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浪潮電影的時空特性

2021-01-09 社會早快遞阿飛

「新浪潮電影」在把這一理論付諸實踐時,就必然產生了銀幕上的「心理時空」關係。在這類影片中:冷漠的視角,神經質的時空跳切,鏡頭乏味至極的靜態擱置,串肉丸子似的「事件」的「偶然」連續,各種鏡頭所表現的細節難堪和彆扭地銜接以及畫面無意義閃現和重複等,構成「心理化的時間和空間」的基本模式。「新浪潮電影」幾乎都沒有傳統電影「故事時空」的理性構架,沒有因果關係導致的某種必然性,只有「存在主義」③似的「偶然」「存在」和事件的「偶然」串聯。例如安東尼奧尼的《夜》④中的一個場面:「女主角朦朧地意識到她和丈夫的愛情將要消失。她無目的地在街頭、公園和空地上徘徊,好奇地看著一個郵差模樣的男人靠在牆壁上吃東西,從他身旁走過,過了一會兒又回頭瞥了一眼,那男人也在看她。地上扔著一隻舊的時鐘,麗迪亞停下呆呆地望著那隻鍾。噴氣式飛機發出轟鳴聲從上空飛過。

她不由自主地仰望天空,然後隔著玻璃窺視一座建築物的內部。屋裡坐著一個男人正在看書,他注意到站在窗外的麗迪亞。她慌忙地離開。」這些鏡頭的無意義堆積,卻使觀眾產生一種空洞、虛幻、冷漠和近乎絕望的心理印象。再如戈達爾的《精神力竭》和《周末》⑤,其中演員表演完全是即興的,由衝動引起的補充性對白,暴力行動幾乎是隨意發生的,演員們除了表演憤怒和歇斯底裡外,很少做任何其他姿勢。攝影機永恆地運動,鏡頭奇怪、彆扭地銜接,其間時空關係捉摸不定,亂成一團,讓人「透不過氣來」。戈達爾極富想像力的運用時空剪輯來暗示現代社會導致個人的極度不安定。顯然這種「自畫像式影片」中「透不過氣來的壓力」來自戈達爾本人對現實的心理感受。顯然,這類電影並非要給觀眾「演」故事,而是讓觀眾獲得一種「自戀」式「內心體驗」。

雷乃的《去年在馬裡安巴德》⑥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這種時空的心理化現象。《去年在馬裡安巴德》中角色沒有姓名,女人叫A,可能是A的丈夫的男人叫M,或者是A的情人的男人叫X。他們處在「另一個世紀巴洛克式的建築物中,晦暗而華貴的大廳,走廊看不到盡頭……」環境也是難以確定的「資產階級上層生活背景」。遊移不定的大景深空間,下意識的鏡頭的閃切,多次重複同一個鏡頭,閃爍不定和一閃而過的場面,對似乎無關聯的視覺元素的自由連接,構成了非角色化的,撲朔迷離的「心理時空」關係,其間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既可能是X又可能是A的回憶和臆想,在這宏大而精美的場景群中交織。由於鏡頭意識流組合的不確定性,影片中的很多場景的空間關係也是極其曖昧的。如:X和A在對話,相互切換時,X和A背景卻一會兒是室外一會兒是室內,她們好像同時既在室內又在室外;甚至作為他們談話的背景雕像,也是一會兒在露臺上,一會兒又出現在花園,並且同一個角度的露臺後面分明是個廣場,當鏡頭再切換回來又變成了一個湖,那麼X和A同時是既在露臺上又在花園裡?還是露臺和花園的後面既是廣場又是湖?這樣的空間好像在我們夢境中才會見到,但它異樣的清晰,又是夢裡所不能見的。最曖昧的是X對A的佔有場面。「這是一年多來對A的戀慕之情達到瘋狂地步的X,在意念上,要佔有A來滿足自己欲望和幻想呢?還是表面上假裝冷漠但實際上卻心中暗暗謀求一種強烈的愛的A,表現出的欲望的幻想呢?這裡出現了兩種「可能」。但是對此「是影片編劇羅布-格裡耶⑦提出的假設」呢?假設「X是現實中比較粗野的男人也可能(對A)發生此事」。這裡又出現第三種「可能」。但是,作者主張「三個主要人物都與此場景無關」。

