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是他的代表作,《對倒》曾啟發王家衛拍出《花樣年華》|文學與電影

2021-02-09 楷威映畫記


文學與電影: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家與影劇的關係

《酒徒》劇照

《酒徒》是劉以鬯發表於1963年的小說。2011年由黃國兆改編並導演成同名電影。

《酒徒》被冠以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到底是不是這樣,很難講,可以肯定的是,這部小說的實驗色彩非常濃厚。

小說變為電影,其實就是導演黃國兆的取捨與選擇。從不同角度來看,其實會產生不同的情趣。

在聊這部電影的同時,我們可以和2015年的一部關於劉以鬯先生的記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季第二集)一起對照來看。

 

01 

從人物的關係看《酒徒》

一個loser如何走出困境,成長起來,這其實是商業片最愛表現的主題。《酒徒》中的潦倒作家也是這個樣子。

當然,作為一個文藝調性濃厚的電影,給主角出路或者希望,是沒有必要的,那只會讓電影落入俗套。

這類影片最在意的是人的狀態。對於《酒徒》這部影片,自然要多表現這個酒徒作家不堪的生活現實。除了煙、酒和寫作,能串起作家人生軌跡的,就是他接觸過的女人。

原著裡探討了很多文學與現實,比如戰爭,這些對話之外的語言是小說的血肉。而電影需要的是對白,自然少不了和女人的對話。

這樣就把電影逼到一個危險的境地,看看之前的例子就知道了,《白鹿原》被王全安弄成了一個蕩婦和那些男人的故事,《黃金時代》也容易被人們看成是蕭紅和她生命中男人的故事。

《酒徒》不過是換作男人為主角而已,觀眾腦中整理故事的線索,很容易跟隨兩性關係發展的軌跡遊走。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再文藝的電影,可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故事,但不可能沒有人物。

還好,《酒徒》中的女人並沒有大段落的出現,她們是作家生命中的點綴與過客。

除此之外,生活裡還有盜用他劇本的導演,請他寫黃色小說的報社老闆,以及不斷支持他堅守嚴肅文學立場的同道好友。

顯然,這個主角姓劉的作家身上有著劉以鬯本人的自傳色彩,在記錄片中,老先生說自己當年一天最多要給10個報刊寫連載小說。

一般白天要寫娛樂大眾的作品,晚上寫自己喜歡的那類小說,儘管非常辛苦,但卻樂在其中。

 

02

從文學的角度看《酒徒》

電影改編自如此實驗性的小說,文學性自不必說。我想提及的是電影裡探討文學的段落。

好友麥荷門在飯桌上問作家,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激流》寫得怎樣……甚至後來還談到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對於這樣的問題,飯桌對面的作家很傷腦筋,他更願意聊女人的話題。而麥荷門很執著,之後還會邀請他一起做《前衛文學》雜誌,而體會到生存壓力的作家已經在寫關於潘金蓮的黃色小說。

對文學的態度,就可以看到這個酒徒的生活現狀。

文學對他是過去時,書架上各種英文小說,以及他想寫的《海明威在香港》,都表明嚴肅文學,於他的意義已經淪為戲謔和把玩的對象。

只有撰寫武俠和色情才有出路,但他仍然賺不到什麼錢。

想到賺更多錢的路子是寫劇本。作家問製片為什麼有人願意花三千元買個劇本。

對方的回答是:拍一部電影三千元算什麼?李導演在片場摔碎一個花瓶,那就是三千三千又加三千了……

這段在小說原著中是這麼說的:

「既然這樣,他們為什麼還肯付三千元去購買一個劇本?三千元在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裡佔的百分比,實在微乎其微。

最近有一部古裝片,片子裡有一場戲需要摔碎一些古玩花瓶,單單這些花瓶的支出,已經可以購買三個分幕對白劇本了。」

導演不能光靠照抄小說對白來完成所謂的「忠實原著」,怎樣改得口語化又符合人物特點,才是電影藝術在劇本方面應該做的功課。


《酒徒》的原著中,劉以鬯還借人物之口,談論自己喜歡的小說,看到那些作家的名字時,又讓人想起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在小說中有這樣一段:

