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鬯與香港文學

2021-02-19 傳記文學雜誌社

                                                                                             

    本文刊於《傳記文學》2018年第8期

   

劉以鬯是在1948年從上海來到了香港,因為上海在打仗,不能回上海,所以劉以鬯一個人留了在香港,靠自己的一支筆生活。1949年的時候,收到了《香港時報》的邀請,在副刊任編輯,當時他就只編新文學,他的喜好明顯,不喜舊,有一次主筆寫了舊詩讓他刊登,他不願接受,因此在《香港時報》工作期間也有一些難處,後來不久也辭職了。辭職後後的劉以鬯在《星島日報》和《西點》雜誌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由於自身對文學的追求,他嘗試發表較多的文學作品,但香港始終是商業社會,較為看重閱讀素材的娛樂性,故商業利益與文學性的調和還是難以做到。

1952年,新加坡《益世報》的老闆劉益之特地從新加坡到香港,誠邀他到新加坡出任主筆兼編副刊。當時劉以鬯只有一天的時間考慮,劉益之跟他說,假如這次拒絕了,那以後就未必再有機會到新加坡來,所以,劉以鬯一個人從上海跑到了香港,又從香港走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辦報期間,對於新加坡文壇也造成了些影響,比如他在報紙上,以筆名令狐玲刊登小品文,這種風格在新加坡未曾出現過,自劉以鬯發表以來,就引入了新馬地區,在馬來西亞帶動了很多人模仿。在《益世報》工作了三個多月,報紙還是呈現虧損的狀態,在經濟情況不允許下,報紙就倒閉了。本來,劉以鬯打算就此回香港,而吉隆玻《聯邦日報》的之後,就請他當總編輯,於是他又留在了新加坡。劉以鬯憶述《聯邦日報》的工作情形時,說他是上海人,普通話和廣東話都說的不好,所以他是一個人單獨將報紙從第一版新聞版,編到最後一版的副刊,可惜這份報紙經營了四個月也虧損倒閉。自此,劉以鬯持續地在新加坡的一些小報工作,不過大部分的小報都經營不住而停版,而且他負責的是副刊的位置,屬於報紙中不重要的部分,而當時文藝也不是相當賣座的事,薪金相對也較少,因此可以說,劉以鬯在新加坡的生活過得相當辛苦坎坷。

在新加坡浮浮沉沈了好幾年後,劉以鬯認為回香港發展的前景比留在新加坡好,於是1957年就回到了香港。到香港後,劉以鬯重回《香港時報》的副刊《淺水灣》當編輯,這次回歸香港,在文學創作方面,開啟了他心理書寫的嘗試。那時香港文學的主流仍然是以現實主義為主,描寫事物的外在,而意識流小說則是描述內在的型態,表達剎那間人的心裡意識的流動,就當時的環境來說,這是非常創新的嘗試,可以說,劉以鬯是香港文學的起點。他在《香港時報•淺水灣》做主編時,走的是新派現代主義路線,極力介紹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和現代文學,刊登了很多有關心理的文章,譬如弗洛伊德、現代小說作家吳爾芙、喬伊斯等的作品,無論翻譯或是文章都大量介紹意識流理論,壯大了香港關於現代主義方面的論述內容。當時甚至還有出版商將這些作品一篇一篇地剪下來,盜版出了一本書《現代小說論》,作者是卡繆,由此可以顯示劉以鬯對於文藝思潮的提倡。

劉以鬯從新加坡回到香港後,為了生活需要,不得不撰寫大量的流行小說以迎合市場需要,他說,一天要寫超過十份報紙的連載小說,要遷就讀者,寫他們喜歡看的小說,因此日間他就寫娛樂別人的作品,晚上有空閒就寫自己喜歡的作品,他的嚴肅文學作品《酒徒》、《對倒》等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創作出來。貫徹他一向的文學主張,這時期劉以鬯的作品都是具有創新風格的實驗性小說,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酒徒》這一部作品,它被譽為是華文界的第一部長篇意識流小說。雖然現在文壇上《酒徒》是享譽盛名,讚譽極高的一部小說,但其實在劉以鬯四十四歲出版《酒徒》時,這部作品並沒有得到很多迴響,而真正在華文界引起注意,已經是十多年後,《酒徒》在臺灣再版時,而那時劉以鬯已經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作家了。

