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9年的一天,48歲的溫庭筠為了生活,要從長安奔赴襄陽,投奔徐商。
黎明時分,溫庭筠即已準備就緒,開始動身。車馬的鈴鐸之音叮噹響起,離開家鄉,就要踏上遙遠的路途,溫庭筠的內心充滿了對故地的留戀之情。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行駛在漫漫的徵途之上,耳邊儘是晨雞此起彼伏的報曉之聲,天上一輪殘月斜掛,板橋上結著一層薄薄的清霜,上面已有行人的足跡走過。
行至山中,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落滿了槲樹枯敗的葉子;驛站的泥牆邊,開滿了枳樹明豔的花朵。
看到這親切熟悉的景象,溫庭筠突然想起他昨夜做的那個夢。在夢中,他回到了他的眷戀之地——杜陵,在那裡,一群群野鴨,正在岸邊的湖塘裡悠遊嬉戲。
不知為什麼,唐詩那麼多,我卻被溫庭筠的這首《商山早行》每每感動,尤其是它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每次讀來,一種孤寂,一種落寞,還有一種無法言語的寧靜,便悄悄浮向了心上。
之所於如此,或許是因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裡,都潛藏著一個漂泊天涯的夢想。儘管人在旅途,會很辛苦,會很惆悵,但為了實現生命的完整,我們必須經歷一段又一段孤獨的行程。
關於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一點古人其實比我們瀟灑得多。
在一個深秋的傍晚,詩人賈島路過一座山村,鄉野獨特的景致使他有所觸動,於是他寫下了《暮過山村》這首詩:
數裡聞寒水,山家少四鄰。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
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遠遠地,便聽到了山澗潺潺的流水聲,山上人家稀稀落落,居住分散。曠野上不時傳來幾聲奇怪的鳥鳴,日暮時分聽來讓行人格外驚恐。
月亮在太陽將落未落之時剛剛升起,邊疆點燃的烽火還沒有越過秦地。走著走著,在零落的桑柘樹旁,賈島看到了嫋嫋的炊煙,便慢慢向它靠近。
賈島的詩歌以"幽奇寒僻"的風格著稱,這首表現羈旅愁思的作品,以「寒水」開始,中間歷敘曠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邊烽,給人的感覺蕭條冷落,壓抑悽清,充分體現了賈島險怪寒瘦、幽深奇異的詩歌特色。
在唐代詩人的眼裡,「仕進」永遠是人生的重中之重,因此「回家」與「仕進」便成了一對永遠也無法解決的矛盾。如果壯志難酬,功業未成,他們寧可「一醉任天涯」,也決不輕易還家。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閒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詩人韋莊,已經習慣了告別家鄉親人,在外漂泊流離,他隨意地揮一揮衣袖,就遠走他鄉,做客異地。
他以為他是灑脫的,他可以不想家。可是,多少次從夢中醒來,孤燈之下,他才知道自己剛從江南神遊歸來。
他的心情頓時惆悵無比,遂披衣起身,走出屋外,遙望自己家鄉所在的方向。
可是故鄉渺遠,別後難見。深夜裡,萬籟俱寂,韋莊的鄉思是如此深重綿長。在無限的悵惘中,他看見那一輪皎潔的明月,正斜斜地掛在山頂。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杜牧曾外放江西任職,離家已久,客居旅館,沒有知音,在寒燈下,他獨自沉思凝神,不由地懷念往事。
陣陣孤雁的叫聲,驚擾著悽寂的夢魂。鄉關迢迢,家人的書信要等到來年方能寄到此地。惆悵之中,杜牧的思緒仿佛回到了故鄉,那美麗的滄江之上,此刻必定月色朦朧,水霧氤氳。而他的家門外,一條釣魚船靜靜地停泊,在等待著主人隨時出去打魚。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被譽為「秋思之祖」,它對秋景的描繪,對秋思的表達和闡釋,極為精準,極為深刻又極為透徹。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鬱郁不得志。然而他生性執著,在不停地求索,不停地尋找經世致用的機會,因此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漂泊無定中度過的。
《天淨沙·秋思》不過是馬致遠在旅途中的一個鏡頭,一個片段。但是這個鏡頭和片段,因為蕭瑟,因為蒼涼,千百年來印在了無數人的心上。
漂泊羈旅,是一種艱辛的生活,更是一種別樣的經歷,沒有體驗過此種經歷的人,或許不足以談人生。
在唐詩的百花園裡,有很多很多描寫羈旅愁思的作品。這些作品,猶如一束束芬芳別致的花朵,在這些花朵裡,包孕著古人的離合與悲歡,也綻放著古人的奮進與失意。
在對一首首羈旅詩的品讀中,我們可以循著詩人的足跡,和他們一起去旅行,去領略他們的人生百態,品味他們的孤獨壓抑,同時感受歷史的滄桑,還有那一顆顆不甘寂寞的靈魂,悲涼別樣的人生。
-作者-
張風莉:筆名雨楓,中學語文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