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總結|《花樣年華》:在對倒的愛情中翩遷漫舞

2021-02-09 溪源映畫

本學年第三期溪源映畫目光聚焦在了華語電影,此次放映的影片是王家衛導演的經典代表作《花樣年華》。影片借用了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小說《對倒》中「對倒」的概念,講述了一段刻意迴避而又刻骨銘心的婚外愛情。周慕雲和蘇麗珍各自的配偶在外背著他們有了婚外情。為了「體驗」這種婚外情的感覺,他們開始想像配偶的外遇,開始扮演著對方配偶的角色。兩人的感情也不知不覺升溫,他們開始在意鄰居的閒言碎語,開始擔心配偶幾時回家,他們眼裡只剩下了彼此。時空交錯,在幾次動心之後,他們的戀情最終沒有跨越雷池。周慕雲最終離開了香港,而蘇麗珍則帶著孩子獨自生活,這段情成了彼此永銘的回憶。

本次活動高朋滿座,吸引了許多王家衛的影迷和文藝愛好者到場,觀影人數達120人,氣氛熱烈。青年詩人、文藝學博士生呂旭東和青年作家俞道涵作為觀影嘉賓出席。觀影結束後,大家就影片的主旨和表現手法兩方面進行了討論,具體如下:



(一)影片主旨:愛情的多樣性、時間的偶然性、時代懷舊與永恆孤獨

主持人周達禕率先表達了觀點:「這是一個不那麼『政治正確』的婚外情故事,但在王家衛的鏡頭下卻彰顯出了某種意義上的合法性。」這種合法性在他看來源自兩點:第一,是因為王家衛浪漫、文藝的拍攝手法使得兩人的愛情顯得唯美動人,這段關係的道德缺陷也因此被遮蔽;第二,因為兩人一直保持著一種既曖昧又克制的關係,始終沒有跨越一條界限,這讓人相對能夠接受。從而也揭示出了愛情在微觀量化之下的多種可能性。

2018級廣播電視專業的汪書婷同學則指出,近年來,如日劇《晝顏》等表現婚外情的影視劇火爆並非沒有原因,因為婚外情的故事是把愛情放入一種比較特殊的情境中去考量。這樣更能看到愛情本身的模樣,愛情以一種禁忌又動人的方式存在。她認為,周慕雲與蘇麗珍之間的愛是他們極至的克制,他們在禁忌的遊戲中不斷的觸碰。

青年詩人呂旭東博士則從有趣的細節處入手,他提出,「周慕雲與蘇麗珍的愛情在梅林茂的配樂第三次響起之時,就只是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了,」之前糾結於各自配偶是否出軌的問題不復存在,此後的電影段落展示的只是周慕雲和蘇麗珍的愛情故事。呂旭東還指出,在王家衛的鏡頭下,他們必定是不能在一起的,因為這是一種符合東方價值的含蓄的情感,正所謂「發乎情,而止乎禮義」,他們的愛情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悲劇。

此外,呂東旭還關注到導演王家衛將鏡頭多次聚焦於「時鐘」,「時鐘」作為一個符號能指,出現了超過五次以上,且每次的時間都沒有具體指意。王家衛只是展示了一個時鐘,暗示時間的流逝、年華的不復。他覺得從時間性上看,愛情在王家衛的電影裡不會是永恆的,因此他進而解釋了:「這註定是悲劇的結局,而這不完滿的愛情也更有張力。」主持人周達禕將這種時間的模糊與反本質主義的「偶然性」聯繫起來。他提出「電影中表達的愛情的偶然性是不是與時間的偶然性有關?無論是愛情的意外發生,還是生命中偶然發生的事件,是否又都是由於時間的不可控造成的?」

青年作家俞道涵對影片的主題還有兩層解讀:第一是關於時代懷舊的主題表達。「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這是影片的倒數第二個字幕,是影片對時代最直接的告白。周慕雲與蘇麗珍的愛情發生在60年代的香港,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風雲變幻的香港。懷舊是關於時代符號的印記,是由紅色窗簾、武俠小說和綠色咖啡杯所構成的虛幻。周達禕則認為,該片與其他懷舊電影不同,《花樣年華》中人物的住所與語言所表現出的混雜共生狀態,並不是簡單地化用懷舊符號元素,而是對一個年代記憶更深層次的追溯。

