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晴岸
來源 | 三點一彎鉤(ID:sandianyiwangou)
01
近日,網傳一騎自行車的女子扔了垃圾,路過的小女孩隨手撿起來,扔到垃圾箱。
女子感到尊嚴受損,於是用自行車瘋狂地連續撞擊小女孩身體,同時對女孩大打出手,連連掌摑——是那種能把人扇聾的力道。
此視頻一經曝光,激起了網友的極大憤慨,紛紛要求警方介入,查明打人者身份。
很快警方通報,視頻中成年女子與小女孩系母女關係。
據該女子自己說,她是因為女兒擾亂課堂紀律並與其他學生發生糾紛被學校約談兩次而氣憤,於是在大街上對女兒進行打罵體罰。
有網友說:
「其實從孩子被打時麻木的狀態推測,大概率是親媽,那種歇斯底裡、恨之入骨,多半是對自家孩子,對外人一般不敢這麼囂張。」
這讓我想起了2019年末,一條登上熱搜榜的新聞,陝西西安一名七歲男童被媽媽長期家暴。
原因是因為和孩子爸爸離婚了,二十多歲的媽媽每當心情不好,就用電線刀具等打他。
視頻中,男孩的背上、脖子上、臉上、腿上、前胸皆為青紫色的傷痕,其中前胸的傷是用切菜刀劃傷的。
面對記者的不忍,男孩幫媽媽辯解說:「我媽媽又不是故意的,她平時都拿刀打我的,一不小心就劃了一下。」
男孩後來經治療出院,暫住在兒童村,其母已被警方拘留。
記者問男孩:「想媽媽嗎?」
男孩說了兩遍:「想媽媽」。
記者問:「想媽媽什麼?」
小男孩說:「什麼都想。她打我我也願意天天跟她在一起。」
「打就打吧,要不然我沒媽媽了。」
聽著孩子稚嫩的聲音,看著遍體鱗傷的小身體,很多網友氣憤得無以復加,紛紛質問:這下手的是親媽嗎?!
親媽。
一個網友說:「我把你當成我的命,你卻想要我的命。」
以上兩個案例已經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打小孩」,這完全符合美國作家、心理學家辛格妮▪惠特森(Signe Whitson)對於「霸凌」一詞的定義:
「霸凌」是指「明確蓄意下的攻擊行為,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重複,且有雙方力量顯著失衡的特徵。」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學校、公司、集體宿舍等封閉空間,都有霸凌的發生。霸凌者如狼入羊群,簡直無所顧忌、為所欲為。
然而,另一個更常見的、霸凌高發的封閉空間,猶如深淵,更加隱蔽,也更不敢被人所提及——那就是家庭。
02
根據2014年一項新浪教育的調查稱:
84%的家長承認打過孩子;
8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被父母打過,而且不止一次。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調查曾顯示,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有超過70%的孩子被父母打過。
數據如此驚人,但為何家庭中的霸凌相對不易察覺?
因為它屬於「關係中的霸凌」,常常躲在「愛」、「關心」、「為你好」等情感背後。
圖片來源:《紅樓夢》
很多信奉孩子不打不行的家長都說過這樣的話:
「孩子被打了以後還是黏著自己,爸爸媽媽叫得很歡。」
「沒有什麼是一頓打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甚至還有人說:
「我們這一代人哪個從小不挨打?我就是被打大的,現在也挺好的。」
有這樣認知的人,比被打更悲哀的是至今不知道自己童年失去了什麼。
對生命的尊嚴和美,已失去尊重和敏感,這恰好說明了被打的惡果。
03
「他眼睛一瞪,我就渾身冰冷僵硬,他一吼,我就大腦一片空白。
他的巴掌打下來,我反倒安心了。
疼的印象都沒那麼深,他爆發之前的擔驚受怕和被打後的委屈心酸,是最磨人的。」
——曾有網友這樣描述童年時挨父親打的感受
加拿大一所兒童醫院的研究顯示,童年時期頻繁被暴力對待,會導致孩子大腦前額葉中灰質的減少,而大腦灰質主導著人類的學習能力,也包含感知能力、語言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
圖片來源:《家有兒女》
此外,大腦灰質是自控力的關鍵,灰質所在的前額葉片,就是幫助你理性分析問題、做出正確決定,並在你衝動時幫助你回歸理智的部位。
很多針對大腦灰質量的研究發現,在經過MRI大腦掃描之後,那些經歷長期挨打、體罰的孩子和青少年,大腦中灰質的量普遍少於家庭和諧溫馨的孩子。
也就是說,經常挨打的孩子在認知功能、記憶發展、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落後於正常發育的孩子。
圖片來源:《小孩不笨》
除了導致大腦灰質減少,頻繁體罰還會改變海馬體的結構。
哈佛大學一項實驗結果表明,長期挨打的人,無論他們的健康程度如何,他們大腦中海馬體的體積都出現了平均6%的減少。
而這會導致成年後抑鬱症的發生。
誰都知道,面對父母的吼叫、推搡、毒打時,孩子肯定是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的,他的大腦會釋放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並啟動應激機制。
圖片來源:《不完美的她》
如果頻繁地挨打、挨罵,孩子大腦中的壓力荷爾蒙就會持續走高,讓大腦壓力系統永久性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這種狀態會增加成年後焦慮、恐懼、憂鬱等情緒,從而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和出現成癮問題。
那些拿體罰不當回事的家長,可能會說我什麼病也沒有,健康得很,可當遭遇人生挫折,你是否擁有強大的自控力、修復力,讓自己快速走出低谷?
