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曾被譽為史上最為經典的懷舊愛情片,王家衛運用後現代美學來創造獨特的電影風格,用全新的方式解讀電影的含蓄美、古典美、憂傷美。讓不少國內的影評人都給出很高的評價。
不僅如此,外國人對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也偏愛有加。2009年,美國CNN評選《花樣年華》為「最佳亞洲電影」第一名;2012年,英國電影界權威雜誌《視與聽》將《花樣年華》列為影史50部最佳影片之一,且是唯一上榜的華語片;2016年,英國BBC邀請了來自36個國家的177位影評家,共同投票評選2000年以來世界最偉大的電影100部,《花樣年華》奪得第二名。
外國網友評價
英國BBC評選2000年以來世界最偉大的電影
王家衛到底在《花樣年華》中做了什麼創作,讓外國人對《花樣年華》如此著迷,是鏡頭?是故事?還是人物?當我代入外國人的身份時,重新看這部電影時,我看到的是——講究。
張曼玉在《花樣年華》的旗袍造型,可謂最引人注目,近30套的旗袍成功展現了張曼玉作為東方女性的獨特魅力,多彩奪目的旗袍更是展現女主人蘇麗珍時而憂鬱、時而悲傷的內心情感。
在眾多旗袍電影中,這部電影的旗袍可稱之為「講究」。電影中的旗袍全由「香港美術指導鼻祖」張叔平設計,由香港老字號旗袍店梁師傅操刀,共製作20多套。在中國電影中,《花樣年華》是少有把旗袍做得如此豐富且華麗的電影,在外國人眼裡自然是評價高。
張曼玉在《花樣年華》的旗袍造型
王家衛從服飾到身體、環境、角色等因素結合設計,以不斷變換的旗袍以及色彩變化暗示了電影情節的發展,以及人物內心情緒的變化。可以說,旗袍的作用高於語言表達的電影語言,給電影觀眾帶來更多的思考空間。
在以前,人類用書籍記載歷史,將人類自身文明發展歷程用生動的語言記錄下來。然而,語言始終是語言,語言的表達僅是一種抽象的描述,一般要通過聯繫、想像其中所描述的事物。而電影卻能將事物具象化,這就是為什麼電影不只是講故事這麼簡單了。
《花樣年華》的劇照
服飾標誌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審美情趣高低,而電影中的服飾擔任著傳播和展現國家的穿衣文化。旗袍作為《花樣年華》的服裝造型設計,不僅是人物的服裝和推動故事發展的存在,更是用來幫助觀眾了解和識別電影中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從而辨別故事發生的年代。
旗袍起源於清代,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土著服裝,初期的旗袍寬大,且袍長及於足面。直到20世紀20年代,國民政府頒布了《制服條例》後,旗袍受西式女裙影響,開始重視曲線對女性特徵的襯託,腰身開始收緊,袍長也開始縮短,且拋棄了原來繁瑣的裝飾。
旗袍的變化
電影中的背景是香港20世紀60年代,旗袍已經充分地、完美地反映人體的優美體態,使人體顯長掩短,已經不是原來寬大顯肥的服飾。旗袍的色彩表現也從單一轉向豐富多變,色彩感情的運用與搭配使旗袍變得更有個性。
《花樣年華》為旗袍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將各種材料色彩、款式風格多樣化的旗袍展現出來,這也是外國人對《花樣年華》評價這麼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外國人想從電影中了解中國的旗袍文化,《花樣年華》就是他們的不二之選。
其中有一位外國影評人是這樣點評:「王家衛是世界影壇最臭名昭著的完美主義者,不過他耗在剪輯室裡的每一個無法決斷的瞬間,在《花樣年華》中都值了。這是一部罕見的用留白來積蓄憂鬱力量的電影。」
我們在看這部影片時,就會感覺故事場景和情節跳躍性很強,經常難以理解故事情節。這是因為影片中無論是劇情,還是對白都被高度簡化,都被王家衛做了太多「留白」處理。
何為「留白」?在百科上是這樣解釋的:留白是中國藝術作品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指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間。
