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逐步形成兩種風格,歌舞片和現實主義電影

2020-12-24 自報調查

70年代,他的專輯《為孟加拉國人舉行的音樂會》榮獲"金碟獎"。80年代為電影《甘地傳》創作原聲音樂,並拿到了奧斯卡獎的提名。拉維·香卡一生中先後三次獲得葛萊美獎,1982年還獲得印度國家勳章、威尼斯電影節特別獎、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法國"最高平民獎"、英國"榮譽爵士"等。

從1930年至2005年,拉維·香卡舉辦了近千場的音樂會,為其他到世界各地巡演的印度音樂家奠定了基礎,現在印度音樂已被整個世界所接受。參加了不計其數的世界音樂文化交流活動,與東西方的音樂家共同創作、表演、研討、溝通,架起世界音樂交流之橋梁。

印度電影逐步形成兩種風格歌舞片和現實主義電影,歌舞片即之前提過的商業電影,特色逐漸突出。現今印度的現實主義電影也已經逐漸融入歌舞元素,印度電影中適度地運用歌舞因素能夠豐富電影的內容。

歌舞在印度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印度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使電影藝術更為豐富多彩。印度紀錄片相對於歌舞片和現實主義電影來說並不發達,但確是早期印度電影的主要形式,引起了人們對電影業的關注。

印度紀錄片的不發達是和英國的殖民文化息息相關的。首先紀錄片內容上是社會的紀實,製作目的和拍攝手法上都要求反映經濟和社會現實,要求深入到社會和生活本身,因此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沒有紀錄片可以發展的基礎。

印度最早出現的第一批紀錄片是由英國電影公司拍攝的,殖民色彩很濃。第一批紀錄片多為英國女皇訪問印度的新聞片,接見印度王公貴族,目的在於表現英國作為殖民宗主國對印度的改造。

由印度製片人拍攝的紀錄片多為表現諸如地震、饑荒和洪水等巨大的自然災害。英國的電影審查制度嚴禁反映印度社會現實即反映農民困苦的生活、工人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印度貧民窟悲慘生活的紀錄片上映。

英國知名紀錄片導演約翰·格裡爾遜說:"他們賺錢的觀點來,紀錄片不是一個有利可圖的事業。"1940年英國的統治者成立了印度新聞電影局,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英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戰爭的新聞片和紀錄片的拍攝,更於1942年強行規定放映電影前必須放映由政府資助或批准的反映戰爭的紀錄片,可是當時印度處於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運動高漲時期,這類電影並不受歡迎。

《印度電影》上寫道:"印度新聞電影局的出品似乎普遍地不受全國人民的歡迎。雖然新聞電影局依靠防衛條例的硬性規定強迫觀眾去看它的電影,可是願意去看的幾乎沒有。只要新聞電影局的電影一上映,所有的觀眾就都想離開電影院。報紙為了方便觀眾起見,便把正片的準確上映時間在廣告上刊登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好萊塢的動畫片製作人華斯特·狄斯耐拍攝的有關瘧疾的動畫片在全印度發行,並被配上了印度幾種主要語言的解說詞,受到了歡迎。

攝製紀錄片的主要是印度新聞電影局,拍攝了一些農業、工業、公共衛生、文化教育等題材代表印度傳統文化的電影。例如《有翼的威脅》表現蝗蟲對印度農業的危害,《土壤的腐蝕》、《農民的學校》和《緊急的時刻》表現了防洪和農業的關係。

印度新聞電影局拍攝了有關印度手工業、歌舞、民族樂器等一系列的文化片,因其激發了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而受到了熱烈歡迎。但可惜的是當時很多人並沒能看到這些文化片,因為當時的流動放映隊很有限,再加上當時的放映隊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播放宣傳戰爭的電影,雖然有很多例如針對農業發展拍攝的紀錄片,但很多農民並沒有看到。

