在宣揚獨立女性啊,全職媽媽逆襲啊,之類的,縱深看這部影片還是有很多的層次。
《花木蘭》中除了劉亦菲扮演的花木蘭,還有鞏俐扮演的仙娘,兩個女子都是身懷絕技,會武功。影片中外國人把中國武術稱為「氣」,把會武功的女子稱為「女巫」。
但到底是什麼樣的武功影片沒有刻意去描述,包括鳳凰的出現,也只是象徵性的去通過畫面去描述,這其實有很多留白在裡面。
一方面是他們其實不懂中國武術,另一方面讓他們去拍一些中國隱喻這對他們來說很困難。
這個其實真的良心了,畢竟在外國人眼裡太極氣功之類那都是「神」之所在,任憑他們再加幾百年歷史都不會出現的。
他們不懂也體會不到,但是卻真實的把這些不懂演繹出來了。畫外音:「這就是我認識的氣功,我不懂,但也不怕你們笑我無知」。
這樣比不懂裝懂更討喜,大家可以從這一細節看出製作方的誠意,美國的霸權是出了名的,但在從影片中可以卻看出他們認真求教的態度,實屬難得。
其實神仙姐姐一直都是仙氣護體,劉亦菲的美是屬於天上的,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因為往往她在出場的瞬間就用完了她全部的美,後期很難突破,但她被觀眾喜愛也是因為美,所以美對劉亦菲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這也是她一直沒有什麼站得住腳的作品的原因。
但在《花木蘭》裡,導演把劉亦菲的美運用到了極致,他發現了劉亦菲美的雙面性,並巧妙的進行了分割,使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了她的演技,弱化了她美。
一開場就是給臉上各種糊亂七八糟的東西,脂粉,泥巴,反正沒幹淨過,可是就是這種「髒」讓我們忽略了她的相貌更多的去關注了她的演技。
而當花木蘭鳳凰涅槃後,劉亦菲從村妮升華生女英雄,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這種循序漸進的表達方式,不僅抓住了觀眾的心,還給演員的演技加分不少。
不得不說國外導演這樣安排還是很精妙的,這部影片簡直就是為劉亦菲量身定製的。
當然實話說劉亦菲的演技確實長進不少。
影片裡不管是不斷提到「真、忠、勇」還是故事情節都是為了凸顯「孝」的存在,關於如何體現的這裡說3點。
1、放棄喜好,選擇家人是孝。
花木蘭喜歡武術,很有天賦,但家人卻認為她應該和其他女子一樣,做個賢妻就是最大的光榮。
隨後花木蘭放棄了武術,接受了相親,聽從父母安排是孩子敬畏父母,這其實是孝順父母的一種方式。
2、替父從軍的初衷也是為了孝。
其實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想成為父母希望的那樣,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與父母的期待總是會有衝突。
這也是青春叛逆期的存在,但是在有了閱歷和經驗後,很多人會開始理解當初父母對自己人生的「幹預」,懂得了父母的用心良苦。
所以很多人會在中年後開始痛改前非的對父母好。
3、放棄榮譽,回家領罪是孝。
花木蘭在解救皇帝後,皇帝賜予她榮譽和地位,她拒絕了,她說她給家族丟人了,她要回家接受懲罰。
皇帝賜了一個「孝」字給她。
以上3點都是為了刻畫花木蘭是一個孝順的姑娘,這也是影片最大的主題。
話說外國人自成年後大多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家人間的親情並沒有中國那麼濃厚,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之一。
但在影片裡我們看到了外國人對中國孝道的詮釋,臣妾認為外國人根本不理解為什麼一個人放棄到手的榮譽和地位自願回家找罵的,因為美國是自由之都,他們肯定不會因為這個原因放棄自己的前途。
可是《花木蘭》把中國的「孝道」拍出來了,不管他們是出於什麼心理,這很難得。
中國自古重視家族文化,能「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而「孝」即為「家」之首。
然而我們在追求發展的時候把這方面忽略了,但是在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我們又把它「撿」回來了,並大力宣揚。
突出「孝」就是讚揚家族文化,這對增加國家凝聚力、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可以說《花木蘭》不僅致敬了中國古代故事,還對我國的一些政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創人員真的用心了,即便是為了中國市場做出了「討好」之舉,但是舔的咱舒心啊!
《花木蘭》這部影片內涵了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中國演員以及中國傳統美德,讓我們看到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不僅讓我們理解了中美文化的差異,也增進了中美藝術領域的結合。
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國電影業的不景氣,他們急需一些作品來佔有國內市場,不惜自降身段來討好中國觀眾。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終於在世界站穩了腳跟,並影響著多個國家的發展,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局下,中國無疑是最大的市場,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回來搶佔先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看到這裡中國的電影人要加把勁啦!
我是@自在小姐 關注我,做快樂吃瓜人。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