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音樂劇:以歌舞演好中國故事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新世紀以來,中國音樂劇市場呈現「名作引進」和「本土原創」雙管齊下、多頭並進的局面,越來越活躍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層出不窮,湧現出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優秀作品。其中,民營機構小成本音樂劇的市場化探索不時綻放出美麗的火花,國有文藝院團對音樂劇更加重視,中國氣質、民族特色的表達頗令人驚喜。

  製圖:蔡華偉

  多樣化的原創音樂劇至少有三大類型,優秀作品常兼得其妙

  今年,第十三屆全國聲樂展演暨全國優秀音樂劇展演在哈爾濱舉行,6部風格各異的作品從全國36部劇中脫穎而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前國有院團原創音樂劇的整體水平。有意思的是,多樣化的中國原創音樂劇至少有三大類型,此次入選的6部劇都有體現。

  第一類是融合中國人的現實生活素材,講述革命化、現代化或城市化進程下中國人的故事,代表作有革命愛情音樂劇《火花》、城市文化音樂劇《情動哈爾濱》等。我國文藝團體承擔著文藝建設的特殊使命和需要,遵循著「宏大敘事」的邏輯,基於一套有關「大歷史」的浪漫主義構想,試圖拉近與當下的距離。雖然本質上屬於大眾文化的音樂劇,在中國還比較小眾,在創作過程中仍存在太多市場之外的因素,但我們仍需要明確:創作出「好聽、好看、感人」的作品,在審美和情感上贏得觀眾的心,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此類音樂劇創作上的一個難點。

  第二類是在民族特有的傳統歌舞敘事語言的基礎上,充分進行「音樂劇化」打造。代表作有土家鄉村音樂劇《黃四姐》,非遺文化漫瀚調音樂劇《牽魂線》,以及蘇繡人物傳記音樂劇《桃花箋》等。民族音樂劇有多元闡釋空間,多種傳統形式都在其中得到繼承與發展,比如,不同於《黃四姐》濃鬱的「鄉土情懷」,《桃花箋》呈現出的就是文人雅趣品位。

  第三類是和世界語言相結合,如對外國名作進行中式解讀的音樂劇《麥琪的禮物》。音樂劇呈現的不僅僅是那個百餘年前發生在美國底層社會的故事,主創希望將中國當代青年讀者對作品的討論植入其中,創造與他們相通的情感聯繫。因此,它依然稱得上是一部有「原創性」的改編作品。國外不少經典音樂劇同樣是基於名作改編,走進劇場,浸入已知的戲劇情境,在悅耳動聽、盪氣迴腸的歌聲和只能意會的身體語言中,觀眾會碰到「熟悉的陌生感」,或是不期而遇的「新發現」,這不正是一種欣賞樂趣嗎?

  上述三種類型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優秀作品常常兼得其妙。由於這幾部作品都出自國有文藝院團,這也引發了我們更多的觀察與思考:在創作和表演上,中國原創音樂劇以何種風範去「以歌舞演好中國故事」?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國有文藝院團如何通過音樂劇的創作、演出提升市場融入度?

  「現場感」體驗是關鍵魅力,「去晚會化」很有必要

  早在1908年,王國維先生就在他的《戲曲考原》中提出:「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這其實也可以看作世界上很多傳統戲劇樣式的共性,甚至可以說是所有歌舞劇的母體。與其它戲劇樣式相比,音樂劇對「劇」的要求,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但音樂劇有豐富的歌舞表現手段,又能貼合都市大眾審美,因而具備了鮮明的個性特徵。

  音樂劇也是一種強調「現場」體驗的劇場藝術。儘管合成器時代到來以後,西方音樂劇現場樂師人數也有所下降,但出於藝術水準等多方面考量,「現場樂隊」依然是音樂劇演出的標配,會直接作用於演員的真唱。而中國原創音樂劇除了個別主演真唱之外,群演基本是對口型,現場樂隊也往往處於「缺席」狀態,被錄製配樂取代。這些都影響著中國音樂劇藝術品質的提升。可以說,真演、真唱、真樂隊,是生成音樂劇最有魅力的「現場感」體驗的關鍵因素。