俞道涵對影片主題的另一層解讀則是「孤獨」,而這「孤獨」來自於逝去與不朽的對比之中。對於影片結尾定格在吳哥窟周慕雲對著樹洞述說著他的秘密的那場戲,他認為,這是「一個虛構的時代逝去」和「有些時代被我們變得不朽」的對比。千年古蹟吳哥窟就類似於那種被我們變得不朽的存在,而周慕雲這個虛構的人物將他的秘密與他經歷的時代留在了不朽,這是他的孤獨之所在。人在這個時代當中,本可以達成完美結局的愛情,可他最後選擇了孤獨。

關於影片為什麼叫《花樣年華》?2019級廣播電視專業的吳萍萍則認為,花樣的年華並不是青春時光,正如那句話所說的:「不是在最好的年華裡遇見了你,而是遇見了你才是最好的年華。」

(二)表現手法:多元形式的復調交響

《花樣年華》被許多影評人看作是王家衛最好的電影,同時也被多家國外主流媒體評為21世紀亞洲最佳電影,這是因為其文本可被分為不同層次解讀,而每一個文本的層次都顯得那麼細緻入微又驚豔動人。

呂東旭提及影片中蘇麗珍換裝了二十多套精緻的旗袍,那個穿著紅色大衣奔跑在紅色走廊的她是美神的化身,每個人都期待著她敲響2046客房門的瞬間。呂東旭還敏銳地捕捉到了,「他們在小道不斷相遇,但前幾次都只是打個照面就過去了,這種朦朧詩似的、詩化的敘事狀態存在於影片。」

2018級廣播電視專業的張浩男則關注到片中的狹小空間。人物的住所與辦公地點的狹小使電影構圖形成一種窺探的視角,前後景的構圖也體現著人物的情感與變化。再結合時代的大背景,更是給人一種壓抑與急迫的感覺。此外,她還提出該片場景轉換的豐富之處,比如鏡頭遮蓋或物體移動,窗與牆的構圖,這些都給觀者呈現出很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除了精緻的視覺構成之外,聽覺的表達是影片一大亮點。呂旭東多次提及梅林茂的配樂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營造著不同的氛圍。俞道涵也指出,音樂的變化伴隨著整個情感在情節變化中不斷發展。音樂本身就形成了一層敘事文本,講述著周慕雲與蘇麗珍的愛情,與畫面合奏著這支愛情的交響曲。

影迷吳瓊從懸疑敘事的角度道出了她對影片的見解,她認為影片中周慕雲對著玻璃冷峻的眼神,充滿了懸疑感,讓人懷疑他是否是在向自己的妻子報復,從而揭露出愛情中陰暗的一面。

此外,俞道涵則針對劉以鬯先生在原著小說中使用的「對倒」概念進行了解讀,他認為周慕雲和蘇麗珍是在扮演雙方配偶的出軌角色,這種角色互換,相互扮演的手法,像極了米蘭·昆德拉的短篇小說《搭車遊戲》。同時,影片的時代背景設置為60年代的香港,這是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表現大時代中的人物的小生活與小情感,像極了米蘭·昆德拉的另一部著作《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由此,他談到了「孤島文學」和「孤島電影」,這是特定年代的一個剪影,是另一個版本的歷史書寫。

觀影與交流活動的最後,主持人周達禕追溯到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在古典時期的藝術理念中,追逐的是一種本質的真實。而在現代主義以來的很多文藝作品,想要揭示的則是另一種可能性,一種多元性,《花樣年華》就是屬於這樣的藝術。

