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2020-12-24 靳微

香港電影新浪潮

什麼是香港電影新浪潮?

指香港電影的一次變革運動,約在1978年至1983年之間。香港發展至七十年代末,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本土文化認同形成,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轉口貿易港口城市,文化上長於吸收新的藝術元素,並開革新之風。

社會漸趨富裕,民眾對娛樂事業(當時電影為香港人重要的消閒娛樂方法)的需求大量增加,新的電影製片機構和模式紛紛湧現,新一代電影人也漸漸長成,得以從較新、較符合社會現實的角度去拍攝電影。

1

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法國新浪潮很快對全世界產生影響,從德國到波蘭,從捷克斯洛伐克到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了新電影運動。

後來,這批年輕入不滿足於文字想像,親自動手拍攝電影。這些新浪潮的旗手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

中國的新電影運動則發生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有新浪潮、臺灣有新電影、大陸有第五代。

雖然香港電影新浪潮沒有宣言和綱領,也沒有共同組織,正如許鞍華所說:新浪潮導演並沒有一致的意識形態。但上這批戰後出生的電影人,不約而同表現出同樣的創作宗旨。面對都市文化的勃興,吸收現代藝術成果,表達本土傳統與外來文化衝擊下的感受,呈現現代香港浮華表面下的真相,強調個人特色。

1978年,嚴浩導演了《咖喱啡》,被視作新浪潮的第一槍。

徐克的未來主義武俠片《蝶變》

許鞍華的懸疑推理片《瘋劫》

章國明的警匪片《點指兵兵》

這三部電影的出現,標誌著香港新浪潮的正式誕生。隨後嚴浩、劉成漢、方育平、

蔡繼光、譚家明、黃志強、單慧珠、唐基明、張堅庭、黎大煒、于仁泰等崛起,拍攝了

在香港屆形成強烈的衝擊,短短幾年內就有幾十位新銳導演拍出電影,在拍攝手法和創作觀念上,做了全方位的探索和突破。

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香港電影雜誌《大特寫》發表題為《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的評論文章,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形容香港電影的新氣象。

大特寫雜誌的後身上電影雙周刊。這份雜誌上參與了這次新浪潮的重要雜誌。總編輯羅維明曾經這樣評價新浪潮年輕導演:相信他們都是一群知識分 子,在表現個人的同時亦促進了藝術,在局限的情況下拍攝商業電影時,仍能拿出其道德意識、責任感以及與現階段港片工作者不同的潛能,給我們品味高尚的作品。

2

新浪潮導演在強調突出個性的同時,並未改變香港電影的商業性特質。比如,香港新浪潮電影大都從類型電影入手,然後進行個性化改造。

比如《蜾變》中,徐克講科幻電影與武俠電影結合起來,用斑駁的影像和詭譎的氛圍開啟了新派武夥的先河,刷新了當時觀眾對武俠片的認識。

在《瘋劫》將真實的兇殺案,懸疑推理故事,努力營造神秘懸疑的氣氛,以及強烈的敏感性,態度來反映中產階級的道德觀念,探討人性悲劇。

在《點指兵兵》中,張國明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加入了大量的追逃,搶劫等刺激場面,還加入大量警察內部的生活與對話,來增強電影的現實感。

新浪潮影片強調個性,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而又偏重於「滿足觀眾」,以便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

新浪潮電影人在藝術上的探索使香港原小純商業性的電影更為豐滿。

例如許鞍華的社會關注,徐克的險怪多變,方育平的溫情洋溢,都在後來的香港電影中得到借鑑和發揮。新浪潮的電影語言突破了傳統電影語言的範式,顛覆性運用全新的電影語言,表現出視覺造型的張揚個性。

影片的一切視聽元素、 影像造型直接傳達了影片內涵,影片的敘事、結構、節奏等方面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風格化特徵。由此造成既真實,又鮮明、大膽、飽滿、具有衝擊力的效果,有時甚至不避兮張和過火。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電影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並流露出強烈的本地色彩,這跟導演們在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有很大關係。新浪潮興起之前,本地電影並未能從本土觀點看本土問題,由於電影的創作仍掌握在本來的電影作者手上, 導致嚴 重地與生活脫節。

