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已久的公眾號,到底還是開了。之前一直在思考開通公號以後內容的方向,對公號的名稱卻著實沒有琢磨過,於是在開通的倉促間想了幾個感覺還滿意的名字,不料卻都已被人捷足先登。無奈之間,想到平時喜讀的北朝敕勒歌與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靈機一動,姑且湊成一個「敕勒江南」吧,輸入之後竟意外註冊成功,果然還是存在命運啊。
猶記初次讀到敕勒歌還是在中學地理教科書上,講到內蒙古地貌時,書上引用敕勒歌后三句,稱讚蒙古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老師還特意解釋,此處「見」通「現」,呵呵,如今十幾年過去,世殊事異,這個通假字倒是一直熟記於心。當時年少,見識淺薄,對很多古典文字缺乏深刻的理解,更不用說真正理解和感受這首民歌表達的感情。不過,現在想來,當時這倒也算是一種幸運了。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後來,時隔不知幾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又看到這首古樸的民歌,從此一直常常吟誦,並頗為喜愛,而在什麼機會看到這首歌卻早已忘卻,呵,此亦可笑矣。
正如配圖所展現的畫面,初讀敕勒歌前兩句,腦海中便立刻會生出一種壯闊,遼遠的景象,遠處緩緩起伏的青山,山丘下無垠草原中一條河流蜿蜒緩緩流淌,甚至還能想像一下耳邊有草原的風吹過的聲音,姑且稱之為敕勒風吧。此種意象之營造,在中原文學作品中實屬少見。當然,這也很容易理解,敕勒歌本身就是敕勒族民間創作,口口相傳,反映草原生活圖景的作品,其語言之古樸貼近生活,意象之生動活潑,令人耳目一新。不過,除卻遼遠,壯闊的草原景象,如果往下讀完這首歌,很快便會生出另外一種情感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正生動反映了敕勒族生活方式,即以穹廬為屋,逐水草而居,四時遷移,居無定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繪了作者本身對四周環境的感受,長生的悠悠蒼天之下,茫茫無盡的草野之上,即是敕勒人夢中的家鄉。
通篇讀完,除卻純粹的景象外,更有一種雄渾,悲壯之感盈於腦海,久久不能揮去,令人浮想於千裡之外。天高雲低,人微野闊,敕勒人或為牧民隨雨水青草而行進,或為戰士追逐敵人而奔馳,於無垠草原上,山丘間四處流轉。這種情感既虛無,卻也真實,既平緩而又強烈,不是任何外在具體的畫面能夠描寫的。據說東魏丞相高歡在一次進攻西魏作戰中失利,軍中傳言高歡本人中箭身死,高歡為鼓舞士氣,便召集將領士卒宴飲。席間大將斛律金用鮮卑語吟唱此歌,因軍中多為鮮卑,敕勒士兵,聽聞此歌,回想故鄉場景,又念及目前困境,高歡及部眾皆動情至放聲大哭,其個中感受,也許即為上文所述吧。
說罷塞北,話回江南。江南之美,莫過於這首菩薩蠻。如果說敕勒歌是雄渾中夾雜著敕勒人對壯美故鄉的柔軟回憶,韋莊的這首菩薩蠻則直抒胸臆,把江南之美用華美的語言寫得淋漓盡致。
人人盡說江南好,
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毋需贅言,韋莊此詞之通俗易懂,更甚於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而且詞中無疑又增加了更豐富的意象及個人情感。讀前幾句,江南之美,春水之清澈,碧波可比於青天;斜風細雨裡,於江上之畫船中煮酒聽雨,與友人共飲,任意飄蕩,緩緩而眠。興之所至,即可登岸踏青,幾多愜意!又有美人之光彩照人,如明月之爍於夜空,而皓腕潔白,猶如凝聚霜雪。呵,在作者眼裡,江南之美,之宜居,之令人流連忘返,以至於其想要終老於此地。
然而讀到最末兩句,畫面卻又突轉。「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原來作者並非只是因為留戀江南的美好而樂不思蜀,更是因不忍見到故鄉之殘破。本來關中也是物產豐盈,環境優美之處,又歷經千載開創,人文薈萃。可由於唐末兵禍,使得稼穡無人事,路有白骨遺,十室九空,屋生蒿草。對比平和宜人的江南,如今破敗之故鄉,早已不復盛唐時東西二京的繁榮。聞之已足使人落淚,更何忍親眼目睹之?
當雄壯的敕勒川遇到平和的江南,註定會發生些故事。
元嘉年間,宋文帝銳意北伐,不意卻很快以失敗告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北魏軍隊乘勢大舉南下,其中裹挾大批各族士兵,一直打到宋都建康附近的瓜步,魏軍揚言過江攻取建康,京師震動。但是,魏軍自河北千裡奔襲,缺乏後援,已為強弩之末,再加上宋軍士兵皆拼死守城,魏軍大批士卒在攻城中戰死,最終無奈撤軍。然而,城下眾多無言的敕勒戰士恐怕再也回不到那天似穹廬,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故鄉了。
敕勒人作為一個弱小部族,也許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從塞北草原到錦繡江南作戰,永遠也想不到會與「春水碧於天」的江南發生交集。然而,作為一人意志即是全國意志時代的民眾,終究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戰士也罷,牧民也罷,行動的方向,只能來自於千萬人之上的獨夫,被捲入時代的洪流,為之驅使。可憐無定河邊骨,尤是深閨夢裡人。
不知道在瓜步城下的夜晚,敕勒戰士會不會也不禁唱起這首故鄉之歌呢?或許是有的吧,歌聲傳到漢人耳中,再經翻譯,形成流傳至今的不朽,也算是敕勒川和江南碰撞出的一個美好結果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