  音樂劇的核心審美則在於它的「整合性」和「現代性」。

  「整合性」意味著音樂劇的語言不只局限於歌舞、念白、臺詞的混搭——這裡的「語言」是廣義的,可以包括器樂、聲響、歌聲、唱詞、臺詞,還有舞蹈或劇中人物的戲劇行動,以及舞臺裝置和調度等複合語言體系共同創設的「情境」。在藝術體驗的效果上,追求「歌來舞去戲為本」,而不是「以歌舞淹故事」,需要達到「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整體境界。與戲曲相比,音樂劇在歌舞敘事的創造力上更具自由度,正如音樂戲劇家小漢默斯坦所言,音樂劇是「你能想到的任何元素」。但這些藝術元素不是簡單相加的,必須服從音樂劇的戲劇整合。實際上,好的音樂劇能把「算術」做成「化學」,舞臺上的一切都可以產生化合作用。

  「現代性」主要體現在主題立意和表現手法兩方面。主題立意的現代性彰顯著現代人文價值追求,充滿現代意蘊的敘事視角和人物形象。比如《黃四姐》中所刻畫的土家族以歌定情、灑脫潑辣的個性,就與主張愛情自由的現代價值相吻合。表現手法的現代性則反映在音樂劇「劇場性結構」上,包括音樂劇的時空結構、敘事結構、音樂結構、舞蹈結構,比如場面轉換的歌舞設計,角色戲劇行動位置、方位和運動線的處理等等。

  本屆展演有一個突出現象,即「靈活分幕、暗轉分場」,獨幕、兩幕、三幕、五幕等,應有盡有。這說明我們在音樂劇結構的整體把握上,節奏感和分寸感還有所欠缺。另外,不少音樂劇舞蹈性語言仍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成功的音樂劇,舞蹈不是浮於表面的,純粹色彩性、插入式的「歌舞晚會式」唯美伴舞早已隱退,代之以角色化身體語言的充分融入。不少西方經典音樂劇都巧借了舞蹈「意會式」的敘事內功。中國原創音樂劇舞蹈的「去晚會化」很有必要。

  中國原創音樂劇需要「化西」,而不是「西化」

  當前,我們亟須立足現實,摸索出一套適應中國音樂劇發展的路子。一般來說,音樂劇的項目制創演機制更適合民營文藝機構,可以直面市場,以劇目為單位,向全社會招募最適合的演職員。畢竟,一個劇院或劇團未必能擁有最適合的演員。此次展演中,就有多部劇出現了演員年齡、造型或聲音無法與角色契合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國有文藝院團對音樂劇創作產生了濃厚興趣,也推出不少很有市場潛力的優秀作品。國有院團如何在「班底制」而非「活動劇組」的情況下,進行人才引進的「項目制」合作,打造藝術和產業雙贏的作品?這是我們不能迴避的。此次展演,在引進外省創作人才、進行項目制的創作上,好幾個團隊都頗有成效,其經驗值得借鑑。

  中國有源遠流長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歷史,它是音樂劇創作不容忽視的豐富資源。在藝術手法上,音樂劇可以是「無問西東」的,既不能放棄中國傳統歌舞敘事的精妙,也需要借鑑西方經典音樂劇的規律性手法。換句話說,中國原創音樂劇需要「化西」,而不是走「西化」道路。我們要站在世界看中國,探索出一條大眾文化特質與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國際形象融合互動的路子,以改變中西音樂劇交流的既有模式。

  (作者慕 羽為北京舞蹈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劇協會理事)