但總體來說,印度新聞電影局為印度紀錄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拍攝的新聞片不計算在內印度新聞電影局總共拍攝了將近170部紀錄片,其中的21部是表現農村和農民問題的,8部是表現印度古典藝術和文化的剩下的則均為表現戰爭問題或宣傳戰爭。雖然二戰結束後,印度新聞電影局破產撤銷,但為印度紀錄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戰結束後,一大批外國的紀錄片引進到印度。J.伊文思荷蘭紀錄片導演拍攝了《激流之歌》、卡瓦爾康蒂巴西紀錄片導演、J.格裡爾遜和P.羅莎英國紀錄片導演,他們的紀錄片引進到了印度,此時期人們接觸到了蘇聯的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印度本土的電影製片人看到了外國尤其是蘇聯的紀錄片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決意拍攝一些印度最迫切需要的東西,於是開始拍攝了一系列文化教育和工農業為題材的紀錄片,傳播了知識促進了交流。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之後,成立了電影局,電影局計劃每年拍攝36部紀錄片和52部新聞片,紀錄片和新聞片每周有1500萬觀眾,使用英語、印地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和泰盧固語等多種主要語言發行。由於政府嚴格控制了紀錄片的拍攝和放映,很多獨立的電影製片人都退出了印度電影紀錄片的拍攝。

此時期拍攝的紀錄片有由D.瓦達拍攝的《豐收的舞蹈》和《美妙的回憶》表現了印度民間和古典歌舞的魅力和D.嘎加拍攝的《克什米爾的風暴》表現了克什米爾地區的人們反抗糧食囤積者的英勇鬥爭以及由紀錄片公司拍攝的《庫爾萬狄大道》表現了農村生活,莫特萬尼公司拍攝的《燦爛的光芒》表現了聖雄甘地的一生。

此時期紀錄片主要反映的是印度獲得獨立之後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而很少能夠碰觸到印度人民生活實質性的問題。《開懷的飲料》表現了印度茶葉的種植和烘焙的過程,製作精美。《拉達克日記》、《曼尼普爾的鼓聲》、《大吉嶺》和《克什米爾的峽谷》等電影富有田園風味,民族服裝特色鮮明。《搖錢樹》藝術畫面感強加上社會意義,利用自然資源主題深刻,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第六屆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造成紀錄片的缺乏有很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長久以來印度的電影製片人都把紀錄片當成是印度商業電影的附屬品,只是為了尋求利益拍攝一些異國情調的和浪漫的東西。電影局鼓勵紀錄片電影的拍攝促進了紀錄片的發展,電影局利用其在人力物力上的優勢,利用其在3200餘家電影院組成的電影放映網以及230個流動電影放映站深入到農村,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促進了印度紀錄片電影業的發展。

由於電影局帶有行政職能,拍攝的紀錄片協助政府掃除文盲和疾病的流行,促進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所以拍攝了農業、工業、文化藝術、國際關係、軍隊和科學教育等問題的短片,範圍很廣,內容很狹隘。

印度引進了大量的兒童電影,上映了大量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兒童電影和透恩卡的木偶片,蘇聯的兒童電影,在印度各大城市放映了兒童片。印度6到16歲的兒童有近億人,印度具有兒童電影廣泛的市場,急需一批從事兒童紀錄片和教育片電影製作人。

西方電影製片人很關注印度人民的生存狀態。由美國導演兼攝影師澤娜·布裡斯基(Zana Briski)和羅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拍攝的紀錄片真實反映了印度紅燈區妓女孩子的生存狀態,獲得了2004年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紀錄片獎和200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

印度加爾各答的某個紅燈區,這裡貧窮和疾病蔓延,人們的生活沒有任何希望。然而最令人不忍的是那些妓女的孩子,他們不僅要承受他人歧視的目光,還要過早去面對自己那早已被註定的黑暗命運。

在這裡找到8個妓女的孩子,教授他們使用照相機。這一臺臺小巧精密的機器點燃了孩子們的藝術天分,在陰霾的街區呈現出一片純潔無邪的天地。人生的悲哀不是歷經坎坷,而是在奮力拼搏之後卻發現命運早已註定,是一部優秀的表現兒童生存狀態的電影。

