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了一輩子的書 如今,他打算給它們找個好歸宿

2020-12-23 澎湃新聞

15826166697

九龍坡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諮詢熱線

023-89123801 023-68058242

九龍坡區政府衛生服務熱線電話

「千裡行,始腳下。讀萬書,行萬路。書有路,勤為徑。學無涯,苦作舟。」這是82歲老人張時全編撰的《育人三字經》,也是他一生與書結緣、筆耕不輟的初心。

▲張時全整理自己的作品。

日前,老人撥打本報「民聲新聞熱線」18008303668表示:讀書、愛書、嗜書、淘書、寫書,算是我此生唯一的愛好。如今身體有恙,眼睛也不好使,希望將收藏的近千冊書籍捐出來,給它們找個好歸宿。

愛書

生活雖艱 仍愛閱讀

8月25日,銅罐驛鎮,重慶鹼胺家屬區。

記者敲開張時全的家門,一個身材清瘦、行動有些緩慢的老人出現在眼前。他身著純棉汗衫和長褲,扶了扶眼鏡,禮貌地邀請記者進屋。

屋內的床頭、書桌、沙發,甚至衣櫃裡,都擺滿了各種書籍,原本不大的房間顯得有些擁擠。

「給你們打了電話,我就開始收拾整理這些書籍。」張時全用布一本本小心地擦拭乾淨,再用尼龍繩整齊打包放到布袋裡。

不靈活的動作、模糊的視力和因帕金森綜合症而不停抖動的右腿,似乎在訴說著這位老人與書為伴的漫長歲月。

幼時,父母相繼去世,張時全與哥哥相依為命。

「讀書完全是依靠國家的幫助,全額減免學費,每年還給我發一套衣服和一雙鞋,加上哥哥給的兩三塊生活費,勉強維持生活並完成了學業。」生活雖艱,但並不影響到張時全對閱讀書籍的喜愛。他認為,愛書這個習性,是慢慢養成的。作為一個愛書人,他總是喜歡打聽圖書出版發行的情況;每到一地,最想去的也總是書店。

買書

購第一本 省吃儉用幾個月

1953年,張時全買了人生第一本書——《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原本早上要吃兩個饅頭,我就只吃一個,喝一碗稀飯,三分錢的鹹菜都不捨得加。」老人就這樣省吃儉用幾個月,攢齊了買書錢。談及第一次買書經歷,老人記憶猶新。

由於經濟困難,張時全大多只買得起特價書:「我花5分錢買了一本《列寧》,至今還完好保存著。還買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一家》《青春之歌》《保衛延安》……」

有些書買不起,他就跑去書店看。周末全天泡在那裡,由於姿勢不對,書越看越多,眼睛的度數也越來越高。

1958年高中畢業,張時全先後在魚洞、青木關、西彭等地任教,每月工資除了基本生活支出,全部用於購書。

1969年結婚後,買書才有了「節制」——怕妻子埋怨,偷偷拿出工資的一部分不上繳,買了書就說學校發的。有一次被妻子發現了,他像個犯錯的學生,先道歉保證下不為例,然後動之以情「哄」道:「我是搞文字工作的,不多看書怎麼能行呢!今後我如實上繳,打報告寫申請買書。」

此後,妻子對張時全買書的事,不再計較,反而支持。

寫書

堅持寫作 源於對文字的愛

張時全愛讀書,也愛寫作。從16歲開始,他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重慶日報》等全國、省市、行業報刊上發稿千餘篇。

▲張時全收集整理自己發表過的文章剪報。

老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集整理自己發表過的文章剪報。在臥室的書桌前,擺放著5本,每本厚度約5釐米。「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張時全說。

「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是1954年寫的詩歌《中蘇友好》。當時在《重慶日報》發表後,又被《人民日報》轉載,從此對寫作的興趣愈加濃厚。」張時全回憶,那時寫稿是沒有稿費的,就想多寫多練筆,詩歌、散文、小說、通訊、報告文學、劇本都嘗試。

▲張時全創作的《天倫之歌》劇本和碟片。

「張老師身份很多,既是老師,又是記者,還是主編、作家。」原巴縣一中1983級學生,現巴南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曾佑華回憶,張老師在1993年根據楊家坪一市民登報「徵母」的真實故事,創作了報告文學作品《天倫之歌》,後改編成電視劇《徵母傳奇》,在央視、各省市臺播出,三次榮獲國家級大獎。「這件事,在同學圈引起了轟動。」