福州|電影|放映|影迷|交流

來稿/交流:xiyuanyinghua@126.com

  圖文編輯:白   雪

現場攝影:吳萍萍

審      校:周達禕

指導老師:林成文

相關焦點

  • 【24樓影院】《花樣年華》:在「對倒」中品味都市情感
  • 《花樣年華》片尾的特別鳴謝
    你應該去問王家衛,我不好代他回答」然而,劉以鬯先生就特別鳴謝談了三件事:本想改拍小說《酒徒》的王家衛,在與劉以鬯先生見面時獲贈了一本《對倒》;《花樣年華》中三處字幕均引自劉以鬯小說《對倒》(詳見注釋);王家衛策劃的《<對倒>寫真集》在《花樣年華》首映不久面世,書中的視覺影像均為電影《花樣年華》中沒有出現的鏡頭,其中的文字亦全部摘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
  • 《花樣年華》裡的愛情,究竟是如何發生? | 劉起專欄
    《花樣年華》中,王家衛找到了一種微妙的敘事載體——排演。《花樣年華》中交錯、對倒的美學形式,來自於劉以鬯小說《對倒》的敘事結構。《對倒》以雙線並行發展的敘事手法,講述各懷心事的一男一女在中環的漫遊,交替呈現兩人,並最終在夢境中安排一次相遇,形成一種獨特的雙線格局。《花樣年華》中包含三對人物關係,周慕雲與蘇麗珍、出軌的那對戀人、老闆與太太情人。這三組人物,形成了一個互為映像的鏡像關係。
  • 講述普通婚外情的《花樣年華》,為何得到外國人追捧並成為經典?
    電影中的旗袍全由「香港美術指導鼻祖」張叔平設計,由香港老字號旗袍店梁師傅操刀,共製作20多套。在中國電影中,《花樣年華》是少有把旗袍做得如此豐富且華麗的電影,在外國人眼裡自然是評價高。《花樣年華》的劇照服飾標誌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審美情趣高低,而電影中的服飾擔任著傳播和展現國家的穿衣文化。旗袍作為《花樣年華》的服裝造型設計,不僅是人物的服裝和推動故事發展的存在,更是用來幫助觀眾了解和識別電影中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從而辨別故事發生的年代。
  • 《花樣年華》背後是他懷揣一生的上海情結
    原創 小克勒 克勒門文化沙龍20年前,王家衛導演的電影《花樣年華》上映,一時間風光無限;今年年初,《花樣年華》決定重新推出4k修復重製版來紀念20周年。雖然我們因為疫情不能如約在影院重溫經典,但相信許多朋友和小克勒一樣,已經迫不及待地在網上回味了一遍。
  • 梁朝偉張曼玉《花樣年華》二十年:背後你所不知道的8件事
    02、關於故事《花樣年華》改編自劉以鬯(chang,念第四聲)的《對倒》。一開始,王家衛看了劉以鬯的《酒徒》,萌生了開拍《花樣年華》的念頭。劉以鬯給了王家衛一本《對倒》。王家衛看了,隨即迷上了《對倒》,於是決定以這部小說為藍本創作《花樣年華》。王家衛沒有直接取材小說內容,也沒有用小說裡的人物名字。
  • 《酒徒》是他的代表作,《對倒》曾啟發王家衛拍出《花樣年華》|文學與電影
    還好,《酒徒》中的女人並沒有大段落的出現,她們是作家生命中的點綴與過客。除此之外,生活裡還有盜用他劇本的導演,請他寫黃色小說的報社老闆,以及不斷支持他堅守嚴肅文學立場的同道好友。不過,對於這樣小眾的電影,估計沒有多少人會去對比小說中的人物,甚至沒有多少觀眾會成為小說的讀者。04劉以鬯及其他難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能夠啟發王家衛拍攝《花樣年華》,因為老先生年輕時就在上海和香港生活過。
  • 《花樣年華》周慕雲原型,100歲的香港文學宗師去世,王家衛悼念
    王家衛悼念劉以鬯,是因為這位文學宗師對他的影響太大了,他曾把對方視作自己創作生涯中的文學老師。尤其是劉以鬯《酒徒》和《對倒》兩部小說,直接影響了他的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還記得《花樣年華》裡那段充滿文藝氣息的字幕嗎?那些消逝了的歲月,仿佛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
  • 影視評論|登上那美輪美奐的對比大廈:60年代是香港的「花樣年華」嗎?
    我認為,《花樣年華》之所以名垂影史,靠的不是纏綿悱惻的故事,而是精彩絕倫的形式──王家衛從劉以鬯的小說《對倒》中學習了用對比作為主力結構,築造了一幢美輪美奐的對比大廈,提供了討論發展主義、性別政治和內地與香港之關係等政治議題的空間。
  • 《花樣年華》20周年發布4K修復預告,你還想念那個周慕雲嗎?
    DVD,張曼玉則回應:[這些剪掉的部分可能比電影還長]梁朝偉曾經被問到過最想停留在那個時間段,他回答《花樣年華》的時候,《花樣年華》除了有知己這麼遠,還讓他成為首位華人坎城影帝。《花樣年華》脫胎於現代派意識流小說家劉以鬯代表作《對倒》
