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朝夕工作室】回味電影新浪潮

2021-03-02 求是潮

如何有逼格地度(làng)過(fèi)寒(shí)假(jiān)

——回味電影新浪潮


[編者按]

漫漫寒假,看電影無疑是消磨時間而又提升逼格的上上之選,小編今日便要與諸位聊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電影運動——新浪潮。

「新浪潮」特指從上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發生的一場電影運動,後來「新浪潮」一詞被廣泛用於其他電影史上其他國家在二戰之後興起的新興電影運動。

在法國,二戰後,電影工業和大眾媒介都感到,法國電影正在迷失方向,陷入了一般的歷史重構和俗套的文學改編的泥潭。當時《電影》雜誌編輯比亞爾發表社論,哀嘆法國票房大片的成功獲得的經濟繁榮看起來是以犧牲藝術價值為代價的——「靈感的枯竭、主題的蒼白以及美學的停滯是無法否認的。」

當時的法國電影已經失去其文化意義和藝術優勢,理解這種總體狀況之後就不難理解,被稱為「浪潮」的新青年導演的出現,確實是一種振奮人心的變化,對於記者和影迷來說甚至是一場勝利。

新浪潮導演們跳脫了「一個情節直接引出下一個情節」的敘事傳統,強調自由化、個人化的導演核心地位,由此使電影擺脫了對戲劇、文學的過度依賴。而電影的主人公也不再一味地臉譜化而呈現複雜的性格,電影的主題變得朦朧與不確定,從而引發觀影人的自我思考。

而其他國家的電影運動細微之處有所差別,但這種獨立自由的電影風格和對各國電影文化的積極推動卻是類似的。

聽小編講了這麼多,現在就來看看幾篇關於各國新浪潮電影的短評吧,相信大家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法國新浪潮


《四百擊》(1959)

/新九君

片名取自一句法國諺語,「一個淘氣頑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災難,怯除惡魔,變成健康聽話的兒童。」看到資料說這是導演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也難怪這部作品這麼真實,又這麼真摯。不同於想像中晦澀的印象,這部片子有著有趣的對話,(即使是瑣碎卻依舊)抓人的情節,還有秀色可餐的正太(誤

如果你還在為新浪潮電影的晦澀深意而擔憂,不妨試試這部,它會將引領你走入新浪潮的大門。


/想想

影片以意蘊無窮的奔跑鏡頭作結——少年奔跑著,向海浪深處,最後,結點定格在他睜大的雙眼上,青年人特有的迷茫對準鏡頭。這樣浪漫主義的結尾,加以電影不加修飾的手法與對生活近乎赤裸的誠實敘述,更加重了現實主義在人的思維空間投射下的深層悲劇。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其他作品推薦:

《祖與佔》、《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精疲力盡》(1960)

/新九君

與《四百擊》同為法國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儘管這部影片其實是當時浪潮兒的集成之作,(當時已經成名的弗朗索瓦.特呂弗為影片編寫腳本並拉來拍攝資金,克勞德.夏布洛爾擔任了執行製片,黑色電影大師讓-皮艾爾.梅爾維爾在片中出演了作家一角。)導演戈達爾的風格已顯端倪。

比起特呂弗,戈達爾無疑更注重個人的表達,也更傾向於「與其把作為電影故事的載體,不如作為純粹的藝術來欣賞」的觀點。看完影片,你也許不會記得完整的情節,但會記住一些鏡頭,一些話語。


《狂人皮埃羅》(1965)

/Arizona

現在看來啟發性意義更大,《幻想之愛》裡Mary的髮型裝扮以及紅、綠、藍背景色的對比切換無疑是向此片致敬。片頭導演與卡司的呈現方式在《鳥人》開頭也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片段,但個人覺得總體來看沒有那麼有力。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其他作品推薦:
《法外之徒》、《隨心所欲》、《周末》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奧》(1962)

/Arizona

法國新浪潮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的作品,完全特立獨行的敘事方式,事件或者說情節有意識流的感覺。細節設置精巧。演唱的部分很添彩。街景、公園即使是黑白的依然很美。切入點看似很小實際上探討的問題卻很大,電影本身展開不算多,電影之外的欣賞和討論更有意義。有人覺得此片過於女性化,但是女性化正是它能有自己獨特美感的前提。

