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新浪潮
什麼是香港電影新浪潮?
指香港電影的一次變革運動,約在1978年至1983年之間。香港發展至七十年代末,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本土文化認同形成,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轉口貿易港口城市,文化上長於吸收新的藝術元素,並開革新之風。
社會漸趨富裕,民眾對娛樂事業(當時電影為香港人重要的消閒娛樂方法)的需求大量增加,新的電影製片機構和模式紛紛湧現,新一代電影人也漸漸長成,得以從較新、較符合社會現實的角度去拍攝電影。
1
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法國新浪潮很快對全世界產生影響,從德國到波蘭,從捷克斯洛伐克到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了新電影運動。
後來,這批年輕入不滿足於文字想像,親自動手拍攝電影。這些新浪潮的旗手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
中國的新電影運動則發生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有新浪潮、臺灣有新電影、大陸有第五代。
雖然香港電影新浪潮沒有宣言和綱領,也沒有共同組織,正如許鞍華所說:新浪潮導演並沒有一致的意識形態。但上這批戰後出生的電影人,不約而同表現出同樣的創作宗旨。面對都市文化的勃興,吸收現代藝術成果,表達本土傳統與外來文化衝擊下的感受,呈現現代香港浮華表面下的真相,強調個人特色。
1978年,嚴浩導演了《咖喱啡》,被視作新浪潮的第一槍。
徐克的未來主義武俠片《蝶變》
許鞍華的懸疑推理片《瘋劫》
章國明的警匪片《點指兵兵》
這三部電影的出現,標誌著香港新浪潮的正式誕生。隨後嚴浩、劉成漢、方育平、
蔡繼光、譚家明、黃志強、單慧珠、唐基明、張堅庭、黎大煒、于仁泰等崛起,拍攝了
在香港屆形成強烈的衝擊,短短幾年內就有幾十位新銳導演拍出電影,在拍攝手法和創作觀念上,做了全方位的探索和突破。
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香港電影雜誌《大特寫》發表題為《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的評論文章,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形容香港電影的新氣象。
大特寫雜誌的後身上電影雙周刊。這份雜誌上參與了這次新浪潮的重要雜誌。總編輯羅維明曾經這樣評價新浪潮年輕導演:相信他們都是一群知識分 子,在表現個人的同時亦促進了藝術,在局限的情況下拍攝商業電影時,仍能拿出其道德意識、責任感以及與現階段港片工作者不同的潛能,給我們品味高尚的作品。
2
新浪潮導演在強調突出個性的同時,並未改變香港電影的商業性特質。比如,香港新浪潮電影大都從類型電影入手,然後進行個性化改造。
比如《蜾變》中,徐克講科幻電影與武俠電影結合起來,用斑駁的影像和詭譎的氛圍開啟了新派武夥的先河,刷新了當時觀眾對武俠片的認識。
在《瘋劫》將真實的兇殺案,懸疑推理故事,努力營造神秘懸疑的氣氛,以及強烈的敏感性,態度來反映中產階級的道德觀念,探討人性悲劇。
在《點指兵兵》中,張國明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加入了大量的追逃,搶劫等刺激場面,還加入大量警察內部的生活與對話,來增強電影的現實感。
新浪潮影片強調個性,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而又偏重於「滿足觀眾」,以便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
新浪潮電影人在藝術上的探索使香港原小純商業性的電影更為豐滿。
例如許鞍華的社會關注,徐克的險怪多變,方育平的溫情洋溢,都在後來的香港電影中得到借鑑和發揮。新浪潮的電影語言突破了傳統電影語言的範式,顛覆性運用全新的電影語言,表現出視覺造型的張揚個性。
