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 末底改不跪不拜
經文:以斯帖記 3:1—6
1 這些事以後,亞哈隨魯王使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尊大,提升了他,叫他的爵位超過所有與他同朝的官長。2 在朝門,王所有的臣僕都跪拜哈曼,因為王如此吩咐,但末底改不跪不拜。3 在朝門,王的臣僕對末底改說:「你為何違背王的命令呢?」4 他們天天勸他,他還是不聽,他們就告訴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是否站得住,因他已經告訴他們自己是猶太人。5 哈曼見末底改不跪不拜,就非常憤怒。6 有人把末底改的宗族告訴哈曼。哈曼看下手只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還圖謀要滅絕亞哈隨魯王全國所有的猶太人,就是末底改的宗族。
作者在 1—2 章介紹了亞哈隨魯、末底改和以斯帖,到了第3章就引介一位反派人物進場,蓄意增加故事的緊張氣氛。末底改既是那位救了亞哈隨魯王免於一劫的功臣,照理應該是那位被王提升的人物。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卻是另一位名叫哈曼的人得到提升;哈曼的擢升和末底改的忠心得不到賞賜,乃是一個出人意表的局勢扭轉。至於哈曼為何會被擢升,獲得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殊榮,作者就沒有交代。哈曼被提升一事應該不是緊隨亞哈隨魯逃過暗殺一劫之後,而是事隔差不多五年之久才發生的事,因為以斯帖被召入宮是在亞哈隨魯王在位第七年十月(2:16),到哈曼掣籤擇日謀害猶太人時,正是亞哈隨魯王在位第十二年正月。哈曼是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作者用兩個希伯來文的近音字,哈曼(Haman)和烈怒(hemah)介紹他,似乎暗示哈曼是一位脾氣暴躁、易於發怒的人。讀者可預視他與末底改的衝突將會愈演愈烈。哈曼被提升不單是難以理解,還有的是王吩咐眾人要向哈曼致敬,更令人困惑。波斯百姓及官員對位高權重的朝廷官員致敬是自然的事,故王的命令似乎有點畫蛇添足,多此一舉。然而,亞哈隨魯就是慣常喜歡頒布無意義的命令的波斯王(參 1:8、22)。王特別下這道命令或許正意味著:哈曼的為人根本一直都不值得別人尊敬。眾人跪拜哈曼,只有末底改不跪不拜;末底改的倔強使哈曼的自尊心受挫,成為兩者之間衝突的導火線。末底改為何不跪不拜哈曼呢?作者又沒有清楚指出箇中原因,有認為是由於末底改本性傲慢,心胸狹隘,因不被提升而產生苦毒抗拒的心,但這似乎與全本書所描述末底改的個性並不相符;他被描繪為一位謹慎行事,且不太張揚和追求聲譽的人。猶太人的傳統指出哈曼的胸前或衣袖裡帶有偶像裝飾,所以末底改拒絕向他下拜。但這也是純屬推測,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更有人認為末底改是基於宗教原因,像在巴比倫的但以理一樣,不將大利烏王當神來敬拜(參但 6:1—10)。然而,向在上者下拜只是王室的習俗禮儀而已,並沒有任何的宗教意義。再且,在舊約裡對外邦君王或官員致敬,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參創 42;斯 8:3)。因此,末底改不跪不拜哈曼最可能的原因應是民族性,而非宗教性。當作者介紹哈曼時,指出哈曼是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1 下節)。我們若不善忘,必然記得末底改出場時,作者特意指出他是便雅憫支派的猶太人(參 2:5)。這兩人祖先的恩恩怨怨歷史,可追溯到屬便雅憫支派的掃羅王和亞瑪力人之間的衝突(撒上 15 章)。哈曼未必在血統上是亞甲人,但這個稱號已凸顯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未底改不跪不拜哈曼正正反映昔日猶太人與亞甲族人的關係充滿矛盾和怨恨。
思想:一個外表行動的底蘊可有許多原因,正如作者並沒有清晰指明末底改不跪不拜哈曼的原因,我們只能從當中的蛛絲馬跡去探索推敲。讓我們對事對人不急於妄下定論,以免誤會了別人的動機,造成深遠的影響。
往期回顧:
9月1日 故事的鋪陳背景(斯1:1-3)
9月2日 榮華背後的隱憂 (斯1:1-8)
9月3日 奢華權力的限制(斯1:9-12)
9月4日 諮詢臣僕的意見(斯1:13-15
9月5日 害死人的意見(斯1:16-20)
9月6日 適得其反的法例(斯1:21-22)
9月7日 選立新後慰藉王(斯2:1-4)
9月8日 被送入宮的女子(斯2:5-11)
9月9日 美貌與品格並重 (斯2:12-18)
9月10日 刺殺陰謀被揭露(斯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