相關焦點

  • 印度電影「阿普三部曲」昭示的詩意現實主義 | 何美
    波德維爾夫婦的《世界電影史》總結了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場面調度、攝影技術等形式特徵。詩意現實主義在主題內容、運鏡形式等方面都相對明確,是在現實主義基礎上運用文學思維、電影鏡頭、場面調度、象徵意義共同形成詩意的豐富性,創造真實而如詩、越來越具有東方色彩的情境與意境,形成現實主義和詩意的雙重美學效果。
  • 東方電影 || 印度電影
    印度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印度新電影運動的創始人。在雷伊的影片中,人物在崇高和卑微、信仰和誘惑、苦難和幸福(二元對立)中走過,他儘可能用電影語言去呈現。他的影片多反映印度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阿普三部曲(《大路之歌》、《大河之歌》、《大樹之歌》又稱《阿普的世界》),表現了印度農村的真實情景。
  • 「歌舞片」版《霧都孤兒》,曾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值得被銘記
    影片獲得了第41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值得思考的是,電影《奧利弗》涉及到了一個問題: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能否用歌舞片的形式呈現?因此,欣賞電影《奧利弗》時,可以對照同期的歌舞片與狄更斯故事的其他影像版本。
  • 《摔跤吧,爸爸》:讓人震撼的印度電影,不僅僅是因為勵志和雄起
    印度片最明顯一個特點大概是它那載歌載舞、歡快活脫的歌舞了,似乎印度電影的另一個名字就是歌舞片。印度歌舞片,一如好萊塢英雄片以及香港武俠片一樣為人熟知,正是這種別具一格的存在,才得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得以形成寶萊塢巨大的影響力。論及印度片,又怎少得了他!
  • 【印度電影】
    印度電影:東方寶萊塢的歌舞世界印度有著悠久且迷人的歌舞傳統。當印度電影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牢牢貼上了歌舞的烙印,因此印度電影只有一種類型:歌舞片。但是印度的歌舞片裡卻有著豐富的世界,在歌舞外衣下,貫穿出的是商業與文藝的多彩姿態,印度既有大師級的薩蒂亞吉特·雷伊,也有屢獲國際大獎的迪帕·梅塔和米拉·奈爾,更有風靡全球的三個汗(沙魯克·汗、薩爾曼·汗、阿米爾·汗)。而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年產千部左右。
  • 如此瑰麗的印度電影世界,當然不止歌舞片!
    說到印度電影,大家可能都還帶有刻板印象,總覺得印度電影都是一言不合就跳廣場舞。實際上,這些年來印度電影無論在商業片的製作質量上,還是在主題思想的深度上,都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例如2019年在中國大陸地區上映的懸疑犯罪喜劇片《調音師》,就因為紮實的劇作基礎和不斷升級的懸念,成為年度大熱電影。
  • 《老爸102歲》一部催淚的電影,是印度電影的一貫風格
    《老爸102歲》一部催淚的電影,是印度電影的一貫風格《老爸102歲》,一部很催淚的電影,印度電影的一貫風格,帶有印度歌舞的元素,70十多歲的兒子有著那個年紀該有的心態,而102歲的老爸卻有著28歲的心態,念舊的人總是很孤獨很難過的,同時在煽情的同時,帶著搞笑的成分,老爸要把自己兒子送到養老院
  • 印度電影枝繁葉茂,新時代下國產電影該如何抉擇
    印度電影在風格上的突破和製作工藝上的精進使得過往&34;的產業狀況得以改變。而且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電影素材,和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印度電影在題材選擇上的不斷突破也使得其在對現實問題的探討中不乏針對性的評判,創造屬於自己的浪漫主義與現實的雙重結合。
  • 論當代印度電影的民族特徵
    印度電影最具辨識度的是其美輪美奐的歌舞場面,但「歌舞昇平」背後,卻凸顯著強烈的現實主義傳統。新世紀以來,印度電影的世俗化精神更加凸顯,並在與西方電影積極互動的進程中,通過對保守家庭、情感觀念的顛覆和重構,完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世俗性調和。
  • 集印度現實主義電影之大成,《嗝嗝老師》成「後國慶檔」唯一黑馬!
    爸爸》《起跑線》到《神秘巨星》《嗝嗝老師》,不過短短一年多時間,印度電影在現實主義這一章已經給我們上了好幾堂加強課。通過對這些「教材」的拆解深挖,我們發現他們的立戶柱梁無外乎三點:勵志人物、社會話題、親情。《摔跤吧!
  • 《巴霍巴利王2》突破印式現實主義 取材印度傳說
