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印度新潮電影導演米拉·奈爾導演的一部輕鬆的喜劇影片 《孟松的婚禮》在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脫穎而出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2001年在英國倫敦的電影節上,另外一位新潮導演阿斯弗·卡帕迪亞所導演的《勇士》榮獲了最佳影片薩瑟蘭金杯。2001年9月,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上,印度著名電影藝術家艾米塔布·巴琪昌獲得「世紀之星」榮譽獎。這位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曾經主演過一百多部電影,被英國BBC公司評為二十世紀最佳電影與戲劇表演藝術家之一;前不久他的蠟像被陳列在倫敦著名的世界名人蠟像館內,是該館展出的第一位印度名人像。
根據一份研究考察報告:1998年在全球範圍公開上映的前40部最受歡迎的電影作品中有39部是好萊塢的作品,而惟一一部是印度的影片。西歐和美洲的一些傳統電影大國,面臨好萊塢的侵入,造成國產影片的票房收入顯著下降。在這種局勢下,印度電影業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截止到2002年,美國好萊塢的電影作品在印度電影市場上的總收入僅僅佔印度電影市場總收入的5%-7%左右,(在西歐各國的電影市場上好萊塢影片的總收入約佔70%-90%之多,)以寶萊塢為基地的印度電影業一直堅持「多產、多銷、低成本、高質量」的生產方針;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不斷發展。在九十年代的十年之中,寶萊塢生產故事影片(兩小時左右的長片)總額為787部;而好萊塢在同一時期生產額大約是600部之多。
↓《大地之歌》(1955)
↑《孤獨的妻子》(1964)
由於印度國內流通的語言很多,所有寶萊塢生產的影片也用多種語言為廣大的印度觀眾服務。一般情況下有印第語、泰米爾語、孟加拉語、特盧古語、馬來語等等,而且大多數影片有英文字幕,這樣,保證了印度電影能夠獲得較多的觀眾,同時,印度電影在出口上也獲得成功,目前,每年至少保證有一百多部影視作品出口到南亞地區各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印度電影業著眼於西方市場,開始向美國和西歐各國出口自己的電影與電視作品,目前已經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和聲譽。
五十年代中,印度電影的情節劇模式的核心是「以現實主義為核心,以情節劇為編劇模式,反映當時大多數人民的真實生活」。這樣基本的故事內容是貧富之間的鬥爭,社會中正義與非正義之間的衝突,人間最為珍貴的愛情,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反封建、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思想等等。在這一時期,電影作品主要以「輕悲劇」形式為主,最後的結局基本上是真正的愛情戰勝了邪惡。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印度電影的情節劇模式開始變化,故事從描述普通人民大眾變化為描寫中產或資產階級的生活,而且出現了一批 「揭露黑幕」的作品。一般是政府或公司內部出現了一小撮壞蛋,他們行賄、投機腐敗、墮落,乃至和黑社會勾結,幹盡壞事。這時,出現了 「英雄」人物——一般是英俊的青年——奮勇與壞分子鬥爭,最後獲得勝利。八十年代中,又出現了描寫 「憤怒的一代」的電影作品。這同當時印度的政治環境有所聯繫:政府內部的黨派之爭、對於鄰國的戰爭、政治家們的腐敗與墮落、失業與貧苦等。九十年代新生的一代不再是 「憤怒的一代」了,而是 「輕鬆與享受的一代」。在印度的媒體中也不斷鼓吹 「印度流行音樂」、 「印度時裝」、 「印度快餐」、 「印度選美小姐」、「印度旅遊」等等。九十年代以來,印度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這種「時髦的現象」。印度電影的情節劇模式也產生了變化:基調變得「輕鬆或更為輕鬆」;故事變得「簡單和易懂」。
音樂與舞蹈在印度影片中佔據絕對重要的地位,在一般情況下音樂舞蹈要佔據全部影片作品的1/4到1/3之多。目前,在音樂方面可以講是「百花齊放」。從傳統的古典音樂到時髦的流行音樂,以及西方的「搖滾」樂等都出現在影片中;但是佔主導地位的還是傳統型的印度歌舞音樂。舞蹈目前也有所變化,比如「肚皮舞」現在露的更多一些——一定要把「肚臍眼兒」露出來;也出現了西方式的搖擺舞蹈或「現代舞蹈」等;但是,作為主導地位,特別是男女主人公一定要跳印度式的傳統舞蹈。從八十年代開始的對於歌舞場面的多機拍攝技術在目前有了更多的發展:有的時候會出現一些特殊角度拍攝的鏡頭。在用光、拍攝照明、色彩使用上,目前的印度電影的歌舞場面更加好看。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喜歡看這類電影的原因之一。
