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浪潮電影混剪

2021-01-09 澎湃新聞
臺灣新浪潮電影混剪

2020-10-27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關鍵詞 >> 臺灣新浪潮電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80年代不只有香港電影——臺灣電影新浪潮
    臺灣電影風格及史話臺灣電影一直比較強調導演風格,注重臺灣歷史,相信熟悉臺灣電影的朋友,一定能夠經常在臺灣的影像裡感受到當地很濃厚的風土人情以及因為歷史變遷而帶給一代代當地人身上的無法抹去的痕跡。要探討巔峰期的臺灣電影和香港電影,首先我們要找到各自的巔峰期進行對比,直觀來說二者並沒有特別重疊的巔峰期。在邵氏時期,很多香港的電影人都有去臺灣發展,比如李翰祥,張徹都曾在各種原因下遠赴臺灣發展。當時的臺灣電影正走在政宣片時期,比如當時拍攝的《望春風》、《英烈千秋》等電影,都是走的該類路線。
  • 【電影】清新的文藝氣息:臺灣新浪潮電影中的場景
    臺灣是一座滿溢浪漫文藝氣質的地方,這種氣質自然地沿襲到20世紀80、90年代掀起的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取景風格上。在這個臺灣電影史上一個最輝煌的黃金時期,小清新漸成為臺灣電影的主流標籤。在這些臺灣新浪潮影片中,您可以盡情跟著電影主角遊走在咖啡館、公園、戲院、書店中去品味精緻唯美、詩意治癒的電影風情。今天,「影音新生活」小編將與大家一起探尋新浪潮電影的經典取景地,領略鏡頭下流淌的那股對鄉土、對社會以及對人文的關懷。
  • 混剪|致電影
    以上這個混剪算是剪輯者本人對於電影史的一次記錄、一次致敬,也獻給每一個熱愛電影的人,同時也是自己追夢路途的一個逗號吧(公眾號後臺菜單「電影」-」混剪「中也可以獲得完整視頻)。視頻也許有點長,但終歸是本人一整個月的心血,有時間的話還希望您能看一看。祝電影125歲生日快樂!
  • 臺灣電影《逆光飛翔》入圍釜山電影節新浪潮競賽片
    臺灣電影《逆光飛翔》入圍釜山電影節新浪潮競賽片 2012年09月28日 07:5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楊德昌、侯孝賢…對於臺灣新浪潮電影,這些你不可不知.
    臺灣新電影運動,另稱臺灣新浪潮電影,簡稱臺灣新電影,為1980年代至1990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1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
  • 曾經風光無限的香港電影——香港新浪潮
    [1]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本地電視臺發展;在電視臺磨鍊後,離開電視臺發展各自的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誌《大特寫》(《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香港人的身份確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粵語文化的盛行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創作因素。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創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新浪潮電影』源自法國1958年末的電影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此被稱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 新浪潮電影
    新浪潮電影 Nouvelle Vague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
  • 萬瑪才旦與藏地電影新浪潮
    毋庸置疑,小眾自然是藏地電影揮之不去的屬性之一,然而,以萬瑪才旦為首,松太加、拉華加、久美成列等藏族導演也在矢志不移地用一部部作品讓更多觀眾得以通過大銀幕了解、感受真實的藏地文化,正是他們不懈的努力讓藏地電影新浪潮緩慢崛起。何為新浪潮?
  • 2015華語電影淚奔混剪《十字路口》 混剪隊長
    微信ID:v_movier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鐘寧浩導演說,為什麼拍電影?
  • 【水朝夕工作室】回味電影新浪潮
    「新浪潮」特指從上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發生的一場電影運動,後來「新浪潮」一詞被廣泛用於其他電影史上其他國家在二戰之後興起的新興電影運動。在法國,二戰後,電影工業和大眾媒介都感到,法國電影正在迷失方向,陷入了一般的歷史重構和俗套的文學改編的泥潭。
  • 網絡電影時代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1)
    作者電影的理論,起源於歐洲,爆發了「法國電影新浪潮」,又在20世紀70-80年代被帶入香港、臺灣,引發了「香港電影新浪潮」、「臺灣電影新浪潮」。在這些新的電影理論主張下,一批新興電影人利用當時的社會資源,創作出一大批劃時代意義的新型電影,為當代中國電影樹立了標杆,塑造了典型。
  • 《兒子的大玩偶》:臺灣電影「新浪潮」與鄉土文學
    文:宿夜花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由改編自臺灣著名鄉土文學小說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是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的《小琪的那頂帽子》、萬仁的《蘋果的滋味》。因此,影片常常與同期另一部作品《光陰的故事》,一同被視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
  • 網絡電影時代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
    作者電影的理論,起源於歐洲,爆發了「法國電影新浪潮」,又在20世紀70-80年代被帶入香港、臺灣,引發了「香港電影新浪潮」、「臺灣電影新浪潮」。在這些新的電影理論主張下,一批新興電影人利用當時的社會資源,創作出一大批劃時代意義的新型電影,為當代中國電影樹立了標杆,塑造了典型。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如今提及法國新浪潮電影,影迷們會如數家珍般地報出「新浪潮五虎將」的名字,戈達爾、特呂弗、侯麥、裡維特和夏布洛爾。再熟悉一點影史的朋友,還會說出阿倫·雷乃,阿涅斯·瓦爾達等「左岸派」導演,他們構成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力。當我們追溯這批導演的成長道路時,卻會發現朗格魯瓦和巴贊,存在主義哲學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構成了推動法國電影新浪潮誕生的驅動力。
  • 冰島電影新浪潮
    斬獲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大獎的《公羊》導演格裡莫·哈克納爾森,將三部影片冠以「冰島電影新浪潮」(New Icelandic Wave)的稱號,宣告冰島電影的一種傾向。冰島電影人必須講求實際,通過電影講述相當簡單的現代故事,這是今年以《公羊》、《麻雀》、《處子之山》為代表的「冰島新浪潮」的相通之處。」
  • 金馬導演張毅病逝,曾被譽為臺灣新浪潮推手
    據臺媒報導,臺灣導演張毅於今日(11月1日)病逝,享年69歲。據悉,他在1985年以《我這樣過了一生》榮獲金馬獎、亞太影展最佳導演,近30年來與金馬影后老婆楊惠姍共同創辦「琉璃工房」,作品享譽國際,可惜這兩年飽受先天免疫功能及腎的諸多問題困擾,日前又因心臟手術後輸血感染,在加護病房搶救多日無效,如今他瀟灑告別人間,令各界相當惋惜。
  • 2016年華語電影半程混剪
    本短片由新片場創作人羅浩文(作者微博:@浩文剪輯)創作上傳,甄選32部2016年上半年華語電影有感而發。混剪從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備受旁人打擊,在一段激燃的背景音樂中進入各種反抗的花式切換,主題邏輯搭配巧妙,音樂節奏精準震撼,能在半程華語電影中組合出這樣的混剪,是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 年度最炫電影混剪:2018時光大賞
    過去也沒跟大家說過,其實我在時光網(電影網站Mtime)工作過。時光網每年都有一項重要工作,小編們會把年度電影混剪成視頻,做成年度大賞。不要點上面這個,那只是個圖片。年度視頻大賞裡,不止有2018電影裡最精彩、最勁爆的鏡頭,還有那些最感人的畫面。再加上電影臺詞,這就是一部燃到爆的熱血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