《七宗罪》(1962)

/Rainy潤妮

一部集錦式電影,雲集眾星,用新方式講述聖經中的七宗罪。影片帶有一貫的荒誕色彩,配樂幽默,臺詞諷刺,人物誇張。尤其是「憤怒」那一段,男人們在湯裡發現蒼蠅與妻子大打出手,從連成一片的巴掌聲到能淹死人的滿地的湯,從戰爭到世界末日,故事的發展簡直過癮。這類影片在新浪潮風起雲湧的當時掀起了片段集錦的熱潮。

《巴黎見聞》(1965)


/Rainy潤妮

與其說是「巴黎我見」,不如說是「另類巴黎」。六位大師想要拍身邊的巴黎故事,雖然場景人物儘是熟悉典型的巴黎景象,故事的發展卻很是讓人驚訝。幾個片段各有其劍走偏鋒的切入點,愛情,意外,財富,性,自殺。幾段看下來既莫名其妙又心領神會。

《一樁婦女公案/女人韻事》(1988)


/Rainy潤妮

瑪麗讓人同情不起來,也恨不起來。她的悲劇下場不能說明她的對錯,因為夏布羅爾一開始就沒有選擇道德或者社會視角去看待她的行為。從墮胎中牟利,從愛情中背德,然而導演克勞德·夏布羅爾沒有專注於判斷她一個對錯,而是冷靜地抽離了出來,令人佩服。在主角之外,影片也透過配角和細節,處處透露出當時法國社會的絕望。影片本身的剪輯和配樂比較成熟精緻,情節過渡也很自然。

《包法利夫人》(1991)


/Rainy潤妮

整部影片幾乎是一體的陰暗色調,僅有的幾處明亮鏡頭也轉瞬即逝,無論是對鄉村自然風光還是上流社會景象的表現都有所保留。故事本身波瀾不大,女演員於佩爾的表演隱忍而冷淡。夏布羅爾並沒想要跳脫出原文去刻畫敘述,這就使得推動情節的人物心理動機無法像文字那樣透徹地刻畫出來。

德國電影運動


《史楚錫流浪記》(1977)
/Arizona

打動人的地方太多,即使中途的感受的確是十分沉悶鬆散,但最終印象深刻的依然是那些閃光的地方。前半段配樂極美,後半段以樂襯哀,契合無奈與苦澀的情節。環境與人物的表現方式莫名讓人想到國內一些描寫市井與小人物的片子。看來對於小人物的悲劇、環境的精神桎梏問題各個國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後1/3讓人忍俊不禁,有讓人提神醒腦的橋段,可以說是笑著哭,結尾加分。

《青年特爾勒斯》(1966)

/Arizona

除了開頭結尾短暫出場的母親角色,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是偽善的。配樂相當符合整體陰鬱低沉的氛圍,一種隱藏深處的驚悚氛圍。特爾勒斯若有若無的笑容是一個猜不透的謎,青年心海底針。導演把這個來源於書本的故事講得既隱忍又殘忍,不斷積累情緒直到最終爆發,鏡頭處理既能四平八穩也能跳脫隨性。關於發生的一切,特爾勒斯在校領導面前說完他的感言後,校領導卻說:「這年輕人有這樣的想法,那這個學校再也不適合他了。他的智力必須要仔細觀察」,這場戲讓人忍俊不禁。「我只是在想一些事情」片尾特爾勒斯說,無法反駁。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1972)
/Arizona

所有情節圍繞一個的目的地的抵達過程或者說一個執著的欲望,鏡頭與其說是拍電影不如說是紀實。大環境依舊是雨林和印第安人,翻騰的河水、少女的紅裙以及最後一大群小猴子的效果十分驚人。電影簡單、直白、原始,除了致以敬意也沒有什麼其他。

《陸上行舟》(1982)

/Arizona

的確要有足夠的耐心,但看到2/3時的想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雨林和歌劇的結合起初覺得奇怪但之後只剩震撼和感動。鏡頭處理比《阿基爾,上帝的憤怒》要嚴謹,前1/2幾乎每一幀都讓人想到油畫。開頭是淡入,結尾是升華。耐住性子收穫到的是少有的觀影體驗,整體來看藝術性強,是真正的純粹的電影。

