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之:中國歌舞電影時代必將到來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4日電(朱萬明 付振強)在中國電影史上,歌舞片曾出現過短暫的創作高潮,如《劉三姐》、《五朵金花》等倍受歡迎。之後的作品,雖在業界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卻沒能「俘獲」大多數觀眾。

  「當下,無論是創作者對歌舞片的認識和定位,還是對受眾的培育和研究,都存在明顯不足。中國電影界極有必要提高對歌舞電影的重視度,重新審視歌舞片所蘊藏的價值意義,持樂觀態度挖掘其更大的發展潛力。」北京大地飛歌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內著名文化策劃人、製作人胡適之說。

  博取影視文化地位

  從《百老匯的旋律》在第二屆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獎,到《悲慘世界》在第85屆奧斯卡中將最佳女配角、最佳化妝、最佳音響效果3項大獎收入囊中,好萊塢在歌舞片領地多年的不斷自我突破,都見證著其代表一種獨具魅力的標籤屹立於世界電影舞臺。

  中國歌舞片的發展雖與世界同步,但又有別於好萊塢類型的歌舞片。中國僅有的幾部優秀歌舞片,曾在中國電影史上掀起了短暫的創作高峰,卻沒能形成氣候,整個中國歌舞片的創作如曇花一現,歸於沉寂。

  正如託馬斯•沙茨所言,歌舞片不期然地成為「我們文化中最廣為喜愛,然而又最不被了解和重視的通俗形式」。

  「中國歌舞片近幾年相對極少,原因也出現在電影業界,有些創作者對中國歌舞片類型化的認識不明確,並且不認為歌舞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具有發展空間。」胡適之說。

  「評價歌舞片的標準不只是票房,還要贏得藝術成就,影響大眾的生活乃至社會的發展,體現出歌舞片應有的社會價值」,對此,胡適之感觸頗深。

  他認為,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形態的高度,直接決定了一部電影的社會價值大小。精彩的故事、動聽的歌曲、優美的舞蹈,生動形象的歌舞片對繁榮電影市場化運作具有積極意義。導演和製片人等不應忽視其在電影產業中的潛在價值意義,歌舞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中應該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國際影壇中博得一席之地。

  根植民族傳統文化

  「歌舞片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礎之上的,與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形態相互依存。人們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也了解了該民族的風俗文化以及生活習慣,歌舞片凝聚著民族文化的精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歌舞片尤為如此。」胡適之說。

  印度歌舞片具有持久的民族魅力。《流浪者》曾在中國風靡一時,讓中國人第一次領略了印度電影的民族風情。直到今天,或許人們對《大篷車》中那輛神奇的吉普賽大篷車,《拉茲之歌》歡快的民族旋律記憶猶新。如今,印度歌舞片於印度電影,就如同中國功夫片於中國電影的地位,具有獨特的民族「標籤」。

  在中國,民間歌舞也被納入歌舞片的範圍,成為其重要的組成元素。從《木蘭從軍》、《紅樓夢》到《白毛女》、《劉三姐》、《阿詩瑪》,都能看到了民間歌舞的使用,尤其《黃土地》在民間音樂歌舞影片中達到了較高水準。

  胡適之認為,一直以來,印度電影都在堅持自己的民族個性,以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印度流行歌舞元素為主,充分體現出印度舞蹈的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印度歌舞片成為承載印度民族歌舞的最佳介質,中國在此方面,除了傳承自己的歷史,也應該予以借鑑。

  胡適之表示,中國自古就是喜好音樂、舞蹈的民族,具有廣大的受眾群體和種類繁多的戲曲,歌舞電影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應以其悠久的文化底蘊為根基開拓廣闊的天地,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歌舞片走向世界舞臺。

  見證現實人文關懷

  「藝術反映生活,尤其歌舞片這種藝術形式能將多彩的現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注入新鮮的元素,體現出飽滿的人文關懷。缺少了人文關懷的歌舞片,根本談不上價值和生命力。」胡適之說。

  本質上,電影語言應是精神世界的現實表達,而類型片從大眾的審美角度出發,滿足大眾審美情趣。相比之下,歌舞片往往比其他類型片更能直接地給觀眾這種體驗,把藝術放大到服務層面,使觀眾能夠真正欣賞到為自己「量身打造」的藝術。如:《站臺》中的獨舞,《讓我們西米吧》對青澀愛情的追求,以及《三峽好人》中歌舞映射出作為普通人的光榮與夢想,觀眾在領略歌舞片魅力的同時,更領悟到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關係。

