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過程與結果孰輕孰重這個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未有定論。看完《最初的夢想》這部電影,我更加堅信:生命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相對於結果的輝煌或黯淡,追求過程更有意義和價值。
這部影片中最讓人動容的是爸爸帕塔克望著滿身傷痕的兒子,非常痛心,開始反思自己對兒子的教育方式,他哭著說平時只告訴兒子,「你這麼用功,肯定沒問題!」「等你考上了,我開酒為你慶祝!」「卻從來沒告訴孩子考不上會怎樣,沒有告訴孩子考不上也沒關係的。」
為了激起兒子活下去的勇氣,帕塔克與好友為兒子講述了大學時代,他們為了完成「失敗者」的逆襲夢想,在冠軍聯賽中「損招」盡出,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
當年,他一進大學,就被倒黴地分配到了臭名昭著的H4宿舍樓,這幢樓裡住著的全是各種世俗人眼裡的「失敗者」:失敗者1號「性傻」喜歡看A片,失敗者2號「媽咪」是個遇事就喊「媽咪」的媽寶男,失敗者3號「酸酸」的嘴尖酸刻薄、易燃易爆,失敗者4號 「酒鬼」坐火車時礦泉水瓶子裡灌的都是酒……
帕塔克從「不幸」分到「失敗者」宿舍,到愛上這群看似「失敗」卻有愛的家人們,拒絕調到優秀的H3宿舍, 點燃了大家要摘掉「失敗者」標籤的激情,於是他們開始挑戰一向墊底的運動會,訓練的過程他們發現他們不僅技能不堪,意志力也很差,所以他們發誓運動會前要戒掉自己的唯一的愛好:「媽咪」不給父母打電話,「酒鬼」不再喝酒,帕塔克不和心愛的女孩說話……
這是他們成功的開始,也是信心和氣勢建立的關鍵,從此他們像開掛一樣在各項比賽中均取得非常好的成績,雖然在決賽中他們僅以2分之差與冠軍擦肩而過,然而他們雖敗猶榮,因為他們得到了H3宿舍樓真心的肯定,「打的不錯,真心的,讓我們把掌聲送給H4。」其實,他們能得到對手真正的尊重,摘掉「失敗者」的標籤比獲得冠軍更有意義,難道不是嗎?我想這也是他們畢業後能在各自工作崗位上有所建樹的原因之一吧!
我認為:事業和工作的樂趣,不在於取得的成功和業績,更多的樂趣在於跌跌闖闖的過程中。綜觀歷史,那些出類拔萃的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能正確對待失敗的過程。比如偉大發明家愛迪生,—生的成功不計其數,—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而他每每都能從失敗過程之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而取得—項項建立在無數次失敗基礎之上的發明成果……相信這過程更能使愛迪生陶醉其中! 由此可見,只有對失敗的過程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科學的分析,這樣才會指導自己今後的人生之路,這樣才算沒有「白白」地失敗。
世上本就沒有一帆風順的事,你付出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我們被這個充斥著標籤、成敗和金錢的社會牽引著,形成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慣性思維。誠然,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會帶給我們一瞬間的幸福;即使夢想沒有實現,但只要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在實現夢想過程中的每一個腳步,每一滴汗水,你會發現:這些努力腳步和汗水卻更讓人回味——酸、甜、苦、辣盡在其中,你就會覺得為實現夢想而努力的過程才是最美的!
影片是以拉加夫高考失利,因無法忍受「失敗者」的標籤而跳樓的悲劇事件開始的,卻是以拉加夫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考上大學而結局的,給人出乎意料的驚喜和感動。帕塔克告訴活下來的兒子,「人生並不是某次輸贏就能定奪全局的一錘子買賣,高考很重要,但考砸了也不代表人生就完蛋了,未來還有很多機會!」的確,我們的人生如同比賽,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是不是真的努力了,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這每一個剎那間的過程,無論什麼樣的結果,都是此生無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