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鮮卑語,只留下一首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2021-01-07 語文360

導語:《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託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時至今日也經久不衰。

敕勒歌

朝代:南北朝 作者:漢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譯文一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譯文二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注釋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③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④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⑤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⑧見(xiàn):同「現」,顯露。

【作品鑑賞】

《敕勒歌》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

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徵,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含著詠嘆抒情的情調。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這兩句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後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首歌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濃鬱的草原氣息。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遊牧民族驍勇善戰、彪悍豪邁的情懷。

關於北朝樂府民歌《敕勒歌》,人們關注較多的是匈奴族還是維族的民歌、是民間傳唱還是斛律金所寫,以及敕勒川具體何在等問題的辨析上,至於由於「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兩個四字句的出現所造成的詩律不諧和句式不齊,則很少有人關注。

《敕勒歌》的文字除了「籠蓋」與「籠罩」的差異,「此外不見異文」 , 其實是很不準確的。

《池塘春草 敕勒牛羊》一文中說:「『野』韻句式為三三四。而『羊』韻句式則為三三七,讀之似欠勻稱。」他進而推測:「『廬』字、『籠』字有一衍文,或其一為急讀之襯字」,原因是「三三七字,為民間歌謠習用之句式」。先生又引了明代胡應麟《詩藪》中引此詩即無「籠」字的例子,說明在明代已有《敕勒歌》的另一個版本,從而比較鄭重地提出了《敕勒歌》的異文問題。然而,治學謹嚴的啟功先生,面對這條十分重要的材料,並沒有輕從擅援,因為他認為:「譬之比事決獄,必其眾證紛陳,情臻理至,始勘定案。」 (均見《啟功叢稿·題跋卷》,中華書局1999年7月第一版) 筆者在近兩年的學習中,又陸續發現了幾條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敕勒歌》異文的材料。

上面這首《敕勒歌》是著名的北朝民歌,這首歌原是用鮮卑語歌唱的,已知最早的歌唱者是北朝時期的敕勒名將斛律金。斛律金(公元488-567)是北朝西魏、北齊時人,本兮朔州敕勒部族軍事首領。敕勒又稱高車、丁零,自斛律金高祖倍侯利時內附北魏,歷經數代,他們家族這時已經鮮卑化了。

《北齊書》記載了斛律金歌唱這首敕勒民歌的經過。公元535年北魏分為東西魏,兩國間徵戰不已。東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九月,東魏的軍事首領、鮮卑化的漢人高歡率大軍圍攻西魏重鎮玉璧,久攻不下。東魏軍「死者七萬人,聚為一冢」,軍心動搖,高歡又急又氣,生了重病,東魏軍心不安。班師之後,更流言四起。高歡不得已,「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北齊書·神武紀》)。

前些年,在《文史知識》上又看到過一篇談斛律金與《敕勒歌》的文章。這篇文章對前引文的解釋是「觀察一下地面」云云。我想該作者大概認為用鼻子嗅不能解決距離判斷問題,以意度之,勉強釋為「觀察」。

到目前為止,尚無更多的材料證明解決上述問題。但「嗅地」無論如何不能是用鼻子「聞一聞」,也絕不應該是用眼睛「觀察」一下。我想,斛律金是遊牧民族出身,他一定是從草原上牧人尋找丟失羊只的放牧經驗出發,用耳朵貼在地面上聽敵人的動靜來確定其距離。那麼,為什麼史書上把「聽」寫成「嗅」呢?我猜有兩種可能。一是如蔡繼明兄對我所說的,「聽」和「聞」的互訓。(「聞」本義為「耳聞」。「聞聽」「新聞」等現代漢語詞彙中還保留古義)另一個可能是,為斛律金寫傳的人不是遊牧民族出身,曾見其行動而不解其意,誤以「聽」為「聞」了。

這件事我在心裡擱了幾十年,一直不得確解。近來讀《孤本元明雜劇》《劉玄德醉走黃鶴樓》時,看到劇中人魯肅自述:「自小曾將武藝習,南徵北討慣相持。臨軍望塵知敵數,對壘嗅土識兵機。」「嗅地」在古代是一個習見的典故,才會出現在戲劇中。至於它的具體含義,還要再請教博雅君子。

