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兩年半,這套讓文學青年魂牽夢縈的藍光終於來了

2021-02-09 電影山海經

文學青年和電影青年都還曾記得2011年誕生的《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系列紀錄片,通過五個導演拍攝的各自獨立成章的六部紀錄片,介紹了六位臺灣傑出的文學家,分別是:

《兩地·林海音》楊立州執導

《化城再來人·周夢蝶》陳傳興執導

《逍遙遊·余光中》陳懷恩執導

《如霧起時·鄭愁予》陳傳興執導

《尋找背海的人·王文興》林靖傑執導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溫知儀執導

其中,陳傳興執導的《化城再來人》和林靖傑執導的《尋找背海的人》最受到觀眾歡迎。這套紀錄片曾於2012年10月在杭州亞洲青年電影節、2013年5月在中國電影資料館、2013年10月在上海電影博物館做過放映,其中只有杭州亞洲青年電影節放映的是完整版。

2012年3月,《他們在島嶼寫作》發行了臺灣三區版DVD套裝,採用了12碟DVD、附贈6本作者小傳的超豪華包裝發售,每部影片都是雙碟配置,第一碟收錄正片,第二碟收錄刪除片段和幕後拍攝花絮,花絮總長甚至超過了正片,極為超值。當然也留下了一絲遺憾:正片均為DVD格式,而非影片原始素材拍攝的高清格式。

2014年10月,《他們在島嶼寫作2》率先推出兩部《如歌的行板·瘂弦》陳懷恩執導、《無岸之河·洛夫》王婉柔執導。之所以要先推出這兩部,主要原因是為了紀念洛夫、瘂弦、張默於1954年創立的創世紀詩社的周年慶。

筆者幼年時期的詩人偶像就是洛夫先生,因此於2014年10月特意飛往創世紀詩社發源地高雄,並一路向北,抵達臺北後在長春國賓戲院裡欣賞了《無岸之河》與《如歌的行板》,算是對這兩位詩人一次小小的跨世紀致敬。

此後,《他們在島嶼寫作2》的其他作家的紀錄片也相繼推出,並在港臺地區放映,非常可惜的是,由於各種原因,《他們在島嶼寫作2》至今未能在大陸放映。



2016年2月,影迷苦等了兩年半的《他們在島嶼寫作2》推出了音像製品,還是一張正片配一張花絮碟、以及每個作家一本小傳的形式,而令人驚喜的是,七部紀錄片全部升級到藍光高清格式,讓觀賞效果一步到位至最佳。花絮方面與之前一樣滿載,收錄總長超過9小時的刪除片段以及幕後製作內容。

你要怎麼買?打開你的淘寶app嘍。這幾天好像是特價2980元新臺幣,過了這個村就要恢復到原價4060新臺幣了。以下是《他們在島嶼寫作2》藍光套裝的完整介紹: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攝影

◎《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剪輯

◎《我城》2015香港電影節觀摩片

 

套裝包含:

◎電影藍光版7部

◎電影DVD版7部

◎作家小傳7本

◎精美硬殼盒裝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劃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 2》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臺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劉以鬯Χ黃勁輝《1918》

片長:105分鐘

級別:普遍級

 

香港作家劉以鬯是,20世紀初生於上海,見證近代華人文壇歷史遞嬗。本片走入主角的記憶與生活,親近他既庶民又名士的城市感受,呈現出充滿魅力、堅持與趣味的個人特質。回望三○、四○年代,意興風發的青年劉以鬯,上名校、學賽狗,熱衷文學創作。在上海租界,動蕩中風湧著文學活躍,人才際會。

 

戰事改變劉以鬯的編輯工作及出版事業。1948年遷徙香港,輾轉新加坡、馬來西亞,在報紙副刊總編輯頭銜中輪替得志與失意。1957年重返香港,進入寫作的黃金年代。1963年發表《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最具影響力的意識流長篇小說,導演王家衛改編《酒徒》及作家生平,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向這一輩遷徙的文學大家致敬。如果問當代華人學生最喜歡的前衛作家是誰?不少學生會回答這位高壽96歲、至今創作不輟的香港作家––劉以鬯。