《德州巴黎》(1984)


/一隻貓

內斂的情緒和舒緩的節奏使影片詩化。人物的內心世界主導了整部電影,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夫妻之情,推人走向孤獨的深淵。在德州的沙漠中尋找巴黎這樣的地方,這樣的目標原本就荒誕不羈,影片中頻頻出現德州的沙漠和獨自行走的渺小的人類。而妻子的那襲紅衣在灰色基調的影片中出現得突兀,這種奇異的隔閡使得Travis更顯出「局外人」的孤獨感。尋找和流浪,被時間湮沒的孤獨靈魂何枝可依。

《柏林蒼穹下》(1987)

/一隻貓

天使愛上人間馬戲團的女孩,為尋覓愛人而落入塵世。這樣的劇情想必並不陌生。而文德森的高明之處在於流淌在黑白影像之下的哲思。「當人們在孩提時代時,總是會問,為什麼我是我,而不是你?為什麼我在這裡,而不再那裡?」當導演用略微晃動的鏡頭以天使的視角見證人們的爭吵,死亡,悲傷的情感在天使的溫柔凝視下卻變得親切。當天使的雙翅再也負載不了愛情的重量,天使墜入塵世,影片漸由黑白轉為彩色,這象徵著對真正自由和感情的訴求,正如影片的另一個名字——《欲望之翼》。

美國新好萊塢運動


《雌雄大盜》(1967)

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的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人物形象迥然不同的新人物,他們同《四百下》中的安託納、《精疲力盡》中的米歇爾一樣,是個十足的無政府主義者,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

/新九君

片子放在60年代確實算得上是開創性的,但相同題材下後世比之更精彩的影片也比比皆是。有趣的一點是逃亡過程中配樂十分靈動,讓一切看上去僅僅是一場遊戲。

《計程車司機》

/新九君

本以為是順著《雌雄大盜》討論反社會人格的,到最後卻看到了孤獨。原以為我們了解彼此,到後來我們連自己都不了解。被配樂打動。


導演馬丁·西科塞斯其他作品推薦

《憤怒的公牛》、《窮街陋巷》

《畢業生》

/新九君

就算沒看過影片的人聽到其中的配樂The Sound Of Silence也會覺得熟悉吧。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never share.最後一個鏡頭多經典了,那一代人的迷茫啊。

義大利新浪潮



《八部半》(1963)

/新九君
(這部電影讓我認識到我可能做不了一個文藝青年了(哭

夢境、電影與現實交接著,構造畫面、剪輯手法上為後世提供了許多有趣的範本,但因充滿著太多零碎的靈感與思想,致使觀影過程有些磕絆,儘管如此依然難對導演產生惡感。說到底,美的東西總會讓人心生憐愛。




英國新浪潮


電影新浪潮運動在二戰結束後伴隨著歐洲的重建和復興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英國新浪潮雖然並沒有像法國、德國或者捷克斯洛伐克的新浪潮運動那樣引起非常大的矚目,但也是新浪潮歷史上無法忽視的一頁。


《一夜狂歡》(1964)

/Kami

硬要說的話,作為電影本身它並不優秀。然而,在60年代,遠遠蓋過英國電影新浪潮風頭的毫無疑問就是the Beatles這支傳奇樂隊。一個美國製片公司為了賺錢邀請甲殼蟲樂隊拍攝了這部電影,一不小心就撞上了英國電影新浪潮,於是這部電影也順其自然地被載入了史冊。影片用極其誇張的手法描述了the Beatles樂隊的一天,對於搖滾樂迷來說是絕對不可以錯過的一部電影。(只是你們幹嘛老是欺負Ringo啦Ringo很萌的XD


《如果》(1968)


/Kami

林賽•安德森可以說是英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如此運動生涯》、《如果》等作品都可以稱之為英國新浪潮的代表作。而這部《如果》也是以獨特的冷峻視角摘得金棕櫚。說到革命不免有一種浪漫主義色彩,就像是年輕人臉上的紅暈一樣蓬勃的激情,比如像法國的薔薇色革命。然而《如果》中的這場革命,卻讓人唏噓不已。導演的視角是完全中立客觀的,鏡頭是完全冷靜克制的。整部電影沒有一個臉譜化的角色,而作為電影主體的革命更是顯得如此倉促而蒼白,讓人不禁懷疑革命的意義。或許這正是這部革命電影的獨特之處。