香港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並流露出強烈的本地色彩,這跟導演們在香港成長,又受西方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新浪潮興起之前,香港本地的電影問題往往由於電影的創作,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全華在大學時,比較文學和英國文學,幫助他更好的把握歷史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從英國學電影歸來,在經過電視實踐,有豐富的閱歷,對這種嚴肅的社會題材駕輕就熟,所以電影看起來有條不紊,層次分明,而且負載著香港社會歷史責任感,本土情感最直接的表現於,從香港電影新浪潮以來,香港電影形成了,離開場景,進行實景拍攝的習慣,使香港電影在空間上充滿了地域特色,比如中環,灣仔,銅鑼灣,尖沙咀,跑馬地大澳,這些地方都成為港片的地標,還有一些人口密度很大的地方,運用了全新的電影語言,表現出視覺造型,影片的一切視聽元素,影像造型,直接傳達了影片的內涵,影片在敘事結構,節奏等方面,都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由此造成既真實,又鮮明,具有衝擊力的效果,有時甚至不必誇張和過火。50年代移民潮後,在本地出生的新生代,這時候就成為承接上一代令人權力交接的新電影人,,這些地方都成為港片的地標,還有一些人口密度很大的地方比如說,女人街,廟街另外,有大量非法移民存在的外教,旺角似乎永遠彌散著底線,叛逆氣息在這裡拍成了《旺角卡門》,《廟街皇后》,《榴槤飄飄》《香港有個好萊塢》,《新不了情》等都加深了旺角這個形象。

1987年拍攝的《龍虎風雲》,熟悉香港的人可以這樣閱讀,主角周潤發,油麻地上海街一帶,發現了警方跟蹤,於是鏡頭一轉,彌敦道躍入大道中間的鐵欄,走過對街,剛好是接近左邊廣場一帶他便當機立斷的向尖沙咀方向狂奔,跑過恆豐中心,途經山林道一帶,氣喘如牛,便躍上中型貨車,車子支持到美麗華酒店前,轉入金八力方向,最後還跑進了尖沙咀的地鐵站,在割裂的時空,大量的特寫等技巧是成為一個精力充沛,又熱鬧非凡的動感之都,似乎經典港片迷戀於對香港空間的塑造,香港電影的銀幕空間和城市空間密不可分,影像與現實空間的關係使整個城市充滿了大量的影像,城市是影像化的空間,同時,影像構成了城市的能力,影響甚至賦予,城市空間有特殊意義,這是一些影評人對香港電影的評價,而且經過香港電影,總是與整個城市情趣通,即便是虛構的題材,這也是香港電影在80到90年代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過香港電影新浪潮影響後,香港電影在情感總是與整個城市情緒同步,即便是虛構的題材。洪金寶、成龍等片場出身的同代香港電影人,雖然沒有出國留學的經歷,也沒有經過學院訓練,但同樣,也為香港電影這一時期的變革,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3

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到80年代中期,新浪潮中大部分新銳導演,商業電影,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曇花一現,是有它的時代原因的,法國新浪潮伴隨著反戰學生運動的出現,日本的新浪潮,由於美日安保條約引起國內的不滿,激發了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創作,臺灣正值解嚴的關鍵時期,香港與本地的社會運動失之交臂,70年代末,香港整個社會走向穩定,加上香港這座城市的商業理念根深蒂固,所以,缺乏繼續生長的社會文化土壤。

短暫的幾年時間內,香港電影在數量和成就上,與法國新浪潮是相形見絀的,此外,不少電影過於劍走偏鋒,題材晦澀人物乖戾,造成觀眾接受困難,也是新浪潮迅速退潮的原因。

比如《碟變》和《瘋劫》,都有一種宿命般的陰霾,都是關於尋覓真相,而且都充滿了陰鬱的悲劇性,這樣的題材,這樣的主題不是普通觀眾可以接受的。新浪潮普遍在藝術性,社會性以及主題開拓上,都有比過往更大膽,更突出的表現,然而,雖然在藝術品格和社會性主題的追求上,新銳獨特,但在內容上,往往沒有達到深刻的水平,儘管新浪潮導演,不少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強烈的獨創精神豐富技巧。卻也只是在香港現有的電影機制內,進行小規模的調整和改良,這種改良和調整,只是豐富了香港的電影機制,卻沒有從根本上改革現有的電影體制,而只是巧妙的把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起來,所以,新浪潮電影在香港影壇,崛起沒有幾年,不少新銳導演就很快的轉到了拍攝主流電影的行列中,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高度商業化的環境,電影始終以大眾娛樂為目標,每當想把題材和形式推進的時候,

便往往顯得情理不足,深度欠缺。

許鞍華,徐克,張國明,譚家明,方玉平也好,吳宇森這些電影人,都在劇作上出現了這種情況,因此,香港電影新浪潮最大的貢獻,並不在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在於,他為香港電影培養了大批人才,激勵了有想法的年輕人進入電影工業,更新了香港電影工業的血液,另一方面,他開創了香港電影的新思路,使電影影像更為華麗和充滿動感,扭轉了人們對港片的印象,原來香港本土的創作也可以這麼優秀,同時,也吸引了不少資金進入到電影圈,為香港電影此後,20多年的繁榮多元奠定了基礎,隨著新浪潮這批先驅而出現的關景鵬,張之亮,王家衛等屬於「第二新浪潮」的電影人,他們就較為實際,能夠著重藝術創新和商業考慮進行覺新浪潮溫和的電影改良和嘗試。