《花樣年華》的空鏡頭
而在電影中,我們也可以理解只要是留下空白,給我們留有想像空間,就可以稱為「留白」。
首先,電影中的空鏡頭就有「留白」的作用,空鏡頭是指只有景物沒有人物的鏡頭。這樣的空鏡頭可以讓劇情的發展暫停下來,給觀眾留下思考和感悟的時間。
除了空鏡頭,影片最獨特的就是人物的「留白」。影片中,始終有兩人沒有露臉,就是周太太和陳先生,影片更多是通過背影、聲音、信件等來表現兩個角色的故事情節。
只能看到背影的周太太和陳先生
此外,電影中的人物只要不是重要的角色,基本都沒有面部鏡頭。更多是通過畫外音,來表現角色的存在。王家衛通過對人物的「留白」,使觀眾的思維更多聚焦在主角身上,從而思考和觀察主角的心理變化和動作。
周慕雲與他太太的同事對話
無論是空鏡頭,還是人物「留白」,給我們留下發揮想像的空間。這種感覺就像我們看小說一樣,通過聯繫和想像它所描述的畫面。當我們理性思考後,悟出隱藏在背後的、創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和情感。
因此,在外國人看《花樣年華》的時候,會根據平時生活的東西結合想像,想像出電影中有那些未呈現的畫面。每個不同文化、生活習慣的人想像時,他們想像的畫面就會不一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當他們更加了解中國文化時,他們所想像的畫面又跟原來的不一樣了,這就是「留白」給外國人創造出來的不一樣魅力。
關於「對倒」這個詞,很多人都比較陌生,何為「對倒」?首先這部《花樣年華》是王家衛受劉以鬯小說《對倒》啟發而創作的,在影片的片尾也能看到「特別鳴謝劉以鬯先生」的字幕。
而小說《對倒》的名字是來源於郵票中的一個術語,「對倒」是指一正一倒的雙連郵票。1972年, 劉以鬯以通信方式投得我國第一批「對倒」郵票之一的「慈壽九分銀對倒舊票」。而劉以鬯將這個「對倒」意念轉化為小說中「雙線格局」的敘事結構。
劉以鬯先生
而王家衛又從小說《對倒》學到這種敘事結構,並把它運用到電影上。有誰會想到郵票術語「對倒」,不僅成為小說的一種敘事結構,還成為電影的一種敘事手法。
在電影史上,大部分電影都是採用線性敘事,而這部《花樣年華》卻採用了「雙線格局」的敘事手法。這種敘事手法有點像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只是《你的名字》的敘事在不同的時空,而《花樣年華》的敘事是在同一個時空。
《你的名字》劇照
《花樣年華》中的「對倒」,我們可以理解為對立和鏡像的意思。影片中的「對倒」呈現在角色的關係、劇情的設計、畫面的設計等等。
首先是角色,在影片開頭蘇麗珍租好房下樓,周慕雲卻要上樓租房,到後來搬家時,兩人的東西都搬錯到各自家中。這種互為對立、鏡像的關係就很微妙。
後來,兩個人的關係從鄰居發展到玩「角色扮演」,不停變換角色來演對方的配偶或者是情婦/情夫。反正有時候看起來會非常「滑稽」,有時候我是你丈夫,有時候我又是你的情夫。當然,角色的變換需要我們根據臺詞來判斷。
兩人角色扮演、畫面對稱
一個躺著、一個坐著
其中,「對倒」在兩人的臺詞就體現得更加明顯了。在影片前半部分,兩人經常會有互問互答的對話,如「最近很少看見你先生」,「你太太呢,最近也很少看見她」;在咖啡廳裡,「我先生也有一條領帶跟你那條一模一樣」,「我太太也有個皮包跟你那個一模一樣」。
像這樣的對話有不少,都是類似對照,或者說是一正一反的方式,來呈現這種「對倒」意念。當然,電影不可能完全使用一模一樣的互問互答,只能用這種相近的方式。
除了角色和臺詞外,畫面也有類似這種「對倒」的方式,可以細細體會一下。
畫面「對倒」
畫面「對倒」
影片在「對倒」的敘事方式下,明明講述的是兩對夫妻出軌的故事,卻只用兩人成功演繹出四人的關係和劇情。這種「雙線格局」下的敘事,將原來高度簡化的劇情賦予更加豐富的想像空間。
所以,《花樣年華》在外國人看來,它的敘事是非常有趣。無論是旗袍,還是留白,或者是新的敘事方式「對倒」,與其它中國電影相比,或者說與其它外國電影相比,《花樣年華》都給他們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電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