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的網絡電影,一種可以由導演為中心,導演身兼製片人、出品人的新型電影在中國的網絡中,以高調的方式出現,在中國的電影產業出現怎麼一支生力軍。它的出現,讓我們想起了歐洲的作者電影。
作者電影的理論,起源於歐洲,爆發了「法國電影新浪潮」,又在20世紀70-80年代被帶入香港、臺灣,引發了「香港電影新浪潮」、「臺灣電影新浪潮」。在這些新的電影理論主張下,一批新興電影人利用當時的社會資源,創作出一大批劃時代意義的新型電影,為當代中國電影樹立了標杆,塑造了典型。
在A.阿斯特呂克的《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機──自來水筆》一文,主張「電影創作家要象作家,用自己的筆寫作那樣,用自己的攝影機去寫作」。這樣,電影作者論誕生了,引發了20世紀50年代歐洲的著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在期間,電影作者論闡述道:「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應當是導演。影片應當明顯體現導演的個性,導演應當象作家一樣,通過他的所有作品表現他對生活的觀點。一個導演的作品的價值是由他一貫表現出的思想和藝術特徵所決定的。」這是一種電影的創作主張,它正好與好萊塢電影形成一種宣明對比。它要求導演完全的被解放出來,不僅僅是電影生產線的一員,而應該從劇本開始,直到拍攝完畢進入後期製作時,導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和想法表達作品的思想,與好萊塢電影相反,不受控於製片人、投資人,而這樣的導演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需要向觀眾表達什麼,展現什麼。
在當代中國電影乃至全世界的電影產業中,導演獨立創意、獨立創作的思想,在當今電影界中已經廣泛使用。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電影的數位化、高畫質化已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尖端科技了,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現象已經出現。
在當今網絡新媒體時代,雖然電影的分級制度在中國還沒以法律形式出現,可是現象已經發生。傳統的院線電影,在影院上映周期完畢後,大多數又到視頻網站進行付費觀看,這又為院線電影提供了「第二次上映的機會」。「網際網路+」的概念已經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手機、平板電腦,成了新型的主流觀影工具,這些都促使著網絡電影的蓬勃發展。
特別是2014年到至今,在中國盛行的網絡電影,為電影工作者創造了低成本製作,低門檻發行的條件。不光是新生代的電影工作者,電影名流,還包括一大批電影愛好者,也加入其中,這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網絡電影製作周期短,回報高的特點,吸引眾多的各行業商家,跨行業投資網絡電影。同時,眾多的視頻網站的發行平臺為其起到支撐作用。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當今階段最好的局面,原創電影產量大增,這和歐洲早在三四十年前,拍電影就像寫小說那樣容易,只有大製作與小製作的區別罷了。
電影市場的開放和政策鼓勵,使得電影表達的中心思想更加的自由、隨意。網絡電影平臺審核的寬鬆形式,使得不少網絡電影作品在思想、意識上,走著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擦邊球」,亞血腥、亞暴力、亞色情、亞迷信的劇情內容,在網絡平臺鋪天蓋地呈現,這些內容,成了網絡平臺審片者的「基本標準」,也成了當今網絡電影生產所需的必要「亮點」。
作為中國一個新時期的電影來講,特別是可以被人們稱為「新媒體電影」的新生媒體介質來剖析,「新媒體電影」的思想性應當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倡導的精神形態。在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提到「提升國民文明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這對於當今的中國人來說,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直接影響了社會的發展,一個民族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