《小孩與鷹》(1970)


/Kami
60年代末就是英國新浪潮的尾聲,而《小孩與鷹》剛好抓住了這個尾巴。整部電影鋪陳的都是一些很平淡的戲劇衝突,這些衝突都維繫在十五歲的男孩比利•卡斯珀身上。單親,瘦小,成績差,這些都成為比利•卡斯珀被人欺負的理由。同學欺負他,老師厭惡他,家人也對他幾乎毫不關心。於是他的生活重心完全就放在了他的寵物鷹身上。電影的劇情非常的簡單,甚至於有些無聊。然而正是這些冰冷而寫實的細節——濃重的口音,酒吧裡的口角,比利•卡斯珀訓練寵物鷹時的那種全神貫注——讓這部電影變成了一面反應社會現狀的鏡子。這大概就是英國新浪潮所謂的「廚房水槽現實主義」的精神所在吧。

童年三部曲(1972)

/Kami
比爾•道格拉斯自傳性質的童年三部曲,由《我的童年》、《我的親人》和《回家的路》三部電影構成。非常灰暗寫實的老電影的基調,導演自身的童年故事徐徐展開。殘酷的童年,死亡與分離,不可避免的成長。看完的感受只有震撼。儘管很多人在講述英國新浪潮時甚至會跳過比爾•道格拉斯,但有些導演不需要太多的作品就足以稱其為大師。

中國新浪潮


《戀戀風塵》(1986)

/一隻貓

綿延的青山,空蕩蕩的鐵軌和穿行在山脈的列車,街頭巷尾穿行的人們,賦予影片一種生活化的詩意,一下子將人拽到30年前的臺灣。時光緩緩流逝,照片漸漸泛黃,就像很多那個年代的臺灣電影一樣,《戀戀風塵》講述的是光陰的故事。生活的瑣碎片段拼接起一段青梅竹馬的純淨而平淡如流水的感情,這種感情就像開頭的那一束燈光,溫柔地將你包圍卻又留下不深不淺的遺憾。

《小武》(1997)

/一隻貓

顛簸的車廂前掛著毛澤東畫像,小武漫不經心地將手伸進旁座軍裝的口袋。影片講述了一個慣偷遊蕩在大城市的迷惘。理想與現實的斷層作為任何時代的青年人都會面臨的掙扎,賈樟柯用長鏡頭和冷靜克制的感情精準地將其詮釋。人情冷暖在粗糙的畫質中也有細膩的體現。

《麻將》(1996)

/五月

電影中文名麻將是亂局,是局中人的博弈和算計。英文名couples是片中男男女女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而這其中人,不是騙子就是傻子。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些教人追求的騙子口口聲聲說要動腦筋不要動感情,可是最後還是動了真情,成為了傻子。那些沒辦法行騙的傻子反而因為真感情而贏到了最後。

楊德昌拍的青春非常有意思,有一種青春版《一一》的感覺,有共鳴,推薦。

《一一》(2000)

導演楊德昌說影片名:「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複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所以電影命名為《一一》,就是每一個的意思。這意味著電影透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出生到死亡每個具有代表性的年齡,描繪了生命的種種。爵士樂手在即興演奏前,總會低聲數著『a one and a two and a …… 』來定節奏,英文片名由此而來,表示片中內容並沒有緊張、沉重、或者壓迫感,生命的調子應該像一闋爵士樂曲。」「一一,就是開始,我們翻開字典的第一頁,就是一嘛;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一個開始的位置上。」



/新九君
不知道為什麼臺灣電影總帶給我一種舊時光的懷念感。三個小時裡糅合了不同的生命階段與太多的情感,看完之後總覺得被點醒了什麼,卻又是說不出來的感受。


導演楊德昌其他作品推薦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青紅》(2005)

/五月

青紅的悲劇來自於父親的嚴苛和壓迫,青紅家庭的悲劇是成為當時時代背景下的犧牲品。而電影是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也是導演對於自己經歷的回顧。