「麥荷門對女人似乎不大感興趣,對酒,也十分平常。他對於文學的愛好,大概是超乎一切的。他一定要我回答他的問題。態度堅決,臉上且有不滿之色。

沒有辦法,只好作了這樣的回答:就我記憶所及,沈從文的《生》與《丈夫》、蘆焚的《期待》、端木蕻良的《鷺鷺湖的憂鬱》與《遙遠的風沙》、姚雪垠的《差半車麥秸》外,魯迅的《祝福》、羅淑的《生人妻》、臺靜農的《拜堂》、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老向的《村兒輟學記》、陳白塵的《小魏的江山》、沙汀的《兇手》、蕭軍的《羊》、蕭紅的《小城三月》、穆時英的《上海的狐步舞》、田濤的《荒》、羅烽的《第七個坑》……都是優秀的作品。此外,蔣牧良與廢名也有值得提出來討論的作品。」

這也並不奇怪,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小說裡,提及幾十年前的小說是很正常的。

小說裡探討小說,再多也沒什麼。而在電影中,這些關於文學的態度,都是用來對比出這個潦倒生命面對生存的抉擇。

之所以有了這些對嚴肅文學的探討,才能對比出他在寫武俠和色情小說的從容。

這個人好像經歷了很多,到了中年危機,知道純文學與金錢的距離,但他從來都模糊著自己對酒和女人的距離。

03

從導演的選擇看《酒徒》

改編的藝術是再創造的藝術,就好比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倡導的「再設計」一樣,你看這個作品,既是它,又不是它。

電影的改編有一個重現和描摹的過程,小說的裡人物,不同的讀者,腦子裡想像的是不同的樣子。

沒有電影的話,誰能想像由張國柱來扮主角?更不會想到導演會讓一個女演員(蔣祖曼)來反串麥荷門這個角色。

而這個演員同時扮演了作家生活中豔遇的十七歲舞女張露。不到演員表出來的時候,觀眾估計很難分辨。

電影改編小說,並不是化繁為簡的過程,時間是縮短了,但需要呈現的反而更多,這不是簡單的數學加減法。

所謂忠實於原著,是指電影在把小說具象化之後,離觀眾心目中對小說的想像是否接近。

演員限定了角色的形象,觀眾是否認可,不得而知。

不過,對於這樣小眾的電影,估計沒有多少人會去對比小說中的人物,甚至沒有多少觀眾會成為小說的讀者。

04

劉以鬯及其他

難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能夠啟發王家衛拍攝《花樣年華》,因為老先生年輕時就在上海和香港生活過。

