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浪潮電影的一部經典作品,用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人物

2021-01-09 情深致命啊

我們知道,新浪潮電影的基本表述就是藝術向現實主義的邁進,也就是說,新浪潮主義就是現實主義的藝術化再現——一用犀利的鏡頭語言,表現人物在時代音景下的命運很明顯,學院派出身的賈樟柯,深受安東尼奧尼、戈達爾、特呂弗等新浪潮電影大師的影響,從《小山回家》《小武》《站臺》《任逍遙》,到《世界》《三峽好人》,再到《二十四城記》,都是以底層人物的卑微瑣事為主線,用近乎紀錄片的長鏡頭拍片風格,真實地反映社會各層次的不同人群在時代變遷中的喜怒哀樂。新浪潮主義者首先應該是個寫實主義者,要有直面慘澹人生的勇氣。同時,在商業電影盛行的當下,新浪潮主義者既要有不「同流合汙」的個性,還要有揭示社會善惡美醜的果敢,更要有表達人文關懷的恆心。從賈樟柯一系列的電影中,我們可喜地看到了賈氏新浪潮主義的藝術主張,他既繼承了新浪潮主義先驅們的開創和勇敢精神。的紀錄片風格,而且在《二十四城記》中將這種藝術主張繼承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對藝術領域「無限制」的理解。

《二十四城記》是以成都一個國營軍工老廠在城市化進程中命運發生變化為主線,用紀錄片採訪式的鏡頭語言,從三位不同時代的「廠花」的人生經歷,來闡述「人」在社會大潮中多舛的命運。在不同時期,人對所處社會的理解各有不同:20世紀60年代是無私,20世紀70年代是無奈,新時代則是無畏。三位廠花在鏡頭面前,各自講述她們不同的人生歷程,在她們對情感宣洩的淚水中,不經意地表達出她們對這個正在消亡的國營老廠的絲絲眷戀和心痛。她們也許有過與現實脫離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她們同樣也對命運安排表示了理解和服從。黑幕上出現的「僅你消逝的一面,已經足以讓我榮耀一生」的詩句,最能代表她們的心聲。

影片沒有故事片通常對所謂「故事」這個概念的影像化表現,而只有記述通過受訪者語言和肢體的表演,讓「故事」的一幕幕在觀者腦海裡呈現。也許一開始觀者對這樣另類的藝術表現形式感到不適應,甚至木然、不理解,進而產生反感,尤其對片中毫無顧忌、直入眼帘的商業廣告而驚詫不已,其實這就是新浪潮主義的精神所在—對「真實」永遠充滿敬意。就像張藝謀在《一個都不能少》中用「自己演自己"的手法表現真實一樣,無須刻意的掩飾,自然存在更顯藝術魅力,因而《二十四城記》中廠房廠址被「華潤置地」改造改建,反而會讓觀者覺得這就是存在的現實,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同時,這種安排也是在故意諷刺那些商業影片中肆無忌憚又半遮半掩的「廣告植入」。

對於影片中只講述「故事」,而沒有具體表現,也許有些觀者會覺得單調乏味而不可理喻,其實這種社會性的故事每天都在你我身邊上演,既然正被鏡頭記錄就無須再做多餘的表演,此刻,通過當事人語言闡述來展現人生的喜怒無常,也許比情節再現更具揭示性。你如果將自己置身於電影所描繪的那場社會變遷的大潮中,我想,同樣作為社會人,你一定會被賈樟柯「在沉默中爆發」的後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所感染。賈樟柯從「地下」走向「地上」,一直都沒有改變他的藝術風格——冷靜且極具思辨色彩地剖析社會現實及人文關懷。他是以拍實驗電影起家的,又是以藝術電影成名的。他的固執和倔強,讓他深知中國電影產業不是僅靠模仿拍商業電影才能得到發展的,只有將電影藝術創新達到「無我」(無國界無束縛)的境地,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才更有前途。

