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的「恩師」,香港電影新浪潮旗手——譚家明

2021-02-20 寰亞文化

在拍片節奏短平快的香港影壇,「十年磨一劍」已是罕見,潛心磨礪十七年更是難上加難,但譚家明卻做到了。攝影師出身的他在編劇、導演、剪輯、美術和音樂方面頗有造詣,當今縱橫香港影壇的奇才中有不少人在當年都得到過他的提攜和指點,大名鼎鼎的王家衛便是其中之一。作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中堅力量,細膩浪漫的敘事風格與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就這樣神奇的交融在譚家明的身上,在華語電影史上留下獨樹一幟、令人難忘的光點。

譚家明出生在一個藝術氛圍極其濃厚的家庭,從外婆一輩起全家鍾愛西方電影,父親鍾愛古典音樂,母親喜歡彈鋼琴,希治閣之類的大師名作,自七八歲起就深植他的童年記憶,令他對電影這門綜合藝術有了最初的痴迷與遐想。中學就讀於注重人文精神的華仁書院,勤勉自學、和而不同的「華仁精神」給了譚家明最初的人文啟蒙與浪漫情懷。

  在他的中學時期,掌管《中學生周報》的羅卡,如導師般啟迪著這個對電影異常痴迷的年輕人。那時,他也常常混跡在石琪、金炳興等一眾影評人中間旁聽練筆。而香港電影初代大師李翰祥的《倩女幽魂》(1960)及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7)則開啟了譚家明對於電影拍攝的新視野,那種屬於東方美學獨有的光影、音樂與影像的組合令他深感震撼。筆觸犀利肆意的文青下決心執起攝影機,拍攝剪輯出屬於自己的色彩世界。

譚家明無疑是幸運的,優越的家庭條件提供了他汲取藝術養分的土壤;也無疑是鋒利的,於影像中混雜了色彩、顛覆了角度、敲碎了整齊的鏡頭段落,浪漫而富有詩意的光影下浮動著憂鬱深刻的哲學迷思。就是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翩翩少年,乘著香港影視日漸繁榮的東風揚帆起航。正如他18歲那年,第一首詩作中所寫:我要以瘦削之軀,支撐整個宇宙的磅礴。

在正式投身電影之前,譚家明曾在無線電視臺拍了十年電視電影。1967年,畢業後的譚家明加入無線電視,最開始的崗職是場務,不久後便開始擔任影視作品《雙星報喜》、《七十三》的外景導演。憑藉認真努力的突出表現,得到時任無線電視節目部經理的甘國亮的賞識,因得學生時期的文學藝術積累及影評素養,獲得大量戲劇創作機會。

1973年開始,譚家明正式擔任導演,以膠片拍攝劇集,主要代表作品有《群星譜》、《奇趣錄》、《CID》、《北鬥星》、《七女性》等。值得一提的是,《群星譜》一舉斬獲紐約電視節第三名,譚家明作為新人導演代表香港電視界首次在國際比賽中獲獎。一戰成名的他,並沒有像外界猜測的那般藉機扶搖直上,而是選擇出國精修深造。任世間紛雜煩擾,清醒如譚家明,總是把人生的每一步踩得紮實、通透。

1975年,譚家明前往美國舊金山學習剪輯,這個決定在其電影生涯中顯得無比重要,也因此奠定了譚家明在香港影壇獨一無二的影像風格。入行前五年的王家衛,擔任譚家明的電影編劇,兩人默契度令人稱羨。在王家衛執導初期的電影作品中,能夠非常明顯看出師從譚家明的風格痕跡,用搖晃的鏡頭和光影變化書寫都市離恨與時代愁緒的美學啟蒙。

(圖片資料來源:

http://www.cntv.cn/program/sjdyzl_new/20070917/107016.shtml

https://ent.163.com/07/0319/17/39VD0HCA0003282M.html)