相關焦點

  • 中國原創音樂劇,距離「百老匯」還遠嗎?
    30年後的2017年,觀看音樂劇在中國依然是小眾消費:觀眾只有129萬人,票房收入2.55億元。「這是由音樂劇的商業模式決定的,音樂劇和電影有很大不同。」君舍文化創始人鍾麗芳對此持不同看法。這位中國原創音樂劇《當愛已成往事》的製作人認為,音樂劇是一個需要「以十年為單位長線經營的產品」。事實上,參酌百老匯的商業模式,便能理解為何音樂劇是「以十年為單位長線經營的產品」。
  • 中國音樂劇的未來還是要靠原創
    正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兩年前推出「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比起引進和版權落地,原創音樂劇生產周期更長、風險更大,但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孵化計劃發起人費元洪認為,中國音樂劇的未來還是要靠原創。 種一顆種子,等它慢慢發芽在排練廳,大家喊胡芳洲「老胡」。
  • 音樂劇《重生》成功首演,騰訊影業助力中國原創音樂劇「重生」
    據《2018年中國音樂劇市場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音樂劇的票房增速達到92.8%,其中,引進音樂劇票房佔整體音樂劇的63.2%,增幅高達146.6%。而國產原創音樂劇則細數寥寥。對於《重生》這個故事,騰訊影業除了打造原創音樂劇,也將在新文創生態之下進行IP多形態開發的嘗試。
  • 歌舞線上,關於夢想經久不衰的百老匯音樂劇!
    盪氣迴腸的曲折故事,BulingBuling的服裝,記憶猶新的歌曲百老匯,歌舞劇的頂級水平,每一部都不曾讓世人失望過,而如《歌劇魅影》《貓》等頂尖製作,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票難求那你知道有一個百老匯歌舞劇,已經火遍全球半個世紀,12項託尼獎提名,囊括最佳音樂劇等9項託尼獎,1976年普利茲戲劇獎,連演6137場TA就是《歌舞線上》,
  • 2020西安首部原創音樂劇《花木蘭》傾情獻演
    2020西安首部原創音樂劇《花木蘭》傾情獻演 2020-10-25 16: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阿雲嘎、安悅溪主演 這部原創音樂劇為何這麼火?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最近,熱門原創音樂劇《在遠方》頗受關注。它聚焦快遞行業20餘年發展變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13日下午,原創音樂劇《在遠方》在北京舉行首輪演出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上,主創嘉賓與主演分享了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曝光了三首劇中金曲,並接受了媒體採訪。
  • 音樂劇《歌舞線上》在滬上演,它是如何改變百老匯戲劇生態的?
    此外,它還獲得了1976年普利茲戲劇獎,歷史上僅有9部音樂劇曾獲得此獎項。在《貓》《劇院魅影》《悲慘世界》等英國巨型音樂劇來到百老匯之前,《歌舞線上》穩坐百老匯最長演音樂劇的頭把交椅,直到其6137場的連演記錄於1997年被《貓》打破。雖然是為音樂劇情節服務,但舞者們在「面試」中講述的故事都取材自真人真事。
  • 224部音樂劇投稿華語原創孵化計劃《蛋殼裡的心跳》演臺前幕後
    「這部音樂劇完全是個意外。」近日,原創音樂劇《蛋殼裡的心跳》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合成,藝術監製費元洪介紹,這部8月23日才建組的戲,是由一個偶然的想法而生發,由一些破碎的片段拼成完整的故事。前天,它作為「演藝大世界——2020上海國際音樂劇節閉幕演出」與觀眾見面。
  • 「音樂劇教父」李盾:立足中華文化 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受訪者 供圖中新網深圳9月24日電 題:「音樂劇教父」李盾:立足中華文化 創新講好中國故事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中國禁毒題材音樂劇《重生》24日在深圳拉開首演序幕。擔任該劇總製作人的李盾,有著「中國音樂劇教父」之稱,他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講述了《重生》背後的故事,以及他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的信心。《重生》由中國公安部新聞宣傳局、騰訊影業聯合出品。
  • 如何孵好中國音樂劇這隻「蛋」
    《愛上鄧麗君》巡演120場,鄭雲龍在舞臺上逐漸積累起一個音樂劇演員的信念感。但真算一算,市場上這樣「長齡」的原創音樂劇並不多。原創風險高,即使在百老匯,能盈利的作品也不足30%,何況我們這個市場還非常稚嫩。一部中國原創音樂劇出爐,同樣走不出行業規律,製作周期長,投資風險高,精品概率小,實際上,就算鄭雲龍這樣的「大牌」,也已經好幾年沒演過原創音樂劇了。
  • 交大原創音樂劇《西遷,西遷》簡介
    2016年,西安交大為紀念交通大學遷校60周年,曾專門創作排演過原創話劇《追憶西遷年華——向西而歌》,為什麼還要繼續創作同類舞臺藝術作品呢?因為,音樂劇與話劇的舞臺效果及藝術水平是完全不一樣的。用音樂講故事,通過音樂推動劇情發展,是音樂劇的魅力所在,也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劇《貓》、《劇院魅影》等作品成功的秘訣。如何用中國的音樂講述好中國的故事,是國產音樂劇本土化之路的一個突破口。