相關焦點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一首描寫我國北方邊地奇麗風光的樂府詩,創作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具體的創作時間和作者已無從考證。全詩的內容是: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此民歌詩詞原為鮮卑文,現金流傳下來的敕勒川詩詞是從鮮卑語翻譯而來。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提起《敕勒歌》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絕對不會沒聽過其中的一句詩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怎麼樣,是不是有點感覺了?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是鮮卑人的後裔,他讀了《敕勒歌》之後也深為讚賞:「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我們就同詩人元好問一起,來欣賞這片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吧!
  • 北朝民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詩作賞析
    北朝民歌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我們不妨從《敕勒歌》來作些分析,這對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義的。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它的後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不過,北朝時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詠唱。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純淨的藍天,高原的陽光, 虔誠的信徒,還有風吹草低見牛羊。
  • 「天蒼蒼,野茫茫,鳳吹草低見牛羊」說的就是這裡的原始自然風光
    這裡有最藍的天,最白的雲,最清的風,最綠的草,最獨特的風情,一路向北,去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體會那「天蒼蒼,野茫茫,鳳吹草低見牛羊」的原始自然風光吧。錫林郭勒大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盟境內,是「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的成員,也是我國四大草原——內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場。
  • 《敕勒歌》表達了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是敕勒人的民歌,誕生於我南北朝時的北朝,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後來由鮮卑語譯成漢語。《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草原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具有濃鬱遊牧民族的色彩和草原氣息。
  • 阿巴嘎旗讓「風吹草低見牛羊」美景重現
    阿巴嘎旗讓「風吹草低見牛羊」美景重現 2020-06-08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敕勒歌》:看古代少數民族,如何歌唱自己的家鄉
    第二屆「詩歌的樣子」優秀作品畫作:《敕勒歌 》 作者:李懿軒 5歲半北朝民歌敕勒(chì lè)川,陰山下。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xiàn)牛羊。天空一片青蒼,原野一片茫茫。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一群群牛羊。寫作背景《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流傳下來的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翻譯成漢語的。詩歌描寫的北方草原壯闊美麗的風光,透露著敕勒人對家鄉生活的熱愛。01敕勒川,陰山下小小:敕勒是什麼?
  • 敕勒歌是詩嗎?如果是詩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
    我們中國人大多從小學習過詩詞,有這樣一首詩和《靜夜思》、《詠鵝》一樣家喻戶曉,但是這首詩為什麼讀起來好像有點彆扭呢?仔細分析,原來是因為前幾句讀起來不押韻,那麼這首詩為什麼前面讀起來不押韻呢?不押韻的還叫作詩嗎?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新歌發布|魏君華演唱的《敕勒歌》驚豔無比好聽到沒邊了~
    魏君華翻唱的這首《敕勒歌》改編自南北朝時期民歌《敕勒歌》,這首經典之作曾被很多歌手演唱過。《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全詩寥寥二十餘字,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古詩寫牛十首經典之作:風吹草低見牛羊
    (2)敕勒歌(南北朝)佚名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簡評:這是一片生態的草原。這是一群草原的牛羊。這是一曲粗獷的草原牧歌。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簡評:夕陽斜照之下,成群回家的牛羊,走在鄉村的小路上,這是多麼富有詩意的畫面呀。(4)尋雍尊師隱居(唐)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 來祁連山大草原,看「風吹草低見牛羊」,讓你感受夢境般的美
    當時豆奶就想到了《敕勒歌》裡寫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沒想到語文課本裡的美景竟然出現在了現實生活中,隨手拍一張照片就像是用軟體調過色一樣美,豆奶去的那天天氣特別好,天很藍雲很低,草也特別茂盛。如果你在這裡拍人像,那就像是置身於夢境一般。拍人像的話,豆奶建議女孩子穿純色的連衣裙或者碎花的裙子,或者披一個民族風的披肩。
  • 盛世黃河行:黃河流經此處「風吹草低見牛羊」!
    盛世黃河行:黃河流經此處「風吹草低見牛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句中描述的畫面想必很多人都嚮往不已吧!為了追尋詩中場景,我們穿過了甘南來到了若爾蓋大草原,黃河九曲十八彎所在之處!自西向東流經四川若爾蓋大草原,與這裡的白河交匯在一起,又折轉青海,便形成了優美的九曲黃河第一灣,黃河流經此處造就了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好風景畫。一行人剛踏進軟綿綿的草甸上,就聽得見牛羊叫聲,直到迎來一陣風南邊的一大片草甸被風吹得直挨地面,才看到一群牛羊在山坡上啃草,果真是「風吹草低見牛羊啊!天色漸晚,太陽西沉。
  • 約一場七月末的《白雲之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大自然的美一直都是淳樸又慷慨,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滿眼都是清涼又深邃的綠意,羊群和駿馬、銀帶般的河流,凜冬時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皚皚白雪,電影中季節輪轉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自然風光引人入勝…每一幀畫面都美到可以做壁紙,恨不得立刻閃現大草原親身感受下這衝擊心靈的美景。
  • 《敕勒歌》秘密:最早是鮮卑人的軍歌,還有後6句,不知誰人所加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今天,當我們傳唱這首家喻戶曉的北朝民歌時,依然能夠感受到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但《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一直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敕勒人創作的民歌。它產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後期。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
  •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地見巴哈 | 2017BAJA
    FM 賽車夢·365  陪您的第二天▼邀您共享 巴哈盛典  ⊰ 每晚11點 不見不散⊱天蒼蒼野茫茫巴哈賽車跑起來!留下你的賽場趣聞留下你的建議意見留下你的心願吐槽留下你的心動告白每晚11點準時更新!恭喜今天的這兩位幸運獎 在後臺留下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