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電影回眸之印度電影
亦歌亦舞亦觀情——
載歌載舞的印度民族電影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好萊塢的電影生產大國,印度電影民族風情濃鬱,片片都要插入富有東方風韻的載歌載舞,《流浪漢》、《大蓬車》中膾炙人口插曲已成為我國觀眾記憶中不朽的經典。
我國自1955年由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了印度電影《兩畝地》以來,至九十年代共譯製印度電影30多部,就其影響來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流浪者》和《大篷車》了。
由印度拉茲茲卡普電影公司1952年攝製的《流浪者》(上、下)是長春電影譯製廠1955年的,分別於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我國上映,均引起強烈的轟動。該片故事情節動人,音樂優美動聽,懸念此起彼伏,畫面乾淨,鏡頭講究,實屬印度電影中的精品。法官拉貢納特根據「強盜的兒子一定是強盜」這一荒謬理論,錯給強盜之子扎卡判罪,促使其真正成為強盜。扎卡為報復拉貢納特,使拉貢納特趕走懷孕的妻子裡列,裡列被迫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民窟中長大,扎卡又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遇見童年時的女友麗達,與麗達真摯相愛,拉茲為了保護母親而殺死扎卡被捕,當他得知法官就是毀了母親一生的生身父親時,便逃出來行刺拉貢納特,未遂再次被捕,判三年徒刑,他發出痛苦呼喊:我是流浪漢,是賊,是罪犯。但是,你們判處我一個,能消除犯罪的根源嗎?
《流浪者》是印度著名電影藝術家拉茲卡普爾自導自演自己創辦的公司出品的代表作,他本人扮演主人公拉茲,由從連文配音,他的父親普裡特維拉茲卡普爾扮演了法官拉貢納特一角,由白景晟配音。他的兒子祖貝達則扮演了童年拉茲,由蘇庭石配音。納爾吉斯扮演的麗達,極富東方女人的風韻,無論是其歌舞還是表演,都有相當的藝術魅力,由向雋姝 配音。克恩辛格扮演的扎卡,集獸性與邪惡為一身,詮釋得從容不迫,由高榮弟配音。影片尤以歌曲著名。主題歌《拉茲之歌》外,還有《麗達之歌》,另外片頭曲和拉貢納特與新婚妻子乘船時看到的岸邊歌舞也頗具民族風情。《流浪者》1953年榮獲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當年,印度拉茲茲卡普電影公司瀕於破產,印度著名電影藝術家拉茲卡普爾將全部家產抵押給銀行,全力拍攝《流浪者》,不但公司收回成本,也使印度電影獲得世界性的讚譽。
印度MTV電影公司1979年出品的《大篷車》由上海電影譯製廠1980年譯製。工廠主莫漢達斯突然墜樓身亡,廠權由拉詹掌管,他借遺囑為名和廠主女兒蘇妮塔結婚,並企圖婚後害死蘇妮塔侵吞廠主全部財產。蘇妮塔化妝成村姑出逃,遇到司機莫漢的大篷車,並隨車來到吉普賽人聚居地,吉普賽姑娘妮莎能歌善舞,並暗戀莫漢,莫漢出於正義,幫助蘇妮塔去取遺書,不料落入拉詹手中,就在蘇妮塔和莫漢將被判處死時,妮莎以自己的生命營救了他們,拉詹一夥匪徒被除掉了,在患難與共中蘇妮塔和莫漢建立了真摯的愛情,他們隨著吉普賽人的大篷車流浪,開始了幸福的生活。《大篷車》故事驚險緊張,人物形象豐滿,影片中三段歌舞相當精彩,莫漢在公路上開車,邊歌邊舞,唱起影片的主題歌《走在愛情的旅途上》莫漢的舞蹈以腿動肩搖為主,伴隨行進的旋律,表現了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徵。妮落莎得不到莫漢的愛情,拒絕演出,蘇妮塔被推上臺前表演,她將自己的經歷傳送於歌舞之中,把一種特殊的激情和韻律傳達給觀眾。妮莎縱情的歌舞體現了吉普賽人熱情奔放的性格。阿莎帕雷克飾演的蘇妮塔,由丁建華配音,吉藤德拉扮演的拉詹,由楊成純配音,於鼎配的是莫漢,阿魯娜伊拉尼演的妮莎,由劉廣寧配音。《流浪者》、《大篷車》的主題歌和插曲曾風靡我國,80年代我國舉辦的各種輕音樂會,這2部電影是必有的歌舞節目,著名歌星朱蓬博、張暴默都演唱過。