作為沒有經歷的旁觀人,不過是置於局外的感覺,沒有對於時代的體驗,也不理解導演私人的情感,只能感嘆於青紅的悲劇命運而已。

伊朗新浪潮


《生生長流》(1991)

/一隻貓

行駛在綿延無盡的公路上,兩邊是荒漠,倒坍的房屋和踽踽獨行的過路人,然而這樣的場景在阿巴斯的鏡頭下並沒有荒涼之感。隨著鏡頭不時捕捉在廢墟中奔忙的人們,一次次停下來為過路人運輸物資的車,和叢林中啼哭的孩子,人們的生活似乎並未因為地震偏離軌道。希望就如屋頂的炊煙嫋嫋上升,蔓延開來。

阿巴斯的片子是話嘮式的,半紀錄片,平淡之中充滿了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和悲憫之心。不論是這部影片中尋找之前合作的小演員的主線,還是《特寫》中那個為了拍電影冒充名導的人,都寄託著阿巴斯的這種熱情。


時至今日,一波新浪潮雖已遠去,但它留下的傳統至今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電影世界的方方面面,致敬新浪潮的佳作(如《縱橫四海》(1991·港)、《鋼琴課》(1993·法)、《站臺》(2000·大陸)、《白絲帶》(2009·德)、《弗蘭西斯哈》(2012·美)等等)也不斷地帶給我們驚喜,並且在各地(尤其在中國),導演們在向新浪潮致敬中不自覺地掀起了新一波的「浪潮」,相信這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因而,在今年5-6月我們將舉辦以「新浪潮」為主題的浙江大學第三屆青年電影節,活動形式多樣,包括趣味橫生的配音大賽與海報扮演大賽、深入淺出的講座以及豐富多樣的電影放映,希望讓所有熱愛電影藝術的朋友能夠盡興而歸!

(文|新九君/一隻貓/Rainy潤妮/想想/五月/Kami/Arizona

整理|新九君)

(水朝夕工作室)

*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與閱讀更多關於文學、電影、音樂和ACG的水朝夕精品文章。

