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他的專輯《為孟加拉國人舉行的音樂會》榮獲"金碟獎"。80年代為電影《甘地傳》創作原聲音樂,並拿到了奧斯卡獎的提名。拉維·香卡一生中先後三次獲得葛萊美獎,1982年還獲得印度國家勳章、威尼斯電影節特別獎、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法國"最高平民獎"、英國"榮譽爵士"等。
從1930年至2005年,拉維·香卡舉辦了近千場的音樂會,為其他到世界各地巡演的印度音樂家奠定了基礎,現在印度音樂已被整個世界所接受。參加了不計其數的世界音樂文化交流活動,與東西方的音樂家共同創作、表演、研討、溝通,架起世界音樂交流之橋梁。
印度電影逐步形成兩種風格歌舞片和現實主義電影,歌舞片即之前提過的商業電影,特色逐漸突出。現今印度的現實主義電影也已經逐漸融入歌舞元素,印度電影中適度地運用歌舞因素能夠豐富電影的內容。
歌舞在印度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印度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使電影藝術更為豐富多彩。印度紀錄片相對於歌舞片和現實主義電影來說並不發達,但確是早期印度電影的主要形式,引起了人們對電影業的關注。
印度紀錄片的不發達是和英國的殖民文化息息相關的。首先紀錄片內容上是社會的紀實,製作目的和拍攝手法上都要求反映經濟和社會現實,要求深入到社會和生活本身,因此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沒有紀錄片可以發展的基礎。
印度最早出現的第一批紀錄片是由英國電影公司拍攝的,殖民色彩很濃。第一批紀錄片多為英國女皇訪問印度的新聞片,接見印度王公貴族,目的在於表現英國作為殖民宗主國對印度的改造。
由印度製片人拍攝的紀錄片多為表現諸如地震、饑荒和洪水等巨大的自然災害。英國的電影審查制度嚴禁反映印度社會現實即反映農民困苦的生活、工人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印度貧民窟悲慘生活的紀錄片上映。
英國知名紀錄片導演約翰·格裡爾遜說:"他們賺錢的觀點來,紀錄片不是一個有利可圖的事業。"1940年英國的統治者成立了印度新聞電影局,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英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戰爭的新聞片和紀錄片的拍攝,更於1942年強行規定放映電影前必須放映由政府資助或批准的反映戰爭的紀錄片,可是當時印度處於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運動高漲時期,這類電影並不受歡迎。
《印度電影》上寫道:"印度新聞電影局的出品似乎普遍地不受全國人民的歡迎。雖然新聞電影局依靠防衛條例的硬性規定強迫觀眾去看它的電影,可是願意去看的幾乎沒有。只要新聞電影局的電影一上映,所有的觀眾就都想離開電影院。報紙為了方便觀眾起見,便把正片的準確上映時間在廣告上刊登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好萊塢的動畫片製作人華斯特·狄斯耐拍攝的有關瘧疾的動畫片在全印度發行,並被配上了印度幾種主要語言的解說詞,受到了歡迎。
攝製紀錄片的主要是印度新聞電影局,拍攝了一些農業、工業、公共衛生、文化教育等題材代表印度傳統文化的電影。例如《有翼的威脅》表現蝗蟲對印度農業的危害,《土壤的腐蝕》、《農民的學校》和《緊急的時刻》表現了防洪和農業的關係。
印度新聞電影局拍攝了有關印度手工業、歌舞、民族樂器等一系列的文化片,因其激發了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而受到了熱烈歡迎。但可惜的是當時很多人並沒能看到這些文化片,因為當時的流動放映隊很有限,再加上當時的放映隊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播放宣傳戰爭的電影,雖然有很多例如針對農業發展拍攝的紀錄片,但很多農民並沒有看到。