  「實際上歌舞也體現了對現實的態度,比如《季風婚禮》、《紅磨坊》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打動了觀眾」胡適之說。

  無論是歌舞片中眼神、手勢,還是其動態造型,歌舞片的背後都有尋求一種意向之美的深刻含義,通過觀眾的體會,形成一種內在的共鳴,從而拓寬聲畫表現對觀眾心靈的深層次作用。

  胡適之認為,以運動畫面為敘事媒介的電影,可以通過舞蹈對人物深層、複雜的內心體驗加以傳達。歌舞片能豐富電影畫面的藝術表達,體現出人文內涵。

  突出歌舞本體之美

  在好萊塢,歌舞片被認為是「好萊塢夢幻和神話的一種最典型的體現和載體」,是最具藝術氣質的類型片。作為以舞蹈和音樂為主要表現對象的故事片,歌舞片在諸多電影類型中顯得卓爾不群。

  影片中舞蹈的美感和音樂的動感,是對影片演繹得很好的看點。歌舞既是歌舞片表現的主要內容,也成為歌舞片進行敘事的主要手段。在近幾年的電影題材中,把舞蹈融入電影的創作中,並憑藉舞蹈獨特的藝術魅力,以舞蹈為題材的電影吸引廣大觀眾的喜愛。

  歌曲使歌舞片具有了靈氣,所要表現的內容也得到了更好的傳達;舞蹈讓歌舞片主題的表達更加傳神和到位,極富動感的生氣和感染力。

  「歌舞片能凸顯出歌舞方面的藝術水準。音樂、舞蹈與電影的融合構成了歌舞片電影的形式美,歌舞融入劇情敘事更是豐富了電影的藝術審美。」談到歌舞片的藝術價值,胡適之如是說。

  優秀歌舞片是人們通過高超的藝術手段隨性而起的宣洩情感的方式。早年間的《劉三姐》、《紅色娘子軍》、《漁光曲》、《阿詩瑪》,到近幾年推出的《如果•愛》,將歌曲、舞蹈巧妙融入電影創作,影片中展現的一段段美妙、靈動的歌舞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和聽覺的饕餮盛宴,也構成影片的主要特色和亮點。

  「觸動觀眾心靈的,首先是歌舞的本體之美。《天鵝湖》正是以富有個性化的視角和充滿藝術氣息的敘述方式獲得了觀眾的青睞,在奧斯卡頒獎中獲得了很高的榮譽。」胡適之說。

  形成市場商業機制

  《百老匯的旋律》、《西區故事》、《窈窕淑女》、《歌舞青春》,歌舞片在美國不斷推出,可見好萊塢歌舞片不僅贏得了票房與藝術的雙重成功,且已形成持續化的發展態勢,有了固定的市場模式。在印度,歌舞片作為最重要的類型電影,甚至成為其電影產業的重要支柱。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電影在步入產業化軌道之後,無論是電影產品的數量,還是創作的質量,無論是國內市場的佔有份額,還是國際影響力,均有了相應幅度的提升。一些導演和製片人等也覺察到了,一個歌舞片具有巨大商業價值的時代即將到來。

  在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具有潛在價值的電影作品的題材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歌舞電影基調輕鬆、活潑,體現了信心、勵志和溫情,有利於觀眾宣洩情緒,緩解壓力。從電影市場角度上看,歌舞片市場在中國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來迎合觀眾的市場需求,歌舞片是頗具商業價值的一片影視藍海」胡適之說。

  胡適之表示,歌舞片除了穩定的票房收入保證,還具有唱片發售等衍生渠道產品發揮其商業價值。實現投資方和製作者的互利共贏機制。他還認為,對於一些有歌舞藝術基礎的影視公司來說,涉獵歌舞片既有對藝術表達的優勢,又能產生相應的商業價值。無疑,可為國產歌舞片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從最初原封不動的舞臺紀錄片,到後來歌舞表現形式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歌舞片在長足發展中將散發出自己特有的電影價值、藝術魅力、人文關懷和商業價值。在中國電影向市場化和產業化轉型進程中,一方面是國產電影自身拓展創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迎合新形勢下適應和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歌舞片為其指出了一條值得深入探索的道路。胡適之表示,隨著一些電影界的有識之士用前瞻性的眼光,瞄準歌舞片方向發展,國產歌舞片也將攜帶中國特色的歌舞元素邁向世界影壇。

