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九十年代的內地人來說,對香港的初始印象,都是來自於小時候電視機上百看不厭的經典港片。
八零年代的香港電影,曾一度達到了藝術造詣和票房的巔峰。
那個時期的香港電影,很多都被烙上「經典」的印記,香港也因此被稱作「東方好萊塢」。
一批批的英雄式電影、殭屍電影,功夫武打片和喜劇電影開始湧現在熒幕。
恰好站在新浪潮萌芽的階段,許多電影試探性地嘗試新穎的拍攝手法和演繹風格,逐漸形成特有的港式風格。
不僅吸引了一幫港產電影的忠實鐵粉,也給了遠離香港的內地人一個初始的香港概念。
當我們談論香港電影時,我們在談什麼?
曾幾何時,大街小巷的人都在看著警匪片,扮著古惑仔。
周星馳憑藉連續三年全面佔領香港票房市場的成就,將 1992 年定義為影壇的「周星馳年」。
十幾天東拼西湊出來的《東成西就》,在今天看來仍是喜劇電影的絕對經典。
鬼才徐克、詩人般的王家衛、細膩獨到的陳可辛、客觀犀利的許鞍華……
這些名導的鏡頭下誕生的,不僅僅是各種現象級影片,更是一個時代的影像。
我們永遠都記得,把中國電影帶向世界的李小龍電影。
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演員的成龍電影。
暴力美學與情義並重的吳宇森電影。
畫面永遠是那麼美的王家衛電影。
無釐頭喜劇周星馳電影。
黃金時代的港片,告訴了我們什麼叫英雄本色。
什麼叫笑傲江湖。
什麼叫喜劇之王。
什麼叫真摯愛情。
港片就像一個文化符號,記錄著香港的文化,講述著香港這座城市裡發生的故事,也帶給我們不可磨滅。
有種說法,影像也有生命,有屬於它自己的過往和歷史。
多少電影如過眼煙雲一般,雖然曾經盛極一時,卻在不知不覺中從當下的生活裡隱退,鮮少有人再提。
現在的香港電影人才青黃不接,獨有的氣息也在被內地漸漸同化,再加上主要投資商和最大的市場都在內地,為了迎合觀眾和片商口味,香港電影人放棄了很多。
王家衛在《重慶森林》中有一句話在今天問來非常合適:
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沒有吧。
01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 》
王家衛是九十年代以來,在香港備受爭議、在海外力受追捧的香港導演。
本書從不同角度分析王家衛電影的重要性及藝術性。第一部份「橫移綜論」暢談貫穿王家衛作品裡的題旨、風格特色及其成功的背景;第二部份「大寫特寫」從首作《旺角卡門》到最新的《一代宗師》,細論每套電影。第三部份「面對面」,王家衛現身說法,杜可風、張叔平、譚家明、劉鎮偉、徐皓峰細談合作之道,梁朝偉、潘廸華、張曼玉、章子怡憶述傳奇的背後種種。
02
《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 》
書中主要是記錄他在這個光影世界三十年(六十件代初至八十年代末)的人與事,當中可以看到香港電影市場的變遷,如:邵氏的興衰,由於作品是成書於80年代末,對於香港電影90年代的黑暗期和再生並沒有談及,書中並不是要告訴你甚 是電影文化,理論和批評。而是從張導演的角度看當時的電影世界,那個電影夢工場的黃金期實在是令人嚮往。
03
《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
有著「東方好萊塢」之譽的香港電影,走過了不同尋常的百年歷史。與一般的香港電影史著作全面介紹香港電影的百年發展不同,《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第2版)》側重關注香港電影自20世紀初誕生以來,為世界影壇所矚目的那些關鍵性因素(南北方的交流、特殊的電影類型、傑出的電影作者、邊緣的電影風格),重點探討了使香港電影那些電影類型(武俠片、動作片、喜劇片、劇情片等),並對香港電影工業中的重要導演進行了作者論分析(從早期的胡金銓和李翰祥,到新浪潮時期的徐克、許鞍華、譚家明,第二次新浪潮的王家衛、羅卓瑤,以及吳宇森、杜琪峯、陳果和陳可辛等),呈現出非同一般的香港電影景觀。
書童君 伴成長
借用一句歌詞,「當世事再沒完美,可遠在歲月如歌中找你」。
至少曾經的香江風情還留在那兒,還可供我們回味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