七十年代中印度的寶萊塢有過一段很不光彩的歷史:即與黑社會勾結。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電影工業,同時也為了打擊黑社會勢力,從九十年代開始,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護和推動印度民族電影業以及印度民族娛樂業的復甦與健康發展。首先是對於私人投資電影業的檢查制度。對於投資拍片,一方面積極鼓勵,一方面有加強檢查和稅收制度。規定在投資開始時就必須交納一定的投資稅;在影片發行公映之後,一定要收取該片的票房收入稅。其次是鼓勵國家銀行以及有信譽的私人銀行正式投資拍攝影片。第三,要保證國營電影公司的發展。第四,建立一定的電影檢查制度。
為了保證印度民族電影的復甦與發展,在印度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國家電影發展聯合公司負責印度電影在國內與國際上的發展。2000年這個機構在德裡建立了金融總部,2001年在坎城正式建立辦事處和經理部公開掛牌向國際市場銷售印度電影。
2000年在同美國好萊塢多次談判之後,印度政府決定成立外資投資管理顧問委員會,監督和管理國外的任何投資。同時頒布法規批准外國公司可以直接投資於印度電影業。2001年還補充規定:外資投資可以高達100%,並且可以包括投資、生產、發行、公開放映等。同時同意在印度境內建設好萊塢的電影院和電影網線,也規定這些電影院一定要放映一定比例的印度國產電影。
一些國家發生的電影業與電視業的衝突與矛盾,在印度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是因為印度電影業是電視業的支柱。印度出產的小電影——指專門在電視頻道上放映的電視——電影作品,佔印度電影年產量的相當大的部分。這種低成本、短片——放映時間為1小時左右、多集的連續系列影片佔電視播放時間大約為30%左右。
↑《地球上的星星》(2007)
↓《便當盒裡的小秘密》(2011)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102個國家可以直接接收到印度電視公司播放的節目,大多數是電視——電影作品。印度電視在全球範圍內的觀眾可以達到6億之多,僅僅在南亞地區的固定觀眾就有2億多。1999年英國倫敦首先設立了印度電影專題頻道,每天以16小時播放印度電影和電視作品。同時,印度的新德裡電視公司也以交換的形式定時播放英美和西歐國家的電影與電視作品。印度政府規定每年從電視收入之中拿出相當的部分用來支持國營電影業的經營與發展。這更加促進了印度電影與電視之間的相互合作的關係。
印度電影業最緊密的合作關係是同印度娛樂業的合作。通過出售版權給電視公司、VCD或DVD製造公司、CD盤製造公司等,獲得另外一筆收入。反過來,這些行業也成為印度電影的夥伴行業。比如印度音樂工業,五十年代印度只有一家唱片公司;但目前印度國內共有7家大型的國際音樂公司,15家印度的中型音樂公司和不計其數的小型與私人公司。目前,至少有6個鄰國成為印度出產的這些娛樂商品的忠實顧客。
FICCI專門聘請了一些國際知名的貿易專家擔任顧問,設計印度外貿的十年規劃。在2001年發表的報告中,公開聲明把印度的電影業和娛樂業列為國際貿易出口的重點項目。為了吸引外資投入印度的電影與娛樂業,從2000年開始印度政府每年都組織政府代表團到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各國遊說。2001年由印度情報與廣播部部長親自出馬帶領寶萊塢的一些頭頭和電視、娛樂業的巨頭到美國訪問,並且籤訂了一系列的合作協議。美國好萊塢電影公司諸如SONY、哥倫比亞、派拉蒙、AOL——華納等公司,都已經和印度電影——電視業籤訂了合作合同。
但是,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們指出:上述的種種事實僅僅能夠說明目前的印度電影的狀況。一位印度學者這樣講:「面臨好萊塢的挑戰,印度電影缺乏藝術水準和攝影技術,也缺乏高級的電影人才。我們希望印度電影能夠流行於世界。但是,如果好萊塢大舉進入得逞;它會把印度的寶萊塢列為好萊塢的附屬,這樣印度電影的社會、政治、文化等價值都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在全球化的口號下,印度電影會逐漸地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徵!」(舍迪·萬卡達仕語)。
全文詳見《電影藝術》2002年第5期,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