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劉以鬯:香港現代主義文學的開拓者

2021-02-22 文藝報1949

《酒徒》

對於受西方文學和五四新文學傳統影響的南來文人而言,如何在香港這片「沙漠」中耕種出綠洲,成為一大要務。劉以鬯力圖延續上海的辦報風格,於1951年在香港復刊《西點》雜誌。《西點》在保持上海特色的同時,也隨香港市場做出調整。它不是一本純文學刊物,而是主要負責「介紹西方文化,灌輸國際知識」,內容多為從國外報章雜誌上摘譯的短文。該雜誌有一半篇幅用來刊登短篇創作,還有側重文學改編角度的電影評論,以及南來作家和本土作家的現代詩,既考慮到通俗的市民趣味,又在商業市場的夾縫中為嚴肅文學留下了生存之地。

到了1952年,由於劉以鬯堅持純文學的辦報理想與《香港時報》的編輯存在較大分歧,他選擇離開香港,赴新加坡任《益世報》總編。及至1957年返港,出任《香港時報·淺水灣》副刊編輯,劉以鬯才算真正建立了香港現代主義文學的陣地。這一次,他「來了一個大革新,不登消閒文字,只登嚴肅文藝作品,將該刊物辦成高水準的純文藝副刊」。《淺水灣》以刊登現代英美小說為主,大力介紹心理小說和意識流的相關理論,對喬伊斯、伍爾夫、普魯斯特和福克納等現代派作家甚是推崇。同時,身為小說家的劉以鬯也開始大量運用現代派實驗技法,對心理敘事的「內在性」進行呈現:一是對文學傳統的繼承和反思(西方現代主義寫作技法,以及五四新文學傳統),二是對歷史傳奇故事的現代化演繹。

  劉以鬯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  

劉以鬯的實驗性小說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對西方意識流和心理敘事手法的借鑑,而他的代表作、被譽為「華文世界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的《酒徒》,正是這一手法的集中體現。劉以鬯曾在《酒徒》的序言中談到,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寫作技法乃「自根至葉」,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只能觸及現實的表面,「不但缺乏深度,抑且極不科學」。而他則希望「運用橫截面的方法去探求個人心靈的飄忽、心裡的幻變並捕捉思想的意象」,來「真切地、完全地、確實地表現當下的社會環境以及時代精神」。這段文字,或許可以作為劉氏選擇意識流手法的創作宣言。

《酒徒》以第一人稱講述了南來文人在香港堅持純文學創作理想時面臨的困境,尤其是看到香港高度商業化的文學市場,「我」的內心與外部世界不斷交戰,最終選擇妥協,為了生計不得不寫一些迎合市場、吸引眼球的黃色小說。在寫作技法上,劉以鬯對喬伊斯格外欣賞,在作品中熟練運用意識流和象徵主義,以斷片式的句子、詩化的語言來描繪酒徒在精神分裂狀態下看到的支離破碎的世界,表現出一個懷揣純文學夢想的知識分子面對商品化大潮時的彷徨心理。小說中屢次出現無標點的段落,記錄主人公醉酒時的狂言囈語,顯然是受了《尤利西斯》的影響。句式以短句為主,通過排比、復沓、重複與矛盾修飾法,營造出跳躍而朦朧的美感。同時,劉氏還大量使用意象,用形容詞與名詞的罕見搭配,達到「陌生化」效果,讓讀者進入酒徒亦真亦幻、半夢半醒的世界。劉氏在繼承現代派寫作技法的同時,也融入自己的創新,最為典型的是使用了中西方文化皆有的意象,形成特殊美感,如:「潘金蓮最喜歡斜雨叩窗。一條線。十條線。一百條線。一千條線。一萬條線。瘋狂的汗珠正在懷念遙遠的白雪。米羅將雙重幻覺畫在你的心上。嶽飛背上的四個字。」這種中西合璧的美學觀,在劉氏的「故事新編」系列中,得到延續和傳承。