 

◎洛夫Χ王婉柔《無岸之河》River Without Banks

片長:93分鐘

級別:保護級

 

公元1959年,臺灣名詩人洛夫在金門戰火硝煙的甬道之中,開始寫作《石室之死亡》;此時的作家並不知道,往後的六十年,這首超現實主義代表詩作如何掀起文壇的風起雲湧。2000年,洛夫創作三千行長詩《漂木》,打開華人詩壇長詩的歷史新頁。將屆70年的創作生涯,一再突破既有格局,提煉意象的魔境,因而被文壇譽為「詩魔」。本片試以「詩與戰爭」切入主軸,使用《石室》前十首詩句選段,構成全片詩意綱領;同時引用洛夫與友人書信,交叉呈現其青年、中年時代畫像。團隊更重訪金門坑道石室、回到湖南衡陽的鄉愁現場,更記錄移民加拿大後的生活家常。「詩魔」的飛揚與沉潛,俱在其中。

 

◎瘂弦Χ陳懷恩《如歌的行板》A Life That Sings

片長:143分鐘

級別:普遍級

 

「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著名臺灣詩人瘂弦在1964年,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如歌的行板》,此後投身編輯工作,致力於提攜文學與後進,到了1966年便不再公開發表詩作。一位詩人,一本詩集,從上一世紀中迄今,影響力仍持續擴散,詩人擁有什麼神奇的特質?詩,寫下什麼故事?本片跟隨著傳奇的傳主,從溫哥華到河南南陽,從童年的流動圖書館到現在的地下室。打開保存將近60年的藏書與情書,打開詩人記憶的寶庫,為觀眾呈現:舞蹈家林懷民、作家蔣勳、詩人席慕蓉、吳晟、陳義芝、攝影家阮義忠等人與瘂弦之間恆逾40年的交會與情緣。歷經大時代變遷、波瀾壯闊的文學生活,在本片中借著抒情詩般的影像,生動而優美地鋪展開來。

 

◎林文月Χ齊怡、劉佩怡《讀中文系的人》A Life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

片長:95分鐘

級別:普遍級

 

家學淵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譽為「臺大第一景」。是校園傳奇,更是散文與翻譯大家。出身臺灣史家連橫的學養家庭,生於上海,光復之後舉家返臺。重新學習新身份與新語言的成長過程,奠定林文月細膩的多語言轉譯文採。本片依循著林文月的散文創作,回顧戰亂大時代下的變動與遷徙的童年;溫習師承文人大家臺靜農、鄭騫的文學薰陶時光;執起前世盟約的一雙手;展讀翻譯巨著《源氏物語》,並歷時五年半持續不輟一字一句鑄煉的成就與毅力。林文月兼擅翻譯、學術論文與散文,作品豐富多元,形繪了特殊的人情風貌,深而濃的回憶故事中成就色香味俱全的文學風格。「文字,是鮮活的,而書,是有生命的。」本片帶我們進入林文月所寫下鮮活生命風景。

 

◎白先勇Χ鄧勇星《奼紫嫣紅開遍》Multiflorate Splendour

片長:106分鐘

級別:普遍級

 

身為華文世界最為知名的小說家之一,白先勇筆下賦予華文小說中幾個最鮮明的角色故事與生命:尹雪豔、金大班、朱青、龍子、阿青……以都市為名,寫一代島嶼記憶。不但深植於讀者的想像,還激發跨界跨代藝術工作者,前僕後繼改編為電視、電影、舞臺劇。白先勇2003年起為了振興崑曲藝術,投身青春版《牡丹亭》,將傳統藝術推廣到劇院、校園以及歐美,在陌生於中國傳統戲曲的心靈中種下種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於是本片採用《遊園驚夢》的意識流形式,交替敘說白先勇的特殊際遇與文學歷程--從22歲創辦《現代文學》的青春朝氣,近年寫作《父親與民國》、到《止痛療傷》的人子赤誠;聖塔芭芭拉29年教書的回望,以及相隔40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蘇州園林的10年重遊,在宛若黑暗王國的舞臺演出,還有無數演講及授課的旅程,作家白先勇一人引領數代風潮,以獨一無二的強韌膽識、細膩深情,在片中迴蕩交響,引領觀眾逐漸碰觸熱得發燙的小說家胸懷。

