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中的「地域文化」正在大放異彩。
《大宅門》中的北京、《喬家大院》展現的山西、東北特色的《鄉村愛情》以及陝西《白鹿原》上的故事,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京味電視劇,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電視劇類型,在3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以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市井小民故事,以及魅力十足的京味語言、京都風物、風俗和風情而聞名於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審美風格和藝術追求。加之最近《什剎海》的熱播,讓北京文化和地標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此次我們就具體聊聊京味電視劇到底是啥味兒。
同時,當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IP火起來,如何與劇集同步、甚至提前布局開發,創造影視文化附加價值,或許是影視人和當地文旅需要考慮的問題。
「簋街,麻小?」
「走著~~」
夜晚時分,什剎海畔,幾個女孩歡聲笑語,相約去吃宵夜。三言兩語,抑揚頓挫,「京腔兒」滲進了旁人和觀眾的耳朵裡。這個場景在北京城經常可見,同時也是電視劇《什剎海》首集的一幕。
顧名思義,《什剎海》又是一部「京味兒」劇。該劇由劉佩琦、連奕名、曹翠芬、張齡心、關曉彤主演,以什剎海胡同裡莊為天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工作與學習為主線,講述一家人現代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日常。
目前《什剎海》已播出近十集,觀眾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這劇有地道的「京韻」,也有人稱表現北京元素過於刻意,懸浮且不「接地氣兒」。
顯然,圍繞《什剎海》的爭議說明了一點:「京味兒」劇永遠都是大家關注的對象,其根植於濃濃的北京文化,有著源源不竭的創作素材和研討價值。
那麼今兒個咱們就來聊聊「京味兒」劇,到底是個啥味兒。
「京味兒」劇的重點在於一個「京」字,想要拍好此類劇集,如何呈現地域特色無疑是重中之重。而這,與北京的人文歷史息息相關。
迄今為止,北京城已經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時光。憑藉著地處平原、水流縱橫、通達四方的地理優勢,城市屢次被定為都城。從燕都、遼陪都、元大都的設立,到明清兩代和新中國的政權建立,北京享受著一代又一代最高階級的擁戴,其中更不乏少數民族。
因此,在歷史長河的積累中,北京的文化呈現出一種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融合性。
這種融合性一是說不同地區的人群匯聚於此,古時有人來自邊塞,今朝有人來自海外。《什剎海》的「中國通」大衛即是後者,他看上了莊老爺子的閨女莊靜,立誓做個北京的「洋女婿」。
二是說階級上下共生於此,這裡既有皇家的恩怨情仇,也有小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上至皇親國戚、富賈文豪,下至天橋藝人、流浪乞丐,北京城的包容和厚德,任誰也都可以在這兒尋得生活。比如《什剎海》的項東,從香港跑來北京,駐守酒吧尋找音樂夢。這樣的北漂歌手,在當下的北京三裡屯、厚海比比皆是,成功者同樣大有人在。
「京味兒」文化的融合性和深厚的歷史底蘊,給了影視從業者極大的創作空間。城裡的大人物、小人物,皆有情趣,皆有故事,也註定了「京味兒」作品雅俗共賞的特質,而這恰好成就了「京味兒」劇火爆全國的內因。
獨特的都城屬性,讓北京自古多了「皇城根」的別號,城中的人也因為地理優勢,個人生活與國家命運聯繫得愈發緊密。這或許可以解釋,優質的「京味兒」劇常常以小見大,既能呈現北京人在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又能折射中國時代變遷的外因。
