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臨
(1935-2018)
四川廣安人。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工文武小生。師從曾榮華、彭海清。被譽為「川劇當代第一小生」。
藍光臨藝術人生的九個片段
鐘鼎
一:1950年代,川劇《紅樓夢》
藍光臨 飾 賈寶玉,陳書舫(左一) 飾 林黛玉
藍光臨老師1935年生,1945年學藝。初學鬚生,成績甚佳;後經多位前輩名家建議,於1958年正式改習小生,即成為劇團主要小生演員。1959年,藍老師隨四川省川劇青年演出團赴京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在大幕戲《白蛇傳》中飾演許仙。梅蘭芳先生觀看後,對老師說:「你的基本功很紮實。」
二:1960年代,川劇《夫妻橋》
藍光臨 飾 何先德,楊淑英 飾 何娘子
藍老師因這齣《夫妻橋》馳名全國。該劇講述了清代,四川都江堰,一對夫婦前僕後繼,頂住貪官、劣紳的迫害,修建索橋,造福人民的故事。在京演出時,朱德同志曾到場觀看。中場,朱老總的警衛員跑到後臺,問演員們:「下半場戲還苦不苦?不要再苦了,朱老總的眼睛都哭紅了。」馬連良先生觀看此劇後,找到劇團領導,指出藍老師是難得的人才,建議予以重點培養。
據蔣偉兄轉述藍老師大公子藍芸的話,因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和楊淑英的《夫妻橋》進京演出十分轟動,藍老師就一直有一個意願,等他去世後,不安葬,就把骨灰灑在《夫妻橋》的故事發生地安瀾橋所在的都江堰外江。不謀而合的是,同樣曾成功演出《夫妻橋》的川劇名家王世澤先生,去年去世後作出了同樣的選擇。
三:1978年 與鄧公
鄧小平同志觀看演出後,與藍光臨老師握手
78年初,鄧小平同志到成都,提出要看川劇傳統戲,一連看了三個晚上。第三晚大軸,是楊淑英先生與藍光臨老師合作的《李甲歸舟》。鄧小平同志看戲後指出,這些優秀的傳統劇目應當向群眾演出。由此,傳統戲曲陸續在全國範圍內開放。
註:這三場演出可謂八十年代戲曲重回春天的序幕。1982年3月,四川省戲曲現代戲創作經驗交流會提出「幾代同堂,振興川劇」的口號。4個月後,四川省委發出「振興川劇」的號召。1983年9月,四川省振興川劇赴京匯報演出引起轟動,「振興川劇」的號召「敲響了振興戲曲第一鍾」,也成為全國戲曲界振興行動的發端。
四:1980年代 與老師曾榮華
藍光臨老師隨其師曾榮華先生練習表演
藍老師師從前輩川劇名家曾榮華先生、彭海清先生,同時不拘一格,廣收博採。有藝訣云:「風流瀟灑投曾門,溫文儒雅效袁君。瓜嗲媚秀仿姜老,絕招塑人學彭尊。」藍老師還曾談及,自己從前輩名花臉筱財神、名醜周裕祥等處也得益頗多。曾榮華先生曾向自己的另一位學生蔣中偉老師讚嘆藍老師:「光臨是我的學生,可是他身上有些東西,我也還要再從他那裡學轉來。」藍老師最後一次粉墨登臺,應是2013年歲末,為紀念曾榮華先生百歲誕辰,演出曾先生的代表作《評雪辨蹤》。
(以上三圖分別為問病、逼宮和鬧殿劇照)
五:1980年代,川劇《問病逼宮鬧殿》
藍光臨 飾 楊廣
此劇原是醜行應工,前輩鬚生名家天籟演此劇,改「問病」一場小花臉扮相為小生俊扮,後廣為採用,而且在問病、逼宮和鬧殿裡的行當因戲而異,各不相同。藍老師或是演全此劇的第一人。美學家王朝聞觀看藍老師此劇後,讚嘆道:「短短一小時,精準地概括了楊廣的一生。」