相關焦點

  • 胡適之:美麗中國的微電影表達視角入微張力愈強
    對此,央視微電影頻道副總編輯、央視微電影美麗中國頻道總監胡適之表示,「紀錄片通過震撼人心的視角與色彩鮮明的影像,使中國的自然風物得以全景呈現,而高藝術水準下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微電影,精緻入微,也在為世界提供一個看到美麗中國的絕妙視角。視角入微,或許張力愈強。」
  • 網絡電影時代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
    在A.阿斯特呂克的《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機──自來水筆》一文,主張「電影創作家要象作家,用自己的筆寫作那樣,用自己的攝影機去寫作」。這樣,電影作者論誕生了,引發了20世紀50年代歐洲的著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在期間,電影作者論闡述道:「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應當是導演。影片應當明顯體現導演的個性,導演應當象作家一樣,通過他的所有作品表現他對生活的觀點。
  • 許紀霖 | 一代大家胡適之
    海外著名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學者張灝先生把1895年-1925年那段時間稱為中國歷史上的「轉型時代」。梁啓超和胡適正是這轉型時代學術和思想的領軍人物。 當我一本本瀏覽著《胡適文集》的時候,我發現用現在的標準,似乎很難為胡適的專業準確定位。 哲學家?當然。一
  • 致敬首部中文字幕在上,英文在下的科幻電影,致敬一個時代的到來
    應該說,看完這部電影,心裡最想說的,就是「感慨」二字!首先,有感於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中文字幕在上,英文字幕在下的硬派科幻電影!其中不少特效已經完全不輸好萊塢。其次,有感於首位獲得雨果獎的中國作家、中國科幻小說復興的領軍人物劉慈欣的想像力!原著為電影奠定堅實基礎!
  • 網絡電影時代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1)
    當今中國的網絡電影,一種可以由導演為中心,導演身兼製片人、出品人的新型電影在中國的網絡中,以高調的方式出現,在中國的電影產業出現怎麼一支生力軍。它的出現,讓我們想起了歐洲的作者電影。在A.阿斯特呂克的《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機──自來水筆》一文,主張「電影創作家要象作家,用自己的筆寫作那樣,用自己的攝影機去寫作」。這樣,電影作者論誕生了,引發了20世紀50年代歐洲的著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在期間,電影作者論闡述道:「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應當是導演。影片應當明顯體現導演的個性,導演應當象作家一樣,通過他的所有作品表現他對生活的觀點。
  • 被白宮高官吹捧的胡適之,到底是個什麼人?
    話說上回我扒皮胡適之的小節時,就有人給我提了個意見,說是要好好扒扒他的「大義「。說實話,之所以只扒胡適之的小節,不是說他的「大義」我沒找到相關資料,主要原因還是「做人留一線」,倘若真把果粉的臉打得高高腫起,也太不給人家面子了。
  • 唐德剛:憑良心,胡適之該算是個真正當之無愧的「君子」了
    「中國我是一定要去觀光的!」 史議-員肯定的說:「我到貴國觀光,我第一個要拜訪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適博士……大使先生,胡適博士現在在什麼地方呀?」大使聞言,笑顏大開。他回答史議員說,「胡適就站在你的對面啊!」 兩人乃相擁大笑!
  • 重慶籍詞作家胡適之 戰「疫」歌曲《我們春天回家》暖心首發
    近日,因時刻關注全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並感動於全國各地逆風而行抗擊疫情的英雄事跡,民盟中央宣傳委副主任、重慶籍著名詞作家胡適之攜手著名音樂人溫喆、著名歌手石頭用文藝作品音樂抗疫,助力全國人民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 季羨林和胡適之的日記有意思
    二、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的胡適之。胡適之先生也是一位近代非常著名的學者,由於學問很大,所以大家似乎覺得胡適之從小就應該是個認真學習的大學霸。是學霸估計沒錯,但是認真學習,那就扯不上邊了。胡適之的日子曝光以後,那在文化界,也是一股重磅炸彈。由此可見,學習好,天賦很重要。
  • 【文化】中國版《歌舞青春》:連南瑤胞上電影了!
    而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劇透的是清遠的「歌舞青春」故事。瑤族姑娘和美國小夥兒,長鼓舞和現代音樂的交融,他們歌舞青春,上演了一部《旺都之戀》。《旺都之戀》導演:中國第六代導演寧敬武主演:辜承 黃湄媚 類型:喜劇上映日期:11月26日連南盤王節·耍歌堂開幕式後公映這部電影雖然還未上映,但已勇奪「三個一」:不僅如此,這部電影還由曾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過四屆華表獎知名導演寧敬武
