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客戶端-錢江晚報通訊員 竹嫄
66歲的李銀河,享受著退休生活,在90後都喊著自己已經進入中年的時代,曾被《亞洲周刊》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人之一的李銀河,還在不時在製造著金句。
她隱居鄉間海濱六年,專心讀書寫作,關注點從社會問題轉向個體精神生活。《我們都是宇宙中的微塵》作為李銀河退休後的隨筆新作,再一次使李銀河進入了公眾視線。
這部隨筆集收錄了她對人生本質、自我存在的價值、交友之道、激情之愛、生活方式、藝術與閱讀等問題的思考,呈現了一位女性主義者獨立而自由的精神世界。
有讀者說,李銀河的《我們都是宇宙中的微塵》,是一本如《瓦爾登湖》般素樸、自由、恬淡的書。
李銀河:愛情是什麼
人沉溺在愛之中,是最佳生存狀態。心無旁騖,如醉如痴。雖然明知有虛幻的成分(人生的短暫,以及時間的無情),但是享受到的快樂卻很實在。
浪漫之愛或曰激情之愛的發生概率並不太高,其中有些得到了回應,有些連回應都沒有得到。得到強烈回應的愛會導致婚姻、家庭和生育;得到些微回應的愛會導致與友情類似的關係;完全沒有得到回應的愛則成為精神戀愛(柏拉圖式戀愛)或者單戀。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激情之愛都是自身圓滿的。因為它一旦發生,便獨立存在,並不因為對方回應與否,回應力度的強弱而有所改變。它本身就是一團強烈的快樂,十分強烈,十分純淨。能夠為人帶來強烈的幸福感,中獎感,覺得自己是幸運兒那樣一種感覺。
激情之愛又是強悍無比所向披靡的,因為其強烈其純粹,它所遭遇的一切障礙顯得蒼白無力,就像一道道矮牆在一兩巨型坦克面前,不堪一擊。它有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像泛濫的洪水,會衝決一切障礙,目空一切地奔向愛的海洋。
激情之愛具有無需自辯的合法性,它一旦發生就無須解釋,它有時自己都無法說清原因,但是它的出現本身,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它自身無法清晰給出的解釋。
激情之愛是人生在世所有經驗中最幸福最美好的。因為當人陷入激情之愛的時候,心境最純淨,情緒最高昂,存在感最充沛,生命狀態最美好。人對萬物的愛可以是動人的,例如對美麗風景的愛,對人工製品的愛,對文學藝術的愛,但是最動人的還是對人的愛。因為究竟愛他什麼,不是特別明晰,而是一種混沌的感覺。
激情的浪漫之愛是一種特權,它只屬於懂得愛和會愛的人,它只以懂得愛和值得愛的人為對象。人如果一生不體驗一下激情之愛,那將是多麼遺憾。
人沒有必要壓抑心中的愛。如果能對一個人產生愛的感覺,首先是一種幸運,是人生中得到的一個禮物,是中了獎。浪漫的激情之愛是世間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它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迷戀,感覺純粹,清澈,熱烈,濃厚,儘管有時帶有虛幻和誇張的色彩,也許與真實的對象有小小的差距,但只是些微的失真而已,並不會是顛覆性的誤判。換言之,一個人只要能引發另一個人的激情之愛,他就不會壞到哪裡去,因為卑鄙齷齪猥瑣討厭的人,根本就不會成為激情之愛的導火索。
激情之愛一旦發生,就可終身受用,無論愛的對象逝去了,還是對這愛渾然不覺。因為愛一旦存在,就是實在的,自身圓滿的,可以享用的。有一種理論說:愛從來都是單方面的。這個論斷有點武斷,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就不是單方面的,就是個例外。但是,這個論斷概括了大多數的激情之愛,它剛剛發生時,大多是單方面的,被愛的對象或者根本不知道,無法回應;或者知道了,無法回應;或者知道了,也回應了。即使是得到回應的激情之愛,雙方也仍會有愛戀程度的差異。