                                                                             《酒徒》最為人知的是當中意識流的運用,小說中的酒在「醉」與「醒」兩種結構之間呈現主人公思想上的不同,理性與失常的結合交互,顯示人物內心流瀉的深度,出版時劉以鬯怕讀者不習慣,甚至特地在序中解釋。同時,由於小說裡的主人公是一位鬱郁不得志的作家,透過他的經歷大量講述了在香港寫小說做文學的難處,而這些困難至今仍在香港文壇發生著,反映出香港文化的貧瘠,可以說香港嚴肅文學的前景幾十年來也沒有變化。除此以外,劉以鬯來香港前在上海讀書,在內地不同的報社做過編輯,承傳了五四文學的精神,嶺南大學教授許子東提到,劉以鬯在《酒徒》當中就提出了對張愛玲、沈從文等作家的看法,可惜寫在小說裡大家注意不到,大家只知道夏至清的評論,忽略了劉以鬯對五四文學也有很好並且獨特的看法。

作為上世紀的嚴肅文學作家,劉以鬯的知名度沒有因走進時代的巨輪而消失不見,相反不少的高中生認為劉以鬯是香港最前衛的作家,而這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就是王家衛。不少年輕人認識劉以鬯都是源自於王家衛,他的一部電影《花樣年華》的創作靈感就是源於劉以鬯的小說《對倒》。

《對倒》小說其實沒有太大的故事性,兩個主人公淳于白和阿杏互不認識,從來沒有交談過,小說描述的只是二人在彌敦道上過著的兩種生活,唯一的交疊只有淳于白對過去的緬懷和阿杏對未來的想像所形成的一種對倒的狀態,這在中文小說中屬於比較新穎的結構手法。而王家衛在讀過小說之後很喜歡,受到了啟發,拍了電影《花樣年華》,當中梁朝偉和張曼玉的角色也沒有發展出感情線,兩人住在隔壁,只有在雙方的伴侶都不在家需要自己單獨外出吃飯時,才會遇到對方。每一次的相遇都讓兩人心裡產生疑問,想開口問對方但又不敢說出口,後來才發現因為雙方的伴侶互相出軌才造成每回外出吃飯的相遇。而兩人由此至終都沒有太多交流,電影描述的就是一個不斷擦身而過的狀態。這種文學與電影的相互影響,可以說是一種跨媒體的交錯對倒。在電影出版後,由法國的書商因電影而提劉以鬯的書重新出版法文版本,讓歐洲的觀眾可以接觸到小說。

1963年時,香港《快報》創刊,請劉以鬯擔任副刊編輯,而他在也一貫自己的作風,極力推廣香港文學,提供一個可以孕育香港文學的環境。當時除了有名、外地的現代文學作家的作品,劉以鬯也會刊登香港年輕作家的作品,在劉以鬯在任期就提攜了也斯、西西等後來在香港文壇具有深厚影響裡的作家。以劉以鬯自己的說法是:「除了老作家外,作為一個副刊編輯,應該為香港年輕一代做些實際工作。」。另外,劉以鬯有一個特點,就是認稿不認人,因此,當也斯向劉以鬯投稿時,即時劉以鬯並不認識也斯,但基於作品的素質好,他仍出版了很多也斯的作品。也斯也提及在《快報》寫稿的時候是非常自由,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不僅僅是香港的年輕作家,甚至是臺灣的創作者,劉以鬯也會刊登他們的作品。例如臺灣有一位畫家秦松,在臺灣經歷白色恐怖,六零年代時參加巴西的聖保羅雙年獎得到了榮譽獎,可臺灣當局不願展出他的作品,也不給他授予獎項,但《淺水灣》副刊卻登出了他的作品,這在文學史上可是一個有趣的現象,而《淺水灣》副刊也可說是擁有了當時華人地區最大的言論自由。