相關焦點

  • 譚家明+王家衛+曾志偉+李麗珍+徐克
    「譚家明」這個名字,可能對於後期才來關注香港電影的影迷來說有點陌生。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很快對全世界產生影響,從德國到波蘭,從捷克斯洛伐克到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了新電影運動。後來,這批年輕入不滿足於文字想像,親自動手拍攝電影。這些新浪潮的旗手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
  • 十七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弄潮兒」譚家明
    作為新浪潮派的重要旗手,譚家明沉浸在挑戰傳統,標新立異的快感中。1980年,譚家明留學歸來執導的第一部作品《名劍》,被視為香港電影新浪潮崛起的標誌性作品之一。 《名劍》裡有一段非常出彩的用快速蒙太奇方式處理的決鬥場面,如今看來仍十分震撼。將個人風格發揮到極致的則是他在1982年拍攝的《烈火青春》,這部影片被公認為是香港青春片發展的至高點,也是譚家明本人最喜歡的作品。
  • 《旺角卡門》:從譚家明到王家衛的過渡
    譚家明與王家衛:情狀的蔓延與升華文/開寅《最後勝利》(1987)的開場和八十年代香港電影通俗娛樂的風格並不是那樣兼容。我們看到了幾個快速閃過的特寫畫面:一頂綠帽子、徐克怒目而視的臉、曾志偉茫然無措的眼神,以及李麗珍蒼白虛弱的面容。
  • 溫庭筠的詞與譚家明的電影
    很久前看《名劍》,印象一直很深刻。導演譚家明和徐克、許鞍華等一樣,都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旗手。《名劍》誕生於1980年,香港影壇那個躁動又活躍的年代。《名劍》也是譚家明的電影處女作,之前他一直在無線當電視導演。
  • 許鞍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旗手,不曾為人妻母、把自己嫁給了電影
    一提到港片導演,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王家衛、周星馳,卻少想到一位也能被稱為港片的代表人物的女性導演。香港女性電影導演許鞍華,先後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3次提名,並6次獲得該獎項,可以說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也是在香港電影圈裡唯一一個可以和男性導演抗衡的導演。在商業片與文藝片夾縫中生存的她,也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與獨立意識。遺憾不能為人妻母,將生命獻給電影。
  • 【經典港產片回顧】《最後勝利》:譚家明和王家衛初次聯手炮製出一部浪漫化的黑幫喜劇
    事實上,譚家明本身也是導演,他早在80年代初期與徐克、許鞍華等人同期出道,掀起香港新浪潮運動。相信他是新浪潮導演裡最具實驗精神的一位,其電影高度風格化,以影像凌厲見稱,古裝武俠片《名劍》和愛情驚悚題材的《愛殺》莫不如是。相比起徐克和許鞍華,譚家明的作品沒能引起太大關注,也沒能在票房上創造驚喜。
  • 曾經風光無限的香港電影——香港新浪潮
    ,當中包括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和方育平以及牟敦芾、餘允抗等等。[1]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本地電視臺發展;在電視臺磨鍊後,離開電視臺發展各自的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誌《大特寫》(《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香港人的身份確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粵語文化的盛行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創作因素。
  • 解讀作為日本電影新浪潮旗手的大島渚
    「新浪潮」(The New Wave)是電影史經常出現的字眼,法國、英國、德國、捷克、波蘭、日本以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香港也有「新浪潮」電影出現過。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自1993年左右起,香港電影市場不論是票房、產量、本土電影佔比持續性的下降至今,多年前就有人高呼港片已死本,土電影人才凋零,諸多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大陸拍片。香港電影時至今日,原因是多樣的,也不是兩三句能說清楚的。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曾經有可能,帶香港電影走向與現今狀況不一樣道路的事件,『香港新浪潮』。
