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正:文學骨架上的青年作家

2020-12-26 騰訊網

陳崇正,1983年生於廣東潮州,作家,現為《花城》雜誌編輯部副主任。

2014年夏天,我辭職到西藏轉了一圈之後,調入《花城》編輯部,自此開始了文學期刊的編輯生活,更具體說是「青年作家+青年編輯」的雙重模式。在職業前面加上了「青年」的前綴,除了年齡,多數時候是謙虛,表明自己還是個學徒,並不資深。但我心裡清楚,在那一批「90後」青年作家眼裡,「80後」已經老得不行。早在2012年7月,第三屆全國「90後」作家交流會在佛山舉行,我和王威廉、李傻傻被作為「80後」作家的代表被邀請參會(大概因為我們住得近),我明顯感覺到年齡所帶來的距離感,舞臺是年輕人的,我們幾個像無欲無求的老貓一樣坐在角落裡聊天。

我不知道這個「90後」作家社團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當時參會的「90後」作家現在有些依然活躍在文學現場(比如李唐和王蘇辛),而多數消隱不見。活動現場有作協領導,有編劇,有記者,也有出版社編輯,還有一些為孩子保駕護航的家長跟隨前來,非常積極找編輯推銷自己孩子的作品。家長跟隨孩子參加文學活動,同樣的情況我只在新概念作文大賽看見過。這個活動算是我第一次見證「90後」作家以這樣的方式衝進文壇,假定「文壇」真的存在的話。

回望新世紀的前20年,大概可以隱約看清屏幕攻佔紙張之前,「80後」作家出場是以「天才少年」的形式完成商業化的造神運動,其後晚熟的「70後」和「80後」才用具體的文本逐步讓拐彎的河流回到寂寞的傳統河床上,而這中間,是青春文學的消亡史。青春文學刊物、青春文學圖書、青春文學賽事,以及校園裡狂熱閱讀青春文學的粉絲群體,都在不斷消亡,文學社團在校園裡已經沒有什麼感召力了。而在校園之外,微信、抖音和王者榮耀都存在屏幕上。這是一個屏幕驅逐紙張的時代,屏幕上容得下「十點讀書」和南派三叔,但大概放不下魯迅。這樣的對舉或許不太公允,但普通民眾眼中的文學與專業人士眼中的文學差不多是兩個東西,是客觀存在的錯位。20年過去,世界喧囂不斷,而文學瘦了,我們又重新在文學的骨架上討論青年文學和青年作家。

在傳統文學因為專業細分而變得小眾的背景下,文學期刊卻在這幾年迎來了一波漲稿費的熱潮,稿費標準千字500元大概成為刊物競爭力的分水嶺。這對作家無疑是好事。在文學生產的前線,作協系統、出版市場、高校評價、媒體傳播、大小獎項和文學期刊共同構成了這個複雜生態的生長參數。這其中,文學刊物或許不是惟一對青年作家承擔「發現」功能的載體,但過去幾十年中,卻是青年作家走向經典化的主要途徑。各家刊物儘管口味風格各有不同,但沒有誰不說自己非常重視挖掘青年作家的,畢竟摘桃子容易,但種樹真的非常困難。所以社交媒體普及之後,青年作家出道明顯要比之前更為容易。以前最有效的投稿方式是寄送紙質列印稿,過程漫長,現在只要堅持寫作,再怯於社交的人微信上都會認識一些刊物編輯,各種微信群增加了彼此的交集。