(版權所有 求是潮網站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水朝夕工作室】Vocaloid系列曲不完全盤點
    文/圖 燴哥*水朝夕電子雜誌徵稿啟動。歡迎你分享有關電影、音樂、文學、ACG和日常生活的體悟。投稿可登陸tide.zjuqsc.com或發送郵件至tide@zjuqsc.com或直接回復微信。*加入求是潮會員:發送【姓名 手機長號】至13868106339即可,線下活動信息及時推送。
  • 新浪潮電影
    新浪潮電影 Nouvelle Vague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
  • 【不可思議的求是潮】水朝夕工作室
    我們是水朝夕工作室,求是潮學生組織中的一群普通人。
  • 王琰丨從松竹新浪潮到ATG時代——日本電影新浪潮之肇始
    也許正是這種複合式的經營習慣,使ATG對於日本電影的貢獻常被看作一種偶然。但如果從當中活躍的一批導演入手研究,重新審視當時活躍在ATG體系中的導演創作歷程,我們會發現,ATG為日本電影從大製片廠落寞走向獨立製片經營模式帶來變革引領、實質擎助。而這一切的肇始要從「松竹新浪潮」講起。  準確地說,像法國新浪潮那樣的日本電影新浪潮並不存在。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1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
  • 曾經風光無限的香港電影——香港新浪潮
    [1]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本地電視臺發展;在電視臺磨鍊後,離開電視臺發展各自的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誌《大特寫》(《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香港人的身份確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粵語文化的盛行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創作因素。
  • 冰島電影新浪潮
    斬獲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大獎的《公羊》導演格裡莫·哈克納爾森,將三部影片冠以「冰島電影新浪潮」(New Icelandic Wave)的稱號,宣告冰島電影的一種傾向。▲《處子之山》劇照《公羊》、《麻雀》、《處子之山》一舉奠定了「冰島電影新浪潮」的概念,在談及「冰島新浪潮」時,《公羊》導演格裡莫·哈克納爾森曾這樣進行歸納:
  • 十部電影認識英國新浪潮
    其風格有點像實錄電影(cinema vérité),觀察並記錄社會問題的存在方式。60年代,新浪潮運動偃旗息鼓,而其餘波仍在歐洲蔓延。它會慢慢退去,但是它樹立的原則和風格依然風行,並影響著英國乃至世界的電影製作者。林賽•安德森被公認為這一運動的先鋒之一,他曾說過,電影已經變成了一種「勢利、反智、壓抑情感」的固定模式,幸好英國新浪潮改變了這一現象。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創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新浪潮電影』源自法國1958年末的電影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此被稱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 【電影筆記】法國 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從2020年7月開始,一致持續到12月左岸派結束。浩浩蕩蕩大半年。我們一起回憶一下那些讓我們喜愛的新浪潮創作者們。什麼是新浪潮?法國新浪潮電影(1959—1964)同樣被手機Vlog衝刺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能拿著手機拍出一些東西,通過自己的視點,表達一些觀念,60年後,那幫年輕人圍在一起,討論今天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或許是藝術片的價值。
  • 中國電影新浪潮何時再起航?
    1980年代初,華語電影界風起雲湧,大陸、香港和臺灣先後出現一批新人導演,他們帶著自己的處女作,在海內外影展激起波瀾,令世界影壇耳目一新。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如今提及法國新浪潮電影,影迷們會如數家珍般地報出「新浪潮五虎將」的名字,戈達爾、特呂弗、侯麥、裡維特和夏布洛爾。再熟悉一點影史的朋友,還會說出阿倫·雷乃,阿涅斯·瓦爾達等「左岸派」導演,他們構成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力。當我們追溯這批導演的成長道路時,卻會發現朗格魯瓦和巴贊,存在主義哲學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構成了推動法國電影新浪潮誕生的驅動力。
  • About * Film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述這些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新浪潮電影的主題也常常圍繞這群人展開,他們在國際上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和「憤怒的青年」,而在法國則被稱為「新浪潮」(「世紀的痛苦」);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無論是從主題到情節,還是從風格到表現手法,它們都帶著這種時代的印痕。
  • 臺灣新浪潮電影混剪
    臺灣新浪潮電影混剪 2020-10-27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萬瑪才旦與藏地電影新浪潮
    毋庸置疑,小眾自然是藏地電影揮之不去的屬性之一,然而,以萬瑪才旦為首,松太加、拉華加、久美成列等藏族導演也在矢志不移地用一部部作品讓更多觀眾得以通過大銀幕了解、感受真實的藏地文化,正是他們不懈的努力讓藏地電影新浪潮緩慢崛起。何為新浪潮?
  • 法國新浪潮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興起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派」。
  • 新浪潮電影女神逝世,法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剛過去的一年,肯定是讓很多熱愛新浪潮電影的觀眾心碎的一年。2019年3月29日,著名導演、「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離世。2019年12月14日,新浪潮著名女演員安娜·卡裡娜(Anna Karina)也因癌症離開人世。
  • 馬來西亞新浪潮電影展映
    憑著好創意,幾臺DV,一份堅持,這幾個年輕人以另類的製作模式震驚了大馬影壇,以螞蟻抱團之力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電影新浪潮。馬來西亞新銳導演陳翠梅在馬來西亞獨立電影界非常活躍,是近年來勢頭強勁的馬來西亞電影新浪潮的骨幹。她畢業於馬六甲多媒體大學,做過記者、老師、導演、製片、演員等,執導過四部短片,一部長片。她的長片處女作《愛情徵服一切》參加了數十個電影節,於第11屆釜山電影節上獲新浪潮獎。
  • 平成電影30年(五)丨新浪潮
    當三大社年產跌破 100 部時,獨立製作的電影達到 185 部,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可以說平成 30 年前半葉的日本電影,正是一場新浪潮的回潮。、特呂弗等人影響,日本電影界也出現了一次新浪潮運動,但時間很短,半年左右就結束了」。
  • 探析:新浪潮電影的時空特性
    「新浪潮電影」在把這一理論付諸實踐時,就必然產生了銀幕上的「心理時空」關係。在這類影片中:冷漠的視角,神經質的時空跳切,鏡頭乏味至極的靜態擱置,串肉丸子似的「事件」的「偶然」連續,各種鏡頭所表現的細節難堪和彆扭地銜接以及畫面無意義閃現和重複等,構成「心理化的時間和空間」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