為表現意識流的混亂與無序,劉以鬯還使用電影蒙太奇手法,在現實情景與夢境、回憶和感覺世界之間進行自由切換。比如第四章描寫三四十年代有關戰爭的創傷記憶與五六十年代香港的現實情境疊加給主人公帶來的痛苦,以「輪子不停地轉」來連接妻離子散、餓殍遍野的哀愴景象。前後排列的無序,顯示出作為離散文人的酒徒(或作者)在回憶這段歷史時的無力和感傷。

  劉以鬯與五四新文學傳統  

現代主義心理敘事「內在性」的意義,是為了反映出五六十年代香港日漸發達的社會中個體面臨的存在危機。存在主義思潮在香港的生根,可以追溯到以劉以鬯為代表的現代派作家在《香港時報·淺水灣》《文藝新潮》《中國學生周報》等刊物大量譯介卡夫卡、薩特、加繆、貝克特等作家的作品。如果說西方的存在主義是對人的異化處境進行的反思,那麼《酒徒》主人公身上反映出的矛盾與糾結,則主要體現在嚴肅文學與商業化文學市場的對立,使之成為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除了對西方現代主義寫作技法的吸收,劉以鬯小說的另一來源,是五四新文學傳統。《酒徒》開篇,主人公對新文學有一段精闢論述,肯定了茅盾、老舍、魯迅、錢鍾書、張愛玲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甚至要早於夏志清的評價。與此同時,劉氏借酒徒之口,總結了香港本地惡劣的文學生態,提出獨樹一幟的小說本體論,可謂具有先鋒意義。然而嚴肅文學生產在商業化浪潮中被一次次碾壓,讓酒徒悲從中來,只能沉湎於酒精而不能自拔。「酒」的寓意十分深刻,與外界形成一種共生反照的關係:是酒徒在酒精中沉淪,還是麻木的眾人在資本世界的大浪中肆意翻滾?而酒徒只是在夢一般的世界裡,發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肺腑之言。在亂象頻生的香港文壇,「三毫子、四毫子小說」大行其道,劉氏反其道而行之,酒徒的內心獨白與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第一人稱敘述,在精神層面高度契合。作者用意明顯,只為道出主人公孤軍奮戰,而周圍人無法理解的孤獨與苦悶。

  劉以鬯與「故事新編」——歷史題材的現代呈現  

除了對現代人的內心世界展開探索,劉以鬯上承魯迅與施蟄存,從歷史題材中開掘資源,用現代主義手法對中國歷史或傳奇故事進行顛覆性改寫,深入挖掘人物心理,外在化呈現其中潛藏的欲望。早在上海時期,劉以鬯就嘗試以現代眼光發掘傳統題材,並以隋煬帝和袁世凱為主角,寫下《迷樓》和《北京城的最後一章》兩個短篇。移居香港後,這方面的成就主要有《蜘蛛精》《蛇》《盤古與黑》《寺內》等。《蜘蛛精》以黑體字的內心獨白,剖析唐僧的情慾,向封建傳統宗教倫理提出挑戰;《蛇》從許仙視角出發,把「白娘子喝黃酒現原形」改寫為鬼故事,白素貞與法海都出自許仙臆想,成為他的「心魔」,結尾依然不了了之,讓人「心有餘悸」;而《盤古與黑》則緊扣一個「黑」字,把它顛倒順序,重複多次,並對文字做圖像化處理,體現開天闢地前夕盤古錯亂的心理意識,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無畏堅毅的單一面貌。

而劉以鬯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新編」小說,則是60年代初以現代主義筆法改寫《西廂記》的中篇作品《寺內》。全作以詩意的語言揭示出幾位人物隱藏的潛意識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小說對外在景物,如花草樹木、小飛蟲等意象進行擬人化處理,起到傳統元雜劇中「說唱者」的功用;在文體上連用通感手法,以華美的意象書寫心理意識,大膽採用現代人的對話方式,道出了張崔二人初見時萌動的情慾,開掘出傳統寫實小說難以達到的層面和效果。小說還有一處創新,是對崔夫人春夢的描寫。她在夢裡與張生風流一場,後者預言千百年後的今天,會有年老富婆出錢,向年輕男人購買愛情。通過這一筆,劉以鬯顛覆了相國夫人作為封建禮教衛道士的形象,並把古典文本與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社會進行隔空對話,暗喻現實的荒誕。