期刊編輯其實更像是獵人,出門打獵,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退了多少稿子,而是發現了什麼好稿子。文學期刊編輯也是命苦的一群人,認識的作家越多,工作量就越大。我沒有成為編輯以前,總覺得編輯工作清閒,後來才知道這個行當忙起來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畢竟文學刊物不像紙張為王的時代那麼榮耀,每個編輯部除了處理稿子之外,總有各種煩瑣的事情需要去處理和應對。我到《花城》的前幾年,寫作上幾乎處於休眠的狀態,那兩三年幾乎沒有寫出什麼像樣的作品。不過作家和編輯兩棲也有好處,就是刊物的作者中也有一起成長的同齡人,不同於前輩作家需要恭敬對待,青年作家交流起來更像朋友,比如這幾年經我的手發表作品的青年作家:雙雪濤、王威廉、郝景芳、林培源、陳再見、遠子、侯磊、鄧安慶、修新羽、徐衎、三三、龐羽、孟小書、陳潤庭、王侃瑜、葉端、梁寶星等,我在他們的作品中也看到了自己寫作的毛病,所以交流起來非常高效而簡單。比如雙雪濤的《間距》和《火星》,王威廉的《鯊在黑暗中》,拿到手裡就覺得非常精緻漂亮,像個玲瓏剔透的藝術品;又比如修新羽,認識她時她還是個大學生,給了我好幾個作品,都不甚滿意,直到讀了她的《城北急救中》,這個作品我非常喜歡。這篇小說的故事主線是一對學生情侶的相處和生活,有年輕人在一座城市拼搏和相愛的幸福與辛酸,簡單的生活片段背後,穿插了發生在北京的一些新聞事件,有很強的時代感。整個作品的亮點在於語言表達的酣暢與內在情感的控制與張力,非常克制又非常灑脫,指涉很廣,故事構造跟現實的距離拿捏恰到好處,可以看到作者駕馭文字的才華。這個小說後來入選了小說學會的排行榜,也有好些選本選了,證明大家的眼光比較一致。

畢竟文學的骨架還在。都說青年作家是文學的未來,其實未來只是沒有被錘壞的那一部分。都是如此,非常刻苦然後需要運氣,需要被時代的光束照到。相對於時代的光,刊物與獎項的光束大概就如黑夜裡的手電筒吧,作家年輕時總必須準備好帶光澤的武器,待光照耀時,才能看到金屬的質地。

更多的作者我沒有見過,只是在郵箱和微信上有過簡單的交流,甚至不知道年齡。我看稿子速度並不快,屬於比較笨拙的那一類獵人,常常因為怠慢了朋友而道歉,還曾夢見被一批沒來得及閱讀稿子的作者追殺。而編輯的快樂來自於深入而有效的交流,比如提出的修改意見能被作者認可和接受,無論年輕新銳還是名家前輩,當他們能採納自己提出的修改意見時,也有一些被認同的成就感。大概無論油膩中年還是青蔥少年,好作者對待自己的作品有個共同點,就是固執而謙卑:對有的東西特別固執,對有的東西又能特別謙卑。前者讓他們成為自己,後者讓他們進步。