1985年時,香港文壇一份重要的雜誌《香港文學》誕生,這份雜誌是由中資機構投資創刊的,而他們邀請劉以鬯當總編輯時,除了反映了劉以鬯在文壇的地位,同時證明了只要認真做文學,文學是可以消弭政治的界限。在《香港文學》工作期間,劉以鬯刊登了許多新詩的作品,不論是臺灣還是海外的作家都可以在雜誌上發表自己的作品,故劉以鬯出去小說以外,對新詩還是很關注的。歸功於劉以鬯的認真經營,《香港文學》收到了海內外華文界的肯定,亦成為香港文壇中一份舉足輕重的雜誌,對於香港嚴肅文學的發展有相當大的推動力。對於年輕的香港作家來說,作品能在《香港文學》中發表是非常大的肯定,,是對自己作品素質最好的驗證,因為不少中港臺的重要作家如黃國斌、余光中和鐘鼎文等都在此發表文章。如上所述,劉以鬯很注重提攜後輩,有一個細節是,香港的一位作家梁科慶剛開始寫作之路時曾往《香港文學》寄稿,一般來說不刊登的稿並不會對投稿人有特別通知,但劉以鬯卻特地給他打電話,據梁科慶的憶述,劉以鬯對他說他的稿不能用的,要加油。而聽到了劉以鬯的鼓勵後,他就更努力創作文學,從未放棄,最終他的作品也能如願地在《香港文學》裡發表。其實作為一份雜誌的總編,劉以鬯用不著花時間通知投稿的年輕作家,但他卻不吝於激勵他們,他的熱心使得香港文學有了持續發展下去的潛力。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1-1090/1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003-0255

郵發代號:82-370

國外代號:M6034

編輯出版:傳記文學雜誌社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北裡甲1號

郵編:100029

聯繫電話:010-64813340 64813252

電子郵箱:zhuanjiwx@126.com

訂購處:全國各地郵局(所)

零售處:全國各地郵局(所)