◎西西Χ陳果《我城》My City

片長:123分鐘

級別:普遍級

 

才女西西自五○年代起開始寫作,作品涵蓋詩、影評、劇本、小說、散文、以及百科全書式的圖文創新書寫。半世紀以來創作不輟,駕馭自如文字後頭,始終保持自在的天真與洞見。導演陳果隨著西西作品裡的視野,描繪作家的寫作生活:土瓜灣的家、散步的小區、童年的花墟、馬頭角碼頭、美麗大廈、天台上的曬衣架與天線、即將消失的照相館與冰室……西西多樣的文體結構及敏銳的城市洞察,隨著鏡頭推拉、搖攀、碎剪及拼貼,一一在影像敘事中或隱或顯、眷戀且多義地表現出來。當片中奇特的人型布偶:長頸女子、熊男子意味深長地相會與凝視,隱喻作家筆下人物永恆存在於香港街巷,當城裡的老店一家家消失,文學裡的情感與探觸,便成為映照現實的永恆。

 

◎也斯Χ黃勁輝《東西》Boundary

片長:138分鐘

級別:普遍級

 

也斯,本名梁秉鈞,以兩個虛詞為筆名的華文界重要詩人。2014年香港和臺灣文化界舉辦了「回看也斯」的活動,懷念逝世的作家,以及他所聚集的美好年代。也斯溫和而充滿善意的笑容,對世間不墜的熱情與好奇心,讓他人緣奇佳。涉獵不同文化與人群,跨越文體以及媒體,構成了也斯獨特的人文視野,說明了香港的一個時代。他寫作的詩、散文、小說和評論,如繁花盛開的狂夏,千姿百態。本片啟動於2009年,當時也斯建議導演團隊:「若你想認識我,就去認識我的朋友,在我朋友身上都可以看到我的影子」。

 

於是本片訪問不同領域的人士,包括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和美食家,以及也斯家人等,在風格化的訪談中,跟著也斯的身影橫跨半個世紀,展開五○年代到21世紀的旅程。片中記錄了也斯生前珍貴的片段,充滿詩意的影像,縮影了多元跨界聚合的香港文化。

