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斌【原創】
最近北京衛視正在播出由楊亞洲執導,李晨、王曉晨、蘇青、鄭璐、劉莉莉、秦焰、車曉、悅悅等主演的年代情感劇《幸福裡的故事》,該劇講述了居住在北京西城白塔寺附近幸福裡胡同的李牆、陳瓦兒、胡美華、吳西凱等年輕人數十年的生活成長經歷。
在這部劇中李晨作為男主角飾演李牆,王曉晨作為女主角飾演陳瓦兒,兩個人從中學時代開始相識,克服了重重阻力走近了婚姻。
當初的陳瓦兒父親粗暴,母親身體有病,還有一個弟弟,陳瓦兒和李牆結婚,李牆因為愛瓦兒,把她的全部家庭負擔都接受下來。瓦兒的父親去世後,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瓦兒身上。
但由於家裡上有老下有小,李牆在家裡全心全意地照顧這個家,伺候有病的丈母娘和孩子,讓瓦兒安心工作。可他在外邊還要聽一些人「吃軟飯」的閒話。
李牆為了實現個人的價值,在同學吳西凱的介紹下到深圳打工。李牆在深圳住最裝配的環境,卻很努力地工作,贏得了老闆的信任,他也通過自己的頑強毅力,為公司創造了更多的利潤。
因為誤會,陳瓦兒以為李牆和深圳公司的老闆楊飛燕(悅悅飾)有了戀情,兩人產生矛盾。之後好容易兩人矛盾化解,又因陳母玩煤氣罐險些造成火災。李牆的母親金大媽卻為救陳母而逝去。這件事加劇了二人的矛盾,導致二人離婚。
陳瓦兒遇到新的追求者吳西凱的哥哥吳西越,吳西越事業成功,為陳瓦兒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李牆對陳瓦兒依舊戀戀不捨,最終兩人破鏡重圓。
電視劇《幸福裡的故事》就是這樣一部以李牆和陳瓦兒的愛情為主線,
聚焦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附近、住在幸福裡的平凡小人物,圍繞胡同中各家小日子緩緩展開的一連串的起伏跌宕的故事。
這部電視劇的可貴之處,在我看來主要有三點:
一是,平民化的表達,有煙火味,讓電視劇走進了百姓的心裡。這是一個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反映的是老北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人的故事,是一部立足百姓視角、詮釋百姓生活,平民敘事的電視劇作品。其中有高考落榜、失業沒工作,到深圳和俄羅斯闖世界,出國、歸國,個體開飯館,租房子、貸款等等,都是尋常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看起來親切自然,特別是劇中五位老演員(劉莉莉、秦焰、張大禮、楊蕾、遲蓬)的表演更是京味十足,表演到位,把每個角色都演活了。
幸福裡小院裡住著幾戶人家,李牆的父母、再婚的金大媽金大爺,金大爺雖然是李牆的繼父,但對李牆關愛有加,和金大媽也是夫妻和睦;人民老師胡美中和動物園飼養員李大勝,帶著妹妹胡美華一起生活多年,美中和大勝兩人從無愛的婚姻逐步走向相互體貼,相敬如賓;無兒無女的酒廠銷售員老周及周大媽,他們是陳瓦兒的舅舅舅媽。
再有就是陳瓦兒一家人。自從陳瓦兒結婚後,陳瓦兒帶著有病的老媽和傻弟弟一起「嫁」了過來,也住進了小院。小院之外,還有胡美華和吳西凱再次相逢相愛、李牆發小的幾人的幫忙助力等,讓觀眾從煙火味中細細品味愛情、親情、友情的美好。
二是,以小見大,小人物與大時代的有機融合。在時代發展的脈絡中,跨越北京、深圳、俄羅斯等地幾十年宏大的背景之下,老百姓的小日子與大時代變遷交織在一起,在劇中得以展現。人物涉及平民、基層幹部、民警、教師、個體工商業者等不同職業,個人物關係的錯綜複雜,他們既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摸爬滾打,在社會的發展中,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成長、成熟。編導及演員們們通過柴米油鹽的小日子展現了激情澎湃的時代變遷。
從劇中的一小一大之間,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涵蓋著幸福裡的老百姓們他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新時代不向困難低頭的奮進精神。從他們的身上,讓我們看到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也跟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品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
三是,講述了「愛情是花,婚姻是果」的道理。當初李牆和陳瓦兒的婚姻遭到陳父的竭力反對,兩個人那麼不容易地走到了一起,為此李牆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在婚姻中仍然出現了問題。這就向人們提出了愛情如何保鮮的問題,愛情是花,如何讓愛情之花長久地綻放,長久地鮮豔不敗,如何讓婚姻的果實更加碩大豐滿?這是每個走進婚姻的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這裡邊有一個夫妻之間的信任問題,陳瓦兒你相信自己的丈夫嗎?起碼的信任有沒有?
這裡邊我還想說,陳瓦兒的扮演者王曉晨的表演過於用力,表演有些誇張,無論是人物的語氣、語調,還是對人物性格的把握,都顯得欠些火候,看了極不舒服,同時又有些不知好歹的感覺。她演的陳瓦兒,讓人懷疑李牆為她做出那麼大的犧牲是否值得,甚至懷疑李牆的眼光,為什麼要放棄胡美華,或許這是他一生的錯誤。
但無論怎樣,電視劇《幸福裡的故事》還是一部近年來的良心親民之作,謳歌大時代中的小老百姓的生活,他們既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更是積極貢獻的推進者,正是有著千千萬萬個李牆,才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