相關焦點

  • 為青年作家打Call,為東莞文學助力 「三正杯·東莞青年文學獎...
    易翔、袁仕詠、寒鬱三位作家榮獲本屆「三正杯·東莞青年文學獎」「三正杯·東莞青年文學獎」揭曉在頒獎儀式上,周楚良副主任、蔣永林主任、楊克社長為獲獎的青年作家頒發了獲獎證書和獎金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的文藝和文藝工作者就要擔負起的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 「因為文學,我們始終緊密相擁」青年作家的年度巡禮
    「巖層」書系《青春文學》年選,輯選上一年度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關注的青年文學作品,以靈活多變的短篇小說體裁為主,力求反映青年作家創作的最新風貌。我們的目光所及,是在爭議、質疑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作者,所謂「後浪」,他們在一無所有的時刻啟程,憑藉滿腔熱忱橫衝直撞,卻攜帶著撼動「巖層」的生猛力量。
  • 獨家 在廣東談文學:中大學子不得不知道的當代廣東文學名家
    「那時,我們常常見到在校道上的一對戀人,一高一矮。女的高,男的矮。他倆並坐在自行車上,一路飛馳,一路按鈴。解放初,很少學生有自行車,當然也不存在自行車隨時被偷的問題。那位矮小的男士,常常穿著牛仔褲,戴一頂小小的鴨舌瓜皮帽,恍如《水滸傳》裡的「三寸頂樹皮」武大郎。他坐在自行車上,腳尖剛剛踩到車踏。而他的女友,高出他半個頭,坐在車墊前的橫槓上,擋住了男士的視線。
  • 導演李少紅和作家郝景芳聊文學
    #導演李少紅和作家郝景芳聊文學# #郝景芳談專業作家有上頓沒下頓# 執導多部影響中國電視劇行業的經典的李少紅,清華物理系畢業的郝景芳,茅盾文學獎獲獎者李洱,他們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文學的交流,三人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當兩代資深「文藝青年」遇上「網絡文學」,她們如何思?如何想?戳圖,更多精彩呈現!
  • 馳騁在自己的文學原野上——訪作家王新軍
    現為甘肅省文學院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連續三屆入選 " 甘肅小說八駿 "。其小說《民教小香》曾獲上海第六屆中長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中篇小說獎;榮獲第四、五、六、七、八屆甘肅省敦煌文藝獎,連續六次榮獲甘肅黃河文學獎,榮獲第一、二、三、四屆酒泉飛天文藝獎等 50 多個獎項。被授予第四屆酒泉十大傑出青年、甘肅省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 2020沒有文學青年
    A:實際上20多歲的時候就想寫這麼一個故事,但當時如果寫出來的話,可能會像20世紀90年代特有的「法制報告文學」:一個文學青年,遇到一群從外地過來的打工青年,熟了以後發現他們之中極少數也愛好文學,另外極少數是有案底的。有案底的那些也不避諱,喝多了吹噓,全都是可以立即送派出所的,然而你也不敢把他們怎麼樣。
  • 南都書單:唯有好書不可辜負 12位作家的推薦
    ;nbsp阿來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4月版,38.00元。陳崇正向讀者推薦的書,是出生於印度的英國作家魯西迪的《午夜之子》、中國作家阿來《塵埃落定》以及自己的小說集《遇見陸小雪》。《塵埃落定》是陳崇正在中學時讀過的書,當時對其中的角色「傻子」很有共鳴,乃至將自己的筆名取為「傻正」。
  • 2020年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 青年作家雙雪濤以《獵人》摘得...
    除首獎雙雪濤獲得獎金外,其他四位入圍作者也都將獲得由寶珀提供的兩萬元人民幣潤筆費,感謝青年作家持續創作。「寶珀青年摯友」是一種身份,也是一種互相認可。它代表寶珀欣賞青年才俊,也代表青年才俊理解認同寶珀的品牌價值觀。目前,「寶珀青年摯友」有三個組成部分:青年企業家,米其林年輕主廚,和青年作家。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文學青年」,曾是李少紅身上的一個標籤,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的故事。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上,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和主持人駱新作為嘉賓出席,他們一起聊了聊有關文學與創作的話題,也從創作者的視角關照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
  • 第五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頒出,9位作家「奪走」27萬元獎金
    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年作家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使命。當我們說,華語青年作家獎獎掖45歲以下的青年作家時,45歲其實只是一個不得已的劃線槓槓。這個獎項不僅僅是年齡的問題。因為青年和青春不是年齡問題,而是現代文學一直探索的一個命題。青年和青春意味著充沛的激情,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對時代滿懷熱情的參與和承擔,意味著對新的語言、新的感受和新的表達的熱烈探索。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李凱婷
