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侯孝賢…對於臺灣新浪潮電影,這些你不可不知.

2021-03-02 流白藝考

      

      臺灣新電影運動,另稱臺灣新浪潮電影,簡稱臺灣新電影,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經由臺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激發起的電影改革運動。尤其,最主要為呈現出有別過往的新興潮流,開啟劃分商業基礎為導向製作的風格,題材貼近真實社會現象,回顧大眾生活環境,豎立起臺灣電影分界線的電影再造風潮。

出現背景

        上個世紀70年代的臺灣影壇,充斥銀幕的是瓊瑤的愛情片,胡金銓的武俠片,還有其他各類形形色色的風月片,暴力片。到了80年代,新興的電影人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提倡拋棄舊電影中種種華麗而空洞,無病呻吟式的主題,而轉向展示現實的人生,回歸真實的自我。這個「改革」以1982年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為分界點,次年由侯孝賢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正式拉開了臺灣「新電影」的序幕。此後的《稻草人》(王童)《等你長大》《陳厚坤》《想起了你》(楊德昌)《風櫃來的人》(侯孝賢)等影片均在國際上廣受好評。

相關概述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特呂弗主張,電影應該如同「一本日記那樣,是屬於個人和自傳性質,年輕的電影創作者們將以第一人稱來表現自己和向我們敘述他們所經歷的事情。」

      侯孝賢的電影,是關於青春的電影,無論是早期《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甚至於後來的《悲情城市》,《最美的時光》,侯孝賢都是在講述著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並且通過描述成長的記憶,來思考著個體的成長與社會的發展之間的關係。侯孝賢的整個電影生涯如同一部時間跨度長達近三十年的日記,用手中質樸、寫實的鏡頭悄悄記錄下這片土地上幾十年來的浮生百態,滄桑變化。

      按照焦雄屏的說法,侯孝賢是中國的傳統的,感情飽滿而豐富;楊德昌是西方的、現代的,感情冷靜而內省,李安則遊刃於他們之間。

      楊德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是一個以寫實作風完成的個人化記錄,故事改編自60年代臺灣的一個真實的事件——一位未成年的臺北建中夜間部學生在路邊刺死了同校的女同學,楊德昌將這個現實中關於青春殘酷的故事搬上了銀幕,相對於侯孝賢那般溫暖的個人記憶而言,楊德昌對自己的少年記憶描述得冰冷而殘酷,令人有著一種面對現實影像衝擊的恐懼與戰慄。故事與主人公小四的殺人行為,折射出臺灣少年在難以尋求文化歸宿之後的道德脆弱陰影。從少年的孤獨內心角度看,電影何其相似特呂弗的《四百擊》。

      臺灣「新電影」運動其實是反映臺灣經濟轉型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在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和對人性的探討的同時,還將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上與美、日的裙帶關係不著痕跡地呈現出來。臺灣電影人以誠摯的態度面對這塊土地,為一代臺灣人的生活、歷史及心境塑像;他們的影像因此成為臺灣幾十年間歷史及社會變遷的一個註解、一份見證,正如有論者所言:個人成長的故事裡隱喻著集體成長記憶的主題。焦雄屏在一篇文章裡也曾談到臺灣「新電影」的文化記錄功能,「原先只是一種寫實的嚮往,後來卻逐漸發展出文化記錄功能。新電影在累積中,逐漸從自傳性的敘事裡,輻射出臺灣過去數十年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化過程。某些創作者更已經有意識的成為撰史者。」    

       臺灣「新電影」在1982——1986年的五年間作為一個整體貢獻出了52部電影,隨後他們的電影逐漸成為一種個人化的寫作。

     

小編的話——

      臺灣新浪潮代表人物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代表,同時這兩位導演也是小編非常喜愛的導演,他們是臺灣社會的觀察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達對人的理解。

      楊德昌是勇於發聲的時代見證者,斯人已逝,但作品長存,他電影中的人情世故分分秒秒都命中靶心,芸芸眾生似乎早已習慣沉溺於虛偽的日常生活。而楊德昌倒是很樂於揭開傷疤,無論是「殘酷青春」還是「迷茫中年人」,都是社會群像的深刻寫實。

      侯孝賢的人文是隱滲於電影畫面本身,它沒有楊德昌那樣話嘮。影評人普遍喜歡把他比作臺灣的小津,但候導依然多了份獨屬於臺灣特色的惆悵感。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侯孝賢和楊德昌兩位導演的經典之作,如果你也喜歡他們,那這些經典電影絕對不可錯過。

      所以今天的福利就是侯孝賢和楊德昌二位導演電影合集資源,轉發本文到朋友圈,並截圖回復公眾號即可獲得,不強制要求不設置分組或者時間長短,但是小編提供資源,希望你也同樣真誠回饋。