所以,我們能夠在《大宅門》和《京華煙雲》裡看到名門望族在動蕩年代的興衰史,在《四世同堂》裡看到幾代人的思維碰撞,在《那五》裡看到八旗子弟的舊時代習慣,在《正陽門下》裡看到返城知青的努力奮進,在《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看到幾十年人們的思想進步,在《渴望》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裡看到社會飛速發展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重「禮」尚「德」德社會氛圍
鮮明的城市文化特徵,給予了劇集多樣的呈現方式。
作為地區的名片,景觀建築的特寫一直是「京味兒」劇的標配。鏡頭一掃,雍容大氣的故宮、壯觀精緻的天壇、巍峨佇立的前門、典雅質樸的四合院、熙熙攘攘的胡同,紛至沓來。與之匹配的,往往是悠揚婉轉鴿子哨和韻味兒十足的大鼓聲。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空鏡,從拍攝的角度看,其突出了劇集的年代,渲染了故事的環境。從折射社會的角度看,其昭示了「京味兒」文化中隨處可見的重「禮」 尚「德」的深刻內涵,使文化和劇集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所謂「禮」是宮廷文化輻射出的禮制,所謂「德」是北京人的德行,也就是規矩。二者相互影響。「城中景,景中人」,關於重「禮」 尚「德」,北京的城建和人民生活高度一致。
整體上看,老北京城的布局方方正正,權力聚集點由內向外逐漸削弱,道路規劃講究正南正北。具體建築上看,大到皇宮,小到四合院,都是極為規整的,以對稱和諧為美,這都是禮制與美學的結合成果。
北京人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無論是皇宮裡的權貴還是皇城外的普通人家,禮制的影響早已融進骨血,表露於言談舉止。特別在每一條胡同、每一座四合院裡,不大的房子中構建出一個個微型社會,院子裡的人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彼此的行為舉止一覽無餘,無禮數哪能行?
關於這兩點,「京味兒」劇在細節處盡顯。
首先為寫實化的臺詞,北京人的敬語稱謂無處不在。普遍適用的,不管在哪部劇裡,見面說話永遠是「您內,您吃了沒?您幹嘛呢」,聽不到「你」字。
再以具體劇集為例,「同志」是《我愛我家》裡,傅明老人那個年代廣泛使用的敬語。面對著葛優飾演的騙子紀春生,儘管受到兒子賈志新呼其「二混子」的影響,但是傅明老師還是頓了頓,以禮相待,稱呼對方為「二混同志」。
《大宅門》中的幾個兄弟,無論年齡大小,稱呼對方時,後面都是「出生順序+爺」字,比如白七爺,還有《小井胡同》中的查六爺、何二爺。除了「爺」是敬語,中間數字也是論資排輩的禮制。
其次為吃飯的座位,這更突顯論資排輩的重要性。在《什剎海》中,一家人吃飯,永遠是莊老爺子坐正位,以他為中心,兒子們按照長幼依次坐在桌子兩旁。《我愛我家》和《大宅門》亦然。
第三是老一輩的階級觀念,《大宅門》的大當家白文氏看不上楊九紅的妓女出身,死活不讓她進宅門。
其實不止上述三點,從日常的餐桌布菜到婚喪嫁娶,「京味兒」都在講「禮數。而在「禮數」的影響下,「品德」自然生出規範,甭管骨子裡怎麼看,「面兒」上也得有「德行」。人可以窮,德行可不能差。
因此,「德行!」成了經典「京罵」之一,這兩個字請您重視德行。2009年,由李成儒主演,改編自老舍同名話劇的電視劇《龍鬚溝》播出,劇集的第一集保留了話劇第一幕的臺詞:你沒有那個癮,交不上捐你去坐監牢。德行!」
就這樣,在烘託「禮數」與「德行」中,「京味兒」劇呈現出精彩的戲劇矛盾,映射著現實的人情冷暖,演繹著人生百態。
生動鮮活的「北京人兒」
要說「京味兒」劇裡什麼最吸引人,自然是形形色色的「北京人兒」。處於不同的時代和階級背景下,各個角色有著迥異的性格,但相同的是,那份鮮活的生命力。
這裡首推富有優秀品質的主角們,他們的積極向上、敢於創新,深刻影響著劇裡劇外。
《正陽門下小女人》的徐慧真是個典型人物,被丈夫拋棄的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獨自帶著孩子,用自己的智慧經營小酒館。建國初期,面對公私合營改造,她顧全國家大局,欣然接受。改革開放後,她順應時代發展,積極籌措參與,不僅培養出有能力的晚輩,還構建了家族產業。