印度比馬爾羅伊影片公司1953年攝製的《兩畝地》曾榮獲過1954年坎城國際電影節國際獎,這部影片取材於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同名詩篇,以農民向波為贖回被地主佔有的兩畝地,由農村到城市謀生的悲慘遭遇,體現了編導對農民和城市底層貧民所寄予的深刻同情。導演比馬爾羅伊在印度電影史中,以《兩畝地》開闢了現實主義與民族形式相結合的光輝道路。向波由中叔皇配音,芭瓦蒂由姚念貽配音,格唱楊由魏建配音。影片中的插曲《搖籃曲》音樂優美,曾風行一時。
印度亞希拉基影片公司1981年出品,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的《奴裡》是一部愛情歌舞悲劇,古拉姆早年亡妻,與女兒奴裡相依為命,奴裡愛上了憨厚老實的尤索福,財主巴希爾想把奴裡搶到手,害死了古拉姆,帶走尤索福,趁大雨之夜姦污了奴裡,奴裡悲憤地投河自盡。只有古拉姆家養的狗卡羅知道是巴希爾害死了奴裡,尤索福才知道巴希爾害死了奴裡,尤索福與巴希爾展開殊死搏鬥被巴希爾打死,卡羅咬著巴希爾到懸崖處,最後,巴希爾掉進大河淹死。《奴裡》不但有印度鄉間田園詩般的美景,還有奴裡與尤索福纏綿動人的歌舞,程曉樺,施融、富潤生、嚴崇德、尚華、翁振新、趙慎之、楊文元參加了此片的譯製工作。
上影1982年譯製的印度電影《啞女》也是一部愛情片,譯製職員還是上述人員,增加了童自榮、丁建華。黑瑪自幼酷愛舞蹈,可惜病魔奪去了她說話的能力,繼母百般虐待並把她賣給普拉什卡。以打手鼓唱歌為業的拉裘非常同情黑瑪,當他參加黑瑪婚禮時,一眼認出新郎是個拐騙婦女的流氓。年邁體弱的黑瑪父親受到沉重的打擊,臨終前答應為黑瑪找個合適的丈夫。拉裘拼命幹活,給黑瑪積攢結婚費用累出肺病。黑瑪知道原委後,去跳舞掙錢為拉裘買藥,並向他表示了愛情,普拉什卡為了報復,把拉裘綁架到破廟,黑瑪打著手鼓,在警方幫助下救出了拉裘,這對戀人終於團圓。《啞女》中的啞女黑瑪演技超人,舞姿千姿萬化,充分發揮了以舞傳情的藝術魅力。印度電影《迪斯科舞星》在80年代火爆影壇,引發了我國一場迪斯科熱潮,尤其是片中迪斯科節奏的主題歌《吉米,來吧》在大街小巷爭相傳唱。峨嵋電影廠1988年譯製的印度電影《孔雀女》是由印度國家電影發有限公司1985年出品的,根據印度著名舞蹈家薩哈迪纏尊的真實經歷拍攝而成,影片的主人公由截肢的薩哈迪纏尊本人扮演,表現了殘疾舞蹈家與命運抗爭的不屈性格。上影1989年譯製的《印度先生》是一部科學幻想電影,敘述隱身人「印度先生」利用隱身手鐲打擊黑幫的故事,在以歌舞片中為主的印度,科幻類型片的出現,無疑使觀眾耳目一新。上影1988年譯製的《復仇的火焰》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情節跌宕起伏,打鬥驚心動魄,影片展現了印度獨特的風情和民俗,片中的火葬儀式,顯示出印度民族文化特有的韻味和神秘的魅力。印度電影《神象奇緣》更為新穎,主人公是一頭叫做「蛟」的神象,神象幫助主人解除誤會喜結良緣,神象掩護主人,被壞人打死,「蛟」出葬之日,日獸齊行,場面感人至深。長影1990年譯製的印度電影《影迷情緣》是寫影迷與女演員的戀情的,同著名配音演員胡連華、劉雪婷、金毅、陸建藝等配音。
印度電影在我國上映的,還有長影1955年譯製的《暴風雨》,1956年譯製的《旅行者》,1957年以字幕形式引進的印度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章西女皇》,上影1958年譯製的《道路之歌》,1961年譯製的《兩頭牛的故事》,1984年譯製的《志同道合》,1985年譯製的《馬戲演員的遭遇》,《海誓山盟》,1986年譯製的《愛的火山》,1989年譯製的《魂歸故裡》,1970年譯製的《痴情鴛鴦》,《義警神威》,長影1990年譯製的《緝毒警官》,上影1990年譯製的《超級舞星》,1991年譯製的《冷暖人間》,《命運》,《血洗鱷魚仇》,《俠魂倩影》等等。印度片每片必歌,每片必舞,導致有的失之淺薄,有的過度巧合,有的敘述冗長,從而成為印度電影普遍存在的弊病。 (憑記憶整理於2000年,如有失實之處,敬請批評指正,獨家轉載請通知作者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