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的斑點》:淺談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及文學價值

2020-11-17 帆布小子

在傳統寫法裡,伍爾夫的作品大多充滿了慣常的誇張,戲謔,諷刺和喜劇,如《奧蘭多》,《到燈塔去》等。

而以小說革新和意識流手法聞名的伍爾夫,在西方現代文學流派中,更是首創了意識流派。

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而意識是一條不間斷流淌著的意識河流,具有不可逆性。意識流文學則是作家儘可能捕捉意識河流的某一點來進行描述而創造的一種文學形式。

作為意識流派的先鋒作家,在西方文學中,伍爾夫的《牆上的斑點》是意識流的第一部作品,雖然不太成熟,卻在意識流派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後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以及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則更是將意識流的寫作手法推到了一定的文學高度。

在傳統小說的寫作手法裡,人物,情節和環境是作家熟知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而小說作為文學裡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學形式,如果僅僅拘泥於這些所謂的已知,那麼文學的出路到底在哪,形式主義下的文學才是文學的內核麼?

意識流小說摒棄傳統小說所謂的形式,而僅僅以意識的流動作為小說的驅動力,無所謂情節和人物,任憑意識的流淌,自由的創作。

《牆上的斑點》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我們必須承認作品的不成熟,但不可否認它在文學中的價值和地位。

(一)意識流小說特點之一:毫無邏輯

一篇短的意識流文學作品尚可讀完,倘若去讀《追憶似水年華》這樣的長篇意識流小說,真正去看完它的人並不多。

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因為意識流作品本身的毫無邏輯性。

這種邏輯性帶來的是一種枯燥,它不似傳統小說,以時間為線索,情節為驅動,有邏輯的去展開一系列的人物內心和行為。

就如它本身所屬的文學流派一樣,我們看到的是作家意識的流動。

就如伍爾夫在《牆上的斑點》裡說那樣:我們的意識很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狂熱地集中一段時間後又發現了更新鮮的事物,就好像一群螞蟻湧向一根稻草,抬著它走了一段就丟棄了……

意識流小說也是一樣,它最大的邏輯就是毫無邏輯。

《牆上的斑點》,作者從牆上的斑點,回想到小時候的自己,小屋的主人,斑點的來源,屋裡的某個藍色罐子,生活的感悟,對男人和女人的思考,窗外的風景,自己幻想的行為等等。

所有涉及之處均無任何聯繫,意識流到哪,作者就寫到哪,就好像聽著一首音樂,音樂到哪,意識流到哪,就寫道哪。

在這毫無邏輯的作品裡,我們反過來想一想,這種無邏輯的作品,意識的流動中所創造的作品就沒有價值,沒有美感了麼?

毫無疑問,當然不是。在文學世界中,我們不得不承認,作家的意識流動是未來文學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思想工具,就如伍爾夫在《牆上的斑點》裡所闡釋的那樣。

我希望能偶然碰到一些令人愉快的思路,這也能間接地為我增添信心,這種想法很令人愉快,即使是最不願意聽到恭維的謙卑人士也會時常產生這種想法,因為它不是直接的自我恭維,這也是其魅力之所在。

在意識流寫作中的作者並不是真正的作者,不是現實中的作者,而是隱含作者。

而在這種完全忘我的創作狀態中,則在一定程度上更大概率地會創造出一些非常具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它是一種前意識下的狀態思考,是作家前意識的結晶。

(二)意識流小說特點之二:無意識的幻想

《牆上的斑點》裡開篇第一句:大概是今年一月中旬的時候,我注意到牆上有個斑點。

最後一段為:正當意識領域大動蕩間,我感到有人站在我旁邊說:我要出去買份報紙。」「買報紙?」「其實報紙也沒什麼意思……沒什麼新聞。這場該死的戰爭,讓它見鬼去吧!……不過,我覺得我們也不應該讓一隻蝸牛繼續留在牆上。」啊,牆上的那個斑點!原來是只蝸牛!

小說開頭就陷入了幻想當中,作者直接來到了一月中旬的時間點,然後注意到牆上有個斑點。而這個斑點到底是真是假,我們並不知道,因為作者也不知道。

他並不知道知道這是真的斑點還是其它的什麼,他只是覺得它是斑點,而在結尾處則點明,原來牆上的斑點是只蝸牛。作者意識流動了許久,幻想了許久,好像最後才意識到:哦,原來它不是斑點,它是只蝸牛啊。

無意識的幻想這一特點,如果我們在讀意識流小說的時候,跟隨作者的意識流動,好像很難發現,當真正意識到的時候,才明白之前所有的意識流動原來都是無意識的幻想罷了。

(三)意識流小說的特點之三:包容兼收

意識流小說可以有情節,可以有人物,可以涉及到歷史,可以像寫日記,甚至可以寫自己在幻想什麼,總之你能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寫。