近期上海正在發生的電影放映: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崑曲電影《紅樓夢》

紀錄片《獨自存在》上海首映

上海·電影·放映·影迷·交流

微信ID:Cinematographe


長按二維碼關注電影山海經

相關焦點

  • 藍光耍街·青年之旅|來耍GAI,和「音樂元老」聊聊他的「搖滾奮鬥史」
    繁熙音樂錄音棚最終落地藍光耍街,是因為「志趣相投」。「在音樂文化上這麼支持的商業街區,成都少有!」季磊說,他了解到藍光耍街在轉型成為國際青年文化社區後,聚集了很多青年藝術家,音樂文化是藍光耍街很看重的一個部分。「藍光耍街給了我們很多支持,成都很少會有在音樂文化上這麼支持的商業街區,藍光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 獨家|青年文學「破圈」:意義與方法
    一個人不會停一次,他可能繼續再往前翻,大概三四十頁的時候還會停一下,這時候你必須再出現一次床上的東西,這樣的書(這都是地攤文學)一定是好賣的。雖說這是地攤文學書商誨淫誨盜的奸詐銷售技巧,但西川反思:西川詩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這套操作跟寫作有關係嗎?有關係。
  • 2020沒有文學青年
    A:實際上20多歲的時候就想寫這麼一個故事,但當時如果寫出來的話,可能會像20世紀90年代特有的「法制報告文學」:一個文學青年,遇到一群從外地過來的打工青年,熟了以後發現他們之中極少數也愛好文學,另外極少數是有案底的。有案底的那些也不避諱,喝多了吹噓,全都是可以立即送派出所的,然而你也不敢把他們怎麼樣。
  • 「榕樹下」卒於2020,一代文學青年夢碎
    作為網絡文學的「鼻祖網站」,榕樹下的輝煌曾在千禧年達到頂峰,匯聚了無數懷揣文學夢的寫手和讀者,旗下曾走出安妮寶貝、寧財神、李尋歡等知名網絡作家。曾經的樂園消失了,不少在榕樹下發表過作品的文學青年心生感慨。吳承欣在這個網站發表過10萬字的校園小說,榕樹下終結得太突然,他甚至來不及備份。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文學青年」,曾是李少紅身上的一個標籤,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的故事。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上,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和主持人駱新作為嘉賓出席,他們一起聊了聊有關文學與創作的話題,也從創作者的視角關照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
  • 央視終於站出來談藍光危害了,但這次我要懟一下
    編輯手記: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央視終於站出來講藍光了(完整版)》,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青年,我知道我不能再沉默,必須要懟一下了。在視頻中,主持人介紹了藍光的各種危害以及引起視力疾病的各種誘因(電子產品、LED燈等),對寶爸寶媽殺傷力巨大,一時間人心惶惶。
  • 兩年了 盛淮南終於要來了
    但,如果反著來,就比較難辦,做不好就會讓大家失望。」——胡一天1月15號《暗戀橘生淮南》終於定檔了。從2019年3月19號全劇組殺青到2021年1月20號開播,差兩個月,我們就等了兩年的時間。真的好久啊!不過,終於也是等到了。又見到盛淮南,誰不想由衷地說一句,真的好久不見啊!
  • 2020藍光年度廠牌與中資館
    有一兩年沒寫過年度藍光大盤點,今年倒是因為疫情關係有過大把時間,也的確因此認認真真看了一些藍光,以及過去幾年來一直沒怎麼關注的UHD。
  • 陳崇正:文學骨架上的青年作家
    2014年夏天,我辭職到西藏轉了一圈之後,調入《花城》編輯部,自此開始了文學期刊的編輯生活,更具體說是「青年作家+青年編輯」的雙重模式。青春文學刊物、青春文學圖書、青春文學賽事,以及校園裡狂熱閱讀青春文學的粉絲群體,都在不斷消亡,文學社團在校園裡已經沒有什麼感召力了。而在校園之外,微信、抖音和王者榮耀都存在屏幕上。這是一個屏幕驅逐紙張的時代,屏幕上容得下「十點讀書」和南派三叔,但大概放不下魯迅。這樣的對舉或許不太公允,但普通民眾眼中的文學與專業人士眼中的文學差不多是兩個東西,是客觀存在的錯位。
  • 一個文學青年的10年,一套「文學紀念碑」叢書的10年
    歷經十年,實際推出三十餘種,這套以經典作家傳記為主要特色的口碑叢書已成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品牌叢書之一。「文學傳記作者不一定非得重點描寫其傳主個人生活中那些純屬表象和逸聞的細節,這些東西可以通過作家的作品來表現,而且應當嚴格地從屬於對社會-文化環境和文學背景——它們與創作有直接得多的關係——更為全面的描述。」
  • 李誠儒:「呦,來這套?跟北京的爺來這套?」