劉以鬯是大氣晚成的作家, 很多重要作品都是五十多歲完成的,比如《對倒》,是54歲時候寫的。

對倒本身是一種很難見到的郵票連接方式,《花樣年華》裡借用這種方式在拍攝一男一女的擦家而過,「對倒」的形態無處不在,比如梁朝偉和張曼玉搬家的那場戲。

在上海生活的時候,劉以鬯曾經看到過張愛玲不止一次,因為後者當時去膠州路的《西風》雜誌投稿。

香港的文學困境長久以來困擾著劉以鬯,他是這個道路上始終堅持創作的人,他很推崇張愛玲和沈從文這樣的作家,但他是用小說的方式寫的。

當年香港作家也斯先生採訪劉以鬯的時候,他很謙虛的說自己是流行作家,這反而讓也斯對他更加崇敬。

拍攝紀錄片的那一年,劉老95歲,還在繼續創作新的作品。因為都是手寫在紙稿上,經常這樣寫下去會很枯燥。

於是,收集模型和製作模型的樂趣填補了眼前的乏味。

談到生活,自然也會談到愛情,劉以鬯和老伴羅佩雲於1956年在新加坡相識。

羅佩雲女士曾是歌舞團跳現代舞的舞者。兩人相熟一月後的某天,劉以鬯曾當面表白,在輕鬆的環境下,羅女士沒有正面回答。

決定和劉以鬯相伴的機緣,恰恰是羅佩雲有次去探望他,突然間劉老開始咳嗽並咳血,兩個人都嚇壞了。

那一刻,羅佩雲知道,這個人的生活是需要有人照顧的。正是在愛人的體貼照顧下,劉先生漸漸改掉抽菸喝酒的惡習,對他長壽有很大的幫助。

紀錄片中引用了很多《酒徒》裡的文字,可以作為電影的輔助版本,讓你更好的理解電影。當然,最好的選擇,還是直接去讀劉以鬯的小說。

從文字可以看出,詩與哲思入小說,也是劉以鬯的寫作特點,摘抄一句作為本篇的結尾:牆是一把刀,將一個甜夢切成兩份憂鬱。



點擊以下連結,查看往期推薦影劇



電影《刺殺尼克森》|英劇《問答》|電影劇集集合推薦|法國電影《阿爾德曼夫婦》|電影集中推薦|日本電影《大空港》|美國電影《莫娣》|美國電影《魅影縫匠》|美劇《大小謊言》第一季|中國電影《暴雪將至》|美國電影《三塊廣告牌》|中國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美國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國電影《村戲》|日劇《賢者之愛》|日本電影《蒲公英》|BBC版《無人生還》|韓國電影《計劃男》|臺灣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美國電影《卡羅爾》|中國電影《山河故人》|華語電影《刺客聶隱娘》|英國電影《房客》|中國電影《雙魚隕石》|日本電影《兒童食堂》|英劇《倫敦黑幫》|美劇《上載新生》|中國電影《春潮》|美國電影《房間》|美劇《真相捕捉》|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國產火爆網劇《隱秘的角落》|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日本電影《搖擺少女》|懸疑劇集《極地暗殺》|日本電影《雨停了》|法國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韓劇《惡之花》|導演趙婷的兩部電影|中國電影《春江水暖》|美國經典懸疑驚悚片《恐怖遊輪》|

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的中國電影|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的日本電影|原著改編成的電影(4)|日本小說改編的電影(3)|關於日本藝術家的電影|日本小說改編成的電影(2)|日本小說改編成的電影(1)|15部懸疑電影推薦|關於日本藝術家的10部電影|關於何冰「後浪」事件|功夫片歲月|驚悚片推薦|戰爭電影不完全片單|電影導演和他們關於上海的電影|囚禁與捆綁|中國好故事,全球拍出來|一根筋的角色們|體育運動類電影盤點|影劇筆記|文學紀錄片推薦|犯罪手段盤點

