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太平,海晏河清是每個文人都渴望的時代,在繁榮的盛世裡他們才能大展拳腳,盡情揮灑自己的光芒。
亂世出梟雄,每個時代的武將都渴望沙場秋點兵,畢竟天下太平等待他們的或許就是飛鳥盡,良弓藏。
所以,文臣和武將,從始至今都是不同的兩種人。
因此當想要科舉應第的韋莊遇到領兵攻入長安的黃巢,不幸運的只能是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韋莊想要「一日看盡長安花」最終只等來「滿城盡帶黃金甲」,生不逢時,對一個才子來說是個不幸運的開始,註定了輸在了起跑線。
落魄的貴族少年,科舉門前的白髮翁
韋莊,字端己,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
「韋」這個姓氏,承載著無數榮耀,自隋唐開始,韋氏一族便是名門望族,重臣名人不勝枚舉,先後拜相者竟有二十餘位,冠絕全唐。
很可惜,韋莊出生的時候,韋氏一族已經沒落了,昔日祖輩的榮光早已遠去,但是家境貧寒,父母早亡的韋莊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長成了一個品學兼優,疏曠不拘且人緣頗好的青年。
家道中落對於有才華的年輕人其實不算什麼,靠著自己的才能與努力讓家族重新崛起,比靠祖輩萌茵有出息多了。
更可惜的是,韋莊生不逢時,出生在晚唐,四個字形容晚唐:氣數將盡,這四個字對於一個朝代來說是致命的,山河巨變,繁華謝幕。處於這個時期的每個人都像洪流中的一粒沙,身不由己,半生漂泊。
韋莊自幼才華出眾,帶著光耀門楣的希望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屢敗屢戰的他沒有放棄科舉的期望,黃巢的叛軍卻給了致命一擊,已經年近四十的他一夕之間,夢想破滅,幾乎無家可歸,只能倉皇逃串。
在顛沛流離中,他寫下了悲傷名作《秦婦吟》,借一位逃難的婦女之口描述了這世間亂象,擊中無數人的內心深處,韋莊因此得名「秦婦吟秀才」。
乾寧元年(894年),年近六十的韋莊終於得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校書郎,這位沒落的貴族之後,終於得償所願。
夢裡的江南終究成了回不去的故土
對於唐朝的文人士大夫來說,江南永遠都是他們嚮往的春夢。
戰亂中,韋莊前往江南避難,這裡沒有被戰爭波及,比起長安滿目的千瘡百孔,這裡依然風景如畫,令人陶醉。
在江南,一待就是十年,江南的溫柔鄉,撫慰了一顆飽經滄桑的靈魂,這裡已經成了韋莊的第二故鄉。
韋莊晚年五首《菩薩蠻》,有四首都是回憶他在江南的那段歲月。
黃巢戰亂被平息後,59歲的韋莊得中進士,但是為官僅三年,岐王李茂貞佔據了長安,昭宗任命韋莊前往蜀地聯絡西川節度使王建討伐李茂貞,而王建卻藉此機會,大肆擴張。
公元900年,宦官劉季述發動政變,囚禁昭宗,立太子為帝,韋莊失望之下,毅然離唐,轉而入蜀投靠王建。他入蜀之後,軍閥朱溫入京廢掉唐皇,建立了後梁。
韋莊心中那個一直牽掛熱愛的大唐悄然落幕了。
他用盡華麗的辭藻和描述他夢中的江南和回不去的大唐,即便他人已遠在蜀地輔助王建上位成立了蜀國,讓他魂牽夢繞的還是江南。他憶的是江南,更是他回不去的故國。
1、《菩薩蠻·其二》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2、《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一曲《荷葉杯》,兩個傷心人
韋莊晚年寓居蜀地,官至宰相,他有一位寵姬名曰:謝娘,江南人,與韋莊琴瑟和諧在江南度過了很多年,後來韋莊入蜀也把她帶去了。
故土難回,牽掛的大唐也不復存在,如今的謝娘對他更有深一層的寓意:「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看著謝娘他就能想起那年的煙雨江南,那是他漂泊中的一抹亮色,是他心靈的寄託。
江南水鄉出美人,謝娘更是其中翹楚,她的的美名被王建聽說了,還親自登門看望,這一看,不得了,直接把王建給迷住了,於是以請謝娘到宮裡教後宮嬪妃寫詞為由,將人奪了去。自此以後,韋莊與謝娘再也沒能相見。
當上了宰相又如何?他夢中的大唐覆滅了,已經故鄉難返,他的愛人被人奪走了,他的愛情和他懷念的江南一樣,從此只能在夢中相見,韋莊此刻的心已經痛到麻木了。
害了相思,韋莊的詩詞裡也開始句句滲著纏綿悽惻,兩首《荷葉杯》,都寫由眼前的痛苦及往昔的歡樂,由感懷及離恨,再現了自己被迫相離的戀情,幽怨感人。
《荷葉杯·記得那年花下》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
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荷葉杯·絕代佳人難得》
絕代佳人難得,傾國,花下見無期。一雙愁黛遠山眉,不忍更思惟。
閒掩翠屏金鳳,殘夢,羅幕畫堂空。碧天無路信難通,惆悵舊房櫳。
這些詩詞不久便傳到了蜀宮,謝娘看到後非常悲痛,絕食而死。
公元910年,七十五歲的韋莊卒於成都花林坊。
韋莊是唐代最後一個有成就的詩人,他與溫庭筠是花間派中成就較高的詞人,並稱溫韋。他詞風清麗,情致婉曲,走現實主義風格,成為唐代詩歌藝術的最後一抹耀眼的餘輝。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生不逢時,流離失所,他的一生又是幸運的,他心愛的大唐,懷念的江南一直都在他的心中不曾變樣,他如一粒沙,在時代的洪流中,身不由己的向前走,也留下了屬於自己的浪花。
感謝關注,歡迎評論、留言、點讚,收藏、轉發。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