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導演楊德昌電影盤點

2021-01-13 影視盤點

對於臺灣電影,我了解的其實挺少,印象中臺灣文藝片比較多。知道的臺灣導演也沒幾個,李安、侯孝賢、楊德昌,似乎就沒有了。近期又看了《一一》,就想盤點一下這位已逝臺灣電影大師楊德昌導演的電影。

楊德昌(1947-2007),臺灣著名電影導演及編劇,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一歲時移居臺灣。

可以說楊德昌是華語影壇最好的都市題材電影導演,他一生導演了七部劇情長片,全是都市題材,這七部長片構成了一幅都市浮世繪的長卷。其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臺灣社會的手術刀」,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這期就來盤點一下他導演的電影,一共7部,還有一部《光陰的故事》是合拍的就不算在內了,電影按上映時間排序。

NO.1 《海灘的一天》

上映時間:1983

豆瓣評分:8.3

《海灘的一天》講述了某日清晨,海灘上發現了一具男性屍體,又在另一處發現了不知何人丟棄的衣物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這是楊德昌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電影具體概括了現今臺灣中產階級的整個人際關係面貌,對愛情、婚姻、親情、事業等各方面都做了相當深刻的探討,複雜的結構方法和開放式的結局都是臺灣電影前所未有的創舉。

NO.2《青梅竹馬》

上映時間:1985

豆瓣評分:7.9

《青梅竹馬》講述了青梅竹馬的阿隆和阿貞之間的愛情故事,面對周圍激烈變化的社會,兩人不可避免地漸有遠離,感情出現了裂縫。

電影主題偏灰色,敘事也較偏激。這是臺灣新電影出現的最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史無前例地將臺灣現代社會的時弊與人性的淪落聯繫在了一起。讓這個疏離、冰冷的人際關係鏈條成為一場悲劇的導火索,更成為教人恐懼悲觀的軟弱道德行為。

NO.3《恐怖分子》

上映時間:1986

豆瓣評分:8.7

《恐怖分子》是由楊德昌執導的劇情片,影片圍繞周鬱芬、李立中及淑安這樣幾個人物的故事交替展開。

看到片名很多人都會錯以為這是一部再為標準不過的警匪片,但楊導在這部作品中卻拍出了另一層為人不寒而慄的深意。這是一部黑色而又發人深省的影片,讓我們看到了複雜多變的現代生活就仿若是一把刀,而你我都有可能是拿起那把刀的恐怖分子。

NO.4《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上映時間:1991

豆瓣評分:8.7

豆瓣TOP250 / NO.186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

這部長達近4小時的電影,把時代的動蕩反映到人的內心,令人仿若觸手可及的觸碰到了一場青春年華裡的蛻變,電影將大背景的時代情仇融入到了小人物的青春悲歌,又將青春細膩的真實融入到了家國的時間背景。二者的交融,令人得見了一個波瀾動蕩的臺灣時代,並觸人深思,引人共鳴。

NO.5《獨立時代》

上映時間:1994

豆瓣評分:8.8

《獨立時代》描述一群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交叉追逐自己的理想和欲望,有離奇的遭遇、荒謬的困境中,有人得福,有人遭殃…

影片借這群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對愛情、友情、自我認同的嚮往和處境,來展現這個急劇變動的時代。看似繁雜的人物與臺詞,所呈現的實則是對人們人情處事的精確剖析,電影用日常為引,對數段感情細緻的刻畫,將人們虛實相依、真假相存淋漓盡致的呈現。

NO.6《麻將》

上映時間:1996

豆瓣評分:8.8

《麻將》講述了由四個剛剛成年的年輕人組成的詐騙團夥,企圖在浮華的臺北大幹一場的故事。

這並不是一部關於「麻將」的電影,卻將麻將博大精深的內涵以芸芸眾生融入到了戲劇性的張力中。導演對世俗醜惡的洞悉皆於此中被一一展現,電影對時代洪流下社會狀態進行了冷靜犀利的剖析,直白的批判了這個殘酷的社會。

