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梵語裡類似於「般若」,在佛家看來,是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論》說:「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
一、智慧的定義
一則,論智
「智」字從知,在春秋時代又通用於「知」。《釋名》說:「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可見「智」是智慧,「知」是知識,「智」不是普通的知識,而是高級的知識和能力。
智慧需要以經驗為基礎,而不是脫離經驗的理性活動。《晏子》說:「見足以知之者,智也。」《五行篇》也說:「見而知之,智也」。
孟子說:「智所以知聖人。」我的理解是,「智」即是實踐智慧。古人特別注重行動的實踐智慧。
二則,論慧
慧的本義是聰明與才智。引申為佛教名詞的般若,意譯為慧,智慧。
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決斷曰智,簡擇曰慧。俗諦曰智,真諦曰慧。《大乘義章九》曰:「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個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
二、中醫裡有智慧
中醫裡有許多智慧,這個智慧可分為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有智慧的理念。
比如,「天人合一」、取類比象、形神兼顧、守中……這些都是關於生命與健康的大智慧。細細體悟這些理念,既能提升我們的中醫素養。
第二層是中醫內涵天地之道。
何謂道?我的理解是:天地運行的規律即是道,這個道即是智慧。學習天地之道,既可以養生,可以治病。
「道不遠人,遠人非道也」。道本來就在那裡,需要我們去體悟。我們能體悟天地之道,這即是有智慧。
道是需要去實踐的。不實踐就沒有道。中醫的實踐就是臨床。沒有臨床就沒有道,沒有臨床也就沒有智慧。
中醫裡至高智慧的境界是怎麼樣的?《內經》講上古真人「提攜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即是至高的智慧境界。
三、智慧從哪裡來?
中醫要提升素養,需要智慧。智慧從哪裡來?
我的理解是:從內心來。智慧是內求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智慧來自於我們的潛能的開啟,來自於我們的清淨本心、良心。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巨大的智慧,若能把它開發出來,即是開悟。
小結
智慧即是內心流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累積進來的。作為中醫人,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去體會天地之道,去提升自己的中醫素養,這個過程,即是培養智慧的過程。
如果能深入中醫,體會「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境界,當能體悟其中的智慧。
這個境界與佛家所講的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去掉貪嗔痴及怨恨惱怒煩,摒棄世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世智辯聰是一樣的。
我的體會是,智慧從靜中來。靜而後能安,心靜心安則智慧自出。( 董洪濤)#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