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電影新浪潮

2021-02-06 小眾先鋒

電影走過120年,很少再聽到新浪潮(New Wave)的聲音,但在2015年,遙遠的極地小國冰島,一舉推出《公羊》、《麻雀》、《處子之山》三部佳片,在國際影壇頗受矚目。斬獲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大獎的《公羊》導演格裡莫·哈克納爾森,將三部影片冠以「冰島電影新浪潮」(New Icelandic Wave)的稱號,宣告冰島電影的一種傾向。

▲《公羊》、《麻雀》、《處子之山》

三部影片撐起新浪潮

說起北歐五國之一的冰島,國內文藝青年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這個國家的電影,而是冰島為世界貢獻的一支後搖大牌樂隊四根螺絲(Sigur Rós),主唱在舞臺上用小提琴弓拉動吉他、用自創的冰島方言深情演唱,成為眾多樂迷心中的經典畫面,它們的音樂採盡了冰的仙靈之氣,骨子裡透著一股冷峻,而這種獨特的氣質也流淌進了冰島電影之中。在《公羊》、《麻雀》、《處子之山》中,冰島的氣候與風景透出縹緲的仙靈之氣,畫面中的寒意甚至瀰漫出來。

▲《公羊》導演

《公羊》是格裡莫·哈克納爾森第二部劇情長片,講述冰島某個農村,牧民以養羊為生,但一起羊瘙癢病讓他們的羊都遭屠戮,一對40年不說話的老兄弟,因為幾隻私藏的公羊,暫時放下隔閡,一起護羊的故事。影片在第68屆坎城電影節擊敗阿比查邦的《幻夢墓園》、河瀨直美的《橙沙之味》,斬獲一種關注單元大獎,這也是冰島影片第一次在坎城斬獲獎項,後又代表冰島出徵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公羊》劇照

《麻雀》是魯納·魯納森根據自己2008年的短片《比翼》擴展而成的長片,講述一個16歲男孩阿里,本與母親和繼父生活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但因母親有其他安排,被送到了鄉下生父家,在鄉下小鎮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故事,最後的高潮戲份來自短片《比翼》,觸動人心。《麻雀》獲得第63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獎。

▲《麻雀》劇照

《處子之山》由達格·卡利導演,他曾拍過《航向熱帶島嶼的冰山》(2003),據稱是豆瓣上看過人數最多的冰島電影。新作《處子之山》講述一個已近40歲的單身胖男人福斯,在機場做著地勤工作,性格溫和,心地善良,卻一再被周遭環境誤解和中傷,一次上跳舞課結識了一名妹子,兩人之間情感慢慢升溫,但在最後一刻,情感完結,令人心疼的故事。這部影片在2015年紐約翠貝卡電影節上摘得最佳故事長片獎。

▲《處子之山》劇照

《公羊》、《麻雀》、《處子之山》一舉奠定了「冰島電影新浪潮」的概念,在談及「冰島新浪潮」時,《公羊》導演格裡莫·哈克納爾森曾這樣進行歸納:「我得說,我們拍的都是講述人道主義故事的影片,這些影片充滿現實主義傾向,因為我們沒錢,所以不能籌集一筆巨款拍攝科幻片或歷史片。冰島電影人必須講求實際,通過電影講述相當簡單的現代故事,這是今年以《公羊》、《麻雀》、《處子之山》為代表的「冰島新浪潮」的相通之處。」

這一電影運動還未得到電影學者或電影史學家的認可,而是被冰島導演自己標榜,冠以「新浪潮」的稱號背後展現的是一種集體創作傾向,這種傾向並非如歷史上的「新浪潮」運動,集體提倡一種反叛美學或思路,而是受制於冰島電影工業的製作成本,在小成本製作的框架下,「冰島新浪潮」影片呈現了以下特色:冰島氣候與風景充分呈現、基調冷峻、內核溫暖、多運用固定長鏡頭拍攝、節奏緩慢、配樂稀少、對白稀少、講述冰島現代人的故事。

 

