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敕勒歌》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2020-12-23 百味寫春秋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流傳的民歌,也稱「樂府」詩。但它與一般漢古詩有所不同,因牽涉到史學、民族學、文學等諸多問題,所以,《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作者是誰?其文學價值、史學貢獻等,一直存在著爭論。現根據一些史料作一分析考索:

一、《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較早的民國時期《國文》課本,以及臺灣的課本說是蒙古族的一首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的《語文》說是敕勒族的民歌;有的文學史書則把它說成是鮮卑族的民間歌詞。

這些不同解讀的背後,所折射出的正是西北各少數民族之間語言文化的關聯,以及所導致的這首民歌在流傳過程中語種的演變。

由於年代久遠和史料的匱乏,我們今天還無法尋覓出這種演變的具體過程。但可以確認的是:《敕勒歌》的產生涉及敕勒、匈奴、蠕蠕、鮮卑這幾個少數民族之間語言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即使後來被「漢化」,但它的原生階段也是各少數民族交流傳唱的結果。換句話講,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境內各民族努力的果實。

二、《敕勒歌》的作者是誰?

各朝代說法不一,至少有四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北齊高歡帳下樂人所作;第二種認為是斛律金所作;第三種認為是斛律金之子斛律明月所作;第四種認為是斛律光父子合作。

大部分研究人員傾向於:斛律的祖輩之人寫出《敕勒歌》,作為後人的斛律金來演唱的結果。

三、《敕勒歌》有哪些價值?

文學價值:首先,《敕勒歌》在布局、結構、風格、表觀手法上都成功地吸收了漢詩的優長,又保持了少數民族詩歌語言的節奏和獨特粗獷個性,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證。在用漢語記錄的北朝各少數民族詩歌中,《敕勒歌》是翻譯、加工得最成功的一種,我們只要與同樣記載在《樂府詩集》中其它的北朝少數民族詩歌加以比較即可得知。

沈德潛贊它是「天籟」,提倡白話詩的胡適贊它是「神來之筆」,金代少數民族詩人元好問曾說《敕勒歌》與漢文化的關係是:「慷慨歌謠不絕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千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元好問認為,《敕勒歌》的豪宕慷慨風格是受中原詩風影響,其實倒毋寧說是敕勒族民族精神的體現。

《敕勒歌》受中原詩風影響最大的應是其文學語言和表達方式。其詩中多處採用虛實映照、動靜相承、對偶比襯、疊字對句、情景交融等結構方式和表現手法,都是漢詩反覆強調、申說的,也是北朝樂府中鮮有的。

《敕勒歌》的誕生受到了漢文學的影響,反過來它也影響了漢文學,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豐富了中華文化的藝術寶庫。它第一次以詩的形式讚美了祖國的北疆,激起了人們對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的好奇之感。在唐朝王昌齡、岑參等雄渾奔放的邊塞詩出現之前,在詩的國度裡,我國的西北邊陲一直是以大漠窮丘、塞風苦冷的面貌出現,也似乎是與孤城落日、戍樓刁鬥的戰亂生活聯繫在一起,是曹操所作《苦寒行》的代名詞。

然而,《敕勒歌》所描繪的卻是一種既開闊壯美又和平安定的北國風光,這裡地勢平坦,水草豐茂,生活安定,牛羊肥壯。這是另一種邊塞,和以往的描繪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基調。

從文學發展來看,這種貞剛的河朔之氣,對聲律風骨兼備的唐代邊塞詩的產生,其作用不可低估。另外,這首敕勒族的民歌,卻受到包括漢民族在內的境內多個民族的讚揚和傳唱。並且在流傳的過程中,由敕勒語變為「鮮卑語」,再變為「齊言」。所有這些都說明一首優秀的詩作,它是民族的財富,也是各民族的共有財富,也將為全人類而共同擁有。

歷史價值: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徵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例,其史學、民族學上的價值絕不低於文學創作,同時,也為上層統治者的民族政策提供了正面的借鑑。

《敕勒歌》中所詠歌的和平富庶的邊陲景象,首先是「羈縻」制度的產物。

所謂「羈縻」,是相對徵伐而言,它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所採取的以安撫、懷柔為主要手段的統治方略,即通過封官爵、賜尊號,認可其統治的合法性,以及下嫁公主、輸賜金帛、保留其習俗、制度等來換取對中央政權的尊從、依附和朝賀,並納入中華版圖。

這個萌生於先秦、定型於兩漢,為歷朝中央政權所尊奉並被制度化的「羈縻」方略,是維護國家統一,保障中央政權對周邊有效統治,避免民族戰爭和社會動蕩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在中華境內各民族間由徵戰衝突走向和解交融的重要前提。

《敕勒歌》的基點無疑是對和平、安定、富庶居住地的詠歌和肯定。

具體說來,詩的前四句: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是詠歌遷居地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在敕勒族移居的陰山腳下,草原的遼闊更顯得天幕低垂,這裡不再有征戰,不再有殺戮。這種和平、安定的感受,只有在經過無休止的攻伐搏殺的慘痛經歷後,才會體會更深,才會彌足珍貴。

後三句: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見牛羊。

則是在詠歌富庶,「草」對於中原地區,也許只是一種風景、一種點綴。但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則是一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草肥則牛羊壯。眼下,牧草長得比牛羊還高,要「風吹草低」才會「見牛羊」。

牧草的豐茂,牛羊的肥壯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富足皆是題中應有之意。

總之,古往今來的眾多研究者從文獻字、歷史學、文學等不同角度對《敕勒歌》的研究和探討,這對我們更好的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無疑是有益的。

記著關注「百味寫春秋」喲謝謝!

