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O熱紀錄,持續推薦好紀錄片」
說到導演阿涅斯·瓦爾達,大家就會想起去年的紀錄片佳作《臉龐,村莊》。
提名獲獎眾多,讚譽無數。
一部行為藝術紀錄片,為何豆瓣2017年評分最高? | 《臉龐,村莊》 ☜ 戳這裡回顧
拍這部紀錄片時,瓦爾達88歲,全世界最知名的少女之一。
所有貼在她身上的標籤裡,被提及最多的是「新浪潮祖母」。
而這位總是令人驚喜的「新浪潮祖母」,創作的優秀紀錄片可不止《臉龐,村莊》這一部。
今天,DOCO君就來推薦4部由阿涅斯·瓦爾達導演的紀錄片。
上映日期:2000年
片長:82 min
又名:艾格妮撿風景 / 拾荒者們和女拾荒者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過七旬的阿涅斯·瓦爾達在法國的城市和鄉村「閒逛」時,拍攝了一些關於法國拾荒者們的影像:
流浪漢和貧困者為維持生計揀拾各種生活必需品;
藝術家從廢銅爛鐵堆裡尋找創造藝術作品的原料。
在瓦爾達看來,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大致分為三類:
有些人拾荒是因為他們被生活所迫,
有些人拾荒是因為他們是藝術家,
有些人拾荒是因為他們喜歡拾荒。
本片又名「拾荒者們和女拾荒者」,其中「女拾荒者」是指瓦爾達本人。
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在拾荒,瓦爾達也在拾荒,她在揀拾被人遺忘的記憶。
本片的藝術成就不僅在於瓦爾達創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稱敘事的實驗性數碼紀錄片,而且還巧妙把握住了電影作者的「自我」與現實中被拍攝者的「別人」之間的細微界限。
上映日期:2002年
片長:63min
本片是《拾穗者》的後續故事,是《拾穗者》兩年後的重訪。
瓦爾達拍攝了在法國街頭撿拾垃圾吃的人。
這些人當中還有富裕家庭出身的碩士生,吃了八年的垃圾,其中很多是大型超市丟棄的過期食物。
在別人眼裡,他是另類分子,但他自己卻認為:
吃別人不吃的食物無所謂,這種不工作的生活一樣可以活得很長壽。
片中還有一位喜歡收藏塑膠公仔的老人,他創作的公仔城堡絶對可以稱為一件與眾不同的藝術品。
這位八十幾歲的女導演,就這樣在街頭各處捕捉靈感,用看似隨意的鏡頭,表達對自我的認知、社會的看法。
上映日期:1975年
片長:8min
又名:女人的回答 / 電影傳單
這是一部1975年的彩色紀錄短片。
法國國家電視臺邀請了幾個女導演各自以「什麼是一個女人」為題拍一段影片。
瓦爾達以女人的身體為思考的主軸,去質疑社會的道德標準。
她要談的並不是女人的生存條件,而是從內部,以幾乎是肉體的方式去發現一個女人:
她們是如何回應社會對自己身體的要求;
她們又是如何被販賣和侵犯。
這是一個對立而矛盾的問題,即——
女性一方面要「把自己藏起來、懂得害羞」,不要談及性,不要承認肉體上的欲望,做一個完美的母親、家庭主婦和妻子;
而另一方面,又要「為了賣絲襪,得展示大腿;為了賣香水,得展示肩膀;為了賣車子,得展示身體」。
這部紀錄短片無疑是勇敢而超前的,它探討的關於女性地位的問題至今仍是整個社會需要深思的。
上映日期:2008年
片長:110min
又名:沙灘上的華妲
80歲生日之際,瓦爾達用DV拍攝出記錄自己一生風景的紀錄片,然後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自己。
《阿涅斯的海灘》是瓦爾達用影像書寫一生的自傳體紀錄片。
她以比利時、塞特、洛杉磯威尼斯海灘、南法諾穆提島及巴黎的海灘作為線索,重回故鄉,撿拾曾經遺落的美好歲月。
影片利用重構的手法,重現了與丈夫德米的生活片段,也重現了這位導演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時而深情,時而詩意,時而紀實,時而超現實。
在這部片子裡,你絲毫看不到一個遲暮老人的腐朽氣息,反而全都是瓦爾達少女般的、大膽、勇敢又深情款款的心。
出生於1928年的阿涅斯·瓦爾達,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
從攝影到電影再到裝置藝術,她樂此不疲地在不同的領域奔波。
頂著六十年如一日的娃娃頭,她在世界各地捕捉關於愛情、生死和記憶的瞬間。
她是歷史最心悅誠服的敬仰者,也是視覺藝術最虔誠的實踐者。
作為藝術家,她一直用作品表達著自己鍾愛的藝術主題——
行動與停滯、電影與攝影、瞬間與永恆。
而在時空交錯中,她駐足凝視,又匆匆啟程,行止之間,一不留神,就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想看以上4部紀錄片的
找DOCO君(docokun)拿資源
識別可添加
▼
《達格雷街風情》不出門也能搞藝術!新浪潮教母瓦爾達帶你體驗巴黎的街道風情
一部行為藝術紀錄片,為何豆瓣2017年評分最高? | 《臉龐,村莊》
《拾穗者》法國新浪潮之母帶你撿垃圾
喜歡DOCO君的今日推薦
就請打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