相關焦點

  • 6部必看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帶你漫遊巴黎
    ,講述一個美國小提琴手在巴黎成為流浪漢的故事。該片雖然沒有得到《四百擊》《精疲力盡》這樣的熱捧,但其實景拍攝和文學素養也使其成為新浪潮的一部力作。用一種現實與記憶穿插的方式勾勒了男主人公X與女主人公A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流暢的運鏡和吉奧吉歐·艾伯塔基的柔和旁白將這部電影變成了一場如夢似幻的體驗。
  • 【電影筆記】法國 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電影(1959—1964)同樣被手機Vlog衝刺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能拿著手機拍出一些東西,通過自己的視點,表達一些觀念,60年後,那幫年輕人圍在一起,討論今天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或許是藝術片的價值。
  • 80年代初珍貴的香港電影新浪潮導演訪問
    同時採訪了數位香港電影人,有導演、編劇、影評人和電影文化工作者,用旁述加專訪的方式介紹了那個今天看來被稱作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除了這部關於香港電影的紀錄片,Tony Rayns還執導過一部介紹中國第五代導演的紀錄片《New Chinese Cinema》,也是在這檔系列節目中播出。在不少亞洲電影的DVD中,Tony Rayns 還參與製作電影的評論音軌,同時也參與不少亞洲電影如韓國片、日本片、泰國片的英文字幕翻譯工作。
  • 6部必看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帶你漫遊巴黎
    02 《精疲力盡》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時而幽默歡快,時而輕慢狂野的《精疲力盡》是新浪潮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03 《獅子星座》導演: 埃裡克·侯麥侯麥在1959年完成了他的首部劇情長片《獅子星座》,這是一部嚴格遵循巴贊理論的作品,講述一個美國小提琴手在巴黎成為流浪漢的故事
  • 紀錄片《中國》,一部被張藝謀讚不絕口的作品,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上一次看到可以讓人備受震撼的歷史紀錄片是2006年的《大國崛起》,一部以獨特的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的歷史紀錄片,向觀眾展示了世界歷史中的大國是如何一步步由興盛到崛起再到衰亡的,跟隨著歷史的齒輪,見證了大國的崛起,如今,又一部歷史紀錄片帶著它獨有的氣韻向我們走來,不經意間令觀眾沉浸在故事中無法自拔
  • 【水朝夕工作室】回味電影新浪潮
    片頭導演與卡司的呈現方式在《鳥人》開頭也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片段,但個人覺得總體來看沒有那麼有力。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其他作品推薦:《法外之徒》、《隨心所欲》、《周末》《五點到七點的克萊奧》(1962)/Arizona法國新浪潮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的作品,完全特立獨行的敘事方式,事件或者說情節有意識流的感覺。細節設置精巧。
  • 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阿倫·雷乃:絕不墨守成規
    晚年的阿倫·雷乃曾說,漫畫是他第一個認識到電影技巧的媒介。他的電影起步之早讓同行們羨慕不已。事實上,早在14歲時他就迷戀並製作了一部8mm短片,進入巴黎電影學院深造後,多年參與電影製作,從事副導演的歷練,使他33歲時就以紀錄短片《夜與霧》驚豔影壇。有趣的是,這部時長與他的年齡相同的紀錄片,改變了紀錄片的傳統模式——不是單純的紀實,而是讓紀錄成為一種心靈的呈現和延續。
  • 席捲電影史的新浪潮
    席捲電影史的新浪潮電影自誕生就伴隨著「編劇、導演、製片人,誰是影片主創者」的爭論,而法國新浪潮運動中提出的「作者電影「論無疑提供了新思路。下面就為大家推薦幾部這場運動中的代表作。漂亮的塞爾吉新浪潮開山之作《漂亮的塞爾吉》講述了青年瓦揚回鄉養病時,發現幼時好友賽爾吉因酗酒墮落潦倒,瓦揚幫助好友重獲新生,自己卻因病發和勞累倒下的故事。影片觸及了法國當時落後的村鎮生活和酗酒問題,揭開了「新浪潮電影」的序幕。
  • 網絡電影時代意味著「中國電影新浪潮」的到來
    作者電影的理論,起源於歐洲,爆發了「法國電影新浪潮」,又在20世紀70-80年代被帶入香港、臺灣,引發了「香港電影新浪潮」、「臺灣電影新浪潮」。在這些新的電影理論主張下,一批新興電影人利用當時的社會資源,創作出一大批劃時代意義的新型電影,為當代中國電影樹立了標杆,塑造了典型。
  • 讓-米歇爾·傅東對話賈樟柯:新浪潮與電影自由
    2020年,上師大【電影學堂·SH 7ème Art】將於11月15-29日舉辦《法國紀錄片經典展》和相關大師班系列。本次活動以法國現當代紀錄片史為背景與基礎,觀照自「二戰」後延續至今的世界走向、社會命題、文化地理、思想體系以及個人事件等紛紜脈絡,聚焦於1947年至2019年跨越七十多年來的法國重要紀錄片作者和作品。