  • 我的朋友胡適之,當代學人眼中的民國最強朋友圈
    魯迅在1933年寫的《文攤秘訣十條》中說:「須多談胡適之之流,但上面應加我的朋友四字。」這段頗具黑色幽默的「秘訣」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胡適在民國朋友圈的「江湖地位」。無論政治立場還是學術派別有著怎樣的差異,至少他們都曾有一個「我的朋友胡適之」。
  • 鮑勃·福斯:電影中的歌舞世界
    今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賞舞》邀請到了舞蹈家黃豆豆,和我們一起來分享鮑勃·福斯歌舞電影的成就。在這部電影裡,他有機會跟當時比他知名度高很多的歌舞明星同臺演出,在表演上和經歷上都給予了他很多機會去了解歌舞片是怎麼拍攝完成的。 電影事業巔峰:《歌廳》
  • 原創音樂劇:以歌舞演好中國故事
    雖然本質上屬於大眾文化的音樂劇,在中國還比較小眾,在創作過程中仍存在太多市場之外的因素,但我們仍需要明確:創作出「好聽、好看、感人」的作品,在審美和情感上贏得觀眾的心,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此類音樂劇創作上的一個難點。  第二類是在民族特有的傳統歌舞敘事語言的基礎上,充分進行「音樂劇化」打造。
  • 千禧年後的好萊塢「歌舞復興」
    從這一天開始,電影正式進入有聲時代。 菲茨傑拉德把這個時代稱作「爵士時代」。 他說「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嘲諷的時代,一個放縱的時代」。 緊隨爵士時代而來的,是波及全球的大蕭條。 菲茨傑拉德關於黃金時代的夢,碎了一地。
  • 日本的歌舞伎,能抓住中國觀眾的心嗎?
    影像包括電影、電視劇的製作,演劇則側重於歌舞伎座的運營和演員的經紀事業。而作為松竹演劇業重頭的歌舞伎,近年來也越來越有「大眾化」的趨勢。松竹社長迫本淳一順應這一潮流,再開京都南座,收益也與以前相比節節攀升。
  • 大型情景歌舞《奮鬥者之歌》禮讚時代「奮鬥者」
    》、尾聲《奮鬥進行曲》,展現不同時期勞動者風採,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勞模工匠故事、中國工人故事和中國工會故事,大力謳歌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奮起篇》《奮鬥篇》《奮進篇》三幕從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一直到奮進新時代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以時空長廊的方式生動展現了不同時代先進勞動者的風採,禮讚了中國工人階級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貢獻。
  • 胡適之:對女人也可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嗎
    胡適的一生以學問著稱,而在青年時代則是一位浪漫的詩人,他是中國第一部新詩集的創造者。一般學者認為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有兩座豐碑,一座是魯迅,一座是胡適。早個幾十年,這兩座豐碑可能還要拷量一些政治的因素,而到了新世紀,大有人人都說胡適之的風氣了。「我的朋友胡適之」——這是以前文人墨客掛在嘴上的,而在有一段時間裡,憑這句話就可以把你關到牢裡去。
  • 雨中曲:最佳歌舞片之一
    《雨中曲》是由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斯坦利·多南、吉恩·凱利執導,吉恩·凱利、黛比·雷諾斯等主演的歌舞片。 該片講述了好萊塢演員唐與合唱隊女孩凱西之間的愛情故事。影片於1952年3月27日在美國上映。
  • 「妄人」曹聚仁與「朋友」胡適之
    在目今聚仁所取以為研究者中國儒家學說,願以十年之功專注於此。然見聞固陋,未審歐美各家哲學,何者至可引為治儒家之借鏡?擬乞先生示我周行者,一也。       研究端賴工具為之階進;故研究方法之取擇,乃入門第一步工夫。聚仁以為治中國古代學術,最宜專擇一二重要典籍,究其義理,詳其訓詁,考其典則,然後舍而之他,則困難不生,一切可迎刃而解。
  • 「網際網路+電影」下半場,融合共生時代到來
    作為網際網路電影時代的「利器」,大數據能夠幫助從業者清晰看到電影粉絲的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域構成,影片頂踩、評論及轉發情況,還能看到影片播放過程中的拖拽指數,獲知受眾喜歡和不喜歡的內容點。上海交通大學學者劉芹良認為,網際網路技術得天獨厚的優勢被應用於當今的電影營銷中,徹底改變了傳統電影單項、被動的營銷方式,豐富了電影營銷渠道,電影營銷呈現出以社交媒體為主的多元化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