    中國散文網特約編審、創作員、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CN37-0083籤約作家、2018年中國先進文藝工作者、中國詩歌學會成員。《柳思》獲第三屆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春色》獲第四屆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銀獎;《荷花》獲第五屆「相約北京」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19年6月《荔枝果》在海陵·現代詩歌大賽海陵微文平臺朗誦播報;2019年《春色》《月亮之夜》《夕陽》《教師贊》《春殤》五篇作品入選央視禮賓書《當代華語詩歌精華》;2019年原創詩歌《柳思》《綠意》《荷花贊》《茶花》《冬欲去春還來》《柳芽兒》《清明吊》《水仙花
  • 《文學的故鄉》感受每個作家的認知
    看《文學的故鄉》,看到了六位作家不同的狀態,不同的文學之路,看到他們各有著重點的認知。這部紀錄片至少是完整的寫實的記錄了這六位作家的視角裡的故鄉。這個故鄉,最後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在文學上,他是作家筆下的世界,是一個深刻的文學符號。故鄉的文學 世界可見,文學的故鄉 是萬萬個不可計數又無所不達。片中一些從作家嘴裡說出的話,或是隨筆或是文章之言,讓我感動到想要流淚。
  • 「華語影視文學青年推介盛典」在廈門揭曉
    3月23日,「華語影視文學青年推介盛典」在廈門舉行,盛典活動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鳳凰傳媒、一可文化等共同公益指導,邀請了數位作家、導演、製片人、編劇作為分享嘉賓,吸引了200餘位青少年現場參加活動,活動將結合「新媒體+公益」形式,在社會推廣開來。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創作採風團與三門峽甘棠院吳啟明先生告別
    在青年作家網組織的三門峽創作採風行,歷經三天兩夜,12月11日我們與中國知青作家們一起訪了甘棠院拜謁召公,走進地坑院,領略特殊的民居風採,去了天鵝湖,看候鳥天鵝棲息與飛翔的英姿。晚上,這些知青作家們舉行「中國知青作家杯"十佳文學獲獎作品頒獎典禮,我們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創作採風團在汪鑫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了老一輩文學家們的這次盛會,向他們學習,吸取文學的營養:作品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文學創作與學歷沒多大關係;一個文學家是半個哲學家(孟翔勇老師語);文學植根於生活的土壤,又高於生活……聆聽獲獎作家們的發言及孟老師的點評,我們如沐春風,受益匪淺,無不是給我們青年作家們上了一堂文學課
  • 獨家|青年文學「破圈」:意義與方法
    網友都在我微博上熱烈留言說,敏叔你真是老當益壯,臭不要臉(笑)。」一種好玩又不尷尬的自嘲自黑時常在彭敏身上、彭敏的微博上、彭敏的微信公眾號上出現,有趣的靈魂真是萬裡挑一!作為轉述者,我應該完成馬小淘的敘述:馬小淘青年作家、《人民文學》編輯部副主任「我跟他坐地鐵,有人認出他說你是彭敏嗎?彭敏一副名人的樣子說我是。
  • 「押」中的豈止徐則臣、葉兆言、弋舟……《青年作家》這一年的...
    在這場純文學的較量中,不得不提到首發這些作品的文學刊物、出版社,慧眼識珠的他們早早地發掘到這些佳作,並成為推手。這其中,短篇小說入圍作品之一、陳世旭《江洲的桃花》最早就刊載於《青年作家》2020年第2期。
  • 「北京作家日」助力優秀文學作品「走出去」
    2020「北京作家日」開幕式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京舉辦。  「北京作家日」是北京市文聯在成立70周年之際,為推動北京作家作品「走出去」,攜手中圖公司啟動的品牌活動。  此次「北京作家日」以打開一本書的方式,通過序言、開篇、正文、後記等內容,以閱讀的形式呈現「讀·北京——北京作家朗讀名篇名作」「閱·北京——20國漢學家分享北京故事」「譯·北京——世界的北京文學」「訪·北京——北京作家與漢學家代表體驗北京」等內容。
  • 作家路內的旅程:從遊蕩的文學青年到倉庫管理員
    工業園區建成之後,年輕人從四處湧來,西南廢棄兵工廠的子弟,化工廠流散出來的青年,他們來到開發區,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勞動力。擁擠的打工宿舍,裝束一致的流水線,讓他們從前現代的廢墟一下子跳轉到後現代的迷宮裡。
  • 中青年作家 少兒文學新陣地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大眼瞪小眼叢書》、《四葉草叢書》、《小虎娃叢書》則集結了十畫、流火、疾走考拉、漪然、周靜、孫麗萍、杜梅、樸琳琳等一批新晉作家的作品。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也通過「實力派作家原創精品小說書系」、「青春此時小說文叢」等開放型書系,集結出版了中青年作家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家中有全新進入文壇的新秀,也有在成人文學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作家寫的兒童文學作品。
  • 獨家|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見證文學交流的生命力
    12月10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和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共同主辦的「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西雪梨大學校長葛班尼,中澳文學交流使者尼古拉斯·周思,中國作家徐則臣、周曉楓、韓松、唐家三少、霍俊明、鮑爾金娜,澳大利亞作家梅麗莎·盧克申科、麗莎·戈頓、費利西蒂·卡斯塔尼亞、盧克·卡曼、金婉婷等參加對話會,兩國作家圍繞著「疫情·思考·創作」這一主題展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