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看到可以讓人備受震撼的歷史紀錄片是2006年的《大國崛起》,一部以獨特的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的歷史紀錄片,向觀眾展示了世界歷史中的大國是如何一步步由興盛到崛起再到衰亡的,跟隨著歷史的齒輪,見證了大國的崛起,如今,又一部歷史紀錄片帶著它獨有的氣韻向我們走來,不經意間令觀眾沉浸在故事中無法自拔。
紀錄片《中國》自2020年12月7日開播以來至今,廣受好評,就連電影界的著名導演陳凱歌和張藝謀也對它讚不絕口,那麼這部影片與往常的歷史紀錄片相比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1.切入點不同
很多歷史類型,或者是紀實性的紀錄片切入點大多是以時間軸為主,圍繞時間的發展來講述歷史的變革和王朝的更替,從而讓整個影片大氣磅礴,盪氣迴腸,但是《中國》卻不同,這部紀錄片的切入點更多的是人物,文化,以及思想等細微之處,用一種講故事的形式,將我國古代的人物以及重大的歷史事跡展現在觀眾的眼前,仿佛像我們小時候圍著爺爺聽故事的情景,更加的樸實和平和。
《中國》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和我們的祖國是多麼的偉大,不需要多麼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多麼宏大的場面,讓我們對歷史的歷史人物有了不同的認識,比如第6集視野,這一集主要講述的是班超出使西域,對於班超而言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能以一種新的形式,從班超的成長來了解這個歷史人物還是第一次,看著影視畫面裡那個靜靜聽著父親教學的孩子一步步成長為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自覺熱淚盈眶,原來班超出使西域是那麼的不容易,影視的呈現方式也再一次加深了我們對班超這個人物的了解和當時大環境的認知。
2.表現手法不同
以往的紀錄片多是旁白和人物對話相結合,但是《中國》卻幾乎是純旁白,通篇觀看下來,影片中的人物對話基本沒有,從頭到尾都是何老師的旁白,這一運用可謂十分大膽,畢竟從頭到尾的旁白很容易讓觀眾產生疲憊感,所以一般的紀錄片都不會如此,紀錄片《中國》卻反其道而行之,不過這樣的運用並未給影片減分,反而成了另一種獨特的闡述方式,當觀眾沉浸在影片當中,這個旁白反而成了將幾千年後的我們和幾千年前的他們連接在一起的橋梁,仿佛兩方的人都在聽人講故事,再配上各種各樣的音效,讓觀眾身臨其境,就算畫面中的人物沒有對白,觀眾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在說了什麼。
3.堪比電影的質感
相信看過《中國》的觀眾都會被影片中的質感所驚訝,構圖準確,色彩恰當,畫面精美,每一幀都是一幅畫,這樣精準而又考究的拍攝手法堪比電影的質感,由此便可看出創造團隊的用心和講究,這樣的作品怎能不受到稱讚呢。以前的紀錄片為了讓影片更加具有真實性,通常會採用真實的影片片段,雖然真實性上升,但是影片的質感卻深受影響;紀錄片《中國》卻不同,它運用影視的手法,重新以現在的技術去拍攝當時的場景,這樣虛擬的畫面不但沒有讓觀眾覺得不真實,反而呈現出了一種嚴謹和負責的態度,讓觀眾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當時的情況。
4.標誌性的片頭
大多數的歷史紀錄片開頭多是會以延時攝影的手法,來呈現時間的跨度和場面的宏大,而《中國》的開頭卻是用了一種「大門」開啟的方式,伴隨著古老大門的吱呀聲,以及塵封已久的開啟音效,再加上獨特的暖色調畫面,一瞬間就將觀眾帶回到了當時的時代,片頭的開啟也是時代的開啟,隔著歷史的長河,我們來到了老祖宗的面前,看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與他們一起見證時代的發展和變遷。
沒有多麼宏大的場景,沒有強調史學意義,卻在一言一語的旁白中告訴了我們祖國的偉大,聽故事過程中那不經意間的驕傲和自豪才是每一個觀影人的收穫,如此獨特的影片和具有學習意義的紀錄片,希望可以成為每一個人內心的自豪。
#紀錄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