在張時全看來,自己之所以堅持寫作,是源於對文字的熱愛。「我喜歡寫文章,更希望通過文字記錄身邊的歷史、記錄優秀的故事,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張時全編寫出版了《西彭故事》《魯大東傳》《道德歌》《園丁壯歌》《桃李芬芳》等書籍,擔任過《二十一世紀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幹部文庫》主編,參與過《九龍黨史》《九龍文史》《大渡口區地方志》等編纂工作,在文學創作上碩果頗豐。

護書

視書為友 小心翼翼保護

在張時全的臥室裡,有一牆的衣櫃,打開裡面,沒有衣物,而是多年來收藏的書籍。

「原先最多有近兩萬冊,幾次搬家,丟了一些,又送了不少。」說到丟失的書,老人稍顯失落。

因為丟了幾次書,張時全傷心地哭了幾場,還專門寫了一篇800多字的《祭書文》——「嗚呼我的書,提起我的書,濁淚滾滾……」年事已高的老人,沙啞著嗓子,情不自禁地吟誦了起來。

▲張時全曾用過的書籍收藏章。

如今,老人的藏書,很多都用報紙或廣告紙包了書皮,書中不少地方都工整地記有批註,即使經歷了幾十年,依舊如新。

對於如何保護,張時全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看書時,不能摺疊書頁,保持邊角整齊。夏天,將書拿到太陽下兩面翻曬,以免蟲蛀。

「書就是我的好朋友,有些書不是讀完了就可以隨便亂扔的,應好好愛護。」張時全說。

贈書

傳遞書香 樂於分享

予人書本,手留墨香。一直以來,視書為寶的張時全也非常樂意與愛書之人分享自己的藏書。在30多年的教書過程中,每當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他都會自掏腰包購買一些常用的工具書送給學生。

此外,為了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他還會將自己的部分藏書贈送給成績突出的學生。「那時候學生收到老師送的書,心裡都樂開了花,那是對他們成績的肯定。」張時全笑著說。

除了給自己的學生送書,張時全還向不少地區的書屋捐書。他說,迄今差不多捐了5000多冊,其中不乏來自遼寧、河北、貴州、四川等地的愛書者,專門寫信來「索書」。「書是給人看的,既然有人需要,我就送給他們。」

張時全在整理藏書時,翻開一本書,輕輕拂過扉頁,格外小心,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對他「好朋友」的珍視。

「人老了,身體差,眼睛也不中用,已經很久沒有看書了。與其放在家裡,不如將這些書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繼續發揮它們的價值。」張時全笑著說,目前家中還剩1000餘冊藏書,大多為文史類書籍,希望通過本公眾號,給這些「好朋友」找一個好歸宿,讓它們繼續發揮作用。

