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電影時代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1)

2021-01-09 中華網娛樂頻道

當今中國的網絡電影,一種可以由導演為中心,導演身兼製片人、出品人的新型電影在中國的網絡中,以高調的方式出現,在中國的電影產業出現怎麼一支生力軍。它的出現,讓我們想起了歐洲的作者電影。

作者電影的理論,起源於歐洲,爆發了「法國電影新浪潮」,又在20世紀70-80年代被帶入香港、臺灣,引發了「香港電影新浪潮」、「臺灣電影新浪潮」。在這些新的電影理論主張下,一批新興電影人利用當時的社會資源,創作出一大批劃時代意義的新型電影,為當代中國電影樹立了標杆,塑造了典型。

在A.阿斯特呂克的《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機──自來水筆》一文,主張「電影創作家要象作家,用自己的筆寫作那樣,用自己的攝影機去寫作」。這樣,電影作者論誕生了,引發了20世紀50年代歐洲的著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在期間,電影作者論闡述道:「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應當是導演。影片應當明顯體現導演的個性,導演應當象作家一樣,通過他的所有作品表現他對生活的觀點。一個導演的作品的價值是由他一貫表現出的思想和藝術特徵所決定的。」這是一種電影的創作主張,它正好與好萊塢電影形成一種宣明對比。它要求導演完全的被解放出來,不僅僅是電影生產線的一員,而應該從劇本開始,直到拍攝完畢進入後期製作時,導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和想法表達作品的思想,與好萊塢電影相反,不受控於製片人、投資人,而這樣的導演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需要向觀眾表達什麼,展現什麼。

在當代中國電影乃至全世界的電影產業中,導演獨立創意、獨立創作的思想,在當今電影界中已經廣泛使用。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電影的數位化、高畫質化已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尖端科技了,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現象已經出現。

在當今網絡新媒體時代,雖然電影的分級制度在中國還沒以法律形式出現,可是現象已經發生。傳統的院線電影,在影院上映周期完畢後,大多數又到視頻網站進行付費觀看,這又為院線電影提供了「第二次上映的機會」。「網際網路+」的概念已經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手機、平板電腦,成了新型的主流觀影工具,這些都促使著網絡電影的蓬勃發展。

特別是2014年到至今,在中國盛行的網絡電影,為電影工作者創造了低成本製作,低門檻發行的條件。不光是新生代的電影工作者,電影名流,還包括一大批電影愛好者,也加入其中,這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網絡電影製作周期短,回報高的特點,吸引眾多的各行業商家,跨行業投資網絡電影。同時,眾多的視頻網站的發行平臺為其起到支撐作用。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當今階段最好的局面,原創電影產量大增,這和歐洲早在三四十年前,拍電影就像寫小說那樣容易,只有大製作與小製作的區別罷了。

電影市場的開放和政策鼓勵,使得電影表達的中心思想更加的自由、隨意。網絡電影平臺審核的寬鬆形式,使得不少網絡電影作品在思想、意識上,走著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擦邊球」,亞血腥、亞暴力、亞色情、亞迷信的劇情內容,在網絡平臺鋪天蓋地呈現,這些內容,成了網絡平臺審片者的「基本標準」,也成了當今網絡電影生產所需的必要「亮點」。

作為中國一個新時期的電影來講,特別是可以被人們稱為「新媒體電影」的新生媒體介質來剖析,「新媒體電影」的思想性應當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倡導的精神形態。在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提到「提升國民文明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這對於當今的中國人來說,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直接影響了社會的發展,一個民族的氣質。