  • 《花樣年華》 兼·看電影
    ▲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海報
  • 花樣年華作者享年100歲,王家衛導演曾啟發他的作品!
    劉以鬯主持過多種報刊副刊,並致力於文學創作,其代表作1963年的《酒徒》和1993年的《對倒》在香港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更是王家衛電影《2046》和《花樣年華》的靈感起源。早些年,王家衛拜讀了劉先生的《酒徒》,就萌生了開拍電影《花樣年華》的想法。為此,王家衛導演還親赴《香港文學》雜誌社拜謁了劉以鬯。《花樣年華》開機以後,王家衛在拍攝完梁朝偉一段報館戲份的時候,再度向劉先生徵求意見。
  • 花樣年華二十周年 │舊香港的經濟和品味
    王家衛至今只執導了11部電影,而2000年的《花樣年華》可說是「王家衛電影」登峰造極、集大成之作。該片不但成功描畫了「愛情」這種微妙而難以捕捉的東西,亦透過略帶潮溼的記憶,重現了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狀況,以及王家衛心中那個「舊香港」的品味和優雅。
  • 《電影手冊》之2+1——評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2046》就像是《花樣年華》的續篇,這兩部影片仿佛就是一部長篇連載小說中前後接連的兩個章回。不過王家衛更願意這樣評價兩部影片之間的關係:「與其說《2046》是《花樣年華》的續篇,不如說它是《花樣年華》的變奏曲,它是《花樣年華》結出的果實。」
  • 從宏觀蒙太奇思維、中觀敘事結構、微觀剪輯手法解讀《花樣年華》
    在電影《花樣年華》中,王家衛既是導演也是編劇,而他對整個故事的創作靈感則是來源於他非常喜歡的一位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小說《對倒》。就像《花樣年華》,一個出彩的創意思路和獨具特色的背景時空設定,就足以撐起整部電影的靈魂。二、 中觀層面:建立四幕劇的敘事結構,並以極簡式情節增強故事懸疑性。
  • 就是這家餐廳,拍攝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這是香港導演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中的經典畫面。△2000年的《花樣年華》後來王家衛拍攝的《2046》中,金雀餐廳也成為梁朝偉聖誕節與王菲用餐的地方。餐廳更特此推出「2046」和「花樣年華」套餐,讓影迷們如戲中的周慕雲和蘇麗珍,一嘗那早已逝去的六十年代風華。
  • 《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
    想必大家都知道,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的前後一共換了20多件旗袍。
  • 林夕最傷心的歌詞-黑暗中漫舞
    你在舞池中優雅華美,衣袖翩飛,震得我眼眸片片碎。暗夜裡,你的衣裙,我的粗手背;漫舞裡,你的細眉,我的藍香水。進一步,退一步,不過原地踏步。原地再畫個圈,圈住了我,你卻振翅高飛。我圈內一退,終生圍;你圈外一退,衣袂揮揮。總是從不同方向退,從來不曾同進退。
  • 淺析《花樣年華》細節,發現史上最扣人心弦的愛情電影
    今天和大家討論的電影是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花樣年華》是王家衛在2000年製作的一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老套的婚外情故事。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王家衛實際上拍出了懸疑片的效果,不用心看根本不知道。淺析《花樣年華》細節,發現史上最扣人有人說《花樣年華》是一部懸疑片,因為它無處不在的意象表達和高度簡化的敘事風格,沒有一個畫面是多餘的,沒有一句臺詞是毫無意義的。
  • 《花樣年華》裡男女主角的感情是不是愛情?
    電影《花樣年華》一句話點評。《花樣年華》中的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不但是愛情,而且是超越了世俗和時代桎梏的稀缺真愛。悽美的愛情總是多發於戰爭(亂世)當中,因為戰爭(亂世)而短暫悲慟,因為戰爭(亂世)而耐人尋味。一如安東尼·明格拉導演的經典影片《英國病人》。同樣身處亂世,同樣的「婚外戀」人設,同樣的真摯隱忍、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