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的靈魂,純澈的笑容,嘹亮的歌聲……在米籮中學,一支特殊的合唱團正在緊張的排練著。
這是一支名為「巴朗之聲」的合唱團,據了解,在這支特殊的合唱團裡,成員大部分是來自於米籮本地的「山裡娃」。
六盤水市水城縣米籮鎮的「米籮」史名曾喚為「綺羅」,但幾經輾轉發生音變後,遂更名為「米籮」。 無論是綺羅還是米籮,這裡的大山大河始終孕育著別處沒有的風骨與靈魂,在這樣的風骨與靈魂的滋養浸潤下,發出的「巴朗之聲」也自然純澈、渾然天成。
「太給力了,『雞皮疙瘩』都聽起來了,我真的很激動,貴州已經很久沒有出那麼美的旋律和作品了,陽春白雪在下裡巴人心中開了花……」排練過程中,合唱團的骨灰級發燒友,也是後勤總指揮、米籮中學的副校長陳波勇老師眼中滿含淚光。
「巴朗之聲」合唱團是在2018年「誕生」的,那一年,來自米籮中學的陳波勇老師和吳莉莎老師老師突發奇想:扶貧既然重在扶志,何不讓音樂扛起「扶貧」大旗,首先在「山裡娃」的心田播種下風雅和智慧?說幹就幹,大家興致勃勃地開始張羅起來了。得知要成立合唱團,山裡娃們都歡騰起來了,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可是,要成立合唱團,首先要有老師,米籮中學沒有現成的人才,只能從外面請。而當時的米籮是什麼樣呢?是一個讀書要走三裡路,課餘要耕半畝田,下雨山路會滑坡的地方啊,怎麼請,請誰來?請了來不來?合唱團的建立,從一開始,就面對著一道又一道的難題。
「老楊來的時候,山路泥濘崎嶇,學校附近像樣的賓館還沒有一個。只能用30塊一晚的旅舍招待他,條件差了很多。後來條件更好一些了,就能住個彝族賓館了。」魁梧、質樸的陳波勇老師說。陳波勇口中的「老楊」,是貴州智遠琴行的楊再軍老師。
米籮是中國「三變改革」的發源地,而陳波勇說的「條件好一些了」,正是在米籮進行「三變」改革後。扶貧就是播種希望。雖然「三變」之後的米籮中學附近有了半畝方塘水上別墅、巴郎莊園、十裡「芭蕉長廊」、百裡獼猴桃產業帶……但在米籮中學校長吳玉剛、副校長陳波勇老師心裡卻仍然有一個打不開的結——扶貧,更要扶志呀!
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巴朗之聲」合唱團組建了起來,其主要成員為貴州智遠琴行的楊再軍老師和米籮中學吳麗莎老師、陳波勇老師以及米籮中學的「山裡娃」們。其「唱響時代的原創旋律」,以大山深處的聲音賦予音樂作品文化內涵及合唱表演的藝術融為一體。自此,米籮中學的孩子們除了有書讀,還有了美妙的歌唱,他們唱《三變之源》,唱《彝族敬酒歌》,唱《遠方的孩子》,唱《燭光裡的媽媽》,唱《和你在一起》,也唱《夢江南》……在一首首優美動聽的歌聲裡,山裡娃的心裡更熱騰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練、演出過程中,貴州本土山水文脈的記憶也深刻地留在了他們的腦海裡,傳承本土文化的價值與使命也自然而然地印在了他們的心裡。
「你不知道這些對孩子的意義所在,真正打動我的,不僅是孩子們乾淨的眼神,還有那眼神裡的希望。希望帶給孩子們精神的財富,也帶給孩子們追夢的動力。」陳波勇對「巴朗之聲」的創建讚不絕口。
從2018年至今,在米籮,「巴朗之聲」在孩子們心中是徹底火了,但是在「巴朗之聲」合唱團裡一火而不可收拾的,是改編自央視經典詠流傳子榮、康震老師的原作《和你在一起》,和由中社科城鄉(北京)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分院院長、貴陽振旅旅遊發展規劃設計中心主任楊炯蠡教授、貴州智遠琴行負責人楊再軍老師、貴州美曦方物文化藝術中心主任陳築梅老師原創的歌曲《夢江南》。
