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4日電(朱萬明 付振強)在中國電影史上,歌舞片曾出現過短暫的創作高潮,如《劉三姐》、《五朵金花》等倍受歡迎。之後的作品,雖在業界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卻沒能「俘獲」大多數觀眾。
「當下,無論是創作者對歌舞片的認識和定位,還是對受眾的培育和研究,都存在明顯不足。中國電影界極有必要提高對歌舞電影的重視度,重新審視歌舞片所蘊藏的價值意義,持樂觀態度挖掘其更大的發展潛力。」北京大地飛歌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內著名文化策劃人、製作人胡適之說。
博取影視文化地位
從《百老匯的旋律》在第二屆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獎,到《悲慘世界》在第85屆奧斯卡中將最佳女配角、最佳化妝、最佳音響效果3項大獎收入囊中,好萊塢在歌舞片領地多年的不斷自我突破,都見證著其代表一種獨具魅力的標籤屹立於世界電影舞臺。
中國歌舞片的發展雖與世界同步,但又有別於好萊塢類型的歌舞片。中國僅有的幾部優秀歌舞片,曾在中國電影史上掀起了短暫的創作高峰,卻沒能形成氣候,整個中國歌舞片的創作如曇花一現,歸於沉寂。
正如託馬斯•沙茨所言,歌舞片不期然地成為「我們文化中最廣為喜愛,然而又最不被了解和重視的通俗形式」。
「中國歌舞片近幾年相對極少,原因也出現在電影業界,有些創作者對中國歌舞片類型化的認識不明確,並且不認為歌舞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具有發展空間。」胡適之說。
「評價歌舞片的標準不只是票房,還要贏得藝術成就,影響大眾的生活乃至社會的發展,體現出歌舞片應有的社會價值」,對此,胡適之感觸頗深。
他認為,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形態的高度,直接決定了一部電影的社會價值大小。精彩的故事、動聽的歌曲、優美的舞蹈,生動形象的歌舞片對繁榮電影市場化運作具有積極意義。導演和製片人等不應忽視其在電影產業中的潛在價值意義,歌舞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中應該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國際影壇中博得一席之地。
根植民族傳統文化
「歌舞片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礎之上的,與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形態相互依存。人們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也了解了該民族的風俗文化以及生活習慣,歌舞片凝聚著民族文化的精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歌舞片尤為如此。」胡適之說。
印度歌舞片具有持久的民族魅力。《流浪者》曾在中國風靡一時,讓中國人第一次領略了印度電影的民族風情。直到今天,或許人們對《大篷車》中那輛神奇的吉普賽大篷車,《拉茲之歌》歡快的民族旋律記憶猶新。如今,印度歌舞片於印度電影,就如同中國功夫片於中國電影的地位,具有獨特的民族「標籤」。
在中國,民間歌舞也被納入歌舞片的範圍,成為其重要的組成元素。從《木蘭從軍》、《紅樓夢》到《白毛女》、《劉三姐》、《阿詩瑪》,都能看到了民間歌舞的使用,尤其《黃土地》在民間音樂歌舞影片中達到了較高水準。
胡適之認為,一直以來,印度電影都在堅持自己的民族個性,以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印度流行歌舞元素為主,充分體現出印度舞蹈的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印度歌舞片成為承載印度民族歌舞的最佳介質,中國在此方面,除了傳承自己的歷史,也應該予以借鑑。
胡適之表示,中國自古就是喜好音樂、舞蹈的民族,具有廣大的受眾群體和種類繁多的戲曲,歌舞電影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應以其悠久的文化底蘊為根基開拓廣闊的天地,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歌舞片走向世界舞臺。
見證現實人文關懷
「藝術反映生活,尤其歌舞片這種藝術形式能將多彩的現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注入新鮮的元素,體現出飽滿的人文關懷。缺少了人文關懷的歌舞片,根本談不上價值和生命力。」胡適之說。
