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著名作家劉以鬯於香港去世,享年100歲。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鎮海,曾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劉以鬯主持過多種報刊副刊,並致力於文學創作,其代表作1963年的《酒徒》和1993年的《對倒》在香港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更是王家衛電影《2046》和《花樣年華》的靈感起源。
早些年,王家衛拜讀了劉先生的《酒徒》,就萌生了開拍電影《花樣年華》的想法。為此,王家衛導演還親赴《香港文學》雜誌社拜謁了劉以鬯。《花樣年華》開機以後,王家衛在拍攝完梁朝偉一段報館戲份的時候,再度向劉先生徵求意見。
2013年,時年95歲高齡的劉以鬯老先生在採訪時說道:「他們拍戲的時候,曾經叫我去看情況,其實是想讓梁朝偉看看他飾演的劉以鬯本人是怎樣的。」想必大家都看過梁朝偉和張曼玉的《花樣年華》吧,就是劉一鬯的作品呢。或許關於《花樣年華》的記憶早已湮沒在時光的罅隙裡,你已無從想起《花樣年華》片尾對劉以鬯先生表達的敬意,也不曾知道片子裡面字母卡上的句子就來自劉先生的作品《對倒》。
用鳳凰網文學來說劉以鬯生長在在中西交融,文化衝撞的年代,尤其是產業結構和文化結構發生過多次質變的香港,作為20世紀的逃生門, 既接納晚清遺老, 既直接延續民族文化傳統,又吸納新感覺和現代派。劉以鬯是香港的文學泰鬥,他的重要作品都是在寫香港的社會狀況。
比如,《酒徒》批判香港重商輕文的社會問題,揭露嚴肅文學幾乎無法生存的境地;《鏡子裡的鏡子》寫出中環人內心的孤獨,充滿存在主義色彩;《島與半島》透過一家四口的生活,反思新聞媒體報導與真實人生的差異,成為香港1970年代歷史的重要記錄。墨鏡王在悼念劉以鬯,評論裡的卻各種不搭界。大概墨鏡的微博長久不更新,偶爾更新一下,就激動了!
小編相信看過《酒徒》的人很少,看過據此改編的電影的人更少。所有得志與不得志的文人都該看看這小說,描寫文人心態那是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