    如果你看過《演員請就位》第一季,並且了解李誠儒這個人物,就不難看出為什麼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李誠儒的批評與毒舌變本加厲,如今終於鬧到退出節目此時不論是觀眾還是媒體,大多以「爾冬陞比李誠儒更毒舌,更犀利」來進行宣傳與炒作。
  • 「華語影視文學青年推介盛典」在廈門揭曉
    據活動策劃人介紹,「華語影視文學青年推介盛典」立足公益,揭曉了五大獎項,獎項的評選結合「新聞熱度」「作品價值」「社會價值」「專家滿意度」四大維度進行,旨在助力青年創作並發掘有價值的作品。   活動現場   「華語影視文學青年推介盛典」的五大獎項包括「華語影視文學青年推介盛典·最佳投資人獎」「華語影視文學青年推介盛典·最佳導演獎」「華語影視文學青年推介盛典·最佳編劇獎
  • 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舉行
    與會嘉賓合影12月4日上午9:00,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隆重開幕。該論壇是由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為推動文學藝術研究的理論創新而共同發起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本次論壇由廣東工業大學主辦、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和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承辦。
  • 「老戲骨」金士傑:獸醫轉型演員,自稱文學青年,妻子美滿幸福
    「老戲骨」金士傑:獸醫轉型演員,自稱是文藝青年,後來娶了一個比她年輕25歲的可愛妻子演員一直是一個受歡迎的職業。在娛樂圈的名利場中,每一個演員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現自己的過往經歷。你應該知道,即使你保持低調,比如富大龍,你也會得到很多記者的採訪。這個圈子就是這樣,當然,這種經歷是眾所周知的,不一定是件壞事,有時候,這些體驗會讓觀眾更立體地理解演員。
  • 等了22年之後,這套蝙蝠俠大戰異形套裝終於要發售了
    這套形象基於1997年DC與黑馬漫畫聯合出版的《蝙蝠俠VS異形》的人偶套裝,當時不知引得多少DC粉一頭扎進了NECA的懷抱。但似乎,這套玩具的命運,並沒像當年兩大公司聯動那樣順利。預定之後,玩家們迎來的長達一年多的等待,殷勤地期盼並沒有等來出貨的消息,而是NECA因版權問題取消發售的公告……隨後,NECA表示由於版權原因,可能以特殊形式發售,但最終再次不了了之。直到最近,NECA終於吐出的了這套難產兩年,數起數落的套裝的完整官圖及預訂信息。這套《蝙蝠俠VS異形》將作為NYCC會場限定發售!
  • 歷時兩年半!惠州中楷金城花園業主終於換掉了舊物業
    由於物業公司不服,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業主通過合理維權、司法訴訟等多種途徑,最終換掉了舊物業,迎接新物業進駐小區。12月20日上午,已經籤約時間長達兩年半的,東莞市天天向上物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在小區業主的歡迎聲中,列隊進駐金城花園,為小區漫長的維權和更換物業的工作畫上一個句號。
  • 緬懷藍光臨先生
    1959年,藍老師隨四川省川劇青年演出團赴京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在大幕戲《白蛇傳》中飾演許仙。梅蘭芳先生觀看後,對老師說:「你的基本功很紮實。」曾榮華先生曾向自己的另一位學生蔣中偉老師讚嘆藍老師:「光臨是我的學生,可是他身上有些東西,我也還要再從他那裡學轉來。」藍老師最後一次粉墨登臺,應是2013年歲末,為紀念曾榮華先生百歲誕辰,演出曾先生的代表作《評雪辨蹤》。
  • 拼團 | 企鵝「小黑書」,終於來中國了!
    下車後,你發現自己置身於海明威、畢卡索、高更、艾略特當中,與他們喝酒談天、挽臂暢遊,一頭撞進文學與藝術的「黃金時代」。這是電影《午夜巴黎》中,令許多文學愛好者嚮往不已的「穿越」場景。共10本小書,跨越600多年,收錄人類文學最鼎盛時期10位文學巨匠的作品。
  • 人物特稿 | 託住戲謔和嘲諷——青年實驗性文學的出路
    這次的稿件主要圍繞兩條脈絡來進行,一方面是創作者探討自己周圍的生活和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是創作者帶著什麼基本的視角凝視周邊的生活。在訪談的最後,我們還聊了聊靈感和創意。我發現,陳佳榮的文字極力避免情感泛濫和文字堆砌,僅僅嘗試告訴讀者這個社會的極限在哪裡。
  • 為青年作家打Call,為東莞文學助力 「三正杯·東莞青年文學獎...
    ■彭爭武:評獎活動旨在發掘和鼓勵優秀青年作家,繁榮和壯大東莞青年文學事業東莞市作協副主席、東莞青年文學獎組委會執行主任彭爭武介紹,「三正杯」東莞青年文學獎,旨在發掘和鼓勵優秀青年作家,繁榮和壯大東莞青年文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