NO.7《一一》

上映時間:2000

豆瓣評分:8.9

豆瓣TOP250 / NO.97

《一一》(A One and a Two)是一部刻畫出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電影,主要講述了簡南俊一家人的各自生活軌跡直至婆婆病逝的故事。

電影勾畫出一幅完整的臺灣中產家庭生存狀態畫卷,漫長的故事卻飽含了太多細膩的情感,電影沒有波瀾起伏,卻令人回味。楊導對日常點滴出色的把控將節制的情感逐成洪流,緩緩道盡著人生的真諦。片中的臺詞也十分飽含生活的哲理,值得細細品味。

......

楊德昌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這早已被人們所公認。

他的作品注重人性層面的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鋒芒;他的電影永遠富有話題性與爭議性,具有華語電影少見的鋒利和尖銳;他的題材偏重於人際關係以及社會家庭生活的描述,突破傳統卻又不追求新潮的技巧,展現紀實、雋永、樸素的藝術風格。

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因為我們在裡面獲得了至少兩倍不同的人生經驗。 ——《一一》

好的,本期到此結束,喜歡別忘了點讚、收藏、轉發,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香港和臺灣電影《麻將》導演楊德昌對現代城市人群的批評
    如果你喜歡我的電影評論,請訂購「關注」!楊德昌去世,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導者,與侯孝賢、柯一正、陳厚坤一起,在對城市的生存狀況進行了幾輪審查和批評之後,以臺灣「新電影」運動離開了世界。《麻將》是楊德昌執導的第七部全長電影,他從騙子和傻瓜、女人和父親的角度講述了一個由四個騙子組成的團體的幻滅和解散的故事。故事延續了楊德昌導演過往創作中群體肖像所形成的多線索敘事結構,他在空間敘事中表現出一種奇妙的戲劇衝突,並對都市的現代性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反思。
  • 楊德昌:他帶走了臺灣的「電影時代」 | 鳳凰副刊
    想了就必須面對事實──面對楊德昌永遠離開了的事實;面對臺灣最輝煌的「電影時代」中很多精彩故事,隨著他去世而永遠消失了的事實;面對臺灣「電影時代」一去不返的悲哀事實。美國大才女蘇珊.宋塔格(Susan Sontag)看楊德昌的《一一》,連續看了四次,喜愛得不得了。她逼貝嶺也去看《一一》,然而貝嶺看了,卻只覺得《一一》「很有日本電影的味道」。究竟宋塔格看到了什麼貝嶺看不到的呢?
  • 楊德昌、侯孝賢…對於臺灣新浪潮電影,這些你不可不知.
    年代左右,經由臺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激發起的電影改革運動。到了80年代,新興的電影人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提倡拋棄舊電影中種種華麗而空洞,無病呻吟式的主題,而轉向展示現實的人生,回歸真實的自我。這個「改革」以1982年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為分界點,次年由侯孝賢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正式拉開了臺灣「新電影」的序幕。此後的《稻草人》(王童)《等你長大》《陳厚坤》《想起了你》(楊德昌)《風櫃來的人》(侯孝賢)等影片均在國際上廣受好評。
  • 臺灣電影教授焦雄屏:侯孝賢楊德昌的殊途同歸
    摘要:侯孝賢針對南部、臺北邊緣的鄉村,從極度寫實出發逐變為現代主義的詩化電影,展現了小人物的生活討論,結尾會是妥協後的自然,接近無為而治的道家精神。楊德昌針對大都會,從現代主義出發,返璞歸真到樸實的寫實情懷,表達現代人的混亂、矛盾、無出路,結尾具有毀滅性的對立和悲觀。
  • 十三周年祭,從楊德昌到臺灣新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6月29日是楊德昌導演忌日,聊起楊德昌,其實就是在聊臺灣電影。聊起臺灣電影,不得不提1982年臺灣新電影的出現和變革。由此,我們用下面這篇陳智廷博士「臺灣新電影——香港鮮浪潮」學術分享會訪談一文,緬懷這位亞洲電影大師,追溯臺灣電影的歷史今生。