影片的一切視聽元素、 影像造型直接傳達了影片內涵,影片的敘事、結構、節奏等方面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風格化特徵。由此造成既真實,又鮮明、大膽、飽滿、具有衝擊力的效果,有時甚至不避兮張和過火。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電影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並流露出強烈的本地色彩,這跟導演們在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有很大關係。新浪潮興起之前,本地電影並未能從本土觀點看本土問題,由於電影的創作仍掌握在本來的電影作者手上, 導致嚴 重地與生活脫節。
香港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並流露出強烈的本地色彩,這跟導演們在香港成長,又受西方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新浪潮興起之前,香港本地的電影問題往往由於電影的創作,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全華在大學時,比較文學和英國文學,幫助他更好的把握歷史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從英國學電影歸來,在經過電視實踐,有豐富的閱歷,對這種嚴肅的社會題材駕輕就熟,所以電影看起來有條不紊,層次分明,而且負載著香港社會歷史責任感,本土情感最直接的表現於,從香港電影新浪潮以來,香港電影形成了,離開場景,進行實景拍攝的習慣,使香港電影在空間上充滿了地域特色,比如中環,灣仔,銅鑼灣,尖沙咀,跑馬地大澳,這些地方都成為港片的地標,還有一些人口密度很大的地方,運用了全新的電影語言,表現出視覺造型,影片的一切視聽元素,影像造型,直接傳達了影片的內涵,影片在敘事結構,節奏等方面,都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由此造成既真實,又鮮明,具有衝擊力的效果,有時甚至不必誇張和過火。50年代移民潮後,在本地出生的新生代,這時候就成為承接上一代令人權力交接的新電影人,,這些地方都成為港片的地標,還有一些人口密度很大的地方比如說,女人街,廟街另外,有大量非法移民存在的外教,旺角似乎永遠彌散著底線,叛逆氣息在這裡拍成了《旺角卡門》,《廟街皇后》,《榴槤飄飄》《香港有個好萊塢》,《新不了情》等都加深了旺角這個形象。
1987年拍攝的《龍虎風雲》,熟悉香港的人可以這樣閱讀,主角周潤發,油麻地上海街一帶,發現了警方跟蹤,於是鏡頭一轉,彌敦道躍入大道中間的鐵欄,走過對街,剛好是接近左邊廣場一帶他便當機立斷的向尖沙咀方向狂奔,跑過恆豐中心,途經山林道一帶,氣喘如牛,便躍上中型貨車,車子支持到美麗華酒店前,轉入金八力方向,最後還跑進了尖沙咀的地鐵站,在割裂的時空,大量的特寫等技巧是成為一個精力充沛,又熱鬧非凡的動感之都,似乎經典港片迷戀於對香港空間的塑造,香港電影的銀幕空間和城市空間密不可分,影像與現實空間的關係使整個城市充滿了大量的影像,城市是影像化的空間,同時,影像構成了城市的能力,影響甚至賦予,城市空間有特殊意義,這是一些影評人對香港電影的評價,而且經過香港電影,總是與整個城市情趣通,即便是虛構的題材,這也是香港電影在80到90年代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過香港電影新浪潮影響後,香港電影在情感總是與整個城市情緒同步,即便是虛構的題材。洪金寶、成龍等片場出身的同代香港電影人,雖然沒有出國留學的經歷,也沒有經過學院訓練,但同樣,也為香港電影這一時期的變革,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3
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到80年代中期,新浪潮中大部分新銳導演,商業電影,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曇花一現,是有它的時代原因的,法國新浪潮伴隨著反戰學生運動的出現,日本的新浪潮,由於美日安保條約引起國內的不滿,激發了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創作,臺灣正值解嚴的關鍵時期,香港與本地的社會運動失之交臂,70年代末,香港整個社會走向穩定,加上香港這座城市的商業理念根深蒂固,所以,缺乏繼續生長的社會文化土壤。
短暫的幾年時間內,香港電影在數量和成就上,與法國新浪潮是相形見絀的,此外,不少電影過於劍走偏鋒,題材晦澀人物乖戾,造成觀眾接受困難,也是新浪潮迅速退潮的原因。
