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電影運動,另稱臺灣新浪潮電影,簡稱臺灣新電影,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經由臺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激發起的電影改革運動。尤其,最主要為呈現出有別過往的新興潮流,開啟劃分商業基礎為導向製作的風格,題材貼近真實社會現象,回顧大眾生活環境,豎立起臺灣電影分界線的電影再造風潮。
出現背景
上個世紀70年代的臺灣影壇,充斥銀幕的是瓊瑤的愛情片,胡金銓的武俠片,還有其他各類形形色色的風月片,暴力片。到了80年代,新興的電影人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提倡拋棄舊電影中種種華麗而空洞,無病呻吟式的主題,而轉向展示現實的人生,回歸真實的自我。這個「改革」以1982年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為分界點,次年由侯孝賢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正式拉開了臺灣「新電影」的序幕。此後的《稻草人》(王童)《等你長大》《陳厚坤》《想起了你》(楊德昌)《風櫃來的人》(侯孝賢)等影片均在國際上廣受好評。
相關概述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特呂弗主張,電影應該如同「一本日記那樣,是屬於個人和自傳性質,年輕的電影創作者們將以第一人稱來表現自己和向我們敘述他們所經歷的事情。」
侯孝賢的電影,是關於青春的電影,無論是早期《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甚至於後來的《悲情城市》,《最美的時光》,侯孝賢都是在講述著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並且通過描述成長的記憶,來思考著個體的成長與社會的發展之間的關係。侯孝賢的整個電影生涯如同一部時間跨度長達近三十年的日記,用手中質樸、寫實的鏡頭悄悄記錄下這片土地上幾十年來的浮生百態,滄桑變化。
按照焦雄屏的說法,侯孝賢是中國的傳統的,感情飽滿而豐富;楊德昌是西方的、現代的,感情冷靜而內省,李安則遊刃於他們之間。
楊德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是一個以寫實作風完成的個人化記錄,故事改編自60年代臺灣的一個真實的事件——一位未成年的臺北建中夜間部學生在路邊刺死了同校的女同學,楊德昌將這個現實中關於青春殘酷的故事搬上了銀幕,相對於侯孝賢那般溫暖的個人記憶而言,楊德昌對自己的少年記憶描述得冰冷而殘酷,令人有著一種面對現實影像衝擊的恐懼與戰慄。故事與主人公小四的殺人行為,折射出臺灣少年在難以尋求文化歸宿之後的道德脆弱陰影。從少年的孤獨內心角度看,電影何其相似特呂弗的《四百擊》。
臺灣「新電影」運動其實是反映臺灣經濟轉型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在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和對人性的探討的同時,還將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上與美、日的裙帶關係不著痕跡地呈現出來。臺灣電影人以誠摯的態度面對這塊土地,為一代臺灣人的生活、歷史及心境塑像;他們的影像因此成為臺灣幾十年間歷史及社會變遷的一個註解、一份見證,正如有論者所言:個人成長的故事裡隱喻著集體成長記憶的主題。焦雄屏在一篇文章裡也曾談到臺灣「新電影」的文化記錄功能,「原先只是一種寫實的嚮往,後來卻逐漸發展出文化記錄功能。新電影在累積中,逐漸從自傳性的敘事裡,輻射出臺灣過去數十年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化過程。某些創作者更已經有意識的成為撰史者。」
臺灣「新電影」在1982——1986年的五年間作為一個整體貢獻出了52部電影,隨後他們的電影逐漸成為一種個人化的寫作。
小編的話——
臺灣新浪潮代表人物以侯孝賢和楊德昌為代表,同時這兩位導演也是小編非常喜愛的導演,他們是臺灣社會的觀察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達對人的理解。
楊德昌是勇於發聲的時代見證者,斯人已逝,但作品長存,他電影中的人情世故分分秒秒都命中靶心,芸芸眾生似乎早已習慣沉溺於虛偽的日常生活。而楊德昌倒是很樂於揭開傷疤,無論是「殘酷青春」還是「迷茫中年人」,都是社會群像的深刻寫實。
侯孝賢的人文是隱滲於電影畫面本身,它沒有楊德昌那樣話嘮。影評人普遍喜歡把他比作臺灣的小津,但候導依然多了份獨屬於臺灣特色的惆悵感。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侯孝賢和楊德昌兩位導演的經典之作,如果你也喜歡他們,那這些經典電影絕對不可錯過。
所以今天的福利就是侯孝賢和楊德昌二位導演電影合集資源,轉發本文到朋友圈,並截圖回復公眾號即可獲得,不強制要求不設置分組或者時間長短,但是小編提供資源,希望你也同樣真誠回饋。
最經典的9部侯孝賢電影——
《悲情城市》
《海上花》
《戀戀風塵》
《風櫃來的人》
《童年往事》
《冬冬的假期》
《咖啡時光》
《南國再見》
《最好的時光》
最經典的6步楊德昌電影——
《海邊的一天》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一一》
《麻將》
《獨立時代》
《恐怖分子》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