最經典的9部侯孝賢電影——

《悲情城市》

《海上花》

《戀戀風塵》

《風櫃來的人》

《童年往事》

《冬冬的假期》

《咖啡時光》

《南國再見》

《最好的時光》



最經典的6步楊德昌電影——

《海邊的一天》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一一》

《麻將》

《獨立時代》

《恐怖分子》

晚安。

相關焦點

  • 深度解析:楊德昌與侯孝賢
    隨後又製作了《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通過這些電影,楊德昌確定了他的創作領域和方向,即關注社會狀況的反常、年輕人的焦慮和生活狀態。《恐怖分子》海報《恐怖分子》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臺灣電影新浪潮的衰落,楊德昌花了幾年的時間才找到下一部作品的投資人,而這部作品就是楊德昌的的代表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臺灣電影教授焦雄屏:侯孝賢楊德昌的殊途同歸
    摘要:侯孝賢針對南部、臺北邊緣的鄉村,從極度寫實出發逐變為現代主義的詩化電影,展現了小人物的生活討論,結尾會是妥協後的自然,接近無為而治的道家精神。楊德昌針對大都會,從現代主義出發,返璞歸真到樸實的寫實情懷,表達現代人的混亂、矛盾、無出路,結尾具有毀滅性的對立和悲觀。
  • 侯孝賢談楊德昌:拍電影太難了!
    對於楊德昌來說,他最懷念的就是新電影的時期,那時的電影是良性競爭,對手也是知己。楊德昌在拍攝《青梅竹馬》這部影片時曾因資金問題請侯孝賢幫忙,侯孝賢因此抵押了房子,還擔任了影片的製片人和男主角。▲《青梅竹馬》2017年重映,侯孝賢憶好友楊德昌《青梅竹馬》的編劇朱天文曾在一篇題為《楊德昌與侯孝賢》的文章中寫道:我很高興看見臺灣電影中,至少有兩位作者是這樣的,楊德昌和侯孝賢。兩個完全不同個性的作者,作品風格迥異,可兩人交情好得呢。蔡琴都說了:「他們簡直是在談戀愛!」
  • 侯孝賢與楊德昌,《青梅竹馬》的戀戀風塵
    參與編著《戲劇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生命的影像:臺灣紀錄片的七堂課》、《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臺灣電影的聲音:放映周報VS臺灣影人》以及《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中的城市、歷史、美學》。◆ ◆ ◆ ◆楊德昌與侯孝賢是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兩座巨塔。
  • 逐漸被看懂的楊德昌
    ,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運用長鏡頭創新電影語言,一改臺灣電影的固有面貌,後來被稱之為「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到了90年代在李安、蔡明亮等導演的繼承之下,臺灣電影在國際舞臺上煜煜生輝。,那麼整個80年代都是不可忽略的一段最好的時光。
  • 是枝裕和鏡頭下的侯孝賢與楊德昌
    這次聊聊對是枝影響巨大的臺灣新電影運動,特別是他25年前和侯孝賢、楊德昌兩位導演的一段往事。侯孝賢很中國,楊德昌很美國1990年前後,臺灣新電影運動的聲勢傳到日本。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和《悲情城市》先後引進上映,1991年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東京國際電影節獲獎,次年正式發行。
  • 80年代不只有香港電影——臺灣電影新浪潮
    提起香港電影對於很多人來說,都能說出那麼幾部自己看過的精彩影片,以及在自己成長的歲月裡,念念不忘的精彩畫面,然而提起臺灣電影很多人又有一種莫名的陌生感,仿佛在歲月的痕跡裡找不到它的蹤影,其實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十三年,時代慢慢追上了楊德昌
    ▲楊德昌在《一一》拍攝現場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也正是楊德昌和侯孝賢等人以現實生活為創作題材,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運用長鏡頭創新電影語言,一改臺灣電影的固有面貌,後來被稱之為「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到了90年代在李安
  • 是枝裕和 談侯孝賢和楊德昌
    言歸正傳,今天我們看到這部片,《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的拍攝企劃是如何成形的? 是枝裕和:其實這個算是電視節目,是在富士電視臺深夜播出的紀錄片專題節目。我是在1991年時開始成為這個節目的導演,有兩年的時間一直負責這個節目紀錄專題的拍攝。 當時,富士電視臺的製作人找上我,他說:「你知道侯孝賢嗎?
  • 楊德昌:他帶走了臺灣的「電影時代」 | 鳳凰副刊
    楊德昌腦袋裡收藏了千百個電影的畫面,同時收藏了整理這些畫面的規則,從這些畫面中歸納中出的習慣,而他用一種厭倦不耐的態度忍受畫面、規則、習慣。他沒有反叛這些畫面、規則、習慣,沒有要拍背逆規則、習慣的藝術電影。然而他的不耐態度隨時在蠢動著,他一直在想一直在問:「不可能沒有別種拍法吧?」不可能沒有一種不將鏡頭搖上去,還同樣具備說服力感染力的拍法。