相關焦點

  • 網絡電影時代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
    作者電影的理論,起源於歐洲,爆發了「法國電影新浪潮」,又在20世紀70-80年代被帶入香港、臺灣,引發了「香港電影新浪潮」、「臺灣電影新浪潮」。在這些新的電影理論主張下,一批新興電影人利用當時的社會資源,創作出一大批劃時代意義的新型電影,為當代中國電影樹立了標杆,塑造了典型。
  • 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新浪潮
    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新浪潮任姍姍 下一部《流浪地球》在哪裡?自從電影《流浪地球》這一2019年中國影壇的現象之作「橫空出世」,科幻便成了國內影視界炙手可熱的題材。《流浪地球》的成功並非偶然,它從一個側面表明,科幻電影具備擔綱電影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的條件,也昭示了在當下扶持發展科幻電影的重要意義。宏觀來看,當前中國經濟總量穩居全球第二,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位居世界前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呼喚,讓國產科幻電影擁有宏大的敘事格局和廣闊的想像空間,也奠定了這類影片被創作被接受的文化心理。
  • 中國電影新浪潮何時再起航?
    徐克、許鞍華,嚴浩三位,就是「海歸」新浪潮影人的代表,他們的作品為當時的香港影壇帶來一派新氣象。多年來,三人亦一步一個腳印從學成歸港的新鮮人蛻變為華語影壇的中流砥柱。  許鞍華  今年年初許鞍華憑藉《明月幾時有》第六次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這位71歲的華語女導演,自執導電影處女作《瘋劫》至今,已經堅持創作了40年。
  • 文化脈動:中國電影湧動「新浪潮」
    這種習以為常的背後,是它們以獨特的現實視角、人文情懷、歷史訴求和較高水準的工業規格與商業效應製造的一股中國電影的新風潮。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集體宣告了中國電影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在內容上,這批青年導演創作的中等成本影片大多以現實生活題材為主,火熱的生活、鮮活的話語,以及來自網絡文學、網絡熱帖甚至網路遊戲的素材都直接進入電影,有效提升了影片「接地氣」的水準,使其甫一上映就成為社會話題,釋放出巨大的票房號召力。「這些現實題材影片帶給他們的情感共鳴是進口大片無法替代的。」胡正東說。
  • 新浪潮電影
    新浪潮電影 Nouvelle Vague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
  • 王琰丨從松竹新浪潮到ATG時代——日本電影新浪潮之肇始
    也許正是這種複合式的經營習慣,使ATG對於日本電影的貢獻常被看作一種偶然。但如果從當中活躍的一批導演入手研究,重新審視當時活躍在ATG體系中的導演創作歷程,我們會發現,ATG為日本電影從大製片廠落寞走向獨立製片經營模式帶來變革引領、實質擎助。而這一切的肇始要從「松竹新浪潮」講起。  準確地說,像法國新浪潮那樣的日本電影新浪潮並不存在。
  • 【網絡電影】2.0時代到來,【江湖話事人】【超豪華】陣容制定網絡電影【新標準】!
    網絡電影2.0時代到來「再戰江湖」自然要和20年前的香港古惑仔電影不一樣,這次《江湖話事人》要顛覆傳統的網絡大電影,迎接網絡電影2.0的到來:新標準,新傳播。這部「新時代電影」有老、中、青三代男演員,教你在如何做一個「不娘炮」的「硬漢男神」。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俄羅斯電影大師展」、「孫瑜導演作品回顧展」、「西班牙電影大師展」、「義大利電影大師展」一樣,上海藝術電影聯盟2021年1月主辦的「法國電影大師展」也推出網絡雲導賞,通過以下這篇由熱心觀眾木譯原創的文章,引導大家進入本次「法國電影大師展」的幾部名作,大家可以在看完影片之後再來閱讀此文,銀幕上的影像和銀幕下的文字互相印證,會有更多收穫與啟發。
  • 【電影筆記】法國 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從2020年7月開始,一致持續到12月左岸派結束。浩浩蕩蕩大半年。我們一起回憶一下那些讓我們喜愛的新浪潮創作者們。什麼是新浪潮?法國新浪潮電影(1959—1964)同樣被手機Vlog衝刺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能拿著手機拍出一些東西,通過自己的視點,表達一些觀念,60年後,那幫年輕人圍在一起,討論今天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或許是藝術片的價值。
  • 新浪潮崛起的時代,無可置疑是電影藝術的黃金歲月之一
    《法國新浪潮速寫》一文中曾寫道:「總覺得六十年代以後,電影就沒有年輕過」,新浪潮「將電影的青春少艾永恆地留了下來」。這種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浪漫想像,所有喜愛新浪潮的影迷都能夠共鳴;杜魯福、高達、查布朗、伊力盧馬、華妲等新浪潮領軍人物的大名,似成了美好電影的代名詞。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1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