  由「內」向「外」的反思——劉以鬯小說的物質書寫  

60年代末,劉以鬯逐漸由以探索心理意識為主的寫作方式,轉向通過「物」來折射人物內心的實驗小說,開啟了香港文學「物質書寫」的先河。這一轉變,與劉氏後期接受法國新小說理論不無關係。

相關焦點

  • 劉以鬯,香港文學的一代宗師
    與劉以鬯創辦香港作家聯會的潘耀明贊劉是香港文壇地標性的人物,「他是香港作家中,最早引入意識流的作家之一,一生對香港文學的推動功不可沒。」香港公開大學讚譽劉老的文學創作上承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覺派,下啟60、70年代以後香港的現代主義文學發展,其小說亦曾多次改編為影視作品。
  • 劉以鬯與香港文學
    在新加坡浮浮沉沈了好幾年後,劉以鬯認為回香港發展的前景比留在新加坡好,於是1957年就回到了香港。到香港後,劉以鬯重回《香港時報》的副刊《淺水灣》當編輯,這次回歸香港,在文學創作方面,開啟了他心理書寫的嘗試。
  • 柳蘇:劉以鬯和香港文學
    不過,雖然知道劉以鬯許多年,認識他又許多年,我還是在此刻動筆之前,才從《辭源》中翻查出這許多來的,這以前我只是知道「鬯」讀暢,是酒器而已(這並不對)。不過,不認識這個「鬯」字沒有多大關係,重要的是認識劉以鬯這個人,如果你對香港文學有興趣的話。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是香港真正的作家,真正的著名作家,不僅有名,而且有作品。
  • 王家衛特別鳴謝的香港作家劉以鬯,他的文學貢獻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我實在想不出,在商業氣息濃厚、金錢至上、處處喧鬧的香港,居然有劉以鬯這樣清醒的作家,以生命的尺幅與堅韌盡力維護著嚴肅文學「最後的尊嚴」。我更是沒有想到,香港文學的成熟作家在早至20世紀60年代起,對於文學的體悟、理解與駕馭已經如此獨到且成熟,幾乎是開創出了中國文學又一不可替代的文學道路。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劉以鬯筆下的香港文學無疑有自己獨特的韻味,且有不可取代的文學史地位。
  • 劉以鬯的故事新編:詩意重述中的香港真實
    不久之前,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小說集《迷樓》正式出版,收錄了他創作的30篇中短篇小說。
  • 許知遠:劉以鬯是最能夠代表香港的作家
    6 月 8 日下午 2 時 25 分,著名作家、媒體人劉以鬯先生於香港去世,享年 99 歲。
  • 武俠之外,你可能不知的香港文學
    藉由此,[看理想]特別舉辦了一場「他們在香港寫作」的放映會,一起觀看、討論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香港文學。這次講座內容和討論內容都出乎意料地好,嘉賓黎湘萍老師談到西西和劉以鬯的可貴之處、港臺文學的新傳統,也談到進入、和寫作純文學的方法,不管是對於了解香港文學的演化發展,還是自己的閱讀和寫作,都讓人頗有收穫。感謝黎湘萍老師在講座後對於速記文字的撥冗校正。
  • 書鳴 | 劉以鬯小說《酒徒》與意識流
    《酒徒》是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小說代表作,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酒徒》內容並不複雜,沒有明顯的敘事脈絡,主要講述主人公經常喝酒麻醉自己,又良心未泯,徘徊在醉與醒之間,無法改變現實困境。《酒徒》是作家運用西方現代小說技巧寫中國題材的成功試驗,是華文文學長篇意識流小說的開山之作,其獨特意義與價值在於: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開拓了長篇創作的新境界;填補了中國現代文學意識流長篇的空白,在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 走出王家衛走進劉以鬯 走出氤氳的香港走進《酒徒》的意識世界
    然而,淘氣如王家衛,在《花樣年華》的片尾,出現了這樣幾個字:特別鳴謝劉以鬯先生。劉以鬯是誰?在香港,劉以鬯先生被稱為文壇「教父」,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他就活躍在香港文學界。他不僅是香港作家,也是報人。他既能寫喜聞樂見的娛樂小說,也能寫只悅己不悅人的嚴肅作品。