激情之愛並不一定能夠終身廝守,耳鬢廝磨,但它仍然是可以表達的,可以存在的,可以持續的,可以是福柯式的保持終身的激情。由於種種世俗的原因,陰差陽錯,激情之愛不一定能夠做到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這個最為圓滿的結果之外,它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暗戀,那就是它自身圓滿,自生自滅,對象並不知曉;另一種是單戀,那就是向對象表達了,但對象無法做出回應。即使是暗戀和單戀,在愛者一方,激情之愛仍然是圓滿的,自足的,美好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激情之愛只要是發生了,就是一種幸運,無論結局如何,愛的一方都受到了上天的眷顧,在人生中收穫了一份厚禮。
願意終身沉溺在激情之愛當中,能不出來就不出來。
李銀河: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有三:一是相互獨立,沒有依賴,有了依賴就沒有自由自在的感覺了;二是相互尊重,要給和而不同留有空間,每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強求一致;三是相互喜愛,在一起只為高興,不為煩惱,只展現自己好的一面,不用自己壞的一面打擾對方。
人的社會生活分為熟人圈和生人圈,生人圈的關係多為利益交換關係,我用錢購買他人的產品和服務,他人用錢購買我的產品和服務。朋友屬於熟人圈,但一定是相互經濟獨立的,沒有依賴關係的。如果二人有了經濟上利益上的相互依賴關係,友情就不純粹了。交友雙方還要人格獨立,如果對對方有依賴,就無法有輕鬆自由美好的感覺,而會成為對方的負擔,令人感到沉重。
歸屬感不等於獨佔,對朋友的身和心都不能有獨佔之心。每個人的生活如果是一個圓,朋友只能佔據其中一角,至少對方還有親人愛人,即使在朋友當中,你也不是唯一的。想獨佔,既不可能,也不合適。所謂歸屬感,只是在對方心中佔據一個小小角落。只要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天長地久,永遠歸屬於對方,不必獨佔。
朋友與親人相比,自由意志的自由選擇是其特點,親人無可選擇,命中注定,做不做朋友卻完全憑個人喜好。做朋友只是因為相互的喜愛,只為高興,不為其他。既然這樣,就應當只向朋友展現自己好的一面,自己的歡樂、幽默、溫柔和同情;將自己壞的一面隱去,隱去僅僅屬於自己的煩惱、痛苦、缺失,不讓它打擾朋友的心情。只要和朋友在一起,就只有快樂和輕鬆,沒有痛苦和沉重。自己的麻煩儘管可以得到朋友的同情,但是如果真的珍惜朋友,就不要用自己的煩惱去煩惱朋友。
世上多數人都平庸,只是慣性的存在,生老病死吃喝拉撒而已,用顏色來比喻,就是各種原色混合在一起的烏烏塗塗的灰色。而遇到一抹純正的原色,眼前一亮,有驚喜的感覺,這樣的人才值得交往。
世上多數人都沉悶,沒有什麼話可說,沒有什麼奇思異想,一生說的話只不過可以稱為「聲音」而已,沒有令人莞爾的幽默,沒有發人深省的智慧,沒有啟迪靈魂的思想。而遇到一種美妙的音樂,有耳中一聰的感覺,這樣的人才值得交往。
世上多數人都痛苦,為生計勞碌一生,僅僅溫飽而已。一旦不愁衣食,很快陷入無聊,不知時間如何消磨,日子如何打發。而遇到一個快樂的人、一個興致勃勃做著某件事的人、一個對真善美充滿內心衝動的人,這樣的人才值得交往。
可惜,世上能夠給人帶來驚喜的人不多。萬一遇到,一定珍惜。
李銀河:做一個獨處的人
獨處是最有效率的生活方式,最舒適的生活方式,最少困擾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容易得到快樂與平靜心境的生活方式。
愛因斯坦曾言:「做一個獨處(孤獨)的人。它給你時間去驚嘆,去追尋真理,去享有神聖的好奇心,它使得你的生活值得一過。」
人的時間有限,在人生中有很多事想做要做的人最好獨處,這一生活方式可以省出大量的時間做你想做的事,喜歡做的事,心癢難忍要做的事,有靈魂衝動不得不做的事。世間多數人並沒有什麼特別想做的事,他們終身所做之事不過是謀生的手段,或者是打發時間而已,所以他們沒有獨處的需求。而那些哲學家(尼採、叔本華)文學家(卡夫卡)藝術家(梵谷)中卻多有選擇獨處之人。
除了生產率提高之外,獨處的另一好處是可以擺脫瑣碎的煩惱,獲得平靜的心境。無論是來自生存競爭方面的煩惱,還是來自人際關係方面的煩惱,都使人心緒難平。無論是為名為利,還是親情友情愛情,無不入世過深,關係黏稠,難免幹擾人的日常生活。愛了人就要求回應,生了孩子就要養育,情緒很難不受打擾,保持平靜。