相關焦點

  • 《敕勒歌》秘密:最早是鮮卑人的軍歌,還有後6句,不知誰人所加
    但《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一直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敕勒人創作的民歌。它產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後期。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高歡(496年—547年),北齊王朝奠基人,史稱齊神武帝,一位鮮卑化的漢人。公元546年十月,年過五旬的東魏丞相高歡率大軍十萬圍攻西魏位於汾河下遊的重要據點玉壁(今山西稷縣),但花了50多天時間也沒有攻下。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提起《敕勒歌》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絕對不會沒聽過其中的一句詩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怎麼樣,是不是有點感覺了?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遊山西 讀歷史」《敕勒歌》與玉壁之戰
    山西歷史悠久,在古代一直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故而數千年來,山西歷史上曾爆發過很多戰爭,留下了許多古戰場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的玉璧城遺址,由於在北朝時期處於東魏與西魏的分界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著名的古戰場之一。
  • 叛逆傾向與傳統價值——蘇耕欣析《簡·愛》
    叛逆傾向與傳統價值:《簡·愛》對於個人選擇的辯護與美化 對於《簡·愛》這部小說在意識形態方面究竟是激進還是保守,文學批評界仍有爭議,其混亂信號主要來自兩個突出環節:小說為何以聖約翰·瑞弗斯的消息收尾而非以女主人公的幸福生活結局?簡·愛回到羅徹斯特身邊,到底意味著女權的勝利,還是小說對於傳統思想的讓步?
  • 千古絕唱《敕勒歌》竟然與北齊皇帝高歡有關
    西魏散布謠言,說高歡身中弩箭,以動搖東魏人心。高歡勉力支撐,出來與重要的軍政權貴會面。這是他最後一次出席類似的宴會了。他讓追隨多年的老將軍斛律金唱歌。斛律金,這個敕勒老兵,用蒼勁而深沉的歌喉唱出了敕勒族的歌謠: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敕勒歌>古詩朗讀
    敕勒歌根據咱們的時間線,前唐的第三首古詩《敕勒歌》,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一、初讀知詩意這首《敕勒歌》是誕生在南北朝的北朝時期,當時,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遊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之下。斛律金即作《敕勒歌》,並帶頭領唱,高歡也隨之附唱,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二、細讀解詩句敕勒川:泛指敕勒族遊牧的草原。陰山:陰山山脈,今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穹廬:遊牧人住的圓頂氈帳。蒼蒼:青色。天蒼蒼,是天藍藍的。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見:通「現」,呈現、出現。
  • 敕勒與江南
    無奈之間,想到平時喜讀的北朝敕勒歌與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靈機一動,姑且湊成一個「敕勒江南」吧,輸入之後竟意外註冊成功,果然還是存在命運啊。    猶記初次讀到敕勒歌還是在中學地理教科書上,講到內蒙古地貌時,書上引用敕勒歌后三句,稱讚蒙古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老師還特意解釋,此處「見」通「現」,呵呵,如今十幾年過去,世殊事異,這個通假字倒是一直熟記於心。
  • 《敕勒歌》表達了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是敕勒人的民歌,誕生於我南北朝時的北朝,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後來由鮮卑語譯成漢語。《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草原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具有濃鬱遊牧民族的色彩和草原氣息。
  • 2018烏蘭託婭《故鄉敕勒歌》專輯發布會
    烏蘭託婭在京發布新專輯《故鄉·敕勒歌》首次以慢歌做主打,致敬經典,感恩故鄉。12月19日下午,「內蒙古情歌天后」、《套馬杆》原唱烏蘭託婭在京發布2018全新專輯《故鄉·敕勒歌》。這是烏蘭託婭出道以來發行的第十四張專輯,收錄了她12首原創單曲,主題是致敬經典、感恩故鄉。
  • 新詠唱版《敕勒歌》登陸央視火爆網絡
    「……在天的盡頭,與月亮聊天,篝火映著臉,醉了套馬杆……」在經典原作基礎上,被重新填詞的新詠唱版《敕勒歌》隨旋律緩緩流淌入耳,一曲結束,滿場陶醉。一同隨歌曲撲面而來的,是大草原闊達遼遠的氣息。著名文化學者康震對新詠唱版《敕勒歌》讚美有加,他認為,這首歌唱出了《敕勒歌》蒼茫雄渾的氣質,為觀眾創造出無邊無際的巨大想像空間,「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曾被用在戰鬥期間,用來聚合人氣和士氣。
  • 《左傳》的價值:4個史學價值影響後世,4個文學價值前無古人