  • 那段最迷人的臺灣電影時光,是最好的時光
    1982年,臺灣中央電影事業公司,以鄉土電影開啟了臺灣電影的新浪潮,就是從投資《光陰的故事》開始,那四個年輕人分別是陶德辰,張毅,柯一正,還有三十五歲的楊德昌。那時最年輕張狂的時候,那時臺灣電影最迷人的歲月。已經在國際舞臺上展露頭角的侯孝賢,楊德昌成為臺灣新浪潮中,最有力的旗手。後來,在當時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學美術的學生曾說:侯孝賢的電影《風櫃來的人》,曾是他的「救命恩人」,還有個小有名氣的韓國作家說:侯孝賢是他最愛的亞洲導演。
  • 專訪 廖慶松聊臺灣電影往事:改了楊德昌的鏡頭,他就崩潰了
    有「臺灣新電影保姆」之稱的廖慶松,幾乎包辦了侯孝賢導演所有電影的剪輯,侯孝賢電影風格的形成,與此有莫大關係。
  • 《兒子的大玩偶》:臺灣電影「新浪潮」與鄉土文學
    文:宿夜花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由改編自臺灣著名鄉土文學小說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是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的《小琪的那頂帽子》、萬仁的《蘋果的滋味》。因此,影片常常與同期另一部作品《光陰的故事》,一同被視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
  • 臺灣導演楊德昌電影盤點
    對於臺灣電影,我了解的其實挺少,印象中臺灣文藝片比較多。知道的臺灣導演也沒幾個,李安、侯孝賢、楊德昌,似乎就沒有了。近期又看了《一一》,就想盤點一下這位已逝臺灣電影大師楊德昌導演的電影。楊德昌(1947-2007),臺灣著名電影導演及編劇,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一歲時移居臺灣。
  • 侯孝賢的「奇遇人生」
    作為「臺灣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侯孝賢的鏡頭語言雖平淡含蓄,卻又生猛有力地在臺灣電影中撕開了一個口子,推動著新電影時代的到來。但正如他經常在採訪中「津津樂道」的那段叛逆的童年經歷,年少時期的他並沒有對電影表現出深沉的熱愛。
  • 十三周年祭,從楊德昌到臺灣新電影
    你是我的放棄與追逐,你是我的幸福與痛苦。我有滿腔少年血,將它二一添作五。若不成功即成仁,激情澆灌長青樹。——《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6月29日是楊德昌導演忌日,聊起楊德昌,其實就是在聊臺灣電影。聊起臺灣電影,不得不提1982年臺灣新電影的出現和變革。
  • 《一一》體現了楊德昌電影存在的局限 | 歪萊塢
    早《一一》兩年,楊德昌最誠摯的電影夥伴,也是臺灣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侯孝賢拍出了《海上花》。這兩部電影被許多影評人看作是他們電影生涯的巔峰。;做為女兒的婷婷對於愛情的憧憬期待被她目睹的衝突、欺騙、背叛和自己所經歷的猶豫與冷酷所擊碎,同樣陷於困惑不解的失落之中;而年幼的兒子洋洋對於外在世界好奇的探尋,總是被年長的同學和學校的老師所輕視嘲笑,他最終在外婆的葬禮上,由衷地發出了和她生前一樣的感嘆:「我覺得我老了」——年齡的增長意味著那些不可實現的夢想,無法捕捉到的情感和不能兌現的期許會逐漸積累,令人絕望地塞滿一個人的生活。
  • 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
    這幾年的臺灣電影,例如《海角七號》、《雞排英雄》的票房出色,但國際認可度卻一般。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付東:楊德昌、侯孝賢那一代人的電影不單講述臺灣的市井故事,更重要的是創作背景與整個臺灣的歷史脈絡和社會現狀對接了。楊德昌那一代正好趕上了臺灣社會的一個轉型期,上世紀80年代的臺灣社會有許多湧動的暗流,這些暗流變成了創作力量。
  • 虹膜 專訪阿薩亞斯:是侯孝賢打開了中國導演和世界對話的大門
    2015年坎城電影節電影節前夕,CinemAround採訪了侯孝賢與楊德昌的法國故人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導演。我認為他說的話確實與我們當時的想法相符……——為什麼您覺得他的說法與當時的想法相符?阿薩亞斯:因為香港的類型電影工業確實與當時《手冊》的精神是相悖的,我們追求的更是一種現代性,或者某種程度上通過簡樸的手段對於現實主義的追求,這些其實與大製片廠的電影是相反的。
  • 楊德昌和蔡琴定情,和侯孝賢唯一合作的電影,竟是性冷淡家居風...
    為了看這部《青梅竹馬》,我錯過了幾乎同時的《愈快樂愈加墮落》,那部電影,柯一正的兒子柯宇綸有非常大膽的演出《青梅竹馬》的意義,在於楊德昌和侯孝賢兩位大師的曠世合作(兩位坎城最佳導演的合作,可以作為CC藍光在全球的賣點了,其實也不愁賣,源源不斷會有中國的海淘訂單的)當然,坊間對這段大師情誼最多的解讀,來自於侯孝賢義氣地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才有錢拍這部電影,不過侯孝賢的三三電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