「最重要的惟一的時間,就是這部影片的放映時間,最最重要的惟一的人物就是觀眾。這個故事完全是根據觀眾的想像拍成的。」影片作者把這諸種「可能」竟然推給了觀眾。認為X對A的佔有場面是「根據觀眾想像拍成的」。影片內容的不確定性已超出了影片本體範圍。也就是說,X對A的佔有場面可理解為X的幻想,A的幻想,X和A共同「欲望交替」,X在現實中對A可能發生的「此事」,又可解為「作者的假設」。又由於「作者」說是「觀眾的想像」,其角色、作者、觀眾都參與假設。而這一假設的交織狀態又建立在一個更大的假設前提之上:就是「X和A是否去年在馬裡安巴德相遇」。作者本人對自己作品分析充分說明了這種時間與空間曖昧的性質,這種「可能」是「去年」,「或者」「沒有去年」的時間關係,這種「沒有馬裡安巴德」,「就在馬裡安巴德」的空間關係。實際上影片精彩地詮釋了作者自身的創作感受,這是一個「精神荒原」⑧上的「時間的廢墟」,它正是導演雷乃和編劇格裡耶自己的「心靈圖畫」對觀眾的暗示。

「新浪潮電影」這種「時空迷失」的現象,顯然是建立在「本能」的「非理性」原則上的,總體上表現出現代人個體與自然地隔絕;個體與社會的隔絕,個體與歷史的隔絕。這正是現代人「自我迷失」的形象寫照。觀眾對這類影片所感知的時空關係,完全失去了通常按照「笛卡兒⑨的合理性」,構建「故事時空」所形成的「邏輯定向」關係,它呈現的是一種時間和空間完全凝固於一種心理「情結」⑩的特徵,那是一種令人幾乎窒息的心理張力,所產生的「靜態危機」而造成的「審美創痛」。這和傳統的常規電影的時空體驗和審美感受完全不同……現代人從自身智慧的魔瓶中喚出工業文明這一巨靈的同時,其本身又成了它的附屬品。在這一文明發展的巨變中,知識大爆炸的負面帶來的是人性的異化。諸如:「性」的解放使「愛」變「冷」;「潛意識」的開拓使「理性」衰竭;「創造本源」的揭示使創造力萎縮;「道德相對性」的發現導致道德淪喪;「價值多元化的」的倡導致使「價值觀」的迷失;揭穿了「意志」的謊言,「意志」卻「癱瘓了」;「個性解放」的結果使個體成了《局外人》。人類空前覺醒的指向卻是人性的更大的困惑。擁有大智慧和高科技的現代人在撥開中世紀形上學之迷霧,力求擺脫蒙昧之時又陷入新的蒙昧中。正如現代一些心理學家所說的「精神分析本身成了一種它企圖治癒的疾病」一樣。文明的悖論使現代人的「自我」仿佛又回到蒙昧之始,可悲的是現代人無法像自己的祖先那樣去「問天」,因為明知「天又是沒有的」;無法去問神,因為「上帝已經死了」。於是現代人只能走向時空無序無向的「精神荒原」。

「新浪潮電影」正是把現代人的「荒原觀念」形象化地置於迷失了時空的電影「在場」之中。「新浪潮電影」在電影技巧方面雖然過於偏執和走極端,卻非常具有創造性,它極大地豐富了飛速發展並日臻完善的電影視聽語言。「新浪潮電影」的作者們往往具有在醜惡中發現美的驚人的天賦,他們是勇敢「下地獄」的先驅,儘管他們黑旗張揚,卻在二戰後經濟危機的陰霾中露出批判的鋒芒和人性的閃光。它們所有的醜惡與輝煌,在後來的好萊塢模式的常規片中都得以廣泛的彰顯,尤其是對電影的「片段結構」與「銀幕框架」美學層面的深層次探索有著難以磨滅的功績。從人類不遺餘力超越「現實時空」的意義上而言,電影的時間與空間,其時空的相對性及美學範疇,因「新浪潮電影」「惡之花」的綻放而擴張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相關焦點