  • 新浪潮電影女神逝世,法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雖然在很多國人心目中,安娜·卡裡娜不是最著名的法國女演員,但只要是新浪潮電影愛好者,就肯定不會忽視她。她是新浪潮導演戈達爾的繆斯女神,曾大量出演其作品,也曾在其他新浪潮導演作品中出演。戈達爾和卡裡娜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不太了解的小夥伴要問,到底什麼是新浪潮電影呢?
  • 熒爆點丨紀錄片又出爆款——《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近日,紀錄片《中國》以頂尖的配樂、富有磁性的旁白、頂級的畫面構圖、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與豐富有趣的內容受到了觀眾的喜愛,播出首日,閱讀量高達2.3億,更是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其實一部好的紀錄片比書籍更能引起觀眾,尤其是孩子的共鳴與深思。
  • 永別新浪潮電影教母,她用骨子裡的浪漫和真摯成為永恆
    圖/視覺中國阿涅斯·瓦爾達被人尊稱為新浪潮教母,她的去世或許再一次提醒我們那個讓人感到激越的「新浪潮」電影時代徹底成為過去。儘管已經92歲高齡,瓦爾達的猝然離世還是讓人震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瓦爾達是一位一直堅持創作的作者,她的活力和旺盛的創作欲望總是讓人遺忘她的真實年齡。
  • 萬瑪才旦與藏地電影新浪潮
    《氣球》是萬瑪才旦所有電影作品中最照顧觀眾觀影體驗、最通俗易懂的一部。毋庸置疑,小眾自然是藏地電影揮之不去的屬性之一,然而,以萬瑪才旦為首,松太加、拉華加、久美成列等藏族導演也在矢志不移地用一部部作品讓更多觀眾得以通過大銀幕了解、感受真實的藏地文化,正是他們不懈的努力讓藏地電影新浪潮緩慢崛起。何為新浪潮?
  • 中國導演楊荔鈉出任2019山形國際紀錄片節亞洲新浪潮單元評委
    另一位評委是日本紀錄片工作者Erikawa Ken。拍攝中的楊荔鈉楊荔鈉生於中國吉林,1996年開始紀錄片工作。是當時中國新生代民間紀錄片代表人物之一,《老頭》是她的第一部紀錄片,本片獲得了1999年山形紀錄片節亞洲新浪潮單元優秀獎,其後又創作了《老安》,《家庭錄像帶》,《一起跳舞》等。
  • 導演萬瑪才旦:保持情感底色,商業夾縫中扛起「新浪潮」電影大旗
    藏地「新浪潮」這個名字我第一次見到大概在2009年、2010年的時候,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做了一個我的作品展映,當時他們就用了一個「藏地新浪潮」的說法。大概2010年之後,因為松太加和拉華加的電影,國內也逐漸有了這樣一個說法。我感覺,它是對藏地電影區別於以往的藏族電影總體的概括或稱呼,這是關於創作方法上的概括,是對這樣一個現象的概括。
  • 《冥王星時刻》--今年最具有新浪潮精神的一部電影
    影片講述了王學兵飾演的導演王準為拍攝一部關於當地喪歌《黑暗傳》的電影,帶著主創一行到湖北深山採風,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人生困境和情感掙扎,隨著經歷的人和事,他們似乎進入了一個不同的世界。電影劇照這部電影將會是章明導演首部在內地公映的作品。這位被稱為中國最具神秘氣質的導演,多年來習慣於不事聲張,低調創造,但在業界早已成績斐然,是各大電影節的常客。
  • 法國「新浪潮」開山之作《四百擊》:學編導必看的一部經典電影!
    今天大顛給大家介紹一部法國導演特呂弗的處女作,法國「新浪潮」開山之作。可以說學習過編導專業的,老師都會推薦的一部經典電影——《四百擊》。獲獎情況:1959年第1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59年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 對談實錄 | 婁燁: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我影響很大
    10月27日,北京的法國文化中心舉辦了「新浪潮對中國電影的影響」主題活動。展映了婁燁電影《推拿》。映後,導演婁燁與法國影評人阿蘭·貝加拉進行了對談講座,講座由中戲教授徐楓主持兼翻譯。話題涉及法國新浪潮電影對中國電影影響,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幕後拍攝故事,電影創作風格與主題,作者論,演員與角色的關係,婁燁影片性愛戲份的拍攝理念等。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內容滿滿,令聽眾受益匪淺。
  • 90歲「新浪潮祖母」瓦爾達的先鋒作品系列,你值得擁有
    一部行為藝術紀錄片,為何豆瓣2017年評分最高? | 《臉龐,村莊》  ☜ 戳這裡回顧拍這部紀錄片時,瓦爾達88歲,全世界最知名的少女之一。所有貼在她身上的標籤裡,被提及最多的是「新浪潮祖母」。而這位總是令人驚喜的「新浪潮祖母」,創作的優秀紀錄片可不止《臉龐,村莊》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