六:1980年代 與尹桂芳先生
藍光臨老師向前輩越劇名家尹桂芳先生展示川劇小生扇子功
藍老師精湛的表演藝術,不僅在川劇界有口皆碑,也得到許多兄弟劇種大家的讚賞。前輩越劇名家範瑞娟,京劇名家尚長榮,崑劇名家梁谷音、嶽美緹,潮劇名家方展榮等,都是藍老師的「粉絲」。80年代,藍老師曾應邀到蘇州為崑劇、越劇、滬劇、揚劇等劇種的演員,傳授川劇表演。當時蘇崑劇團的領導顧篤簧先生看了藍老師的教學後說:「崑曲許多失傳的表演藝術,或許還保存在川劇中,我們應當把它學回來。」上海越劇院老院長袁雪芬也曾派青年演員趙志剛專程到成都向藍老師學戲。
七:1980年代,川劇《挑袍》
藍光臨 飾 關羽
藍老師戲路極寬,除本工文武小生外,幼學鬚生戲《陽河堂》《南陽關》等,也偶有演唱。80年代曾恢復傳統靠架鬚生戲《上關拜壽》(劇情同崑劇《別母亂箭》),悲歌慷慨,又有特技變須與高桌硬人,震動錦城。藍老師還能演《挑袍》《臨江宴》等夫子戲。他的代表作《問病逼宮鬧殿》中的「鬧殿」一場,是以醜行應工。他還曾救急演出過花臉應工的《臥虎令》中的唐丹。
八:1990年代,川劇《佛堂託孤》
藍光臨 飾 申桂生,崔光麗 飾 王志貞
這應該是藍老師排演的最後一個戲,是在傳統戲《佛堂升天》的基礎上加工、改編而成。該劇唱腔之優美、新穎、傳神,內外行無不嘆服。藍老師原擬在此劇後再排演《經堂殺妻》《劉諶哭廟》兩劇,唱腔、表演都已基本設計好,合作者也已基本約好,卻因按點退休而未果。
九:2010年,川劇《石懷玉驚夢》
藍光臨 飾 石懷玉,陳巧茹 飾 胡蓮娘
這是藍老師最富盛名的一個折子戲,是在其師彭海清先生的拿手戲《活捉石懷玉》的基礎上加工而成。此劇首演謝幕時,司鼓、「川劇鼓王」王官福先生罕見地起立鼓掌。在北京演出時,戲劇家胡沙贊曰:「一曲驚夢驚北京,好似當年魏長生!」
1986年,上海崑劇團到成都演出,成都市川劇院曾以此劇招待上昆同仁。俞振飛先生觀後讚嘆道:「川劇真是奇妙……我們崑劇的《活捉三郎》,自己演著覺得還可以。看了藍光臨的《石懷玉驚夢》,難度就比我們高得多。」
世紀之交,藍老師因種種原因,曾決心「封口」,近十年不接受演出邀請。2010年6月,文化遺產日,藍老師復出,在錦江劇場演出傳統戲《夜歸》片段,觀眾沸騰。老師感而賦詩:「十年罷劇復登臺,細雨綿綿恐露乖。看客千人落雅座,掌聲陣陣報春來。」同年11月,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川劇院為藍老師舉辦從藝65周年紀念活動,藍老師決定再演《石懷玉驚夢》。飛跪、搶背、倒硬人等技巧照做不誤,傳為神話。
川劇高腔《石懷玉驚夢》 藍光臨 沈先鳳
「川劇不能落入窠臼,要傳奇」
——緬懷藍光臨伯伯
蔣偉
第一次見到藍光臨伯伯,是在川劇泰鬥鼓師王官福爺爺的葬禮上(注)。那時藍伯伯「封嗓」10年,甚少與人交往,是在河邊散步時偶然聽到此訊,匆匆趕到殯儀館。從小就多次看過藍伯伯的《活捉石懷玉》、《肖方殺船》錄像,很是喜歡。2010年,聽到藍伯伯「出山」的消息,剛做了化療的我強打精神趕到錦江劇場,第一次看到他的現場演出川劇高腔《夜歸》,唱腔婉轉動聽,繞梁三日。
後來幫藍伯伯校對書稿,上百頁的十多本稿件是他一筆一畫工工整整書寫,從身世到從藝經歷,對戲的理解和表演技藝……,每次校對完都會去他家和他當面修正,師母賴姨每次都給我們做一大桌可口的飯菜。