海外總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劉以鬯,香港文學的一代宗師
    與劉以鬯創辦香港作家聯會的潘耀明贊劉是香港文壇地標性的人物,「他是香港作家中,最早引入意識流的作家之一,一生對香港文學的推動功不可沒。」香港公開大學讚譽劉老的文學創作上承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覺派,下啟60、70年代以後香港的現代主義文學發展,其小說亦曾多次改編為影視作品。
  • 紀念劉以鬯:香港現代主義文學的開拓者
    《酒徒》對於受西方文學和五四新文學傳統影響的南來文人而言,如何在香港這片「沙漠」中耕種出綠洲,成為一大要務。劉以鬯力圖延續上海的辦報風格,於1951年在香港復刊《西點》雜誌。《西點》在保持上海特色的同時,也隨香港市場做出調整。它不是一本純文學刊物,而是主要負責「介紹西方文化,灌輸國際知識」,內容多為從國外報章雜誌上摘譯的短文。
  • 柳蘇:劉以鬯和香港文學
    不過,雖然知道劉以鬯許多年,認識他又許多年,我還是在此刻動筆之前,才從《辭源》中翻查出這許多來的,這以前我只是知道「鬯」讀暢,是酒器而已(這並不對)。不過,不認識這個「鬯」字沒有多大關係,重要的是認識劉以鬯這個人,如果你對香港文學有興趣的話。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是香港真正的作家,真正的著名作家,不僅有名,而且有作品。
  • 走出王家衛走進劉以鬯 走出氤氳的香港走進《酒徒》的意識世界
    然而,淘氣如王家衛,在《花樣年華》的片尾,出現了這樣幾個字:特別鳴謝劉以鬯先生。劉以鬯是誰?在香港,劉以鬯先生被稱為文壇「教父」,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他就活躍在香港文學界。他不僅是香港作家,也是報人。他既能寫喜聞樂見的娛樂小說,也能寫只悅己不悅人的嚴肅作品。
  • 許知遠:劉以鬯是最能夠代表香港的作家
    6 月 8 日下午 2 時 25 分,著名作家、媒體人劉以鬯先生於香港去世,享年 99 歲。
  • 劉以鬯的故事新編:詩意重述中的香港真實
    不久之前,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小說集《迷樓》正式出版,收錄了他創作的30篇中短篇小說。
  • 他的作品曾啟發王家衛《花樣年華》,百歲香港作家劉以鬯去世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代表作品:小說《酒徒》《對倒》《寺內》《打錯了》《島與半島》《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模型·郵票·陶瓷》等;評論《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等。《劉以鬯中篇小說選》和《對倒》分別獲第四屆和第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2014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終身成就獎。
  • 劉以鬯的酒徒,酒徒的香港
  • 渡十娘|到天樂裡去,探劉以鬯
    這和劉以鬯先生有關。那時劉先生在灣仔摩利臣山道一座樓宇的高層單位辦公,創辦並主編《香港文學》,具體地說,劉以鬯先生為該刊社長兼總編輯。《香港文學》樓宇位置和一家老牌書店藝美圖書公司門市斜斜相對,藝美位於天樂裡,向南走才是摩利臣山道,因為彼此很近,我乾脆統稱「天樂裡」。
  • 《花樣年華》周慕雲原型,100歲的香港文學宗師去世,王家衛悼念
    文字是: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溼的——悼劉以鬯先生。照片時劉以鬯小說《酒徒》的封面。「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溼的」是電影《2046》開頭一句字幕。而這句話,就出自劉以鬯的小說《酒徒》。劉以鬯(這個字念暢)出生於1918年,祖籍浙江鎮海,出生於上海,1948年去了香港,他一生從事的工作都是編輯、寫作。
  • 渡十娘|大師的文事和軼事---懷念劉以鬯先生
    我們從這些設計看到了劉以鬯先生的設計,不是憑空而來,而完全與內容關係密切。第四類是圖案的拼湊,也實在而富有美感。代表的書是《暢談香港文學》,封面幾乎有四分之三被迭放得雜亂的數百本書、刊物的書影「合照」所佔據,大部分是純文學作家的著作和文藝雜誌。《模型·郵票·陶瓷》出現了模型、一組郵票和陶瓷的圖案,從自己的收藏「就地取材」。這也是扣緊了內容。
  • 劉以鬯:每個作家都不能把自己完全關在作品外面|現場
    香港著名作家、媒體人劉以鬯,於6月8日下午2點25分在香港東華東院逝世,享年99歲。
  • 許知遠:劉以鬯是最能夠代表香港的作家|豔遇圖書館
    如果說每個城市有它非常獨特的作家,能代表這個城市的精神的話(比如索爾貝羅代表芝加哥,沈從文代表湘西,張愛玲代表上海),劉以鬯一定是最能夠代表香港的一個作家。他的整個身世和他的寫作都能折射出整個香港的變化。 ▲《豔遇圖書館》第三期(試聽版)
  • 為什麼說他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
    要不是劉以鬯創作了長篇意識流小說《對倒》,啟發了王家衛,這《花樣年華》有沒有可能誕生,恐怕就很難說了。說劉以鬯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應該不會錯,可見劉以鬯決非等閒之輩。其實,沒有這層因果關係,劉以鬯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學價值。香港文壇大佬,「金大俠」之外,當數劉以鬯了。
  • 劉以鬯,何妨成為這個世界的酒徒
    我知道劉以鬯是很晚的時候了,還不是因為他的書,而是因為一部很小眾的香港電影《酒徒》,一開始就有幾個字,劉以鬯,我才知道這部我看了三遍的電影是根據劉以鬯的小說改編的
  • 藍貝|讀劉以鬯《蟑螂》,思索起生命的意義
    陰雨天窩在家裡讀劉以鬯先生的小說,權做思想的散步。劉以鬯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他的《花樣年華》《2046》等電影,都是受了劉以鬯小說《對倒》《酒徒》的啟發。我手上讀的是劉先生的《迷樓》。是一本集子,包含了3篇中篇、15篇短篇和12題微型。
  • 王家衛:讓世人重新認識,知道香港曾經有過這樣的作家
    他與金庸齊名,被譽為「香港文學的一代宗師」;他是香港現代文學的教父,對香港文學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創辦了《香港文學》,培養出一批現代文學的主流作家;他開啟了東方詩化意識流藝術的先河;他的故事新編又顛覆著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化。香港文壇巨星劉以鬯(讀音同「暢」)先生,他用百年人生書寫了文學史上的花樣年華。
  • 戴慶成:香港文化的沒落
    香港著名專欄作家林燕妮上月底因癌病離世。不到10天,另一位香港作家劉以鬯也在上周五因病辭世。
  • 《酒徒》是他的代表作,《對倒》曾啟發王家衛拍出《花樣年華》|文學與電影
    而麥荷門很執著,之後還會邀請他一起做《前衛文學》雜誌,而體會到生存壓力的作家已經在寫關於潘金蓮的黃色小說。對文學的態度,就可以看到這個酒徒的生活現狀。文學對他是過去時,書架上各種英文小說,以及他想寫的《海明威在香港》,都表明嚴肅文學,於他的意義已經淪為戲謔和把玩的對象。只有撰寫武俠和色情才有出路,但他仍然賺不到什麼錢。
  • 等了兩年半,這套讓文學青年魂牽夢縈的藍光終於來了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 2》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臺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