  • 他的作品曾啟發王家衛《花樣年華》,百歲香港作家劉以鬯去世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代表作品:小說《酒徒》《對倒》《寺內》《打錯了》《島與半島》《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模型·郵票·陶瓷》等;評論《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等。《劉以鬯中篇小說選》和《對倒》分別獲第四屆和第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2014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終身成就獎。
  • 渡十娘|到天樂裡去,探劉以鬯
    這和劉以鬯先生有關。那時劉先生在灣仔摩利臣山道一座樓宇的高層單位辦公,創辦並主編《香港文學》,具體地說,劉以鬯先生為該刊社長兼總編輯。《香港文學》樓宇位置和一家老牌書店藝美圖書公司門市斜斜相對,藝美位於天樂裡,向南走才是摩利臣山道,因為彼此很近,我乾脆統稱「天樂裡」。
  • 劉以鬯的酒徒,酒徒的香港
  • 王家衛:讓世人重新認識,知道香港曾經有過這樣的作家
    他與金庸齊名,被譽為「香港文學的一代宗師」;他是香港現代文學的教父,對香港文學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創辦了《香港文學》,培養出一批現代文學的主流作家;他開啟了東方詩化意識流藝術的先河;他的故事新編又顛覆著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化。香港文壇巨星劉以鬯(讀音同「暢」)先生,他用百年人生書寫了文學史上的花樣年華。
  • 《花樣年華》周慕雲原型,100歲的香港文學宗師去世,王家衛悼念
    文字是: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溼的——悼劉以鬯先生。照片時劉以鬯小說《酒徒》的封面。「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溼的」是電影《2046》開頭一句字幕。而這句話,就出自劉以鬯的小說《酒徒》。劉以鬯(這個字念暢)出生於1918年,祖籍浙江鎮海,出生於上海,1948年去了香港,他一生從事的工作都是編輯、寫作。
  • 【文瀾讀書】談香港文壇教父劉以鬯代表作《酒徒》(文末有福利~)
    【 點擊上方藍字 浙江圖書館 關注我們 │ 給生活加點料 】《酒徒》是唯一一本被推薦為中文系必讀書目的香港文學作品,王家衛導演也是以此小說為靈感
  • 劉以鬯:每個作家都不能把自己完全關在作品外面|現場
    香港著名作家、媒體人劉以鬯,於6月8日下午2點25分在香港東華東院逝世,享年99歲。
  • 渡十娘|大師的文事和軼事---懷念劉以鬯先生
    我們從這些設計看到了劉以鬯先生的設計,不是憑空而來,而完全與內容關係密切。第四類是圖案的拼湊,也實在而富有美感。代表的書是《暢談香港文學》,封面幾乎有四分之三被迭放得雜亂的數百本書、刊物的書影「合照」所佔據,大部分是純文學作家的著作和文藝雜誌。《模型·郵票·陶瓷》出現了模型、一組郵票和陶瓷的圖案,從自己的收藏「就地取材」。這也是扣緊了內容。
  • 為什麼說他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
    要不是劉以鬯創作了長篇意識流小說《對倒》,啟發了王家衛,這《花樣年華》有沒有可能誕生,恐怕就很難說了。說劉以鬯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應該不會錯,可見劉以鬯決非等閒之輩。其實,沒有這層因果關係,劉以鬯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學價值。香港文壇大佬,「金大俠」之外,當數劉以鬯了。
  • 許知遠:劉以鬯是最能夠代表香港的作家|豔遇圖書館
    如果說每個城市有它非常獨特的作家,能代表這個城市的精神的話(比如索爾貝羅代表芝加哥,沈從文代表湘西,張愛玲代表上海),劉以鬯一定是最能夠代表香港的一個作家。他的整個身世和他的寫作都能折射出整個香港的變化。 ▲《豔遇圖書館》第三期(試聽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