人在孤獨狀態,獲得歡樂的機率要大些,而只要有人際關係,歡樂的機率就會變小,因為那個人不是你,僅僅差異就能帶來痛苦。
當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孑然一身面對世界時,快樂與痛苦都只是在他的一念之間,想歡樂則歡樂,想痛苦則痛苦,就連狂喜的感覺也是可以掌控的。可是如果人有人際關係,就有無法掌控的時候。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不能完全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因為那個親人、朋友或者戀人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他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生命興奮點,這些興奮點可能跟你有一點點重合,但是完全一致絕無可能。當兩人各有各的興奮點時,痛苦就來了。你在意的事情,他不在意;你喜歡的事情,他不喜歡;你關注的事情,他不關心。即使只是關注或喜歡程度上的差異,也會造成痛苦。
看那些得道高僧,都是絕對孤獨的人,他一個人面對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不讓人分擔,也不與人分享。他有時可以一個人面壁多年,只是自己思考自己的存在及其意義,並不對別人說什麼或者做什麼。
既然生命出奇的短暫,既然生命完全是偶然,既然生命沒有意義,那就一個人去體驗它的喜怒哀樂,不牽連別人,也不讓別人打擾了自己的生命。
獨處的最終好處是可以使人獲得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和愉悅。如尼採所言,即使在與友人相見甚歡之時,也只是一心想著回到自己獨處的巢穴,與書中的已故友人在精神上歡聚。從書籍、影視、音樂這些人類的精神產品當中,人能夠享用到最經典的審美,享受到與人類古往今來最智慧的頭腦的神交,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的靈魂變得澄澈,使自己的人生變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再來讀一讀李銀河的金句
1、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中充滿了詩意,他不必寫詩也是一個詩人。
2、我最心儀的生活是梭羅那樣簡單的生活。如果心地單純,世界就是一個簡單的世界;如果心思複雜,人生就是一個複雜的人生。
3、愛是人間最有趣的遊戲,是兩個高智商、心靈極為敏感、靈魂豐富有趣的人之間的遊戲。所謂愛,就是對對方的靈魂不斷地叩問。
4、獨處使生活值得一過。獨處是最有效率的生活方式,最舒適的生活方式,最少困擾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容易得到快樂與平靜心境的生活方式。
5、把生命比喻為春夏秋冬輪迴更替都是太過慷慨了,它更像是朝生暮死的蜉蝣,像太陽一照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朝露。想到這裡,馬上會產生失重感,好像一百多斤的肉身瞬間變成一粒微塵,完全沒有了重量。人的一切變得無足輕重,荒誕不經。
6、愛情是一場內心中的風暴,是人腦中的風暴,它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迷戀,迷惑,著迷。它能是一個什麼樣的錯誤呢?也許他所愛非人,也許他心中的他是誇張的,完美化的,甚至是偏離真相的,在這個意義上是一種錯覺,一個錯誤的認知。但是他愛上他這件事本身卻不是一個錯誤。
7、激情的浪漫之愛是一種特權,它只屬於懂得愛和會愛的人,它只以懂得愛和值得愛的人為對象。它一旦發生,就可終身受用,無論愛的對象逝去了,還是對這愛渾然不覺。因為愛一旦存在,就是實在的,自身圓滿的,可以享用的。
