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敕勒歌》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絕對不會沒聽過其中的一句詩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怎麼樣,是不是有點感覺了?
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是鮮卑人的後裔,他讀了《敕勒歌》之後也深為讚賞:「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我們就同詩人元好問一起,來欣賞這片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吧!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這兩字,是由於在我國北朝時期有一個少數民族叫敕勒族,居住在現在的甘肅、內蒙古一帶。他們以遊牧為生,又叫鐵勒。連綿起伏的陰山下,是一馬平川的大草原,敕勒族人就居住在這裡,因此流傳下來的詩歌就命名為「敕勒川」。
來到敕勒川,放眼遠望,只見藍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顯得格外空曠高遠,好像一座巨大的「蒙古包」扣著廣闊的原野。
藍天碧空,就像一塊巨大的、晶瑩剔透的寶玉;草原遼闊,茂盛的牧草像綠色的地毯,一直鋪到天邊,看不到它的盡頭。風兒吹來,齊腰深的碧草隨風低伏,現出了一群群肥壯的牛羊。
噢~是誰的巧手織成的彩錦呀?真真是美極了!
這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這首敕勒族讚美本民族安居樂業的歌,是一幅北方草原遊牧生活的壯美畫卷。相傳北朝大將高歡在一次戰鬥中失敗,便讓部下們高唱《敕勒歌》,激勵士氣,以壯軍威。
然而,《敕勒歌》是一首民歌,並不是因為高歡的這次戰敗而創作,而是早已在民間就流傳了很久。詩歌全篇一共7句,僅27字,便出色地描畫了遼闊蒼茫的草原景象,並體現出北方遊牧民族那種粗的豪情和開闊的胸襟,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具有無比的魅力,可稱得上是「千古絕唱」。
明代胡應麟云:「此歌成於信口,正在不能文者以無意發之,所以渾樸蒼莽,使當時文士為之,便欲雕繢滿眼」。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在論及此詩時說:「語言簡練而有味,全詩一氣貫注,音調渾壯,即使在民歌中也是很突出的」。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也作了相近的評價:「語言渾樸自然,氣象蒼茫遼闊,如同畫家大筆揮灑,頃刻之間,便在筆底出現一幅粗線條的塞外風情畫」。
宋代詩人黃庭堅也曾評價這首民歌的作者是「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因為詩歌的創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