比如《碟變》和《瘋劫》,都有一種宿命般的陰霾,都是關於尋覓真相,而且都充滿了陰鬱的悲劇性,這樣的題材,這樣的主題不是普通觀眾可以接受的。新浪潮普遍在藝術性,社會性以及主題開拓上,都有比過往更大膽,更突出的表現,然而,雖然在藝術品格和社會性主題的追求上,新銳獨特,但在內容上,往往沒有達到深刻的水平,儘管新浪潮導演,不少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強烈的獨創精神豐富技巧。卻也只是在香港現有的電影機制內,進行小規模的調整和改良,這種改良和調整,只是豐富了香港的電影機制,卻沒有從根本上改革現有的電影體制,而只是巧妙的把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起來,所以,新浪潮電影在香港影壇,崛起沒有幾年,不少新銳導演就很快的轉到了拍攝主流電影的行列中,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高度商業化的環境,電影始終以大眾娛樂為目標,每當想把題材和形式推進的時候,
便往往顯得情理不足,深度欠缺。
許鞍華,徐克,張國明,譚家明,方玉平也好,吳宇森這些電影人,都在劇作上出現了這種情況,因此,香港電影新浪潮最大的貢獻,並不在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在於,他為香港電影培養了大批人才,激勵了有想法的年輕人進入電影工業,更新了香港電影工業的血液,另一方面,他開創了香港電影的新思路,使電影影像更為華麗和充滿動感,扭轉了人們對港片的印象,原來香港本土的創作也可以這麼優秀,同時,也吸引了不少資金進入到電影圈,為香港電影此後,20多年的繁榮多元奠定了基礎,隨著新浪潮這批先驅而出現的關景鵬,張之亮,王家衛等屬於「第二新浪潮」的電影人,他們就較為實際,能夠著重藝術創新和商業考慮進行覺新浪潮溫和的電影改良和嘗試。
我們以譚家明和王家衛為例,看其中的繼承關係,譚家明在新浪潮期間拍出了《烈火青春》,以及王家衛參與編劇的《最後的勝利》,譚家明的電影,有著龐大複雜的劇作結構,利用青春片,黑幫片等類型電影模式,衍生出類型電影敘事模式外的情感模式,比如《最後勝利》,譚家明以細膩的情節,加上黑幫片的類型模式,寫出了江湖兒女的情仇恩怨,利用流行電影的類型,拍出了一部反諷英雄級黑幫電影潮流的作品,是一種以俗攻俗的手法,這種去考慮市場,有另闢蹊徑的劇作策略,也是後來王家衛所繼承的地方,例如,王家衛的旺角卡門與黑幫片,春光乍洩女同性戀題材電影,都是師承了譚家明的這些做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處於一種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既有成龍輕鬆搞笑的動作片,李修賢的警匪片,王晶的商業片,吳宇森的江湖英雄片,也有許鞍華,張婉婷和關錦鵬的文藝片,港片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氣息,和明星魅力,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在藝術上也出現了,像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張婉婷的《人在紐約》,以及關錦鵬的《胭脂扣》,《阮玲玉》等非常出色的影片,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在80年代達到一個鼎盛時期,和1970年代末開始的香港電影新浪潮是分不開的,儘管香港電影新浪潮,從1979年崛起,到1982年,就已成強弩之末,但仍有一些有追求的電影人,一直拍攝藝術品位較高的文藝片,藝術性和觀賞性,思想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道路上,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贏得了海內外同行的好評,比如嚴浩的《滾滾紅塵》,關錦鵬的《人在紐約》,《阮玲玉》,許鞍華的《客途秋恨》,羅啟銳的《七小福》,劉國昌的《廟街皇后》,王家衛的《旺角卡門》,《阿飛正傳》的藝術性較強的影片,儘管數量不多,票房價值也未必高,卻代表了香港電影創作的最高水平,這些影片,給充滿商業氣息的香港影壇,帶來了一股清新脫俗的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