就比如《牆上的斑點》裡,作者幻想著,就想到了自己,她甚至這樣寫道:我想就這樣靜靜地思考,從容不迫,天馬行空,不會被打擾,也不用從椅子上站起來,思緒流轉之間沒有對立也沒有障礙。

我想就這樣沉靜下去,深深地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那些生硬的個別事物上。如某一段散文,又像作者的哪個隨筆,總之伍爾夫想到了這些,她就寫了下來,和牆上的斑點無任何關係。

又或者你可以想像有那麼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沒有教授,沒有作家,沒有工作,沒有一切煩惱,沒有尊卑。在安靜美好的環境,人們的思想可以自由翱遊其中。

換句現實一點的話來說,這就好比形容一個人在做白日夢。

但所有的這些,無論是白日夢還是任何黑暗,諷刺,壞的,好的想法均可以在意識流小說當中得到體現。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一切真實的事物,都可以讓人幻想,抑能打斷想像。

就如伍爾夫所言:我本來很樂意挨個兒去想像它們——但是有個念頭突然半路殺入……我想到哪裡了?我怎麼就想到這裡來了?樹木?河流?丘陵?惠特克年鑑?水仙花田?也許突然就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念頭流轉,剎那生滅……意識流小說毫無邏輯,又極具幻想,包容萬象,似乎這不是一個小說應該所擁有的東西。

但若回歸到文學創作之初,又有誰規定了這種行為方式下的作品不是小說,不是好的文學作品呢。

所謂文學的革新必然會受到一定的抵制,特別是當這種作品逐漸產生一定影響的時候,可文學的世界百花齊放,如果不能有創新,那它勢必是一潭死水,是不真實的文學世界。

就好像對經典文學與通俗文學分類一樣,我們不能簡單的以創造動機,創作背景去給它下定義,經典文學和通俗文學的關係本就曖昧不清。

同樣意識流小說在文學中也是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它理應得到應有的尊重。

意識流小說帶給我們的不止是毫無邏輯和幻想。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它是一種前意識的覺醒,因為這種意識流文學所帶來的沉思是作家頭腦背後的無數個念頭。