冰冷外表下的溫暖內核

獨特的天氣與風景,成為三部「冰島新浪潮」影片迥異於他國影片明顯的特色,這是冰島特有的地理空間。《公羊》中展現了遼闊的山谷牧場,至影片結尾,老兄弟倆騎車趕羊上山,遭遇了一場暴風雪,肆虐的暴風雪將人物置於寒冷、無措、危險的境地。《麻雀》中,冰島小鎮被周圍清冷空靈的山光風景所包圍,在導演魯納·魯納森精心的構圖設計中,主人公阿里往往獨自立於畫面前景,而背景為雲霧繚繞的孤寂山色,用清冷空曠的自然景觀,烘託了獨自來到小鎮上的小男孩內心的孤獨。不同於以上兩部放於冰島鄉村的影片,以城市為背景的《處子之山》展現了冬季冰島的天氣,雪花肆虐紛飛,福斯在樓下獨自玩著遙控汽車,奔馳的遙控汽車與肆虐亂飛的雪花,將人物的孤獨感和邊緣感烘託得淋漓盡致。

▲《公羊》劇照

在這片冰與火之地上,冰島人也深受這種氣候與風景的影響,寒冷氣候下的人們,更多呈現出固執倔強的性格,甚而對人生的態度更較為消極。在《公羊》中,我們看到40多年不說話的兄弟是多麼的固執,以及他們整個生命意義建立在公羊之上,導演就角色說:「這是一個非常冰島的故事,他們頑固、獨立,就像其他冰島人一樣」;在《麻雀》中,我們看到主人公阿里的父親抽菸酗酒,放縱享樂,固執不變;在《處子之山》中,我們看到主人公福斯消極被動的人生態度,年歲已老仍是愛玩戰爭模型遊戲、遙控賽車的大男孩。景與人的關係並非創作者有意為之,而是冰島本土自然的呈現,但不自覺地成為了一種美學。

▲《處子之山》劇照

有趣的是,三部影片雖然因為地理因素,呈現出強烈的清冷基調,但影片的情感內核相當熾熱溫情。《公羊》中老兄弟倆固執得四十年不說話,只通過一條狗來傳遞紙條,但哥哥一直幫助弟弟,弟弟喝醉酒倒在雪地裡,哥哥用鏟車鏟起弟弟扔到醫院,而結尾高潮部分,羊群走失,暴風雪肆虐,一向被搭救的弟弟此時在雪地裡挖了一個洞,將凍暈的哥哥拖進洞中,脫下衣服,一絲不掛,用身體為哥哥取暖。

▲《麻雀》劇照

《麻雀》在鋪墊了小男孩阿里母親的拋棄、奶奶的離世、父親的不理解之後,在結尾迎來了情感高峰。朋友想讓阿里和女孩做愛,讓他們吞服了毒品,藥效強勁導致暈睡,醒來的阿里看到喜歡的女孩在熟睡中被人強姦,無力、痛苦,淚珠滾落下來,最後,阿里脫下衣服,躺在了被強姦的裸體女孩面前,像一隻弱不禁風的麻雀,女孩醒來以為和阿里發生了關係,溫柔地問了一句:「Am I good?」無能為力的阿里,給了女孩一個美麗的謊言,維護了女孩一點點的尊嚴,也讓女孩沉浸在幻想之中。《處子之山》在情感層面更是細膩動人,福斯雖是是世俗意義上的loser,但卻是宗教意義上的聖人,被人欺負、被人誤解、被人嘲笑,都不去抱怨,始終如一的單純、善良、美好,尤其對患抑鬱症的妹子的不離不棄,百般照顧,帶她走出抑鬱的陰影,令人動容。

 

根植本土的低成本創作法

冰島電影誕生於1906年,1944年從丹麥獲得獨立後,民族電影才開始煥發生命力。冰島雖為偏遠島國,但氣候宜居,高度發達,但近年的冰島破產無疑對該國產生巨大打擊,「冰島電影新浪潮」即在這種背景下發生,年輕的冰島電影人很難籌集資金,只能在低成本的框架下進行創作,但這種受限制的創作,讓他們摸索到了一套配套的創作法。


▲《公羊》劇照

前文已述,冰島獨特的氣候和風景,營造出一種故事之上清冷、靜謐的氣氛,而在人口相對稀少的冰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並不火熱,交談稀少,這在電影中也得到反映,《公羊》中兩兄弟倆不說話,而與其他角色的對話也是寥寥數語。《麻雀》中的男孩阿里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對白稀少,更多是通過人物動作和表情,傳達人物情緒。《處子之山》中的福斯本身就是一個不善言辭的角色,他的行動多於對白,尤其是照顧妹子的無微不至,更是顯出角色的力量。北歐的人們普遍給人一種孤寂疏離之感,在「冰島新浪潮」的影片中同樣如此。與此同時,三部影片在配樂上都相當克制,雖然運用了諸多有源音樂,如《麻雀》中海邊派對上的吉他聲,毒品扒上的搖滾樂,《處子之山》中福斯聽的重金屬,後因為女朋友聽的柔情歌,但影片配樂十分稀少,與周圍環境、人物狀態抱持統一,營造冷清的基調。

