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年第三期溪源映畫目光聚焦在了華語電影,此次放映的影片是王家衛導演的經典代表作《花樣年華》。影片借用了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小說《對倒》中「對倒」的概念,講述了一段刻意迴避而又刻骨銘心的婚外愛情。周慕雲和蘇麗珍各自的配偶在外背著他們有了婚外情。為了「體驗」這種婚外情的感覺,他們開始想像配偶的外遇,開始扮演著對方配偶的角色。兩人的感情也不知不覺升溫,他們開始在意鄰居的閒言碎語,開始擔心配偶幾時回家,他們眼裡只剩下了彼此。時空交錯,在幾次動心之後,他們的戀情最終沒有跨越雷池。周慕雲最終離開了香港,而蘇麗珍則帶著孩子獨自生活,這段情成了彼此永銘的回憶。
本次活動高朋滿座,吸引了許多王家衛的影迷和文藝愛好者到場,觀影人數達120人,氣氛熱烈。青年詩人、文藝學博士生呂旭東和青年作家俞道涵作為觀影嘉賓出席。觀影結束後,大家就影片的主旨和表現手法兩方面進行了討論,具體如下:
(一)影片主旨:愛情的多樣性、時間的偶然性、時代懷舊與永恆孤獨
主持人周達禕率先表達了觀點:「這是一個不那麼『政治正確』的婚外情故事,但在王家衛的鏡頭下卻彰顯出了某種意義上的合法性。」這種合法性在他看來源自兩點:第一,是因為王家衛浪漫、文藝的拍攝手法使得兩人的愛情顯得唯美動人,這段關係的道德缺陷也因此被遮蔽;第二,因為兩人一直保持著一種既曖昧又克制的關係,始終沒有跨越一條界限,這讓人相對能夠接受。從而也揭示出了愛情在微觀量化之下的多種可能性。
2018級廣播電視專業的汪書婷同學則指出,近年來,如日劇《晝顏》等表現婚外情的影視劇火爆並非沒有原因,因為婚外情的故事是把愛情放入一種比較特殊的情境中去考量。這樣更能看到愛情本身的模樣,愛情以一種禁忌又動人的方式存在。她認為,周慕雲與蘇麗珍之間的愛是他們極至的克制,他們在禁忌的遊戲中不斷的觸碰。
青年詩人呂旭東博士則從有趣的細節處入手,他提出,「周慕雲與蘇麗珍的愛情在梅林茂的配樂第三次響起之時,就只是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了,」之前糾結於各自配偶是否出軌的問題不復存在,此後的電影段落展示的只是周慕雲和蘇麗珍的愛情故事。呂旭東還指出,在王家衛的鏡頭下,他們必定是不能在一起的,因為這是一種符合東方價值的含蓄的情感,正所謂「發乎情,而止乎禮義」,他們的愛情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悲劇。
此外,呂東旭還關注到導演王家衛將鏡頭多次聚焦於「時鐘」,「時鐘」作為一個符號能指,出現了超過五次以上,且每次的時間都沒有具體指意。王家衛只是展示了一個時鐘,暗示時間的流逝、年華的不復。他覺得從時間性上看,愛情在王家衛的電影裡不會是永恆的,因此他進而解釋了:「這註定是悲劇的結局,而這不完滿的愛情也更有張力。」主持人周達禕將這種時間的模糊與反本質主義的「偶然性」聯繫起來。他提出「電影中表達的愛情的偶然性是不是與時間的偶然性有關?無論是愛情的意外發生,還是生命中偶然發生的事件,是否又都是由於時間的不可控造成的?」
青年作家俞道涵對影片的主題還有兩層解讀:第一是關於時代懷舊的主題表達。「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這是影片的倒數第二個字幕,是影片對時代最直接的告白。周慕雲與蘇麗珍的愛情發生在60年代的香港,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風雲變幻的香港。懷舊是關於時代符號的印記,是由紅色窗簾、武俠小說和綠色咖啡杯所構成的虛幻。周達禕則認為,該片與其他懷舊電影不同,《花樣年華》中人物的住所與語言所表現出的混雜共生狀態,並不是簡單地化用懷舊符號元素,而是對一個年代記憶更深層次的追溯。