我們以譚家明和王家衛為例,看其中的繼承關係,譚家明在新浪潮期間拍出了《烈火青春》,以及王家衛參與編劇的《最後的勝利》,譚家明的電影,有著龐大複雜的劇作結構,利用青春片,黑幫片等類型電影模式,衍生出類型電影敘事模式外的情感模式,比如《最後勝利》,譚家明以細膩的情節,加上黑幫片的類型模式,寫出了江湖兒女的情仇恩怨,利用流行電影的類型,拍出了一部反諷英雄級黑幫電影潮流的作品,是一種以俗攻俗的手法,這種去考慮市場,有另闢蹊徑的劇作策略,也是後來王家衛所繼承的地方,例如,王家衛的旺角卡門與黑幫片,春光乍洩女同性戀題材電影,都是師承了譚家明的這些做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處於一種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既有成龍輕鬆搞笑的動作片,李修賢的警匪片,王晶的商業片,吳宇森的江湖英雄片,也有許鞍華,張婉婷和關錦鵬的文藝片,港片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氣息,和明星魅力,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在藝術上也出現了,像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張婉婷的《人在紐約》,以及關錦鵬的《胭脂扣》,《阮玲玉》等非常出色的影片,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在80年代達到一個鼎盛時期,和1970年代末開始的香港電影新浪潮是分不開的,儘管香港電影新浪潮,從1979年崛起,到1982年,就已成強弩之末,但仍有一些有追求的電影人,一直拍攝藝術品位較高的文藝片,藝術性和觀賞性,思想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道路上,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贏得了海內外同行的好評,比如嚴浩的《滾滾紅塵》,關錦鵬的《人在紐約》,《阮玲玉》,許鞍華的《客途秋恨》,羅啟銳的《七小福》,劉國昌的《廟街皇后》,王家衛的《旺角卡門》,《阿飛正傳》的藝術性較強的影片,儘管數量不多,票房價值也未必高,卻代表了香港電影創作的最高水平,這些影片,給充滿商業氣息的香港影壇,帶來了一股清新脫俗的新風。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創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新浪潮電影』源自法國1958年末的電影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此被稱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 曾經風光無限的香港電影——香港新浪潮
    [1]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本地電視臺發展;在電視臺磨鍊後,離開電視臺發展各自的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誌《大特寫》(《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香港人的身份確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粵語文化的盛行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創作因素。
  • 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一部40年前的經典香港犯罪片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法國電影新浪潮席捲世界,香港也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而最具代表性的導演當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其中徐克的「混亂三部曲」《蝶變》《地獄無門》和《第一類型危險》,章國明的《邊緣人》更被認為是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而今天無二君講的這部影片也是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名為《山狗》。
  • 80年代初珍貴的香港電影新浪潮導演訪問
    80年代的香港戲院賀歲檔人頭湧湧,看電影已成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最潮流的娛樂方式之一。在那個還是以傳統媒體(報紙、雜誌)主導的年代,電影信息、票房榜不僅出現在專業的電影雜誌,而且出現在每天的各大報紙上。
  • 香港電影的下一個「新浪潮」:青年導演守望本土
    一個背景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實施已經超過10個年頭。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回憶,2003年「非典」爆發,香港很多影院零票房,香港電影界向當時的行政長官董建華建議,看能不能打開內地市場,一定程度上助推了CEPA的實施。於是,便有了香港影人中堅力量北上合拍的熱潮。  「如今香港本土電影的興起,其實正是對合拍熱潮的一種回應。」
  • 80年代不只有香港電影——臺灣電影新浪潮
    要探討巔峰期的臺灣電影和香港電影,首先我們要找到各自的巔峰期進行對比,直觀來說二者並沒有特別重疊的巔峰期。在邵氏時期,很多香港的電影人都有去臺灣發展,比如李翰祥,張徹都曾在各種原因下遠赴臺灣發展。當時的臺灣電影正走在政宣片時期,比如當時拍攝的《望春風》、《英烈千秋》等電影,都是走的該類路線。
  • 每日一篇|香港電影新浪潮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電影界湧現一批新銳導演,有許鞍華、徐克、嚴浩、譚家明、方言平等。他們當時的年齡平均不過三十歲,都先在電視臺實戰磨鍊兩三年後,繼而不約而同地投身電影工業。短短數年間,這批新導演及其作品,以銳不可當的氣勢,在電影圈掀起一股巨浪,為正處於低潮的香港電影業注射了強心劑,開拓了前所未見的新局面。當時的媒體稱之為「新浪潮」。
