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這個時代,電影的學派構建與實踐是無法分開的,在哪種語境,用什麼樣的創作方法,要運用什麼樣的實踐美學,都需要不斷去探索。我們看看像《戰狼》、《紅海行動》和《我不是藥神》這幾種類型的電影,再看看其他因為娛樂性和商業性而導致藝術性缺失的國產電影。再反過來看看這幾年印度的電影越來越火,其內在現實與浪漫的交融,使得票房大熱,是不是讓大家得到了什麼啟發。
近幾年來,中國電影呈現著高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在2017年的時候,中國電影就以井噴式的爆發給大家帶來許多較為優秀的作品,例如《戰狼2》、《羞羞的鐵拳》、《芳華》等。那時候的中國電影票房剛剛從萎靡不振的跌幅中成長起來。
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500億元
我們用大數據可以看到,代表著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2017年,從2007年的33.27億到十年後的2017年559.11億票房,保持著年均32.6%的增長速度,如果用現在的電影票房來衡量,中國的電影市場僅次於北美,在觀影人數上中國穩坐世界第一。
我們簡單的列舉這幾項數據,大家應該都能看出中國的電影產業是穩步增長的態勢中發展,發展帶動著進步,這對於電影新時代下中國電影學派的構建提供一個機會。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國產電影在產業的投入和產出、人才培養方面都不盡人意。我們看年,電影新時代元年,國產電影拍攝970部,其中在院線上映的有376部,產出票房321.04億,佔年總票數53.84%;當年進口的電影98部,產出票房258.07億,佔年總票房46.16%。很簡單明了,進口電影雖然數量少,但是在單片平均票房上遠遠超於國產票房,這是中國電影行業仍然值得深思的問題。
17年電影人數、觀影次數預覽表
再來看看人才培養方面,馮小剛曾說過:&39;藍翔技校&34;。電影行業入門的門檻越來越低,導致魚龍混雜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電影市場過於追求明星效應和粉絲經濟導致電影導演創作焦慮迷茫。
再加上資本勢力和運作模式的多變,消費主體上升導致國產電影陷入了票房規模絢麗浮華的表象,一直被詬病缺乏藝術性、藝術審美缺失和商業性太強。雖然一些好萊塢級別的視聽技術對中國電影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但這只是靠震撼、新奇來捕獲觀眾,在實質上還是有許多欠缺。
我們看看票房排在前十的電影中,豆瓣評分超過8.0的只有《紅海行動》和《我不是藥神》(2017年電影)。
顯而易見,電影票房和口碑之間的不協調暴露出中國電影的軟肋,也就是說中國電影好友很多沒有解決的產業和創作的問題。這需要每一位電影創作人、電影研究者還有政府的相關人員來探尋。
在1913年,印度第一部故事片《哈利什昌德拉國王》開啟了印度電影史,由於印度曾經為殖民地,在加上國家內部的動蕩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印度電影可以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是萌芽期、無聲電影繁榮期、有聲電影繁榮期、新電影時期、衰落期和振興期,隨著印度電影事業的不斷發展,其已經成為了世界電影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印度的第一部電影《哈利什昌德拉國王》
在中國這些年引進的大份額電影中,印度電影就以對現實的真實性和不俗的票房引人注目,不斷在好萊塢電影的包圍下殺出重圍。就像廣受好評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國上映以後,獲得了12.91億的票房,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高達9.1分,同時期上映的《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和漫威《銀河護衛隊2》一起撐起了當年中國七月份的電影票房。
《摔跤吧爸爸》是印度電影進軍中國以後單片取得的最好成績,同時也是第一部在中國票房取得成績高於本國票房的電影。我們回顧歷史,在印度電影引進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流浪者》,這部電影到七十年代末在中國重映後引起轟動。可以說這部電影是第一部在海外打響知名度的印度電影,但是在這以後,印度電影陷入衰落期,在中國再也難覓蹤跡。
《三傻大鬧寶萊塢》上映迅速在大陸引爆