那時每次交談都會學到很多知識。最感動我的是他對川劇無限的熱愛和精闢的見解。他常說:
「戲劇表演,逼真才能感人。」
「戲無人罔費神,戲無理不服人,戲無技不動人。」
「川劇不能落入窠臼,要傳奇。」
「文小生名戲要繼承。」
「演戲要作『三對比』,即與同輩人比,與古人比,與自己比。」
實難忘,2010年冬,他以75歲高齡在從藝65周年演出中一絲不苟的搶背,還有震驚全場的「倒硬人」。2013年12月,他在恩師曾榮華先生百周年誕辰演出現場顫顫巍巍振臂高呼「保衛《情探》」的激懷,從而在多位小夥伴的努力下,促成川劇老藝術家談藝錄的實施。藍伯伯也受邀作為第一位採錄的川劇老藝術家,詳細的談了一出瀕臨失傳的川劇高腔戲《巴九寨》,從解放前接觸的袍哥形象,到觀看前輩大家演出該戲的印象感受,到自己的表演心得,充分體現他對川劇藝術一絲不苟的鑽研探求,寸土必耕的精雕細鏤。
前幾天,朋友還在跟一群老師們搖唇鼓舌極力攛掇崑劇、梨園戲、川劇這些古老劇種共同演一場《呂蒙正》,要知道川劇的《祭灶》是別的劇種沒有自家獨有的一出啊,現在看到的崑曲《評雪辨蹤》也是從川劇移植而來,劇種劇目都在,能擔得起可看可代表這個劇種水平的演員還有多少?去年王世澤故去,而今藍光臨仙逝,川劇引以為豪的小生行當……
感恩昨晚在醫院送了他老人家最後一程。說實話,用手去給他合上雙眼的一瞬間,心裡還有點點緊張,而此時,往事歷歷,浮現的都是他的音容笑貌。斯人已逝,惟願川劇人亡藝不絕,藍光臨伯伯千古!
(註:當時為2006年)
老師,永遠永遠想念您!
鐘鼎
與藍光臨老師相識於2011年。2013年高考結束後,由蔣偉兄介紹,我開始為藍老師整理談藝錄。利用幾年的寒暑假,整理出約十萬字。在這一過程中,蒙老師厚愛,向人介紹我是他的「編外學生」,我由是僥倖與這位長我近一個甲子的前輩巨匠攀上師生之誼。
藍老師有很好的藝術天分,他的樂感、肢體協調性、表演細胞都相當發達。比他的天分更突出的,是他的勤奮、認真,對待事業一腔赤誠,一絲不苟,寸土必耕,精益求精。他有紮實的基本功,廣博的積累,更有深邃的思想,敏銳的辨別力,旺盛的創造力。藍老師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著我,影響著我的生活。藍老師是我人生道路上一座重要的燈塔。
近兩年,老師由於患病,氣力嚴重不濟,難以歌唱。今年暑假去看他時,他說,肚子裡還有些新腔、新旋律,光是記譜要損失很多細節,在努力恢復身體,爭取能再比較準確地唱出來,低八度就行,錄個音,留下來。可惜,上天最終沒給他更多的時間、精力。返校以來,仍不時在朋友圈看到老師說戲、看戲、接受採訪的動態,雖然知道情況一直不是太樂觀,但也實在沒想到這麼快。
晚上正在開會,接到電話,一下就懵了。老師,聽說您走得很安詳,沒有什麼痛苦,心裡稍有慰藉。您一路走好!想到再也見不到您了,有點難以接受。永遠永遠想念您!
藍光臨老師相關資料
藍光臨說《情探》(一)
藍光臨說《情探》(二)
藍光臨說《情探》(三)
藍光臨說《情探》(完結篇)
藍光臨先生記憶中的越劇宗師範瑞娟
藍光臨說『藍光臨川劇唱腔藝術選集』
藍光臨老師表演藝術視頻精賞(一)
藍光臨老師表演藝術視頻精賞(二)
編輯:錦年往事
(部分圖片攝影餘小武,部分來自網絡)
保衛川劇
請君看戲|新昌調腔《鬧九江》
投稿、合作、轉載,聯繫微信: yuanwei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