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李老師,愛情是什麼?
說實話,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
畢竟幾千年來,有太多人在尋找這個答案,但還是沒有一個人能說明白。不過我這些年一直在研究婚姻、性和家庭,對於愛情,的確也是有一些感悟的。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什麼是愛情,什麼是真愛。
李老師你這種愛情,
太可遇不可求了
每個人對愛情的看法,多少都來自自己的感情經歷。我呢,也有自己的故事。
四十一年前,我認識了王小波,最開始呢,是小波先追的我,我隨後也給了他回應。
有一次,我看他日記本裡夾著一封給我的信,他說,他感受到了我的「那種山呼海嘯般的響應」,這讓他感覺自己非常幸運。
當年,小波給我寫了很多情書,後來都出版了。
有人說小波的情話是很熱的,熱得燙手,比如小波想我的時候就這麼寫,他說:
「你不在我眼前時,我面前就好像是一個霧沉沉、陰暗的海,我知道你在前邊的一個島上,我就喊:『愛!愛呵!』
好像聽見了你的回答:『愛。』」
現在王小波去世二十多年了,回想起當初,我能夠得到他對我的激情之愛,我就覺得這真是我一輩子的幸運。
小波去世之後,我又認識了大俠,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激情之愛。
當時我嫂子還調侃我說:「你怎麼又掉到蜜罐裡了。」
她意思是說,本來王小波就是個蜜罐,這次和大俠在一起又掉蜜罐裡了。
大俠對我的愛真是特別真摯,我們剛認識的時候,他說有段時間只要一想到我,身體裡就有股熱流,從心口一直往下流。
他本來是個不擅長寫作的人,但是因為愛情的緣故變成了詩人,給我寫了很多情詩,非常動人。
到現在我們在一起也有二十年了,感覺兩個人快變成一個人了,在這個過程中,愛情慢慢變成了親情,激情變成了柔情。
這兩段愛情給我的印象是,如果一個人真的發生了激情之愛,那個力量真的是無堅不摧的、完全抵擋不住的,跟一般的所謂找對象,考慮這樣那樣條件的很不一樣。
我以前跟一個年輕人說我的這些經歷,那個年輕人就說,李老師你這種愛情太可遇不可求了,現在有這種激情之愛的人不多啊,很多人是挺一般的愛情,談不上靈魂之愛這麼高大上的。
在我看來,這種激情之愛發生的概率也許真的不太高。
就算愛只是一種錯覺,
我也想讚美它
按親密關係的程度,我把人們的愛情分成三個層次:好感、喜歡和激情之愛。
比較低的層次就是好感。
我覺得你這個人還不錯,可以跟你在一起,這就是好感。
第二個層次是喜歡,就是覺得挺喜歡對方的,感情上也挺溫柔的,但是沒有太多激情,這是喜歡。
比如我上大學的時候遇到了我的初戀,當時我特別激烈地愛他,但是他不怎麼愛我,有點兒像單戀似的。
而在我這一方,覺得還是發生了激情之愛,就是會有很多迷戀,而他對我也就是在喜歡這個層次上。
後來我和王小波在一起了,就有點兒暗暗慶幸:幸好我這初戀是失敗的,不然恐怕就碰不到小波了。
第三個層次我稱之為激情之愛,它才是最高階段的愛,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墜入情網之類的話。
所謂墜入情網有一種迷戀的成分,有一種非理性的迷戀,所以有人會說一見鍾情。
實際上,激情之愛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概率並不是很高。但是我就這麼幸運地經歷到了幾次。
我對愛情的理解是,它是一種兩個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感覺,是一種兩個人合二為一的衝動。
倒也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很大程度上就是這麼一種衝動的感覺。
而且這種愛情的衝動,是人際關係吸引中最強烈的一種形式,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的最高級別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情感。
有些人對激情之愛有一點兒質疑,懷疑它只不過是一種誇張的幻覺而已。
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一本書,上面有一位歐洲的電影導演說的一句話,
他說,愛情從來都是單方面的。
這種說法挺叫人意外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你想啊,當激情之愛發生的時候,你就跟戴了放大鏡似的,會把對方的優點劇烈地誇大,中國古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個意思。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也表達過類似的想法,他說:所有陷入情網的人,愛的不是真實的對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虛構的對象,是自己的感覺本身。
那麼按普魯斯特這個邏輯來說,好像所有的愛情都是一種自戀了。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愛情這件事呢?