    《巴霍巴利王2》突破印式現實主義 取材印度傳說 《巴霍巴利王2:終結》是一部具有正宗印度風情的動作史詩大片隨著近來第五部印度電影在中國取得破億的票房佳績,短短一年之內,多部印度片陸續登陸中國大銀幕,以抨擊階層分化、教育制度、男權思想、邊境問題的批判現實主義風格而逐漸深入人心
  • 電影百年(三):歌舞片
    歌舞片誕生於有聲電影時期,有著歌舞雜耍和歌劇的基礎。在幻想與現實的大膽融合下,歌舞片在經濟大蕭條及之後的時期輕易便讓觀眾逃避了殘酷現實。然而,混淆夢想與現實正是這部影片和其他歌舞片要實現的目標,且正是這種不現實給導演、攝影師和設計師帶來了好萊塢商業結構下最有創意的發揮空間。由於歌舞片看似無害的界限,審查人員幾乎不會注意到穿著暴露的女性和性暗示。20世紀 30~ 50年代的製片廠打造了這些奢華的夢想。各個專業電影製片廠的作品都標有自家特色的審美商標,以突顯其專屬的特別明星、舞蹈總監、設計師和管弦樂演奏家。
  • 【印度電影】東方寶萊塢的歌舞世界
    當印度電影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牢牢貼上了歌舞的烙印,因此印度電影只有一種類型:歌舞片。但是印度的歌舞片裡卻有著豐富的世界,在歌舞外衣下,貫穿出的是商業與文藝的多彩姿態,印度既有大師級的薩蒂亞吉特·雷伊,也有屢獲國際大獎的迪帕·梅塔和米拉·奈爾,更有風靡全球的三個汗(沙魯克·汗、薩爾曼·汗、阿米爾·汗)。而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
  • 好萊塢歌舞片《雨中曲》——魅力的歌舞片
    作為現在極富盛名的一大片種歌舞片在好萊塢佔據過重要的地位,歌舞片興起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幾乎與有聲電影同時誕生,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標誌著歌舞片的誕生,但是由於缺乏聲音這一方面的要求,人們將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匯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 印度電影,「唱歌跳舞」的原因,找到了
    2016年印度觀影人次達到30億,而觀眾規模的最高數字出現在2006年,為38.79億人次。 在印度,每天有超過2000萬觀眾去看電影。儘管印度電影票房並非世界第一,但其觀眾人數和觀影總人次卻是全球第一。」
  • 從「聲入人心」翻紅的《馬戲之王》到中國歌舞片生態
    小編只能說,也許這些人對歌舞片的印象還停留在幾十年前印度寶萊塢出品的歌舞畫風裡。 要知道,1927年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就是歌舞片,它標誌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誌。
  • 現實主義電影超級爆款誕生?
    片中,徐崢飾演的程勇原本以開小藥店為生,但生意做不好,老婆和他鬧離婚要帶兒子出國,父親又生病住院……一天,他的店裡出現了一位不速之客,患有慢粒白血病的呂受益(王傳君飾)請他幫忙到印度代購治療白血病的廉價藥。程勇原本一口回絕,最終卻因自己的經濟困境答應了要求。
  • 夢幻世界、夢幻電影 | 《歌廳》
    《歌廳》的前半部分講的就是這兩個人的相遇與相愛,男主角是靦腆的文弱書生,女主角是活力四射的舞臺藝人,這讓人聯想到另一部經典電影《不良少女莫妮卡》,兩部影片的男女主角性格設置幾乎一樣。不同於《莫妮卡》的現實主義風格,《歌廳》有著夢幻般的筆觸。好萊塢擅長營造幻想世界,《歌廳》是這種幻想主義的巔峰水準表現。
  • 胡適之:中國歌舞電影時代必將到來
    中國僅有的幾部優秀歌舞片,曾在中國電影史上掀起了短暫的創作高峰,卻沒能形成氣候,整個中國歌舞片的創作如曇花一現,歸於沉寂。  正如託馬斯•沙茨所言,歌舞片不期然地成為「我們文化中最廣為喜愛,然而又最不被了解和重視的通俗形式」。  「中國歌舞片近幾年相對極少,原因也出現在電影業界,有些創作者對中國歌舞片類型化的認識不明確,並且不認為歌舞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具有發展空間。」
  • 3部超過50萬人評價的高分歌舞片盤點,第一部差點被電影名毀了
    一提起印度電影,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是不是覺得印度最大的特色除了篇幅特別長之外,還有就是動不動就來一場全民嗨舞呢?印度電影裡面要是沒有幾段跳舞鏡頭都不能叫做印度電影。通常的歌舞片指的是由大量歌唱和跳舞的形式組成故事情節的影片,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3部超過50萬人評論的高分歌舞片盤點,第一名差點被電影名給毀掉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