    眾所周知,《春秋》是一部只採錄大事綱要,卻不記具體內容的經典,而《左傳》所記的內容,能為《春秋》經文進行解釋和說明,因為《左傳》大部分內容能相對應於《春秋》經文。《左傳》擁有史學和文學方面的空前領導地位,對後世的史學、文學具有長足深遠的影響力,為繼《尚書》、《春秋》之後,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 王安憶:文學還有價值嗎?
    王安憶作家正在網絡上討論--當文學走進了網絡時代,文學還有價值嗎?她作為一名早已經成功的作家,一名嚴肅題材的作家,一名對文學,對文字,對書,對讀者抱著虔誠心的女作家,面對今天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強烈衝擊,她非常迷茫,擔憂,疑惑……她無法理解,今天的文字怎麼瞬間就變成了網絡上發布和傳播的東西了呢?文字發布在網上,往哪裡傳播,傳播給誰了,網絡後面誰在看網絡文字呢?為什麼要看呢?
  • 金宏宇:中國現代文學輯佚的學術規範與價值判斷
    經典化所遺棄的正是輯佚時要收拾的,故此,輯佚是與文學經典化悖反的學術活動。現代文學的大趨勢是走向經典化,但輯佚可以成為為經典化糾偏的手段之一,它也許能使經典化避免遺珠之憾,還可能從膚蕪之作中打撈出現代文學的一些吉光片羽,更具有一種還歷史原貌的價值功能。從史料學角度看,輯佚是搜求文學史史料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最終是服務於文學史的完整敘述。
  • 敕勒歌是詩嗎?如果是詩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
    不要曲解 聞一多、王闓運從未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樂府詩集》記載了關於敕勒歌的一個故事:北齊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憤疾發。周王下令曰:高歡鼠子。親犯玉壁。劍弩一發。元兇自斃。神武聞之。勉坐以安士眾。悉引諸貴。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
  • 談「紅色文學經典」的價值:彰顯超越時空的思想穿透力
    經典通過主題內蘊、人物塑造、情感建構、意境營造、語言修辭等,容納了深刻流動的心靈世界和鮮活豐滿的本真生命,包含了歷史、文化、人性的內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因此才能成為不會過時的作品。這是對經典作品特色與價值的高度凝練,也為新時代創造文藝精品指明了方向。  在我們的文學經典作品序列中,有一部分屬於紅色文學經典。何謂「紅色文學經典」?
  • 《敕勒歌》:看古代少數民族,如何歌唱自己的家鄉
    第二屆「詩歌的樣子」優秀作品畫作:《敕勒歌 》 作者:李懿軒 5歲半北朝民歌敕勒(chì lè)川,陰山下。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xiàn)牛羊。寫作背景《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流傳下來的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翻譯成漢語的。詩歌描寫的北方草原壯闊美麗的風光,透露著敕勒人對家鄉生活的熱愛。01敕勒川,陰山下小小:敕勒是什麼?大大: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
  • 譚維維再登央視傳唱經典《敕勒歌》驚豔全場
    近日,在央視一套播出的大熱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二季最新一期節目中,經典傳唱人譚維維以一首全新風格的《敕勒歌》震撼全場。截至昨日下午,歌曲相關視頻在網絡已有超過450萬次的播放量,並成為當期節目所展示的多首詠唱歌曲中,收穫觀眾投票點讚數最高的作品。在經典原作基礎上,被重新填詞的新詠唱版《敕勒歌》隨旋律緩緩流淌入耳,一曲結束,滿場陶醉。
  • 中古黎明前的敕勒歌——玉壁城及其時代
    歡無如之何,乃使倉曹參軍祖珽說之曰:「君獨守孤城,而西方無救,恐終不能全,何不降也?」孝寬報曰:「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適憂爾眾有不返之危。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也!」珽復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復可爾;自外軍民,何事相隨入湯火中!」乃射募格於城中云:「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賞帛萬匹。」
  • 新歌發布|魏君華演唱的《敕勒歌》驚豔無比好聽到沒邊了~
    魏君華-敕勒歌魏君華翻唱的這首《敕勒歌》改編自南北朝時期民歌《敕勒歌》,這首經典之作曾被很多歌手演唱過。《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全詩寥寥二十餘字,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牆上的斑點》:淺談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及文學價值
    在傳統寫法裡,伍爾夫的作品大多充滿了慣常的誇張,戲謔,諷刺和喜劇,如《奧蘭多》,《到燈塔去》等。而以小說革新和意識流手法聞名的伍爾夫,在西方現代文學流派中,更是首創了意識流派。在傳統小說的寫作手法裡,人物,情節和環境是作家熟知的不可缺少的元素。而小說作為文學裡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學形式,如果僅僅拘泥於這些所謂的已知,那麼文學的出路到底在哪,形式主義下的文學才是文學的內核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