相關焦點

  • 花樣年華作者享年100歲,王家衛導演曾啟發他的作品!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鎮海,曾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劉以鬯主持過多種報刊副刊,並致力於文學創作,其代表作1963年的《酒徒》和1993年的《對倒》在香港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更是王家衛電影《2046》和《花樣年華》的靈感起源。早些年,王家衛拜讀了劉先生的《酒徒》,就萌生了開拍電影《花樣年華》的想法。
  • 《花樣年華》周慕雲原型,100歲的香港文學宗師去世,王家衛悼念
    王家衛悼念劉以鬯,是因為這位文學宗師對他的影響太大了,他曾把對方視作自己創作生涯中的文學老師。尤其是劉以鬯《酒徒》和《對倒》兩部小說,直接影響了他的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還記得《花樣年華》裡那段充滿文藝氣息的字幕嗎?那些消逝了的歲月,仿佛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
  • 為什麼說他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
    他說:我無意寫歷史小說,卻有意給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劉以鬯(chàng)的大名,大家一定十分陌生。鬯字本來就很冷僻,如果不查字典,很少有人會立即張口正確念出來。但如果我問,你是否看過香港名導演王家衛執導,大明星張曼玉、梁朝偉主演的電影《花樣年華》,大概會有很多朋友給予肯定的回答。王家衛就曾坦言,他拍這部風華絕代的懷舊影片,就是從劉以鬯的小說《對倒》中汲取了靈感。
  • 《花樣年華》片尾的特別鳴謝
    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的片尾,有這樣幾個大字「特別鳴謝劉以鬯先生」,接著才是「監製、編劇、導演王家衛」等一大串名字,可字號遠比「特別鳴謝」要小很多。似乎為這部「終於能夠看懂的」王家衛電影又抹上了幾許疑惑:劉以鬯是誰?為什麼要特別鳴謝他?
  • 【24樓影院】《花樣年華》:在「對倒」中品味都市情感
  • 走出王家衛走進劉以鬯 走出氤氳的香港走進《酒徒》的意識世界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對倒》問世,二十一世紀初,香港導演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問世。
  • 《電影手冊》之2+1——評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王家衛通過抹去原有的一些痕跡,通過摧毀部分原有的創作,終於孕育出了這部「成稿」的《花樣年華》。然而最終呈現給大家的這部電影仍然保留了部分尚未成型的痕跡。《2+1—評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是《電影手冊》的「精簡手冊」(lespetits Chaiers)系列之《王家衛》(WONGKAR-WAI)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電影《花樣年華》,副標題為譯者所加。
  • 王家衛:讓世人重新認識,知道香港曾經有過這樣的作家
    他與金庸齊名,被譽為「香港文學的一代宗師」;他是香港現代文學的教父,對香港文學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創辦了《香港文學》,培養出一批現代文學的主流作家;他開啟了東方詩化意識流藝術的先河;他的故事新編又顛覆著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化。香港文壇巨星劉以鬯(讀音同「暢」)先生,他用百年人生書寫了文學史上的花樣年華。
  • 梁朝偉張曼玉《花樣年華》二十年:背後你所不知道的8件事
    2000年,《花樣年華》在坎城首映。20年過去,關於哪一部電影才是王家衛的最佳,仍然在爭論著。20年過去,關於《花樣年華》的秘密,你又知道多少?02、關於故事《花樣年華》改編自劉以鬯(chang,念第四聲)的《對倒》。一開始,王家衛看了劉以鬯的《酒徒》,萌生了開拍《花樣年華》的念頭。
  • ​觀影總結|《花樣年華》:在對倒的愛情中翩遷漫舞
    花樣年華》。周達禕則認為,該片與其他懷舊電影不同,《花樣年華》中人物的住所與語言所表現出的混雜共生狀態,並不是簡單地化用懷舊符號元素,而是對一個年代記憶更深層次的追溯。2019級廣播電視專業的吳萍萍則認為,花樣的年華並不是青春時光,正如那句話所說的:「不是在最好的年華裡遇見了你,而是遇見了你才是最好的年華。」
  • 《花樣年華》背後是他懷揣一生的上海情結
