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瑩
楊亞洲執導的《幸福裡的故事》悄然開播,這部反映老北京胡同裡時代變遷的電視劇,從題材上走不出類型劇的套路:1978年,陳瓦兒、吳西凱、李牆、胡美華、許衛東幾個發小兒,都進了高考考場。幾個人自此開始了起起落落的不同命運,搭上時代脈搏的李牆在市場上撈到第一桶金,並最終娶了陳瓦兒,但後來自我膨脹拋妻棄子;陳瓦兒屢遭生活的打擊卻不屈不撓,最終創辦知名企業;遠走美國的胡美華變身金融家,返回闊別多年的金融街。
幾個家庭、幾個人物,從年少物質匱乏,到艱苦創業,最終改變命運,這樣的故事幾乎是最近幾年老北京題材電視劇的標配,大家一路看過來,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口碑不錯的《情滿四合院》,講述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北京四合院的變遷;
《正陽門下》講述返城知青在新時代大潮中,從擺地攤到開拓自己事業的過程;
《正陽門下小女人》講述了小酒館老闆徐慧珍,經歷「公私合營」「大躍進」「文革」等不同歷史時期,走向新時代,最後帶領大家發家致富的故事。
應該說,這三部近年老北京味兒的電視劇,從演員到製作,都堪稱精品,雖然故事的脈絡有些雷同,但各有各的起承轉合,觀眾看起來並不覺得乏味。
今年播出的兩部老北京味兒電視劇《什剎海》《幸福裡的故事》,仍然延續了這個故事套路。
《什剎海》故事展示的是莊大爺一家觀念上的衝突,老一代的老理和規矩,中年的焦慮,年輕一代的瀟灑;《幸福裡的故事》播出僅僅十多集,觀眾已看出了劇情發展的脈絡,李牆南下發財,發財之後有變化,出國的美華最後一定會衣錦還鄉。
今年的兩部京味兒電視劇,全靠老戲骨撐著:《什剎海》中劉佩琦把皇城根下老北京有牌有面有脾氣的莊大爺演得趣味橫生,曹翠芬飾演他的老伴金顏,她身份金貴,是前貝勒府格格,曹翠芬的氣質、形象、表演都深入人心。
正在播出的《幸福裡的故事》中,熟悉的老戲骨們味道十足,秦焰、劉莉莉扮演的金大爺、金大媽,幾個場景就勾勒出老北京味兒。
兩部電視劇雖然老人家不是主角,但亮點還是在這幾位老演員身上,更直接地說是用老演員來託起京味兒劇,年輕演員的表現不算出色。不論是《什剎海》中的關曉彤和吳磊,還是《幸福裡的故事》中的李晨和王曉晨,從形象到故事線索,都沒有多少京味兒特色。沒有老演員的襯託,他們的故事隨便放在南京、上海都能成立。
這讓我想起北京影視劇最初引領行業的黃金時期,經典影視劇之豐富,從人物到年代,都有其鮮明的特色。
《四世同堂》中駱玉笙的京韻大鼓,韻梅以及大赤包等角色入木三分、活靈活現,至今仍是經典;《鐘鼓樓》同樣是反映時代變遷,讓人每次想到鐘鼓樓,都會想起這部半大鼓戲半紀錄片的老北京畫面;還有《渴望》《編輯部的故事》《皇城根兒》《海馬歌舞廳》《我愛我家》,不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可圈可點。《過把癮》是北京青年的故事,《大宅門》展現了地道北京人的風骨,《我這一輩子》表現小人物的酸甜苦辣,《空鏡子》讓觀眾記住了優秀演員陶虹、姜武。
京味兒影視劇不止於京腔京韻,它可以是《四世同堂》的傲骨,可以是《過把癮》的熱烈,可以是《編輯部的故事》的風趣。這樣看,《幸福裡的故事》裡的京味兒,還是欠點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