《什剎海》中的莊老爺子看到「醉八仙」飯館的潛力,果斷出手,並非傍著四合院,甘於養老之人。而在酒樓遭遇危機之時,老人家也沒有放棄,集思廣益,與員工共渡難關。
作為陪襯主角的「綠葉」,一些 「反派擔當」的配角,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這些人本質上並不壞,多半有些小聰明,只是沒有理解「德行」的本意,變成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類人。缺乏遠見和眼光,僅看中蠅頭小利,投機取巧之舉反而絆倒了自己,可氣可笑。
《正陽門下小女人》中的範金有,靠著顏值和嘴巴甜,當上了街道的幹部,但是不幹什麼實在事,只是一天吹牛皮,最後被所有女同事唾棄。在追求徐慧真失敗後,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到處污衊人家,被逮個正著還不承認。
《我愛我家》的賈志新,一天沒個正經工作,極好面子,吊兒郎當的樣兒與哥哥賈志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整個劇沒見他幹成過什麼事兒。好容易去了趟海南做了回正經生意,回來還物是人非,變成了給小保姆提箱子的助理,編劇也是夠諷刺的。
可以說,正是這些亦正亦邪的人物,構成了「京味兒」劇值得一再品咂的「回味」。
不斷創新的「京味兒」劇
算起來,從1985年中國內地首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四代同堂》播出至今,「京味兒」劇已經走過三十五年,堪稱壽命最長的地域文化劇種,並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正值中國內地影視劇的起步階段,初期的「京味兒」劇多為文學名著改編。林汝為和魯曉威分別執導的《四世同堂》和《鐘鼓樓》各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
到了1989年,則出現了首部原創劇情的「京味兒」劇,謝添執導的5集電視連續劇《那五》,為鄧友梅、魏錚兩位編劇聯合撰寫的作品。
進入90年代,「京味兒」劇無論從題材還是形式上,均有了較大突破。這其中,趙寶剛導演功不可沒。1990年,由他和魯曉威共同執導的50集電視劇《渴望》一經播出,立刻引發萬人空巷。劇集聚焦於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凱麗飾演的劉慧芳是當時的「女神」。
1992年,趙寶剛執導的《皇城根兒》以及其和金炎執導的《編輯部的故事》相繼播出,前者仍以胡同家族為核心,講述了老中醫金一趟一家的悲歡離合。後者則開創出系列單元劇的形式,以《人間指南》六個性格各異的編輯為聯結點,描繪社會各色各樣的人與事。
如果說《編輯部的故事》為「京味兒」劇打出了喜劇風格,那麼1993年的《我愛我家》則是該風格的巔峰之作。導演英達將美國情景喜劇的形式搬到了國內,並進行了「京味兒」改革。
隨著創作者的大膽嘗試,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京味兒」劇的類型和選材更加寬泛,精品數量也越來越多,甚至誕生了《大宅門》這種同時具有娛樂價值和藝術深度的作品。這個期間,趙寶剛依然是「京味兒」劇的先鋒者,其執導的《奮鬥》和《我的青春誰做主》沒有像以往一樣將視角放在胡同的老北京人身上,而是選擇了「北漂」青年人這一熱門社會話題。
最近五年內,「京味兒」劇則有回歸的趨勢,內容再度以宅院胡同文化為主,以劉家成導演的作品為主。他於2013年到2019年,連續推出了《正陽門下》《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芝麻胡同》四部劇。
經過幾十年的演變發展,「京味兒」劇與北京的文化特徵、社會氛圍、人民性格一脈相承,相融共生。
結語
回看「京味兒」劇的發展,其長盛不衰有著兩點重要原因。
一方面,得益於它始終根植中華文化的土壤,聚焦北京普通百姓與老北京精神,融合家國敘事與北京的歷史變遷,令觀眾感受到老北京文化的演變,領略北京的地方風物與人情。
另一方面,離不開影視創作者內容更新而「京味兒」不變的創作原則,北京地域文化中特色元素的代代傳承,構建了「京味兒」的藝術世界。
「京味兒」劇,得嘞,您就請好兒吧!
商務需求、選題提供、開白名單,請加微信【ipval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