  • 探訪臺灣電影工業陣地 已故導演楊德昌舊居變網吧
    1990年之前,這裡曾產出過《龍門客棧》、《再見,阿郎》、《媽媽再愛我一次》、《悲情城市》等一大批經典影片,但最近20來年,受西片衝擊,臺灣本土電影一度走到死亡邊緣;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後,最慘的時候,一年只有8部本土電影產生,不少人哀嘆「臺灣電影已死」。最近幾年,雖然有《海角七號》、《艋舺》、《痞子英雄》、《賽德克·巴萊》等片強勢崛起,但從總體上講,臺灣本土電影仍處於相當弱勢的地位。
  • 楊德昌和他的電影
    傅東先生剛剛完成了有關楊德昌的電影著作,這本書從楊德昌生前做起,至今已十年有餘,他很慶幸當初的決定,因為在他看來,楊德昌是當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並且這是就世界電影的總體而言,不僅僅是中國電影範圍之內。他的風格,他的時代代表性,他對電影語言的開創,都該被世界電影史紀錄。他的成功就像畫界的達·文西、雕塑界的米開朗基羅,我相信,50年或者100年後他仍舊留在電影史上。」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盤點
    本期算是正式回歸,關於內容呢,就聊一下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吧。他的新電影《小偷家族》將於8月3日在大陸上映,憑藉這部電影,是枝裕和贏得了第71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當時就想寫一篇關於他的文章的,後來一直拖著,這次算是補上吧。
  • 臺灣電影大師楊德昌作品首次在大陸電視臺播出,蔡琴演唱片尾曲
    猝不及防啊猝不及防,CCTV6,也就是電影頻道,1月8日預告了楊德昌導演的《恐怖分子》(播映改名為《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將於1月9日,也就是今晚22點14分,在電影頻道播出!截圖來自電影頻道公眾號由於【映畫臺灣】能最大限度地接觸到大陸的臺灣電影迷,所以昨晚已經感覺到這個消息,在他們當中的「炸裂」程度,雖然《恐怖分子》早就在大陸的影展正式亮相過,相關音像製品也通過各種渠道能得到,但在大陸電視臺(關鍵點還是國家級電視頻道)播出,對於楊德昌來說,是屬於裡程碑意義的第一次!
  • 介紹:導演楊德昌 影片《一一》
    「也許能製作出超越《一一》作品的,只能是導演楊德昌本人了。
  • 專訪 廖慶松聊臺灣電影往事:改了楊德昌的鏡頭,他就崩潰了
    有「臺灣新電影保姆」之稱的廖慶松,幾乎包辦了侯孝賢導演所有電影的剪輯,侯孝賢電影風格的形成,與此有莫大關係。
  • 《楊德昌》:美國影評人對中國電影大師的高度讚美
    30歲之前,楊德昌聽從父母意思在佛羅裡達大學讀到計算機設計專業的碩士學位,後轉赴南加州大學讀電影系,可是他覺得西方電影理論與他所認為的存在很多差異,讀了一年便放棄學業,並在華盛頓州生活、工作了7年之久。他每日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直到在一家電影院看了沃納·赫爾佐格執導的《阿基爾,上帝的憤怒》一片,他決定趕回臺灣開創自己的電影事業。
  • 侯孝賢談楊德昌:拍電影太難了!
    對於楊德昌來說,他最懷念的就是新電影的時期,那時的電影是良性競爭,對手也是知己。楊德昌在拍攝《青梅竹馬》這部影片時曾因資金問題請侯孝賢幫忙,侯孝賢因此抵押了房子,還擔任了影片的製片人和男主角。▲《青梅竹馬》2017年重映,侯孝賢憶好友楊德昌《青梅竹馬》的編劇朱天文曾在一篇題為《楊德昌與侯孝賢》的文章中寫道:我很高興看見臺灣電影中,至少有兩位作者是這樣的,楊德昌和侯孝賢。兩個完全不同個性的作者,作品風格迥異,可兩人交情好得呢。蔡琴都說了:「他們簡直是在談戀愛!」
  • 港臺電影《麻將》|導演楊德昌鏡頭下,對現代城市人群的批判