▲《處子之山》劇照

在講述這些現代人——無論是《公羊》裡的牧民、《麻雀》裡小鎮人群,還是《處子之山》的城市邊緣人,導演們都喜歡運用固定機位長鏡頭旁觀他們的生活,在緩慢的節奏中讓生活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壞,進而產生戲劇性。《公羊》裡的羊瘙癢病、《麻雀》裡母親的拋棄、奶奶的離世、父親的求和,《處子之山》中偶遇的妹子,都是波瀾不驚的生活中突發的一些狀況,在緩慢的節奏中鋪展著生活的繼續。

▲短片《比翼》劇照


▲《麻雀》劇照

「冰島電影新浪潮」形成了一套低成本創作法,用簡單便宜的方式,講述著現代人的現實生活。三部影片紮根冰島本土與文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電影。

相關焦點

  • 新浪潮電影
    新浪潮電影 Nouvelle Vague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
  • 只有32萬人口的冰島,卻拍出了這麼溫暖的電影
    早期的冰島,只是以獨特的景色聞名。直到近年來,才憑藉自己的電影獲得了更多關注。這個人口只有32萬的國家,其地理環境和經濟狀況,限制了他們的電影工業。但沒想到。就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下,也能掀起冰島電影的新浪潮。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1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
  • 電影中的冰島
    真擔心隨著地球變暖,有一天冰島就不再有冰了。  島內最大的一片冰川,是東南部的瓦特納冰蓋(Vatnajökull),也就是冰島地圖上最大的一片白色區域。整片冰蓋被劃為瓦特納冰川國家公園,其廣大的冰蓋內部都是人跡罕至的處女地,從探險家級別的冰雪運動愛好者拍到的照片看,和南極大陸沒什麼分別。而一般遊客和電影劇組出沒的地段,僅僅是大冰蓋南緣,伸向海洋的冰舌和潟湖。
  • 十部電影認識英國新浪潮
    其風格有點像實錄電影(cinema vérité),觀察並記錄社會問題的存在方式。60年代,新浪潮運動偃旗息鼓,而其餘波仍在歐洲蔓延。它會慢慢退去,但是它樹立的原則和風格依然風行,並影響著英國乃至世界的電影製作者。林賽•安德森被公認為這一運動的先鋒之一,他曾說過,電影已經變成了一種「勢利、反智、壓抑情感」的固定模式,幸好英國新浪潮改變了這一現象。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創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新浪潮電影』源自法國1958年末的電影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此被稱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 【電影筆記】法國 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從2020年7月開始,一致持續到12月左岸派結束。浩浩蕩蕩大半年。我們一起回憶一下那些讓我們喜愛的新浪潮創作者們。什麼是新浪潮?法國新浪潮電影(1959—1964)同樣被手機Vlog衝刺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能拿著手機拍出一些東西,通過自己的視點,表達一些觀念,60年後,那幫年輕人圍在一起,討論今天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或許是藝術片的價值。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如今提及法國新浪潮電影,影迷們會如數家珍般地報出「新浪潮五虎將」的名字,戈達爾、特呂弗、侯麥、裡維特和夏布洛爾。再熟悉一點影史的朋友,還會說出阿倫·雷乃,阿涅斯·瓦爾達等「左岸派」導演,他們構成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力。當我們追溯這批導演的成長道路時,卻會發現朗格魯瓦和巴贊,存在主義哲學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構成了推動法國電影新浪潮誕生的驅動力。
  • About * Film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述這些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新浪潮電影的主題也常常圍繞這群人展開,他們在國際上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和「憤怒的青年」,而在法國則被稱為「新浪潮」(「世紀的痛苦」);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無論是從主題到情節,還是從風格到表現手法,它們都帶著這種時代的印痕。
  • 臺灣新浪潮電影混剪