更多新聞

記者:肖雨

見習記者:黃秋彤

攝影:王茂松

小編:素簡

校對:丁妮

原標題:《愛了一輩子的書 如今,他打算給它們找個好歸宿》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託付於愛書之人,讓書「活起來」 張時全將藏書贈與喜瑪拉雅書店
    8月29日,本公眾號《愛了一輩子的書 如今,他打算給它們找個好歸宿》報導了83歲老人張時全想為近千冊藏書找個好歸宿。8月30日,在記者的帶領下,劉景活和他的朋友驅車來到位於銅罐驛鎮的重慶鹼胺家屬區張時全老人家中拜訪。2「將書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愛書者,人皆敬之。來到張時全家中,劉景活有些侷促。「我很尊敬這些老一輩的文化人,今天我是懷著一顆真誠的心來向張老請教的。」
  • 給廢舊家電找個「好歸宿」
    這一方面折射出我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現實課題:替換下來的廢舊家電該怎樣處理,如何為它們找個「好歸宿」?眼下,廢舊家電回收和再利用存在某些現實問題。一是沒有統一規範的回收體系。很多時候,居民只希望「回收者」拉走它們就好,沒有想著置換多少錢,特別是大件家電,一般人抬不動,沒有電梯就更難運到室外。
  • 影評《相愛相親》一輩子很長,願你的愛有所託,願你我都找到歸宿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意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影評《相愛相親》一輩子很長,願你的愛有所託,願你我都找到歸宿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十分感人卻又很質樸的電影《相愛相親》。由張艾嘉自導自演的一部電影。
  • 胡洪俠 | 她找書,我找她「找書的書」
    除了牆上有個標牌,那家全世界聞名的舊書店早已蹤影全無。2002年我初訪倫敦,在查令十字路逛了幾家舊書店,竟然沒想起去84號看看。到了愛丁堡,才在新書店裡買了原版「84號」,聊勝於無。2003年非典期間,我曾寫過一篇《她找書,我找她「找書的書」》,詳述此書內外的種種故事。18年過去,我們又處疫情中,而我又忽然買了海報等等。世界奇妙,書緣難測。
  • 中年玩咖男星要找個好歸宿,也是不容易啊
    別看現在玩得開心,男人嘛,終究還是要找個好歸宿的。 等以後老了就知道,名聲壞了,要找老實女人接盤,也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啊。 他找了個乖巧小嬌妻,喜滋滋宣告天下,結果鬧了個尷尷尬尬。
  • 中年玩咖男星要找個好歸宿,也是不容易啊
    別看現在玩得開心,男人嘛,終究還是要找個好歸宿的。等以後老了就知道,名聲壞了,要找老實女人接盤,也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啊。前一陣大病一場,從此醒悟到家庭才是男人的歸宿。他找了個乖巧小嬌妻,喜滋滋宣告天下,結果鬧了個尷尷尬尬。
  • 哪種女人會有好歸宿?
    有人常說,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婚姻才是一個女人最好的歸宿。讀書無用論在女孩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世俗判斷一個女人成功與否,就是看她有沒有嫁個好男人。難道婚姻就是女人最好的歸宿嗎?《我的前半生》裡,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很好地詮釋了「嫁得好」。結婚後的子君,在家裡過上了別人稱羨的富太生活。老公負責賺錢養家,她負責貌美如花,穿幾萬塊的定製鞋,去的是高端美容院,生活起居有阿姨照顧,活得簡直像個少女。
  • 女人打算不愛你的3個徵兆,很準
    但是一個女人不愛你的樣子真的很明顯,所以女人打算不愛你,會有3個徵兆,很準。1、對你的事情變得漠不關心張女士和李先生是大學時期的同學,在大學快要畢業的時候,兩人才相互認識。既然巧合下的人向同一家公司投了簡歷,在面試的時候兩人相互打氣,因此而結交。那天,李先生和張女士簡單交流後,便覺得張女士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於是對她展開了瘋狂的追求。
  • 你還沒放下對我的愛,我怎麼捨得轉身離開?
    「我父親很愛看環球時報,一直訂著看。如今他得了癌症,已在彌留之際,我們很意外,他什麼都沒囑咐,就囑咐我們要和報社聯繫,他想把攢下的《環球時報》捐給報社,想給它們找個歸宿」,趙先生說。「他想給它們找個歸宿」。突然覺得,這話很耳熟。似曾聽過。連趙晉文的名字,好像都很熟悉。是不是他?
  • 被祝找個好歸宿,其實二胎都3歲大
    還有網友不了解李思思婚姻狀況,評論稱希望她能夠找到一個好歸宿,很快就得到其他網友的回覆,表示李思思早已結婚,如今都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公眾人物往往都很注重保護家人隱私,據悉,李思思的兩個兒子今年分別是6歲和3歲,但從未公開過他們的正面照片和真實姓名。今年端午節,李思思在社交平臺曬出兩個孩子的小手,同期分享的短視頻中,還有兩個孩子在家裡玩鬧追逐的身影。