  • 談談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的「四頭」:噱頭、拳頭、枕頭、鬼頭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先貼一段維基百科「香港電影新浪潮」詞條的片段,來讓大家了解一下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從國外電影學院畢業回港並從事電視編導工作的年輕導演,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的獨特創意和社會觸覺,拍攝出了一批完全不同於傳統香港電影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新潮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採而短暫的變奏。這批影片的賣座雖然不是特別高,卻為港片在編導手法和攝製技術上呈現出異於傳統香港片的新風貌。
  • 許鞍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旗手,不曾為人妻母、把自己嫁給了電影
    香港女性電影導演許鞍華,先後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3次提名,並6次獲得該獎項,可以說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也是在香港電影圈裡唯一一個可以和男性導演抗衡的導演。在商業片與文藝片夾縫中生存的她,也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與獨立意識。遺憾不能為人妻母,將生命獻給電影。
  • 中國電影新浪潮何時再起航?
    1980年代初,華語電影界風起雲湧,大陸、香港和臺灣先後出現一批新人導演,他們帶著自己的處女作,在海內外影展激起波瀾,令世界影壇耳目一新。
  • 王家衛的「恩師」,香港電影新浪潮旗手——譚家明
    在拍片節奏短平快的香港影壇,「十年磨一劍」已是罕見,潛心磨礪十七年更是難上加難,但譚家明卻做到了。攝影師出身的他在編劇、導演、剪輯、美術和音樂方面頗有造詣,當今縱橫香港影壇的奇才中有不少人在當年都得到過他的提攜和指點,大名鼎鼎的王家衛便是其中之一。
  • 新浪潮電影
    新浪潮電影 Nouvelle Vague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
  • 萬瑪才旦與藏地電影新浪潮
    毋庸置疑,小眾自然是藏地電影揮之不去的屬性之一,然而,以萬瑪才旦為首,松太加、拉華加、久美成列等藏族導演也在矢志不移地用一部部作品讓更多觀眾得以通過大銀幕了解、感受真實的藏地文化,正是他們不懈的努力讓藏地電影新浪潮緩慢崛起。何為新浪潮?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矩陣之子、CC與去年的「匈牙利電影大師展」、「俄羅斯電影大師展」、「孫瑜導演作品回顧展」、「西班牙電影大師展」、「義大利電影大師展」一樣,上海藝術電影聯盟2021年1月主辦的「法國電影大師展」也推出網絡雲導賞,通過以下這篇由熱心觀眾木譯原創的文章,引導大家進入本次「法國電影大師展」的幾部名作,大家可以在看完影片之後再來閱讀此文,銀幕上的影像和銀幕下的文字互相印證,會有更多收穫與啟發。
  • 【電影筆記】法國 新浪潮
    6個月,7位導演,48部代表作,58篇電影筆記。PS:8部沒看代補。
  • 網絡電影時代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1)
    作者電影的理論,起源於歐洲,爆發了「法國電影新浪潮」,又在20世紀70-80年代被帶入香港、臺灣,引發了「香港電影新浪潮」、「臺灣電影新浪潮」。在這些新的電影理論主張下,一批新興電影人利用當時的社會資源,創作出一大批劃時代意義的新型電影,為當代中國電影樹立了標杆,塑造了典型。
  • 香港電影資料館推選「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
    新華網香港9月19日電(記者趙博)香港電影資料館為慶祝成立10周年,邀請此間資深影評人、學者,推選出100部1916年至1999年間出品的香港電影佳作,並於1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名單。    記者在名單上看到,這100部影片包括了58位導演不同時期的作品。
  • 解讀作為日本電影新浪潮旗手的大島渚
    「新浪潮」(The New Wave)是電影史經常出現的字眼,法國、英國、德國、捷克、波蘭、日本以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香港也有「新浪潮」電影出現過。
  • 大島渚 日本新浪潮電影先鋒 速看秒刪
    當時「新浪潮運動」正在法國風起雲湧,文中採用了這一時髦詞彙,將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三人視為「日本新浪潮」的「三傑」。「日本新浪潮」也因富有時代意義而被各大報章轉載。大島渚、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鈴木清順、今村昌平、增村保造構成了日本新浪潮的主力陣容,因為這些年輕導演大多來自日本的同一家電影公司——松竹電影公司,於是「日本新浪潮」也被稱為「松竹新浪潮」。
  • 網絡電影時代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
    作者電影的理論,起源於歐洲,爆發了「法國電影新浪潮」,又在20世紀70-80年代被帶入香港、臺灣,引發了「香港電影新浪潮」、「臺灣電影新浪潮」。在這些新的電影理論主張下,一批新興電影人利用當時的社會資源,創作出一大批劃時代意義的新型電影,為當代中國電影樹立了標杆,塑造了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