直到2011年大陸上映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以火爆的觀影狂潮席捲院線和網絡,上映以後僅僅過了四天票房就高達742萬,最後總票房取得1300萬。
在15年上映的《我滴個神啊》是首部在中國票房過億的印度電影,《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線》等電影被引進以後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同時這些電影中關注到的熱點問題也被人們激烈的討論,就像在2018年在大陸上映的《廁所英雄》和《嗝嗝老師》。
印度電影在叫好又叫座中,引起了中國電影創作的新討論——如何在更深層次的在印度電影身上探尋高票房的同時收穫良好口碑。
寶萊塢模式
印度電影是以寶萊塢為主要依託,根據不同的語言體系來劃分為四個地方電影基地。這要的多語種的創作環境和獨立製片的產業生態。這些年印度電影產量達到了年平均1500部,是全球最多的,而且在電影的出口方面,僅僅次於美國,而且在北美和英國的影響力也是進口片第一。
在2016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北美市場中46部超過百萬美元票房的電影,印度就佔了29部,而中國只有三部,很明顯,在進入新世紀發展以後的印度電影,也跟著一起崛起了。
印度電影在風格上的突破和製作工藝上的精進使得過往&34;的產業狀況得以改變。而且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電影素材,和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印度電影在題材選擇上的不斷突破也使得其在對現實問題的探討中不乏針對性的評判,創造屬於自己的浪漫主義與現實的雙重結合。
再看看中國大陸這幾年的電影創作,雖然在類型上有所突破,但是受到大眾審美和市場原則的雙重限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過度娛樂化和商業盲目化當中。毫無疑問,現在的中國電影更加注重用炫目、震撼、新奇的影響語言和結構技巧來影響觀眾,但是在電影題材上的選擇,故事上的情結、美學風格上的統一上,就表現得相當疲軟。
巨星雲集,卻是口碑撲街
例如斥巨資打造的《上海堡壘》、《封神傳奇》等電影,都是宣稱好萊塢級的視覺盛宴,但是最後的口碑大家可想而知。
對於一個文盲率60%的國家來說,印度早期的電影被當作一種國民的娛樂活動,烏利希·格雷戈爾認為印度電影是&34;
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元素
對於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探索,印度電影是在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的,當時一大批追求突破傳統的導演登上影壇,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薩蒂亞吉特·雷伊的&34;,匠心獨特的詩意畫面構造出對社會問題的觀察,對人物的真實塑造讓導演後來拍著的&34;對現實更具反思。
穆裡納爾·森這時候創立了印度電影的政治學派,他拍攝的諸如《開路先鋒》《會見》《71年的加爾各答》等影片真實的反映社會正式的電影,直接描述了印度社會尖銳的矛盾,一再突破傳統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這兩種文藝發展史上的兩大思潮,對應著兩種不一樣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在印度電影中實現了融合,使得印度電影中帶著現實和浪漫的雙重色彩,這種混搭風格的電影藝術為印度電影塑造了新的面貌,為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1、現實與浪漫主題的呈現
藝術作品必須要準確無誤的反映它所要再現的領域全部要素,在《季風晚宴》獲得金獅獎並提名奧斯卡金像獎以後,印度電影越來越注重本土意識,電影中關注的客體幾乎都是印度社會所固有的面貌、政治生態和潛在的種族矛盾。印度電影試圖從現實的外部世界深入內部去揭示人物心理對外部現實的看法。
像《摔跤吧爸爸》就是講一個退役的摔跤冠軍馬哈維亞為了實現給國家獲得世界金牌的願望,培養兩個女兒從小練摔跤,最後讓她們獲得世界冠軍的故事。這一部電影揭露的是教育、男女平等、體育機制等多方面的社會問題,也展現了一個普通國民的秉持的國家責任感。
《摔跤吧爸爸》片尾
在片尾時,沒能進入賽場的馬哈維亞在聽到從運動場傳來的印度國歌時,他包含淚水,目光中透露著勝利的喜悅和自豪感。電影的主演阿米爾汗經常參演關於揭示印度社會中的種姓制度、貧富差距、性別歧視和家庭暴力等現實問題,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類似的還有像《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也是通過電影來表現現實出現的問題,引起人們強烈的反思。