  • 什麼才是女人的「好歸宿」?
    然後《新白娘子傳奇》爆紅,那首《千年等一回》像打開新世界大門,好聽得讓人感覺聽一輩子也不過癮。電視劇演完了,才知道她的模樣,長髮披肩,雙眼楚楚,真是溫柔。忘了是什麼時候,忘了她。瓊瑤劇早就褪潮,「白娘子」已是滿世界接廣告的中年婦人,新生代的姑娘只有在自拍時楚楚可憐,一轉臉,唇舌如劍。
  • 她一部戲吃一輩子,二婚找了個小鮮肉,如今丈夫紅到讓人嫉妒
    年輕的李琳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拍攝了一部很是經典的作品,靠這部戲吃一輩子,這部戲就是《上錯花轎嫁對郎》,她在劇中飾演冰美人「杜冰雁」。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小李琳,她一部戲吃一輩子,二婚找了個小鮮肉,如今丈夫紅到讓人嫉妒。
  • 她一部戲吃一輩子,二婚找個小鮮肉,如今丈夫紅到讓人嫉妒
    年輕的李琳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拍攝了一部很是經典的作品,靠這部戲吃一輩子,這部戲就是《上錯花轎嫁對郎》,她在劇中飾演冰美人「杜冰雁」。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小李琳,她一部戲吃一輩子,二婚找了個小鮮肉,如今丈夫紅到讓人嫉妒。
  • 蔡康永給年輕人的信:《康熙來了》可不打算陪你一輩子
    每一次《康熙來了》的收視率偏低,都是因為撞上了某一出厲害的劇,比方說《蘭陵王》、《浪漫滿屋》、《半澤直樹》,我們收視率立刻變一半,只好自我勉勵,他們只有十集,播完我們就回來了。《甄嬛傳》也好,《流星花園》也好,有一天,你會跟它揮別的。你會長大,所以,《康熙來了》可不打算陪你一輩子,千萬不要讓我們陪你一輩子,去找更廣闊的世界。至於會不會感覺到重複?我最近也在想這件事。
  • 無論你是什麼垃圾,我都為你找好了歸宿
    >生活中垃圾無處不在據說在武漢一個成年人每日的垃圾產量達1.2公斤左右在進入指定垃圾桶後垃圾將迎來怎樣的命運它們的歸宿又如何棄之不顧,它們是廢品;合理利用,它們就是寶藏,變廢為寶,從來不是說說而已!東西湖城管全力出擊,有效破解了垃圾收集、運輸、處置、消納等難題,推進垃圾分類『閉環』,給垃圾一個好「歸宿」。
  • 給電子垃圾找個好"歸宿" 蘭州交大志願者開展"電子垃圾換購"活動
    給電子垃圾找個好「歸宿」 蘭州交大志願者開展「電子垃圾換購」活動 每日甘肅網11月26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11月25日,蘭州交通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開展了
  • 其實,離婚女人最好歸宿,並不是再婚!
    愛的結果無非就是這兩種情況,一種一直走一下,一種就是離婚。其實,離婚女人最好歸宿,並不是再婚!現今這個社會,離婚現象越來越普遍,人們不再覺得離婚是一種非常不正常的現象。但是離婚對女生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很多都會說,女人一旦離婚就會剩下來,就是「賠錢」的,很難再找到會愛你的男人。但其實女人不能因為一次婚姻的失敗,就看輕自己,也不能因為別人的流言就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自卑。
  • 離婚女人最好的歸宿是什麼?
    她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哪些人不適合自己,與其委屈求全的找一個所謂的歸宿,還不如遵從自己真實內心的選擇。碰到那個對的人,就好好把握珍惜,這輩子實在碰不到,也不會讓自己的生活沒有目標,因為人的一生中,不光有愛情,還有親情,友情,工作,事業,以及自己的追求和愛好。更有遠方的大海和星辰。
  • 現代詩歌《假使你不愛我,我的心更向何處去求歸宿》《難近你身》
    《如今我一萬聲說我愛你,卻難再挨近你的身》--陳夢家那一晚天上有雲彩沒有星,你攙了我的手牽動我的心。天曉得我不敢說我愛你,為了我是那樣年青。那一晚你同我在黑巷裡走,肩靠肩,你的手牽住我的手。天曉得我不敢說我愛你,把這句話壓在心頭。那一晚天那樣暗人那樣靜,只有我和你身偎身那樣近。
  • 天涯何處是歸宿?
    她的父母原本都是土生生長的南方人,祖父更是在南方國民政府中擔任警察要職,1949年時,她的父母已經有了4個孩子,大哥剛好上小學,她的父母在那年八月抵達香港,打算找好落腳的地方再回去接4個孩子出來。沒想到落腳的地方還沒有找好,十萬大軍就挺進了南粵,她的父母再也不敢從香港返回內地,因為她的祖父解放只有二十多天就被鎮壓,4個孩子只有大哥在好心人照看下得以存活。悲憤絕望的父母從香港輾轉到臺灣,幾年後,才生下了她這個女兒。直到她成年,她的父母都不知道4個孩子是死是活,父母從小就教育她,好好讀書,長大了一定要離開臺灣到美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