「人們對於快樂最原始的記憶為『手舞足蹈』,而合唱帶給我的感受便是調和眾口的藝術。作品凝結的是大山深處的聲音,是貴州山水人文的信仰,更是幾代人對這份文化記憶的傳承。」在給孩子們介紹《夢江南》的創作背景時,陳築梅首先感謝了恩師楊炯蠡教授的啟迪,隨後又感謝了詞、曲編創人楊再軍老師和傾情組織排練的吳莉莎老師、任勞任怨做好後勤工作的陳波勇老師。她告訴記者,她非常有幸參與到巴朗之聲合唱團編創作品的過程,因為,孩子們的歌聲讓她十分感動。
「和你在一起夢江南」這兩首歌曲與我們『巴朗之聲』合唱團的創建初心十分契合,我們正是希望以致敬經典、致敬英雄、致敬文化的態度,為2020年的『戰役情』以及『脫貧攻堅』鼓勁助威,在以人文精神扶智扶心的同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合唱藝術進行再融合、再升華、再創作,進一步提升合唱團的編創水平。」楊再軍老師介紹到。而《夢江南》是以傳統文化宋詞詞牌《夢江南》的格律唱和方式作為音樂作品意識形態上的創作,在選取貴陽南明河畔孕育出的抗金(清)名士楊龍友(文驄)、祖籍興義的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生平事跡為素材,以其二者文武雙全、實業興邦的家國情懷、英雄志向為貴州山水及鄉土文化的記憶,意在將承載英雄、名臣、家國的夜郎文化、巴蜀文化、武陵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中用「巴朗之聲」代代傳唱、繼承發展下去。有意思的是,《夢江南》作品的詞、曲作者與編排者分別來自40後、80後和90後,合唱團則是由來自米籮中學的00後組成。正是一場「貴山富水憶鄉愁」的文化傳承接力體現。
「每一次比賽,都是對巴朗之聲合唱團作品的一次深度打磨。合唱,是調和眾口的藝術升華與再創作。在此過程中,從詞到曲,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與歌詞背後,都是時代饋贈靈魂的『巴朗之聲』,也是大山深處孩子們人生歷程中的一筆財富。」楊再軍老師參與著「巴朗之聲」合唱團的每一次排練,在他看來,文化鄉愁需要傳承,而文化扶貧更應當從扶志開始。據合唱團指導老師楊再軍、吳莉莎介紹,「巴朗之聲」合唱團憑藉其優秀的聲樂合唱作品已連續兩屆在省、市中脫穎而出,榮獲「貴青杯.唱響校園好聲音」歌詠比賽的一等獎。
「不可思議,這麼偏遠的山村,竟然會產出這麼雄厚、和諧的歌曲。就像,山。」中社科城鄉(北京)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分院院長、貴陽振旅旅遊發展規劃設計中心主任楊炯蠡教授聽完作品後發出感慨。
是的,像山。推開教室門,展望一片山,這片山,是孩子臉上稚拙的堅毅,是他們以自信的笑容傳承了「黔山」的骨氣。
2020年是疫情肆虐的一年,也是戰疫情中宣告脫貧攻堅的一年,米籮中學「巴朗之聲」合唱團也積極響應了由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精神文明辦、共青團貴州省委等單位主辦的「貴青杯.唱響校園好聲音」歌詠比賽活動。
「我們希望『巴朗之聲』能在第十三屆「貴青杯.唱響校園好聲音」中再次榮登桂頂,我們希望將貴山富水、情寄家國的好聲音傳承接力,代代延續。」在「巴朗合唱團」裡,這樣的心聲藏在每一個老師及「山裡娃」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