    臺灣新浪潮電影混剪 2020-10-27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萬瑪才旦與藏地電影新浪潮
    毋庸置疑,小眾自然是藏地電影揮之不去的屬性之一,然而,以萬瑪才旦為首,松太加、拉華加、久美成列等藏族導演也在矢志不移地用一部部作品讓更多觀眾得以通過大銀幕了解、感受真實的藏地文化,正是他們不懈的努力讓藏地電影新浪潮緩慢崛起。何為新浪潮?
  • 看一部涼涼的冰島電影
    這部電影裡反映出的,是冰島人簡單中的樸實一面,電影沒有太誇張。小花邊:這部電影是2016年4月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展映片之一,國內看過的朋友還不少。不論從質量、產量,還是知名度上來看,冰島電影業的發展遠不如冰島音樂,而且主題過於單線,總是很壓抑。冰島音樂卻是天花亂墜的風格,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空靈後搖,其實有形形色色的音樂風格在冰島開花。音樂主題的電影、紀錄片、記錄性短片也逐漸多了起來。不少作品更是比上面提到的許多著名電影長片都更有人氣。更大的一個區別,是電影的氣質。
  • 法國新浪潮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興起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派」。
  • 冰島電影取景地盤點
    有多少朋友最初是從電影鏡頭裡了解冰島的奇幻風景?今天慕小溪為你盤點冰島那些曾經出現在電影鏡頭的取景地。公園建立於 1930 年,是冰島三大國家公園中唯一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世界遺產的國家公園。位於冰島南部,離雷克雅未克不遠,是黃金圈路線的其中一站。
  • 冰島——邂逅那些電影中的場景
    如果對冰島的風光熟悉,一眼就能從電影中看到冰島的身影-冰島南岸的黑沙灘和苔蘚熔巖地。位於瓦特納冰川附近的冰湖是另外一個很受歡迎的電影拍攝地,邦德系列電影在片中就對冰島讚譽有加,儘管演員們在片中去的是一個並不存在的「寒冰酒店」。事實上冰島從未有過寒冰酒店,這裡冬季的氣溫不夠低,根本沒法凍的住那樣的建築。
  • 【水朝夕工作室】回味電影新浪潮
    [編者按]漫漫寒假,看電影無疑是消磨時間而又提升逼格的上上之選,小編今日便要與諸位聊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電影運動——新浪潮。「新浪潮」特指從上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發生的一場電影運動,後來「新浪潮」一詞被廣泛用於其他電影史上其他國家在二戰之後興起的新興電影運動。在法國,二戰後,電影工業和大眾媒介都感到,法國電影正在迷失方向,陷入了一般的歷史重構和俗套的文學改編的泥潭。
  • 新浪潮電影女神逝世,法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剛過去的一年,肯定是讓很多熱愛新浪潮電影的觀眾心碎的一年。2019年3月29日,著名導演、「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離世。2019年12月14日,新浪潮著名女演員安娜·卡裡娜(Anna Karina)也因癌症離開人世。
  • 曾經風光無限的香港電影——香港新浪潮
    [1]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本地電視臺發展;在電視臺磨鍊後,離開電視臺發展各自的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誌《大特寫》(《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香港人的身份確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粵語文化的盛行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創作因素。
  • 馬來西亞新浪潮電影展映
    憑著好創意,幾臺DV,一份堅持,這幾個年輕人以另類的製作模式震驚了大馬影壇,以螞蟻抱團之力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電影新浪潮。馬來西亞新銳導演陳翠梅在馬來西亞獨立電影界非常活躍,是近年來勢頭強勁的馬來西亞電影新浪潮的骨幹。她畢業於馬六甲多媒體大學,做過記者、老師、導演、製片、演員等,執導過四部短片,一部長片。她的長片處女作《愛情徵服一切》參加了數十個電影節,於第11屆釜山電影節上獲新浪潮獎。
  • 15個取景冰島的電影和電視劇
    冰島的自然環境大多未遭人為破壞。美麗的自然和生動的景色使冰島成為了各類電影電視的最佳取景地。如果您在尋找冰島旅行的靈感,不妨了解一下這15個在冰島拍攝的電影和電視劇。《蝙蝠俠:俠影之謎》部分取景於冰島斯斯維納山冰川。電影中連姆·尼森和克裡斯蒂安·貝爾在冰山上有一場精彩的決鬥。他們後來告訴媒體,在拍攝時他們曾聽到腳下冰塊碎裂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