    2007年楊德昌與世長辭, 這位與侯孝賢、柯一正、陳厚坤等並稱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旗手,在對城市下人的生活狀態進行了好幾輪的審視和批評後,最終還是帶著滿臉的不舍離開了。《麻將》是楊德昌導演的第七部長篇電影,分別從騙子與傻子、女人與父親的角度,講述了一個以四人為組的騙子團隊理想幻滅和解散的故事。故事延續了楊德昌導演過往創作中的群像式人物刻畫形成的多線索敘事結構,在空間敘事中展現精彩的戲劇衝突,對都市現代性進行了深刻地辨析和反思。
  • 逐漸被看懂的楊德昌
    ,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運用長鏡頭創新電影語言,一改臺灣電影的固有面貌,後來被稱之為「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到了90年代在李安、蔡明亮等導演的繼承之下,臺灣電影在國際舞臺上煜煜生輝。 1980年底,時年33歲的楊德昌從美國回到臺灣,應好友餘為政之邀參與編劇《1905年的冬天》。用今天的眼光看,這其實就是一部純新人導演影片,奉獻了很多人的第一次:餘為政初次執導,餘為彥初次製片,楊德昌初次編劇,陳博文初次剪輯。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主演是剛剛拍了處女作《蝶變》的徐克。
  • 深度解析:楊德昌與侯孝賢
    自《恐怖分子》開始,楊德昌的電影才最終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時代符號,楊德昌的的電影形成了極度富有現代主義批判色彩的城市聲音。《恐怖分子》海報《恐怖分子》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臺灣電影新浪潮的衰落,楊德昌花了幾年的時間才找到下一部作品的投資人,而這部作品就是楊德昌的的代表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那個錯過了楊德昌電影主角的女演員
    說到葉全真,就不能不說帶她出道,並一手將她捧紅的朱延平導演。有人說朱延平是臺灣的王晶,但是和王晶一樣,朱延平可以說在一個時期,養活了臺灣電影圈的很多人。1988年,葉全真19歲,但卻是臺灣產量最高的電影女演員之一。朱延平和香港電影人聯手,製作了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雪在燒》,香港新浪潮旗手人物譚家明導演,葉全真是女主角,任達華是男主角。
  • 程式設計師出身的導演楊德昌,拍出了最偉大的華語電影之一《一一》
    在2000年坎城電影節上,《一一》為楊德昌帶來了最佳導演獎,這部電影受到了主流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全美影評人協會將其評為最佳影片獎,還有人說這部電影是21世紀頭10年中最偉大的。它在各個層面上的吸引力在於其明顯平易近人的主題、精妙的手法,以及導演令人敬畏的電影才華。和他的同胞侯孝賢一樣,楊德昌已經成為了最傑出的電影製作人,與西奧·安傑洛普洛斯等大師不相上下。
  • 電影史上最令人震驚的幾次謀殺,都來自楊德昌的電影
    在過去的十年裡,我一直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探索這種新型電影的線索。而我利用的媒介主要是下列這些導演的電影:伊朗的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和莫森·瑪克瑪爾巴夫,還有臺灣的侯孝賢和楊德昌。這四位創作者都在重新定義世界和電影的現代性。
  • 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
    「楊德昌電影重映事件」 Edward Yang,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臺灣電影導演早報記者專訪楊德昌曾經的電影夥伴焦雄屏和杜篤之,以及著名影評人讓-米歇爾·付東,對比今天的臺灣電影大氣候,回顧那段臺灣新電影風頭正勁的時期,楊德昌留給華語世界乃至世界電影的,到底是怎樣的一份精神遺產?新電影一代一去不復返東方早報:楊德昌、侯孝賢他們雖然在藝術口碑上享有盛譽,但票房表現卻一般,當年只有《悲情城市》票房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