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6166697
九龍坡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諮詢熱線
023-89123801 023-68058242
九龍坡區政府衛生服務熱線電話
「千裡行,始腳下。讀萬書,行萬路。書有路,勤為徑。學無涯,苦作舟。」這是82歲老人張時全編撰的《育人三字經》,也是他一生與書結緣、筆耕不輟的初心。
▲張時全整理自己的作品。
日前,老人撥打本報「民聲新聞熱線」18008303668表示:讀書、愛書、嗜書、淘書、寫書,算是我此生唯一的愛好。如今身體有恙,眼睛也不好使,希望將收藏的近千冊書籍捐出來,給它們找個好歸宿。
愛書
生活雖艱 仍愛閱讀
8月25日,銅罐驛鎮,重慶鹼胺家屬區。
記者敲開張時全的家門,一個身材清瘦、行動有些緩慢的老人出現在眼前。他身著純棉汗衫和長褲,扶了扶眼鏡,禮貌地邀請記者進屋。
屋內的床頭、書桌、沙發,甚至衣櫃裡,都擺滿了各種書籍,原本不大的房間顯得有些擁擠。
「給你們打了電話,我就開始收拾整理這些書籍。」張時全用布一本本小心地擦拭乾淨,再用尼龍繩整齊打包放到布袋裡。
不靈活的動作、模糊的視力和因帕金森綜合症而不停抖動的右腿,似乎在訴說著這位老人與書為伴的漫長歲月。
幼時,父母相繼去世,張時全與哥哥相依為命。
「讀書完全是依靠國家的幫助,全額減免學費,每年還給我發一套衣服和一雙鞋,加上哥哥給的兩三塊生活費,勉強維持生活並完成了學業。」生活雖艱,但並不影響到張時全對閱讀書籍的喜愛。他認為,愛書這個習性,是慢慢養成的。作為一個愛書人,他總是喜歡打聽圖書出版發行的情況;每到一地,最想去的也總是書店。
買書
購第一本 省吃儉用幾個月
1953年,張時全買了人生第一本書——《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原本早上要吃兩個饅頭,我就只吃一個,喝一碗稀飯,三分錢的鹹菜都不捨得加。」老人就這樣省吃儉用幾個月,攢齊了買書錢。談及第一次買書經歷,老人記憶猶新。
由於經濟困難,張時全大多只買得起特價書:「我花5分錢買了一本《列寧》,至今還完好保存著。還買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一家》《青春之歌》《保衛延安》……」
有些書買不起,他就跑去書店看。周末全天泡在那裡,由於姿勢不對,書越看越多,眼睛的度數也越來越高。
1958年高中畢業,張時全先後在魚洞、青木關、西彭等地任教,每月工資除了基本生活支出,全部用於購書。
1969年結婚後,買書才有了「節制」——怕妻子埋怨,偷偷拿出工資的一部分不上繳,買了書就說學校發的。有一次被妻子發現了,他像個犯錯的學生,先道歉保證下不為例,然後動之以情「哄」道:「我是搞文字工作的,不多看書怎麼能行呢!今後我如實上繳,打報告寫申請買書。」
此後,妻子對張時全買書的事,不再計較,反而支持。
寫書
堅持寫作 源於對文字的愛
張時全愛讀書,也愛寫作。從16歲開始,他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重慶日報》等全國、省市、行業報刊上發稿千餘篇。
▲張時全收集整理自己發表過的文章剪報。
老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集整理自己發表過的文章剪報。在臥室的書桌前,擺放著5本,每本厚度約5釐米。「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張時全說。
「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是1954年寫的詩歌《中蘇友好》。當時在《重慶日報》發表後,又被《人民日報》轉載,從此對寫作的興趣愈加濃厚。」張時全回憶,那時寫稿是沒有稿費的,就想多寫多練筆,詩歌、散文、小說、通訊、報告文學、劇本都嘗試。
▲張時全創作的《天倫之歌》劇本和碟片。
「張老師身份很多,既是老師,又是記者,還是主編、作家。」原巴縣一中1983級學生,現巴南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曾佑華回憶,張老師在1993年根據楊家坪一市民登報「徵母」的真實故事,創作了報告文學作品《天倫之歌》,後改編成電視劇《徵母傳奇》,在央視、各省市臺播出,三次榮獲國家級大獎。「這件事,在同學圈引起了轟動。」
在張時全看來,自己之所以堅持寫作,是源於對文字的熱愛。「我喜歡寫文章,更希望通過文字記錄身邊的歷史、記錄優秀的故事,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張時全編寫出版了《西彭故事》《魯大東傳》《道德歌》《園丁壯歌》《桃李芬芳》等書籍,擔任過《二十一世紀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幹部文庫》主編,參與過《九龍黨史》《九龍文史》《大渡口區地方志》等編纂工作,在文學創作上碩果頗豐。
護書
視書為友 小心翼翼保護
在張時全的臥室裡,有一牆的衣櫃,打開裡面,沒有衣物,而是多年來收藏的書籍。
「原先最多有近兩萬冊,幾次搬家,丟了一些,又送了不少。」說到丟失的書,老人稍顯失落。
因為丟了幾次書,張時全傷心地哭了幾場,還專門寫了一篇800多字的《祭書文》——「嗚呼我的書,提起我的書,濁淚滾滾……」年事已高的老人,沙啞著嗓子,情不自禁地吟誦了起來。
▲張時全曾用過的書籍收藏章。
如今,老人的藏書,很多都用報紙或廣告紙包了書皮,書中不少地方都工整地記有批註,即使經歷了幾十年,依舊如新。
對於如何保護,張時全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看書時,不能摺疊書頁,保持邊角整齊。夏天,將書拿到太陽下兩面翻曬,以免蟲蛀。
「書就是我的好朋友,有些書不是讀完了就可以隨便亂扔的,應好好愛護。」張時全說。
贈書
傳遞書香 樂於分享
予人書本,手留墨香。一直以來,視書為寶的張時全也非常樂意與愛書之人分享自己的藏書。在30多年的教書過程中,每當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他都會自掏腰包購買一些常用的工具書送給學生。
此外,為了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他還會將自己的部分藏書贈送給成績突出的學生。「那時候學生收到老師送的書,心裡都樂開了花,那是對他們成績的肯定。」張時全笑著說。
除了給自己的學生送書,張時全還向不少地區的書屋捐書。他說,迄今差不多捐了5000多冊,其中不乏來自遼寧、河北、貴州、四川等地的愛書者,專門寫信來「索書」。「書是給人看的,既然有人需要,我就送給他們。」
張時全在整理藏書時,翻開一本書,輕輕拂過扉頁,格外小心,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對他「好朋友」的珍視。
「人老了,身體差,眼睛也不中用,已經很久沒有看書了。與其放在家裡,不如將這些書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繼續發揮它們的價值。」張時全笑著說,目前家中還剩1000餘冊藏書,大多為文史類書籍,希望通過本公眾號,給這些「好朋友」找一個好歸宿,讓它們繼續發揮作用。
更多新聞
記者:肖雨
見習記者:黃秋彤
攝影:王茂松
小編:素簡
校對:丁妮
原標題:《愛了一輩子的書 如今,他打算給它們找個好歸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