而在未來的小說創作中,這種無數的念頭正是小說家們要探索的深度,要追逐的幻影,摒棄故事裡那些對現實喋喋不休的描述,意隨心動。

相關焦點

  • 「一周一大師」晉侯薦讀:短篇小說《牆上的斑點》
    它完全打破了傳統小說的寫法,而任由思緒流轉,成為一部標誌性的意識流小說。小說的高度實驗性對讀者是一種挑戰,對作者未嘗不是一個考驗,而維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正是一位有著高度文化修養的作家,對生活、藝術、歷史……的種種聯想,使文本具有了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同時,這篇小說也以大量鮮活的感性片斷,不斷衝擊著讀者的感官,刷新著讀者的閱讀經驗。
  • 劉先平紀實文學《追夢珊瑚》欲喚起大眾海洋意識
    作品將文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融於一體,力求喚起大眾的海洋意識,樹立生態道德觀念。據悉,該書已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研討會上同,與會嘉賓就《追夢珊瑚》作品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思想價值、科學價值;創作的時代背景;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與現狀、迫切性與重要性;「大自然文學」所包含的深意;用文學抒寫科學和科學家等議題開展了深入的分析和熱烈的探討,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這樣一部作品的問世具有重大意義。  「情懷、情感、情趣」,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用這三個詞概括本書。
  • 從意識流文學角度看《在劫難逃》
    影視作品裡這種時空的「反覆」,在文學表達中有一個手法,叫做「意識流」。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解釋,意識是永遠處於流動狀態的,它可能會被打斷,但永遠不會停止。意識流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反覆」。 拿著名的伍爾芙的《牆上的斑點》來說。
  • 淺談周星馳電影中的荒誕文學色彩
    淺談周星馳電影中的荒誕文學色彩
  • 意識流先驅:於恍惚和現實之間,展示內心深處的衝突與隱秘
    《月桂樹已砍盡》被文學史視作意識流小說的開山之作,開頭這段意識流的寫作,被專事意識流文學寫作的弗裡德曼看作是內心獨白的一種宣言,而他對愛德華·迪雅丹也是讚譽有加:「在迪雅爾丹之後,現代小說中使用的幾乎所有的技巧,其萌芽都可見於《月桂樹已砍盡》。」
  • 英美文學中的女性作家與女性意識
    通過她們的作品,讀者不僅領略了她們的實力和魅力,也看到了她們實現自身價值和人生理想的努力。而她們所反映出的獨立自主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群體思考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和追求,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 意識流小說閱讀文學巨著威廉.福克納《喧譁與騷動》故事梗概與寫作
    之前卡夫卡的普魯斯特的詹姆斯.喬伊斯的塞萬提斯的列夫託爾斯泰的等作家的著作,我會閱讀會重複閱讀,但是我自己有意識的來重複閱讀的。這種無意識或潛意識自覺重複慢閱讀的僅僅非福克納莫屬,或許是我個人的閱讀偏見但福克納絕對是一位有才華有創新能力的偉大作家。他的《喧譁與騷動》不僅有全能式視角,也有第一人稱自我介紹自我剖析自我闡述自我揭露。
  • 劉以鬯與香港文學
    到香港後,劉以鬯重回《香港時報》的副刊《淺水灣》當編輯,這次回歸香港,在文學創作方面,開啟了他心理書寫的嘗試。那時香港文學的主流仍然是以現實主義為主,描寫事物的外在,而意識流小說則是描述內在的型態,表達剎那間人的心裡意識的流動,就當時的環境來說,這是非常創新的嘗試,可以說,劉以鬯是香港文學的起點。
  • 面對信息碎片化——文學創作更須堅守經典意識
    面對信息碎片化——文學創作更須堅守經典意識圖片為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經典是「被反覆閱讀欣賞的作品」,每次重讀都給人帶來新的發現和體驗。經典文學名著的長銷啟示我們,越是在經典意識面臨挑戰的時候,經典給予的深度文學體驗越顯得珍貴,文學創作越是不能跟在碎片化、快餐化後面亦步亦趨。創作者要準確把握人們的精神需求,提供深度思想藝術體驗,這是經典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學強大優勢所在。
  • 五本經典無比的寵物流小說,本本都值得躲在被窩熬夜看!
    網絡文學,百花齊放。隨著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小說流派從中誕生。讀者根據自己的口味,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與愛好,再好的書也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 今天,北寒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寵物流小說。顧名思義,寵物流小說裡會出現很多的」寵物「。
  • 淺談「亞文化」
    淺談「亞文化」      亞文化(Subcultures)即次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
  • 無限流小說中的無限玩家流和無限主神流,你更喜歡哪一種?
    說起無限流小說,那大家腦海中浮現出來的肯定是Z大的《無限恐怖》這部小說。這部小說也是如今大家公認的無限流網絡小說的開山鼻祖,在這部小說爆火以後,無限流小說也正式進入到了大家的視野中。不過除了類似於《無限恐怖》這樣的無限玩家流小說之外,無限流小說還有一種無限主神流,在這兩種無限流小說當中,你更喜歡哪一種呢?首先咱們還是來說一下無限玩家流小說吧,這一類小說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Z大的「無限三部曲」(《無限恐怖》、《無限曙光》以及《無限未來》)、大宋福紅坊的《恐怖高校》、卷土的《王牌進化》、緣分0的《無盡武裝》等。
  • 《薇塔和吳爾芙》文學雙姝的秘戀
    文學雙姝的秘戀浮上檯面,2018 年大放異彩的酷兒女性電影有《真寵》(The Favourite)、《花都教主柯蕾特》(Colette)與《裸愛殺機》(Lizzie)等片。充滿女權主義的論文,人老珠黃的面孔,流連於觸覺,以及打字機的咔嗒聲,《薇塔與維吉尼亞》對文學酷兒女性來說,如同貓草一般。 我渴望更了解妳。薇塔曾道,卻於日後哀嘆愛上無法給予承諾的人。
  • 「穿越文學」為何紅火一時 應有精品意識
    男性的網絡穿越小說一般會選擇回到歷史的結點,如宋末、清末等家國危亡之際,包含著強烈的民族國家敘事的意識,探討的是歷史和文明發展的可能性。女性穿越小說表面上看是女性的臆想,實質上是女性通過徵服男性而徵服歷史的過程,其中女性意識實際上也佔有強勢地位。
  • 漢語言文學本科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知識要點
    二十八、伍爾芙《牆上的斑點》(427-434)1、英國著名意識流小說家,英國作家,生於倫敦,布隆姆斯伯裡團體成員(傳記作家利斯特雷奇、詩人託艾略特、小說家愛摩福斯特、伍爾芙、羅弗賴依)代表作:《牆上的斑點》《雅各布房間》《達羅衛夫人》《海浪》《到燈塔去》
  • 三本主角「超級霸道」的末日流小說,本本精彩!老書蟲強烈推薦
    三本主角「超級霸道」的末日流小說,本本精彩!老書蟲強烈推薦末日流小說,又稱為末世流,是當今網絡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流派。當今社會,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快,核武器的發展,讓大家對未來有一種絲微恐慌,所以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末日流小說脫穎而出。
  • 五本遊戲無限流小說,各種穿越、各種腦洞,每本都是必讀經典
    五本遊戲無限流小說,各種穿越、各種腦洞,每本都是必讀經典。 大家好,我是心矢,這次給大家推薦遊戲類型的無限流小說,每本小說都有自己的看點,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