8、一個人無論是平凡的還是不平凡的,只是自自然然地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去生活,這是最省力且最快樂的人生選擇。
9、人在哪裡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純度。人可以生活在大城市、小城鎮或者鄉村,生活在隨便哪個國家,這些都無關緊要。要緊的是生活內容之純粹與美好。
10、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應當有一個直取核心的態度。在世上萬千事物中只要那個最實在的東西:吃東西就吃自己最喜歡的;住房子就住那個最舒適的;交朋友就交那個一起呆著最舒服的;戀愛就愛那個動了心的。直取核心的態度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態度,要活就活個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真哭真笑,真苦真甜。絕不在虛頭巴腦的事情上浪費生命。
11、這個世界上,有恆河沙數的人(1080 億?)存在過,呼吸過,歡笑過,哭泣過,如今他們在哪裡?每個人像旅人一樣,在這裡生老病死,吃喝拉撒,既無意義,也無痕跡。
12、愛最終是對奇遇的驚喜。因為在充斥偶然的世界,在幾乎所有人都是平行線的世界,偶遇一條交叉線,在交叉的一瞬,在人世間很少與人聚焦的眼光相互膠著,狠狠地互看了一眼,仿佛要看到對方的靈魂深處,要把對方看透。然而,人的靈魂又是多麼的深邃,要想看透,談何容易。儘管時間逼仄,人還是在這一瞬感覺到驚喜。
13、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枷鎖除了有形的物質枷鎖,還有無形的精神枷鎖。所謂精神枷鎖就是各種各樣無所不在的規矩、輿論、習俗、觀念。
14、就連整個人類在這個浩瀚的宇宙中也只是一粒微塵,就連整個地球在宇宙中也只是一粒微塵而已。這難道不是一個既殘酷又無法否認的真相嗎?
15、人在生活中難免有難以啟齒的弱點——不夠漂亮,不夠聰明,不夠成功,不夠幸福,不夠幸運。勇敢的人能夠正視這些不幸和不快,誠實面對自己的靈魂和肉體,照它的原樣接納它,善待它,過一種平靜而自信的生活,從容面對死亡和消失。
16、稍有勇氣,人就能夠看清生命的真相——它的短暫如此突兀,就像流星划過漆黑的夜空,一刻的絢爛之後,永歸岑寂。儘管如此,我仍寧願沉浸在愛與美之中,興致勃勃地活他三萬天。
17、最喜世間無法歸類之物。無論何物,一旦能夠歸類就落了俗套,唯有無法歸類之物才有趣,才吸引人。在人際關係中亦有無法歸類的關係,既非親情,亦非友情,亦非愛情,既像親情,又像友情,又像愛情,介於三者之間,無法嚴格界定。
18、要想讓愛情持久,須經提純過程。要不斷地祛除雜質,只保留最美好的情愫。所謂雜質即所有負面的情緒,如嫉妒,計較,比較,怨恨;保留下來的只有正面的東西,如歡喜,欣賞,溫柔,熱愛。
19、愛的提純過程,也是生命的提純過程。在這個不斷提純的過程中,生命得到了淨化,成為一個無比清澈、無比美好的存在。
20、愛的感覺首先是自由,其次是本真,再次是溫柔。當愛情發生時,有一個奇特的矛盾出現在人的內心:人既感
覺到心有所屬,又感覺到一種飛揚的自由。這是多麼矛盾的感覺。
21、人的一生就像花開花落,絢爛一時,轉瞬即逝。一切聽其自然,不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壓抑內心的自然衝動,就把自己的人生按照花開花落的節奏去安排去接受。盡情地享用這條生命,讓它乘興而來,興滅而逝。
22、精神生活的化境則必定包含參透之後的空無,向死而生。真正在內心深處接納生命的短暫與脆弱,因而能夠從容不迫地活著,從容不迫地死去,沒有恐懼,沒有不舍。獨立地存在,平靜地死去。為生命的存在而感動、欣喜,也不懼怕生命的最終逝去。
23、現在回頭看,小波的一生是神採飛揚的,他活過,他寫過,他愛過,他過了精彩的一生,然後就飄然而去。我愛過他,我仍然愛著他,他的一生,浸淫在愛之中,這是生命最美好的狀態。我願意終生浸淫在愛之中,直到生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