    原創 小克勒 克勒門文化沙龍20年前,王家衛導演的電影《花樣年華》上映,一時間風光無限;今年年初,《花樣年華》決定重新推出4k修復重製版來紀念20周年。雖然我們因為疫情不能如約在影院重溫經典,但相信許多朋友和小克勒一樣,已經迫不及待地在網上回味了一遍。
  • 重溫:王家衛與他的電影《花樣年華》
    班底談·演員梁朝偉:拍《阿飛》NG27次我跟王家衛比較熟稔,和他相識十多年,中間不只拍他的戲,有時聊天也不談拍戲,我看到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很聰明的,不單是拍戲或者寫劇本好。·攝影杜可風:攝影就像自我治療我想,要是我沒有拍過《東邪西毒》,我就不會有再到沙漠拍片的能耐,而至今我依然以《春光乍洩》為榮,因為它如此簡單但又如此詩意而易明。《花樣年華》則是他最容易懂的電影,這就是進步,因為他的作品愈來愈單純。電影是我的舞場,我可以接觸很多我喜歡的人,跟他們對談或一起跳舞。而攝影,就像是自我治療。
  • 劉以鬯與香港文學
    劉以鬯從新加坡回到香港後,為了生活需要,不得不撰寫大量的流行小說以迎合市場需要,他說,一天要寫超過十份報紙的連載小說,要遷就讀者,寫他們喜歡看的小說,因此日間他就寫娛樂別人的作品,晚上有空閒就寫自己喜歡的作品,他的嚴肅文學作品《酒徒》、《對倒》等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創作出來。
  • 就是這家餐廳,拍攝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這是香港導演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中的經典畫面。△1998年的《暗花》2000年上映的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以1960年代為背景,因此就以金雀餐廳作為拍攝場景之一。當年他們拍攝電影的時候,都是晚上11:00以後進場,一直拍到凌晨。梁朝偉和張曼玉單是在金雀餐廳這個場景就拍攝了一個月。(這拍攝速度確實很王家衛
  • 《花樣年華》20年:王家衛不斷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王家衛電影4K修復版巡迴展計劃6月5號在美國首映,包括《花樣年華》七部均在放映之列。歷來惜字如金的王家衛曾對外表示,「我很期待我的作品在6月上映,並慶祝《花樣年華》20周年。」王家衛在視頻中表示:「4K版《花樣年華》能在今年如此特別的環境中,最終和大家見面,非常難得,很感謝大家。希望大家能夠享受電影。」
  • 講述普通婚外情的《花樣年華》,為何得到外國人追捧並成為經典?
    《花樣年華》曾被譽為史上最為經典的懷舊愛情片,王家衛運用後現代美學來創造獨特的電影風格,用全新的方式解讀電影的含蓄美、古典美、憂傷美。讓不少國內的影評人都給出很高的評價。 不僅如此,外國人對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也偏愛有加。
  • 影視評論|登上那美輪美奐的對比大廈:60年代是香港的「花樣年華」嗎?
    如果我們能理解這部電影通過對比折射的政治議題,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題旨,也能為《花樣年華》研究、王家衛研究、香港電影研究乃至香港研究提供新的視點──與主流香港研究盛讚70年代是香港的黃金時代不同,王家衛認為60年代才是香港的「花樣年華」。他是如何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表達這個觀點的?我們對此應該如何評價?
  • 《花樣年華》20周年發布4K修復預告,你還想念那個周慕雲嗎?
    《花樣年華》可以說是王家衛的代表作,由梁朝偉、張曼玉扮演的一對游離於曖昧情愫間的男女,來表達出王家衛鏡頭下「撲朔迷離的浪漫」。在《花樣年華》開拍的第一天就是兩人偷情的戲份,而在最後一天王家衛卻忍痛剪掉了這些戲。全片最有噱頭的戲被剪掉,王家衛是做了很久的心理鬥爭,因為他不想僅表達婚外戀,他更感興趣的是那個時代的含蓄與私密。
  • 20年的《花樣年華》,「世不可避」的王家衛
    此外,王家衛電影4K修復版巡迴展原本計劃於6月5號在美國首映,包括《花樣年華》在內的七部電影均在放映之列,早些時候歷來惜字如金的王家衛曾對外表示,我很期待我的作品在6月上映,並慶祝《花樣年華》20周年。約定沒能實現,盼著提前過年的粉絲們願望落了空。
  • 王家衛的高逼格,都是跟誰學的?
    他的光影世界是如此純粹而迷人。從《阿飛正傳》《重慶森林》《東邪西毒》到《花樣年華》《2046》《一代宗師》.王家衛的電影故事其實不像外界所傳的如此「難懂」,他的所有作品都擁有著一樣的價值觀,一個時代的緬懷、一個時間的探索。他引用法國導演戈達爾的話來表達他對電影的理解「電影是你的第一個夢,也是你的最後一個夢」。他的電影是這句話的絕好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