  • 洪楨婧丨筱田正浩電影中的身份問題探析
    筱田正浩電影中的身份問題探析洪楨婧周口師範學院文學院摘    要: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1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
  • 周星馳「無釐頭」電影有何文化特性?
    為影迷們所接受的僅僅是影片的表象,究其根源, 周星馳電影最為獨特的應當是它的文化特性。周星馳的電影表達 著草根階層在社會中的無奈,同時又從另外一個角度詮 釋著社會的變遷。這些小人物的遭遇、困惑、無奈讓我 們感同身受,了解社會平民階層的無奈,同時探析他們 的情感世界,並被他們真實的情感所打動。
  • About * Film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述這些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新浪潮電影的主題也常常圍繞這群人展開,他們在國際上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和「憤怒的青年」,而在法國則被稱為「新浪潮」(「世紀的痛苦」);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無論是從主題到情節,還是從風格到表現手法,它們都帶著這種時代的印痕。
  • 新浪潮電影
    新浪潮電影 Nouvelle Vague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
  • 冰島電影新浪潮
    斬獲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大獎的《公羊》導演格裡莫·哈克納爾森,將三部影片冠以「冰島電影新浪潮」(New Icelandic Wave)的稱號,宣告冰島電影的一種傾向。冰島電影人必須講求實際,通過電影講述相當簡單的現代故事,這是今年以《公羊》、《麻雀》、《處子之山》為代表的「冰島新浪潮」的相通之處。」
  • 《當代電影》| 創新意識、類型探索、文化表達——泰國電影「新浪潮」的影響研究
    章文哲,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講師,北京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影批評、影視理論與現狀。摘要:泰國電影新浪潮以來,其在社會文化記憶、現代影像時空和多維民族視點上不斷拓展著類型片創作策略並精心編織著作者電影範式。
  • 王琰丨從松竹新浪潮到ATG時代——日本電影新浪潮之肇始
    也許正是這種複合式的經營習慣,使ATG對於日本電影的貢獻常被看作一種偶然。但如果從當中活躍的一批導演入手研究,重新審視當時活躍在ATG體系中的導演創作歷程,我們會發現,ATG為日本電影從大製片廠落寞走向獨立製片經營模式帶來變革引領、實質擎助。而這一切的肇始要從「松竹新浪潮」講起。  準確地說,像法國新浪潮那樣的日本電影新浪潮並不存在。
  • 中國電影新浪潮何時再起航?
    1980年代初,華語電影界風起雲湧,大陸、香港和臺灣先後出現一批新人導演,他們帶著自己的處女作,在海內外影展激起波瀾,令世界影壇耳目一新。
  • 十部電影認識英國新浪潮
    其風格有點像實錄電影(cinema vérité),觀察並記錄社會問題的存在方式。60年代,新浪潮運動偃旗息鼓,而其餘波仍在歐洲蔓延。它會慢慢退去,但是它樹立的原則和風格依然風行,並影響著英國乃至世界的電影製作者。林賽•安德森被公認為這一運動的先鋒之一,他曾說過,電影已經變成了一種「勢利、反智、壓抑情感」的固定模式,幸好英國新浪潮改變了這一現象。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創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新浪潮電影』源自法國1958年末的電影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此被稱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 【電影筆記】法國 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從2020年7月開始,一致持續到12月左岸派結束。浩浩蕩蕩大半年。我們一起回憶一下那些讓我們喜愛的新浪潮創作者們。什麼是新浪潮?法國新浪潮電影(1959—1964)同樣被手機Vlog衝刺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能拿著手機拍出一些東西,通過自己的視點,表達一些觀念,60年後,那幫年輕人圍在一起,討論今天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或許是藝術片的價值。
  • LA CAMERA-STYLO||法國新浪潮
    而「新浪潮」這個術語第一次的出現是在1950s末到1960s末,由Cahiers du cinéma(電影手冊)雜誌相關的評論家與電影愛好者提出。他們拒絕法國主流電影流行的理論—強調電影的製作質量與工藝,輕視實驗與創新。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如今提及法國新浪潮電影,影迷們會如數家珍般地報出「新浪潮五虎將」的名字,戈達爾、特呂弗、侯麥、裡維特和夏布洛爾。再熟悉一點影史的朋友,還會說出阿倫·雷乃,阿涅斯·瓦爾達等「左岸派」導演,他們構成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力。當我們追溯這批導演的成長道路時,卻會發現朗格魯瓦和巴贊,存在主義哲學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構成了推動法國電影新浪潮誕生的驅動力。
  • 臺灣新浪潮電影混剪
    臺灣新浪潮電影混剪 2020-10-27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方電影新浪潮:創造一種全新語言的野心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動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線上主題分享,收聽來自文學藝術界的新聲,激發不受時空限制的交流,建造無形卻熱烈的現場。在過去幾年,南方以一種截然不同的面貌,開始作為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場域登上舞臺。
  • 萬瑪才旦與藏地電影新浪潮
    毋庸置疑,小眾自然是藏地電影揮之不去的屬性之一,然而,以萬瑪才旦為首,松太加、拉華加、久美成列等藏族導演也在矢志不移地用一部部作品讓更多觀眾得以通過大銀幕了解、感受真實的藏地文化,正是他們不懈的努力讓藏地電影新浪潮緩慢崛起。何為新浪潮?
  • 法國新浪潮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興起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派」。
  • 【水朝夕工作室】回味電影新浪潮
    [編者按]漫漫寒假,看電影無疑是消磨時間而又提升逼格的上上之選,小編今日便要與諸位聊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電影運動——新浪潮。「新浪潮」特指從上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發生的一場電影運動,後來「新浪潮」一詞被廣泛用於其他電影史上其他國家在二戰之後興起的新興電影運動。在法國,二戰後,電影工業和大眾媒介都感到,法國電影正在迷失方向,陷入了一般的歷史重構和俗套的文學改編的泥潭。
  • 新浪潮電影女神逝世,法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剛過去的一年,肯定是讓很多熱愛新浪潮電影的觀眾心碎的一年。2019年3月29日,著名導演、「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離世。2019年12月14日,新浪潮著名女演員安娜·卡裡娜(Anna Karina)也因癌症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