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片節奏短平快的香港影壇,「十年磨一劍」已是罕見,潛心磨礪十七年更是難上加難,但譚家明卻做到了。攝影師出身的他在編劇、導演、剪輯、美術和音樂方面頗有造詣,當今縱橫香港影壇的奇才中有不少人在當年都得到過他的提攜和指點,大名鼎鼎的王家衛便是其中之一。作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中堅力量,細膩浪漫的敘事風格與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就這樣神奇的交融在譚家明的身上,在華語電影史上留下獨樹一幟、令人難忘的光點。
譚家明出生在一個藝術氛圍極其濃厚的家庭,從外婆一輩起全家鍾愛西方電影,父親鍾愛古典音樂,母親喜歡彈鋼琴,希治閣之類的大師名作,自七八歲起就深植他的童年記憶,令他對電影這門綜合藝術有了最初的痴迷與遐想。中學就讀於注重人文精神的華仁書院,勤勉自學、和而不同的「華仁精神」給了譚家明最初的人文啟蒙與浪漫情懷。
在他的中學時期,掌管《中學生周報》的羅卡,如導師般啟迪著這個對電影異常痴迷的年輕人。那時,他也常常混跡在石琪、金炳興等一眾影評人中間旁聽練筆。而香港電影初代大師李翰祥的《倩女幽魂》(1960)及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7)則開啟了譚家明對於電影拍攝的新視野,那種屬於東方美學獨有的光影、音樂與影像的組合令他深感震撼。筆觸犀利肆意的文青下決心執起攝影機,拍攝剪輯出屬於自己的色彩世界。
譚家明無疑是幸運的,優越的家庭條件提供了他汲取藝術養分的土壤;也無疑是鋒利的,於影像中混雜了色彩、顛覆了角度、敲碎了整齊的鏡頭段落,浪漫而富有詩意的光影下浮動著憂鬱深刻的哲學迷思。就是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翩翩少年,乘著香港影視日漸繁榮的東風揚帆起航。正如他18歲那年,第一首詩作中所寫:我要以瘦削之軀,支撐整個宇宙的磅礴。
在正式投身電影之前,譚家明曾在無線電視臺拍了十年電視電影。1967年,畢業後的譚家明加入無線電視,最開始的崗職是場務,不久後便開始擔任影視作品《雙星報喜》、《七十三》的外景導演。憑藉認真努力的突出表現,得到時任無線電視節目部經理的甘國亮的賞識,因得學生時期的文學藝術積累及影評素養,獲得大量戲劇創作機會。
1973年開始,譚家明正式擔任導演,以膠片拍攝劇集,主要代表作品有《群星譜》、《奇趣錄》、《CID》、《北鬥星》、《七女性》等。值得一提的是,《群星譜》一舉斬獲紐約電視節第三名,譚家明作為新人導演代表香港電視界首次在國際比賽中獲獎。一戰成名的他,並沒有像外界猜測的那般藉機扶搖直上,而是選擇出國精修深造。任世間紛雜煩擾,清醒如譚家明,總是把人生的每一步踩得紮實、通透。
1975年,譚家明前往美國舊金山學習剪輯,這個決定在其電影生涯中顯得無比重要,也因此奠定了譚家明在香港影壇獨一無二的影像風格。入行前五年的王家衛,擔任譚家明的電影編劇,兩人默契度令人稱羨。在王家衛執導初期的電影作品中,能夠非常明顯看出師從譚家明的風格痕跡,用搖晃的鏡頭和光影變化書寫都市離恨與時代愁緒的美學啟蒙。
(圖片資料來源:
http://www.cntv.cn/program/sjdyzl_new/20070917/107016.shtml
https://ent.163.com/07/0319/17/39VD0HCA000328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