  • 新浪潮電影女神逝世,法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雖然在很多國人心目中,安娜·卡裡娜不是最著名的法國女演員,但只要是新浪潮電影愛好者,就肯定不會忽視她。她是新浪潮導演戈達爾的繆斯女神,曾大量出演其作品,也曾在其他新浪潮導演作品中出演。戈達爾和卡裡娜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不太了解的小夥伴要問,到底什麼是新浪潮電影呢?
  • 【水朝夕工作室】回味電影新浪潮
    鏡頭處理比《阿基爾,上帝的憤怒》要嚴謹,前1/2幾乎每一幀都讓人想到油畫。開頭是淡入,結尾是升華。耐住性子收穫到的是少有的觀影體驗,整體來看藝術性強,是真正的純粹的電影。《德州巴黎》(1984) 中國新浪潮《戀戀風塵》(1986)/一隻貓綿延的青山,空蕩蕩的鐵軌和穿行在山脈的列車,街頭巷尾穿行的人們,賦予影片一種生活化的詩意,一下子將人拽到30年前的臺灣。
  • 中國新浪潮電影的一部經典作品,用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人物
    我們知道,新浪潮電影的基本表述就是藝術向現實主義的邁進,也就是說,新浪潮主義就是現實主義的藝術化再現——一用犀利的鏡頭語言,表現人物在時代音景下的命運很明顯,學院派出身的賈樟柯,深受安東尼奧尼、戈達爾、特呂弗等新浪潮電影大師的影響,從《小山回家》《小武》《站臺》《任逍遙》,到《世界》《三峽好人
  • 十部電影認識英國新浪潮
    (夢想實現之難在之前的新浪潮電影中已經有所表現。)如上所述,故事是以一個有孕在身的未婚婦女為前提發展的。對於有關戀愛和性的話題,新浪潮運動是極其開放的,經常會圍繞開明的家庭建構故事(《陋室紅顏》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電影發展主流中,未婚母親、異族通婚和同性戀被看作新主題。這時的電影開始以一種自由的方式描繪社會。
  • 讓-米歇爾·傅東對話賈樟柯:新浪潮與電影自由
    我們要知道,「新浪潮」運動並不是一個特定的電影拍攝方式的運動,它實際上是一種自由的精神:它質疑傳統的拍攝模式,甚至可以說,在當時每一個「新浪潮」導演都發明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電影拍攝方式。賈樟柯:剛才聽了傅東先生介紹,我也想起我們中國的年輕導演,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也會需要去面對一個中國電影的傳統。
  • 電影《真愛實驗室》順利殺青 新浪潮影業揚帆起航
    7月11日,由福建新浪潮影業有限公司、驍帥(廈門)影業有限公司、異境(廈門)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廈門汐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響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科幻愛情喜劇電影《真愛實驗室》在廈門順利殺青。《真愛實驗室》的劇本經過新浪潮影業編劇團隊歷時兩年的打磨,最終呈現了一個經得起推敲的硬核故事,情感飽滿,主題深刻。
  • 永別新浪潮電影教母,她用骨子裡的浪漫和真摯成為永恆
    圖/視覺中國阿涅斯·瓦爾達被人尊稱為新浪潮教母,她的去世或許再一次提醒我們那個讓人感到激越的「新浪潮」電影時代徹底成為過去。儘管已經92歲高齡,瓦爾達的猝然離世還是讓人震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瓦爾達是一位一直堅持創作的作者,她的活力和旺盛的創作欲望總是讓人遺忘她的真實年齡。
  • About * Film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圖為:讓·呂克·戈達爾導演的電影《精疲力盡》新浪潮是時代必不可少的產物。它產生在二戰之後的法國,這時候的法國面臨著歷史性的審判,它最強力的政治勢力法西斯在二戰中垮臺,隨後,史達林的去世,使得法國的左右派都陷入了絕境。還有失敗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使得中間派開始感到失望。僵化的社會制度讓當時法國的青年人把政治視為「滑稽的把戲」。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2019年香港電影市場的票房總額為19億2319萬港元,比前一年下跌1.8%。全年新上映影片總共326部,其中港片46部而非港片高達280部(包括華語片28部)。票房前十依次為《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玩具總動員4》、《蜘蛛俠:英雄遠徵》、《驚奇隊長》、《小丑》、《阿拉丁》、《冰雪奇緣2》、《阿麗塔:戰鬥天使》、《獅子王》、《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全被好萊塢佔領,香港本土片無一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