我覺得就算將來研究最終表明,「愛」這種感覺不過是一種錯覺而已,我也依然要讚美「愛」這樣一種心理過程。
無論是愛和被愛,
都要擁有愛的能力
我這麼多年的研究也讓我明白了,對於體驗過愛情這種心理過程的人來說,有愛和沒愛的界限在他們的心裡就像是黑和白一樣分明,就像刀劈斧砍的刻痕一樣清晰,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明亮、一樣真實。
有一天我想你也會到我這個年紀,逝水流年,這麼多年的歲月裡留下來的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呢?說到底,我想,還是愛情。
在我看來,愛情不論發生在什麼樣的人之間,無論是同性異性、年老年輕、婚內婚外、兩人還是多人,它都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所以值得珍視也值得尊重的人類體驗。
愛情的當事人有時不得不為了其他的價值犧牲掉愛,好比說《廊橋遺夢》裡的女主人公,為了家庭價值犧牲了愛,但是愛情本身沒有罪。
如果一樁愛情發生了,那它就是發生了,它在實際生活中不但不應該因為任何原因受責備,而且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它肯定是美的。這就是我的愛情觀。
到底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愛呢?
按我的經驗來說,你首先得有強大的意願、強大的渴望。
有個原理叫吸引力原理,就是說如果你非常渴望一個東西,你就會發射出這種信息,然後在你周邊的環境裡面,符合這種信息的東西就會被吸引過來。
那麼用在愛情上頭,如果你特別渴望愛,那你就會在這上面特別專注、特別用心,就會特別地去追求、渴望那個人出現,那麼發生真愛的概率就會大很多。如果你最終還是沒有得到愛情,那可能說明你渴望得還不夠厲害。
其次,無論是愛還是被愛,都要擁有愛的能力,能夠辨認愛,回應愛,抓住愛。
如果有人對你付出了激情之愛,你也能夠心領神會,給出響應,緊緊抓住它,陶醉在愛的激情之中,就像我響應了王小波和大俠那樣,那你才會最終得到愛情,不會與愛失之交臂。這些都是我的經驗之談。
我結合自己的故事跟大家聊了聊對愛情的看法。
我希望,如果你正在尋找自己的愛,一定要有非常強大的渴望,這欲望越是強烈,那個真正屬於你的「對的人」到來的概率就越大。
本文節選自課程
《李銀河說愛情》
李銀河說愛情
現在,李銀河66歲了。在威海,她過著「寫作、看書、觀影「的詩意生活。
這個被一代人傳頌的愛情故事裡的女主角,終於也上了年紀。但她的外表和心靈仍然年輕,任何與李銀河相處稍久的人,都會被她身上的永恆寧靜之光所療愈。
李銀河說,自己是「一生浸淫在愛之中」的人:「人一旦經歷了一次愛情,就會覺得,跟其他一切生活中的快樂相比,這個是最快樂的。」
在小波一生最重要的時間,他的愛都只給了我一個人。
我這一生僅僅得到了他的愛就足夠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痛苦磨難,小波從年輕時代起就給了我這份至死不渝的愛,這就是我最好的報酬,我不需要別的東西了。
她存在於那裡,讓人相信愛情真的存在,以及它確實具有永恆不朽的、擊穿生死的力量。
銀河,愛情真美,
遺憾的是咱們老不能愛個夠。
真希望下個星期日早來,
並且那一天,春光明媚。
——王小波,1978
在「寫作、看書、觀影」之餘,李銀河多了一件事。她每周會去錄音棚,將自己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親身經歷錄製成音頻,名字就叫《李銀河說愛情》。
作為中國社會學領域研究愛情、婚姻和性的開拓者,李銀河想講一堂完全不屬於常規類型的情感課程——她堅持把愛情作為課程的主題,把她的社會學研究心得都涵蓋進去——她任性得像個孩子。
在《李銀河說愛情》中,她將淬鍊十年的學術積累,用最有趣的方式,為你帶來一門關於愛情的社會課。
- 關於講師 -
李銀河: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著名作家王小波妻子。
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曾被《亞洲周刊》評選為中國 50 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著有《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性學入門》《李銀河性學心得》等書籍。
更多精彩請點擊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