俞道涵對影片主題的另一層解讀則是「孤獨」,而這「孤獨」來自於逝去與不朽的對比之中。對於影片結尾定格在吳哥窟周慕雲對著樹洞述說著他的秘密的那場戲,他認為,這是「一個虛構的時代逝去」和「有些時代被我們變得不朽」的對比。千年古蹟吳哥窟就類似於那種被我們變得不朽的存在,而周慕雲這個虛構的人物將他的秘密與他經歷的時代留在了不朽,這是他的孤獨之所在。人在這個時代當中,本可以達成完美結局的愛情,可他最後選擇了孤獨。
關於影片為什麼叫《花樣年華》?2019級廣播電視專業的吳萍萍則認為,花樣的年華並不是青春時光,正如那句話所說的:「不是在最好的年華裡遇見了你,而是遇見了你才是最好的年華。」
(二)表現手法:多元形式的復調交響
《花樣年華》被許多影評人看作是王家衛最好的電影,同時也被多家國外主流媒體評為21世紀亞洲最佳電影,這是因為其文本可被分為不同層次解讀,而每一個文本的層次都顯得那麼細緻入微又驚豔動人。
呂東旭提及影片中蘇麗珍換裝了二十多套精緻的旗袍,那個穿著紅色大衣奔跑在紅色走廊的她是美神的化身,每個人都期待著她敲響2046客房門的瞬間。呂東旭還敏銳地捕捉到了,「他們在小道不斷相遇,但前幾次都只是打個照面就過去了,這種朦朧詩似的、詩化的敘事狀態存在於影片。」
2018級廣播電視專業的張浩男則關注到片中的狹小空間。人物的住所與辦公地點的狹小使電影構圖形成一種窺探的視角,前後景的構圖也體現著人物的情感與變化。再結合時代的大背景,更是給人一種壓抑與急迫的感覺。此外,她還提出該片場景轉換的豐富之處,比如鏡頭遮蓋或物體移動,窗與牆的構圖,這些都給觀者呈現出很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除了精緻的視覺構成之外,聽覺的表達是影片一大亮點。呂旭東多次提及梅林茂的配樂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營造著不同的氛圍。俞道涵也指出,音樂的變化伴隨著整個情感在情節變化中不斷發展。音樂本身就形成了一層敘事文本,講述著周慕雲與蘇麗珍的愛情,與畫面合奏著這支愛情的交響曲。
影迷吳瓊從懸疑敘事的角度道出了她對影片的見解,她認為影片中周慕雲對著玻璃冷峻的眼神,充滿了懸疑感,讓人懷疑他是否是在向自己的妻子報復,從而揭露出愛情中陰暗的一面。
此外,俞道涵則針對劉以鬯先生在原著小說中使用的「對倒」概念進行了解讀,他認為周慕雲和蘇麗珍是在扮演雙方配偶的出軌角色,這種角色互換,相互扮演的手法,像極了米蘭·昆德拉的短篇小說《搭車遊戲》。同時,影片的時代背景設置為60年代的香港,這是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表現大時代中的人物的小生活與小情感,像極了米蘭·昆德拉的另一部著作《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由此,他談到了「孤島文學」和「孤島電影」,這是特定年代的一個剪影,是另一個版本的歷史書寫。
觀影與交流活動的最後,主持人周達禕追溯到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在古典時期的藝術理念中,追逐的是一種本質的真實。而在現代主義以來的很多文藝作品,想要揭示的則是另一種可能性,一種多元性,《花樣年華》就是屬於這樣的藝術。
福州|電影|放映|影迷|交流
來稿/交流:xiyuanyinghua@126.com
圖文編輯:白 雪
現場攝影:吳萍萍
審 校:周達禕
指導老師:林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