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點作家資源有限、競爭趨於白熱化的情況下,出版社培養新作家已經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最近兩年,無論是家長還是書店都在感慨目前兒童文學圖書同質化嚴重的現象。重複出版,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優質作家資源相對匱乏,導致各少兒社搶奪有限優秀作家資源的「戰爭」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因此,發掘和培養中青年作家,關注新作家的創作狀態,發掘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對於各少兒社來說正變得日益緊迫和重要。
新人新作集中亮相
據記者了解,近期,很多少兒社都不約而同地推出了新的中青年兒童文學作家的系列作品。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最近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包括蒙古族作家黑鶴的「經典動物小說系列」——《鬼狗》、《天鵝牧場》、《馴鹿之國》,黃春華的《楊梅》、《貓王》,王巨成的《震動》,陳柳環的《蘿鈴的魔力》等。
少年兒童出版社也推出了「上海兒童文學新十家」叢書、「木瓜浜」兒童文學叢書、「布格子」叢書,以及周宛潤的 「夢神奧列傘系列」、米吉卡的「二米哈皮日記系列」、彭皓的「五一偵探團系列」等。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大眼瞪小眼叢書》、《四葉草叢書》、《小虎娃叢書》則集結了十畫、流火、疾走考拉、漪然、周靜、孫麗萍、杜梅、樸琳琳等一批新晉作家的作品。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也通過「實力派作家原創精品小說書系」、「青春此時小說文叢」等開放型書系,集結出版了中青年作家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家中有全新進入文壇的新秀,也有在成人文學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作家寫的兒童文學作品。
這些少兒社集中亮相的新人新作的特色主要有三點:首先,從作品的作者來看,作者大多為中青年兒童文學作家,以年輕人居多;他們有的是已經有過作品面世的新銳作者,有的是首次實現自己創作夢想的新人。他們的作品中所體現的那種時代感,以及對當下社會中孩子們的生活、心理的把握都能讓人眼前一亮。實際上,這批兒童文學的新生力量給整個兒童文學界帶來的絕不僅僅是那麼薄薄的一兩本書而已,更多的是對時代的思考,對潮流的把握。
其次,作品以校園小說為主,涉及幻想、偵探和鄉村等多方面,較多體現當前孩子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和孩子貼得比較近。
第三,從出版方式看,有的是一個作家的系列作品集結出版,有的是以主題或地域為叢書特色的多個作家的合集出版。 比如「上海兒童文學新十家」叢書和「木瓜浜」兒童文學叢書就是集結了近年來活躍在上海和崑山兒童文學界的青年作家的短篇精品集,集中體現這種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作家群的整體實力。
書刊互動 發掘新秀
對出版社來說,作家作為最重要的上遊資源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作家、留住作家、提升作家,是出版社安身立命的根本。
目前,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新人其實並不少,但是如何從中發掘出優秀的、有潛力的新作者十分不易。尋找新作家的方式很多,一些出版機構也紛紛系統地實行了他們的「新人養成計劃」。
上少社副總編輯周晴認為,書刊互動就是一種很好的發掘培養新作家的模式,因為刊物出版周期短,比較容易發現新的作者資源,而圖書也能在適當的時候跟進。「我們社擁有一定的品牌刊物資源,比如《少年文藝》、《故事大王》等,由此帶來一個較系統和龐大的作家資源庫,自發來稿的數量也很大,這些成為我們發現和培育新作家一個堅強的後盾。」 周晴表示,許多優秀的作家都是從《少年文藝》起步的,《兒童文學選刊》主要刊載當季在國內刊物上發表的優秀作品,從這個窗口也可以發現一些新作品和新作家;一些低幼的作品可以通過《小青蛙報》的連載看到其反響。因此很多作家在剛開始寫短篇小說的時候就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他們,為他們的成長助力。
作為中少總社兒童文學出版中心前身的《兒童文學》雜誌編輯部,也是發掘培養中青年新作家的一個強大平臺。據中少總社兒童文學出版中心副主編馮臻介紹,《兒童文學》在辦刊過程中吸引和培養了一大批兒童文學作家,有過合作的作家人數眾多。發稿準則也可以視為選擇新作家的標準:一是以作品的文學品質為唯一標準;二是永遠不要錯過好作品和有潛力的作者。
據了解,林彥、黑鶴、韓青晨、張潔等作家就是這樣被發現和培養出來的,現在已經成為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的中堅力量。除了自然來稿,中少總社還會在《兒童文學》上每年舉辦一些專項活動吸引和凝聚作家。此外,為了從中學生和大學生中發現創作新人,近幾年他們還舉辦了「校園故事擂臺賽」、「挑戰作家徵文比賽」等賽事,以此為自己的作家隊伍增加新生力量。
對於新作家資源的維護與培養,馮臻表示,中少總社首先是通過《兒童文學》雜誌發表新作者優秀的中短篇作品,通過中短篇創作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藝術品質之後,再根據各位作者的特點和風格,向他們約長篇作品的稿件,把他們往長篇作品的創作路上引。之後再按照他們創作的長篇作品的特色,或納入「《兒童文學》金牌作家書系」或收入「《兒童文學》陶•樂•酷書系」。
蘇少社也通過《少年文藝》等期刊平臺,發現潛力作家並加以培養。除了書刊互動的方式,蘇少社掌門人錢元元表示,該社還會通過開展讀書會、人文校園行等大型活動,加強新作家作品的閱讀推廣;並為新作家召開作家作品研討會、新書發布會,組織營銷宣傳活動,營造聲勢和影響。
提供暢銷的可能
優秀的作家是出版社的財富,一家出版社培養原創作家的能力,可以體現出其對未來的把握程度。出版同時兼有資金密集型產業和智力密集型產業的特徵,出版社的資金平臺和優秀編輯的策劃能力,能為作家的作品提供暢銷的可能性。
作家與出版社應該是互相依存、互利共贏的關係。中少總社兒童文學出版中心副主編胡純琦認為,一部作品在成書之前是屬於作者的,但成書之後,就是作者和編輯以及出版社共同勞動的結晶。出版社應該尊重作家的藝術追求,但同時對某些具體的書,也可全程參與到作家的創作過程中,為作家提供一些創作思路和市場思路。
在目前重點作家資源有限、競爭越來越趨於白熱化的情況下,出版社培養自己的新作家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的選擇。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文學室編輯聶欣表示,在業內有一個共識,培養出一個成熟的、成功的作者起碼需要10年的時間,所以,對作者的發掘和培養必須早下工夫。而發掘新作家光憑編輯的眼光和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根本的是需要一個落到實處的長效機制,也需要整個業界的共同努力。提供給新人們更好的成長空間,為他們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比如推出更多專門針對新人新作的獎項,給新人新作一定的選題傾向等等。
而中少總社舉辦的「《兒童文學》十大青年金作家」評選,就是在有較好的創作積累、形成自己鮮明風格並在當下兒童文學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青年作家當中選拔優秀人才鼓勵新人創作的獎項。
再比如兩年一次的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也為新作家的成長提供了合適的舞臺。周晴表示,「十二五」期間,上少社將依託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這樣一個平臺,將更多的中青年作家爭取到周圍,並利用該社「桂冠」書系的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策劃並出版一批獲獎中青年作家的最新作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