  • 王家衛,被「神化」的前半生
    生於上海,五歲就去往香港的移民經驗,再加上香港本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文化語境,使得他的電影裡始終縈繞著一種孤獨氣氛;自小的電影薰陶和文學積累,以及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奠定了他的影像風格;新的世代,他踏入內地市場,從《擺渡人》到《
  • 每日一篇|香港電影新浪潮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電影界湧現一批新銳導演,有許鞍華、徐克、嚴浩、譚家明、方言平等。他們當時的年齡平均不過三十歲,都先在電視臺實戰磨鍊兩三年後,繼而不約而同地投身電影工業。短短數年間,這批新導演及其作品,以銳不可當的氣勢,在電影圈掀起一股巨浪,為正處於低潮的香港電影業注射了強心劑,開拓了前所未見的新局面。當時的媒體稱之為「新浪潮」。
  • 當我們談論香港電影時,我們在談什麼?
    對於九十年代的內地人來說,對香港的初始印象,都是來自於小時候電視機上百看不厭的經典港片。八零年代的香港電影,曾一度達到了藝術造詣和票房的巔峰。那個時期的香港電影,很多都被烙上「經典」的印記,香港也因此被稱作「東方好萊塢」。
  • 1995年,張愛玲去世前兩個月,給王家衛寫了一封信
    至於如何在武俠片中融入這種現代觀,他想到了《半生緣》,「武俠電影到最後都是在講誰的武功最高,我認為這不是最重要的。他們也會有感情生活,於是我就想用《半生緣》的角度去拍武俠電影。金庸跟張愛玲在一起會怎麼樣?」
  • 從《阿飛正傳》到《一代宗師》:王家衛電影中的身份與國族
    《阿飛正傳》劇照 事實上,這句王家衛廣為傳播的臺詞來自戈達爾的《法外之徒》,作為香港第二波新浪潮最重要的作者導演,王家衛和他曾經合作過的前輩譚家明一樣,都在自己的早期電影裡注入了法國新浪潮的精神,不論是形式還是精神上,頗具有反叛精神。
  • 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屆最佳導演,許鞍華獨得6屆,碾壓眾神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回顧下【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1982年第01屆方育平《父子情》方育平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物理系。1971年赴美進修電影與電視,1979年入鳳凰電影公司任導演,是香港電影圈中極少堅持走非主流路線的導演,作品經常起用非職業演員參演,是新浪潮的代表。
  • 王家衛軼事:被炒魷魚最多,拍《阿飛正傳》虧得鄧光榮醫院打點滴
    王家衛是香港電影文藝片之王,在眾多香港電影導演之中他是一個異數。未成名前是「拖稿之王」,多次因拖稿被炒魷魚。王家衛在眾多的香港導演,更以別樹一幟的電影觸覺和細膩的感情刻畫而聞名遐邇,他的電影有很強的虛無主義,主角都很孤獨,面對現實很無奈。
  • 電影:天王路上,那些老一輩名導的身影
    香港則是集群式湧現。包括有新浪潮一代的嚴浩、譚家明、許鞍華、徐克,以及吳宇森、杜琪峯與王家衛、陳可辛。2006年與新浪潮元老級導演譚家明合作。而郭富城打動譚家明導演的,正是他在上一部封帝之作《三岔口》的表現,所以譚導決定請他出演這個父親角色。而這個角色的演繹,又和多年後的電影《無雙》扯上了關係,在那個時候,莊文強就開始關注到郭富城的表演了。
  • 香港武俠片的分水嶺,就是這部徐少強演大反派,票房265萬電影
    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電影圈進入新浪潮時期。的《名劍》和程小東的《生死決》同是新浪潮武俠電影代表作,亦同為徐少強飾演反派的電影。,此後香港的武俠電影大多都借鑑了這種敘事表達的手法和鏡頭拍攝套路。但譚家明卻因本片受到電影圈的極大關注,此後他又執導了《愛殺》、《烈火青春》、《雪兒》等作品,又以《最後勝利》培養了王家衛。
  • 1987年,王家衛這部「黑幫經典」,意外成就了徐克的演技巔峰
    這一年,譚家明、王家衛聯手創作了「黑幫電影」——《最後勝利》,徐克在該片中出演了「黑幫大哥」大寶的角色。憑藉對「大寶」這個角色的精準刻畫,徐克在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與梁朝偉展開了「表演獎項」的獎盃爭奪。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一聊,這部成就徐克演技巔峰的「黑幫經典」《最後勝利》;同時和大家說一說,徐老怪與梁朝偉之間的金像獎盃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