本質上,電影語言應是精神世界的現實表達,而類型片從大眾的審美角度出發,滿足大眾審美情趣。相比之下,歌舞片往往比其他類型片更能直接地給觀眾這種體驗,把藝術放大到服務層面,使觀眾能夠真正欣賞到為自己「量身打造」的藝術。如:《站臺》中的獨舞,《讓我們西米吧》對青澀愛情的追求,以及《三峽好人》中歌舞映射出作為普通人的光榮與夢想,觀眾在領略歌舞片魅力的同時,更領悟到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關係。
「實際上歌舞也體現了對現實的態度,比如《季風婚禮》、《紅磨坊》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打動了觀眾」胡適之說。
無論是歌舞片中眼神、手勢,還是其動態造型,歌舞片的背後都有尋求一種意向之美的深刻含義,通過觀眾的體會,形成一種內在的共鳴,從而拓寬聲畫表現對觀眾心靈的深層次作用。
胡適之認為,以運動畫面為敘事媒介的電影,可以通過舞蹈對人物深層、複雜的內心體驗加以傳達。歌舞片能豐富電影畫面的藝術表達,體現出人文內涵。
突出歌舞本體之美
在好萊塢,歌舞片被認為是「好萊塢夢幻和神話的一種最典型的體現和載體」,是最具藝術氣質的類型片。作為以舞蹈和音樂為主要表現對象的故事片,歌舞片在諸多電影類型中顯得卓爾不群。
影片中舞蹈的美感和音樂的動感,是對影片演繹得很好的看點。歌舞既是歌舞片表現的主要內容,也成為歌舞片進行敘事的主要手段。在近幾年的電影題材中,把舞蹈融入電影的創作中,並憑藉舞蹈獨特的藝術魅力,以舞蹈為題材的電影吸引廣大觀眾的喜愛。
歌曲使歌舞片具有了靈氣,所要表現的內容也得到了更好的傳達;舞蹈讓歌舞片主題的表達更加傳神和到位,極富動感的生氣和感染力。
「歌舞片能凸顯出歌舞方面的藝術水準。音樂、舞蹈與電影的融合構成了歌舞片電影的形式美,歌舞融入劇情敘事更是豐富了電影的藝術審美。」談到歌舞片的藝術價值,胡適之如是說。
優秀歌舞片是人們通過高超的藝術手段隨性而起的宣洩情感的方式。早年間的《劉三姐》、《紅色娘子軍》、《漁光曲》、《阿詩瑪》,到近幾年推出的《如果•愛》,將歌曲、舞蹈巧妙融入電影創作,影片中展現的一段段美妙、靈動的歌舞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和聽覺的饕餮盛宴,也構成影片的主要特色和亮點。
「觸動觀眾心靈的,首先是歌舞的本體之美。《天鵝湖》正是以富有個性化的視角和充滿藝術氣息的敘述方式獲得了觀眾的青睞,在奧斯卡頒獎中獲得了很高的榮譽。」胡適之說。
形成市場商業機制
《百老匯的旋律》、《西區故事》、《窈窕淑女》、《歌舞青春》,歌舞片在美國不斷推出,可見好萊塢歌舞片不僅贏得了票房與藝術的雙重成功,且已形成持續化的發展態勢,有了固定的市場模式。在印度,歌舞片作為最重要的類型電影,甚至成為其電影產業的重要支柱。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電影在步入產業化軌道之後,無論是電影產品的數量,還是創作的質量,無論是國內市場的佔有份額,還是國際影響力,均有了相應幅度的提升。一些導演和製片人等也覺察到了,一個歌舞片具有巨大商業價值的時代即將到來。
在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具有潛在價值的電影作品的題材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歌舞電影基調輕鬆、活潑,體現了信心、勵志和溫情,有利於觀眾宣洩情緒,緩解壓力。從電影市場角度上看,歌舞片市場在中國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來迎合觀眾的市場需求,歌舞片是頗具商業價值的一片影視藍海」胡適之說。
胡適之表示,歌舞片除了穩定的票房收入保證,還具有唱片發售等衍生渠道產品發揮其商業價值。實現投資方和製作者的互利共贏機制。他還認為,對於一些有歌舞藝術基礎的影視公司來說,涉獵歌舞片既有對藝術表達的優勢,又能產生相應的商業價值。無疑,可為國產歌舞片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從最初原封不動的舞臺紀錄片,到後來歌舞表現形式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歌舞片在長足發展中將散發出自己特有的電影價值、藝術魅力、人文關懷和商業價值。在中國電影向市場化和產業化轉型進程中,一方面是國產電影自身拓展創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迎合新形勢下適應和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歌舞片為其指出了一條值得深入探索的道路。胡適之表示,隨著一些電影界的有識之士用前瞻性的眼光,瞄準歌舞片方向發展,國產歌舞片也將攜帶中國特色的歌舞元素邁向世界影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