  • 中國音樂劇教父李盾正在尋找「江門故事」,他說:中國音樂劇一定要...
    2018年底,隨著一出綜藝節目《聲入人心》的熱播,隨著豆瓣9.3的評分居高不下,鄭雲龍、阿雲嘎等明星相繼走紅,一個相對小眾的藝術門類音樂劇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李盾,中國著名音樂劇製作人,素有「中國音樂劇教父」之稱。1997年,李盾策劃製作了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成功改編民間故事成音樂劇的典範」的大型音樂劇《白蛇傳》。
  • 中國原創音樂劇小柯專場講座在即墨古城舉辦
    11月19日,中國原創音樂劇小柯專場講座在青島市即墨古城學宮舉辦,拉開了小柯音樂劇《想把我唱給您聽》在即墨巡演的序幕。中國原創音樂劇小柯專場講座在青島市即墨古城學宮舉辦 (攝影 呂新亮)此次講座由中共青島市即墨區委宣傳部主辦,青島市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青島交通廣播、即墨經濟開發區、即墨古城發展服務中心、山東省鑫誠恆業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市即墨區鼎泰德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協辦。
  • 中國臺灣原創音樂劇《琴島一號》,給你講個最浪漫的故事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2019創意谷展演中心國際演出季信息)這是一部來自中國臺灣的音樂劇一場浪漫的關於情感的故事
  • 音樂劇+農村題材=土?武漢歌舞劇院新戲《種在屋頂上的長春花》讓你...
    音樂劇《種在屋頂上的長春花》亮相琴臺大劇院楚天都市報12月1日訊(記者張聰 通訊員劉文斌)音樂劇突然走紅的這一年,武漢本土打造的劇目是否能藉助東風扶搖直上?上周五,由武漢歌舞劇院原創的大型音樂劇《種在屋頂上的長春花》亮相琴臺大劇院,當時尚動感的音樂劇遇上精準扶貧的主旋律,觀眾發現,這部劇竟然意外好聽又好看。《種在屋頂上的長春花》講述了在湖北大山深處的雲水村做選調生的路遙遙,力排眾議和代理村主任李春天、村支部書記蘇光明一同帶領鄉親們利用新理念新手段脫離貧困的故事。
  • 音樂劇《歌舞青春2》
    音樂劇《歌舞青春1》的成功推出之後迪士尼公司緊鑼密鼓地於2007年打造出《歌舞青春2》,同樣好評如潮,被翻譯成24個國家的語言,被超過1.95億的觀眾收看。2008年秋季,迪士尼推出了《歌舞青春3》,同年還與美國ABC電視臺一同推出一套電視系列真人秀節目——《歌舞青春之換我登場》,在全美青少年中海選,獲勝者將有幸獲得在《歌舞青春3》一段MV中擔當主演的機會,還可以與ABC籤訂專署人才管理協議,以及和迪士尼唱片籤訂兩支單曲的唱片合約。
  • 【劇場見】音樂劇在中國
    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主要是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的。1982年,中央歌劇院在北京上演了由我國藝術家自己創作的音樂劇《現在的年輕人》。與此同時,上海歌劇院也上演了該院創作的音樂劇《風流年華》,這是最早的兩部中國音樂劇。因此,要說「中國音樂劇元年」就要上溯到1982年。
  • 致敬經典|從電影到音樂劇的《歌舞青春》
    音樂劇《歌舞青春》正是基於迪斯尼這一最當紅電影改編而來。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音樂劇,《歌舞青春》的舞臺激情贏得了所有年齡觀眾的歡呼,讓每個家庭在劇院裡度過一個美妙的夜晚。導演保羅·沃維克·格裡芬把《歌舞青春》稱為「激動人心的製作」,風格上既年輕又有活力,故事有各類娛樂素材,適合各年齡段觀眾的口味;舞蹈新鮮而有動感,音樂風格上也符合年輕人的喜好。
  • 中國音樂劇教父李盾正在尋找「江門故事」,他說:中國音樂劇一定要有自己的IP
    2018年底,隨著一出綜藝節目《聲入人心》的熱播,隨著豆瓣9.3的評分居高不下,鄭雲龍、阿雲嘎等明星相繼走紅,一個相對小眾的藝術門類音樂劇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李盾,中國著名音樂劇製作人,素有「中國音樂劇教父」之稱。1997年,李盾策劃製作了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成功改編民間故事成音樂劇的典範」的大型音樂劇《白蛇傳》。
  • 中國原創音樂劇小柯專場講座舉辦 拉開音樂劇《想把我唱給您聽...
    11月19日訊 (記者 楊廣科 通訊員 梁之磊) 11月19日下午,中國原創音樂劇小柯專場講座在青島市即墨古城學宮舉辦,拉開了小柯音樂劇《想把我唱給您聽》在即墨巡演的序幕。   講座中,小柯結合自身創作經歷和小柯劇場創立情況,就中國原創音樂劇發展現狀、中國音樂教育、歌曲演唱技巧等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觀眾進行了互動交流,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音樂劇,感受到音樂劇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