但總體來說,印度新聞電影局為印度紀錄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拍攝的新聞片不計算在內印度新聞電影局總共拍攝了將近170部紀錄片,其中的21部是表現農村和農民問題的,8部是表現印度古典藝術和文化的剩下的則均為表現戰爭問題或宣傳戰爭。雖然二戰結束後,印度新聞電影局破產撤銷,但為印度紀錄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戰結束後,一大批外國的紀錄片引進到印度。J.伊文思荷蘭紀錄片導演拍攝了《激流之歌》、卡瓦爾康蒂巴西紀錄片導演、J.格裡爾遜和P.羅莎英國紀錄片導演,他們的紀錄片引進到了印度,此時期人們接觸到了蘇聯的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印度本土的電影製片人看到了外國尤其是蘇聯的紀錄片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決意拍攝一些印度最迫切需要的東西,於是開始拍攝了一系列文化教育和工農業為題材的紀錄片,傳播了知識促進了交流。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之後,成立了電影局,電影局計劃每年拍攝36部紀錄片和52部新聞片,紀錄片和新聞片每周有1500萬觀眾,使用英語、印地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和泰盧固語等多種主要語言發行。由於政府嚴格控制了紀錄片的拍攝和放映,很多獨立的電影製片人都退出了印度電影紀錄片的拍攝。
此時期拍攝的紀錄片有由D.瓦達拍攝的《豐收的舞蹈》和《美妙的回憶》表現了印度民間和古典歌舞的魅力和D.嘎加拍攝的《克什米爾的風暴》表現了克什米爾地區的人們反抗糧食囤積者的英勇鬥爭以及由紀錄片公司拍攝的《庫爾萬狄大道》表現了農村生活,莫特萬尼公司拍攝的《燦爛的光芒》表現了聖雄甘地的一生。
此時期紀錄片主要反映的是印度獲得獨立之後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而很少能夠碰觸到印度人民生活實質性的問題。《開懷的飲料》表現了印度茶葉的種植和烘焙的過程,製作精美。《拉達克日記》、《曼尼普爾的鼓聲》、《大吉嶺》和《克什米爾的峽谷》等電影富有田園風味,民族服裝特色鮮明。《搖錢樹》藝術畫面感強加上社會意義,利用自然資源主題深刻,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第六屆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造成紀錄片的缺乏有很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長久以來印度的電影製片人都把紀錄片當成是印度商業電影的附屬品,只是為了尋求利益拍攝一些異國情調的和浪漫的東西。電影局鼓勵紀錄片電影的拍攝促進了紀錄片的發展,電影局利用其在人力物力上的優勢,利用其在3200餘家電影院組成的電影放映網以及230個流動電影放映站深入到農村,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促進了印度紀錄片電影業的發展。
由於電影局帶有行政職能,拍攝的紀錄片協助政府掃除文盲和疾病的流行,促進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所以拍攝了農業、工業、文化藝術、國際關係、軍隊和科學教育等問題的短片,範圍很廣,內容很狹隘。
印度引進了大量的兒童電影,上映了大量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兒童電影和透恩卡的木偶片,蘇聯的兒童電影,在印度各大城市放映了兒童片。印度6到16歲的兒童有近億人,印度具有兒童電影廣泛的市場,急需一批從事兒童紀錄片和教育片電影製作人。
西方電影製片人很關注印度人民的生存狀態。由美國導演兼攝影師澤娜·布裡斯基(Zana Briski)和羅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拍攝的紀錄片真實反映了印度紅燈區妓女孩子的生存狀態,獲得了2004年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紀錄片獎和200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
印度加爾各答的某個紅燈區,這裡貧窮和疾病蔓延,人們的生活沒有任何希望。然而最令人不忍的是那些妓女的孩子,他們不僅要承受他人歧視的目光,還要過早去面對自己那早已被註定的黑暗命運。
在這裡找到8個妓女的孩子,教授他們使用照相機。這一臺臺小巧精密的機器點燃了孩子們的藝術天分,在陰霾的街區呈現出一片純潔無邪的天地。人生的悲哀不是歷經坎坷,而是在奮力拼搏之後卻發現命運早已註定,是一部優秀的表現兒童生存狀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