同時,印度電影對現實的真誠再現和思考,摒棄了傳統的表現手法,相比之下,現在的電影更加具有形式美學以為的浪漫主義。
2、克服現實阻礙與理想追求的性格
現實主義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的再現經典環境中典型人物。什麼是作品中的典型?典型可以使一個人,又可以是很多人,或者說也可以是在一個人身上,包括了很多人。
《摔跤的爸爸》中馬哈維亞在他身上體現著多種人物角色
印度電影就經常通過寫實的手法來展現不同文化背景下、地位階級、價值觀念下普通大眾的生活狀況、人性善惡、生存焦慮和夢想煩惱。如別林斯基所說:&34;這就是說&34;作為&34;,他既要具有廣泛的普遍性,即集中反映了深廣的社會歷史發展情勢,同時又要具有鮮明的個性,即&34;
總體看來,印度電影中典型人物的命運多與時代、社會、歷史無法分割,兩難的現實困境往往造成人物曲折的生活遭際,其內在原因大多指向社會意識形態固化和個體意識覺醒的遲緩或缺失上。
3、真實與想像情結相結合
大家現在看印度電影,會看到電影的情結大多是以愛恨情長、恩怨糾葛與奮鬥逆襲相關,在敘事手法上多採用浪漫的現實主義,注重跌宕曲折,與時空緊密貼合,體現出豐富生動的逼真性。
而且在題材上看,也具有相當的國際性和時尚性,與好萊塢模式相結合,歌舞的敘述性強,在情結鋪墊的過程中注重者新穎且合乎情理的細節給人一種真實的體驗。細節真實是現實主義典型化的基礎,極大增強了現實主義文藝的表現力。
印度電影除了慣用的特寫鏡頭來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和關鍵事物,還會運用一比三這的反轉和機巧的手法來布置情節結構,使敘事線索更加合理。除了細節問題,印度電影的腦洞也是大家所津津樂道的。
我們經常能看到印度電影中用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展現故事情結,傳統歌舞與電影藝術的結合使得敘事作用強化,對推動劇情有著重要的作用。
印度電影把現實和浪漫呈現在大家面前,把將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商業性巧妙結合,在展現深刻宏大的社會現實問題,引發文化、教育、宗教、禮俗等的思辨之時,又不失視覺奇觀、機趣幽默所帶來的休閒娛樂效果。
這又何嘗不是提示我們向其借鑑如何在所處時代下發展屬於自己的電影創作。
1、中國的浪漫現實主義基因
孔子編寫的《詩經》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步現實主義詩歌總集,通過這部作品,我們能夠看到在兩千多年前人們生活勞作的影子,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現實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
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他的作品運用誇張的手法,具備抒情的風格,極大彰顯了浪漫主義精神;而魏晉南北朝的陶淵明詩意書寫人生,放歌牧野則是對自由精神的忘我表達。往後的也不用列舉太多了,遷客騷人、文人墨客,哪個不是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哪個不具備現實主義精神。
2、中國電影中的浪漫主義色彩
中國電影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伴隨著時代曲折艱難的發展變遷而來的。電影這一&34;在傳入中國以後,一直都沒能脫離社會和時代的宏大語境。但是,中國電影浪漫現實主義也很難逃離社會歷史文化的衝擊。
結語:高爾基曾經說:&34;看看目前國產電影創作誤區,缺少關注現實的美學精神和思考生活的浪漫想像,進而使影片成為市場的奴隸是其病根。有感於當代印度電影創作,我們呼喚國產電影浪漫現實主義傳統基於&34;。
而這就需要電影創作者將審美眼光投向現實世界和大眾生活,用現實主義精神去關注內外世界,深入思考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房子、教育、醫療、腐敗、社會階層分化等),並從中發掘正能量的題材和汲取有益的思想營養,進而刻畫出現實典型性和藝術感染力兼具的豐滿鮮活的人物形象。
同時,還需要電影創作者在視聽語言的藝術表達力和創新性上不斷突破,以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影像語言來彰顯中華優良傳統、真善美品格、英雄美德和歷史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