如果不能,或許說明你的海馬體也有過或多或少的萎縮和損傷,只是自己無從察覺而已。
04
大家還記得去年被打上熱搜的「童模」妞妞嗎?
一個皮膚白淨的漂亮萌娃,三歲,兩歲半出道。
我們家兩歲半的孩子還在一言不合就用東西扔老母親時,妞妞已經承擔起超負荷的工作,來養家餬口。
但讓她引起全網關注的不是「漂亮童模」這個標籤,而是被媽媽從背後狠狠踹的那一腳,還有被衣架狠抽的場景。
還有一個較少人看過的視頻:妞妞正在一旁自己玩,這時該拍攝了,她媽媽無需多說,只一抬手,本來一邊玩一邊童音軟軟自言自語的小孩立刻收聲,瞬間堆滿一臉假笑,開始拍攝。
看得我目瞪口呆,這是挨了多少打多少罵才能練就的條件反射啊,太讓人心疼了!
如果這樣長大的話,無論將來多美、被多少人追,剝去光鮮的外殼,她的內核永遠是一個恐懼的小孩。
恐懼被懲罰,恐懼被拋棄。
就像「低到塵埃裡」的張愛玲。
世人都知道她的才情,但很少有人知道張愛玲從小一直生活在暴力父親的陰影下,被嫌惡,被軟禁,被毆打。
圖片來源:《上海往事》
一次她和後母發生衝突時,後母向父親告狀,父親不問青紅皂白,對她一陣拳打腳踢,把張愛玲打得倒地不起。
長大後的張愛玲愛上胡蘭成。
胡風流成性,從護士小周,斯家小娘,甚至張愛玲的朋友蘇青,都與他曖昧不清。
張愛玲的心早已千瘡百孔,但就是離不開這個傷害自己的人。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太害怕再一次被拋棄了,對於一個從小有被拋棄經歷的人來說,一段再差的關係也好過沒有關係,也好過讓她獨自一人去面對內心深處黑洞一般的被拋棄創傷。
圖片來源:《上海往事》
人是經驗的產物。
如果你小時候總是被忽視,你就會覺得自己會一輩子孤單,沒有人要你。
如果你小時候總是被否定,你就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是個垃圾。
如果你小時候經常被侮辱打罵,你就會覺得自己就活該被侮辱打罵。
你會無意識地和人構建符合你底層感受的關係,和忽視你、否定你、甚至虐待你的人糾纏在一起。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強迫性重複。
習慣了痛苦就會愛上痛苦,這種重複雖然痛苦,但是會讓你感覺熟悉和安全。
所以說,從小打罵虐待孩子,就是為TA將來被渣男渣女吸血提供便利條件。
05
眾所周知,當前社會上霸凌問題屢見不鮮。
「江蘇南通小海中學校園霸凌致死案」
「陝西小學女生校內被性侵案」
「15歲少年因不堪忍受同學長期虐待而服劇毒農藥自盡」
......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的孩子?
除了告訴孩子一些必要常識外,最關鍵的其實只有兩點:
1. 建立和孩子間的信任
讓孩子遇到事情能夠不瞞你的前提是:要耐心聽孩子說話,不要經常打斷孩子,更不要動不動就訓斥孩子。
如果孩子發現,和你說真話的結果就是被厭惡或者被懲罰,他就會慢慢學會自己消化一切,受了欺負也不敢告訴你。
信任是兩個大腦在平常生活中日積月累的互動結果,如果他平時不信任你,關鍵時刻也不會信任你。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全球兒童安全組織
2. 家長自己不要霸凌孩子
之前的一個新聞,一八歲女孩學遊泳,被教練硬扔到遊泳池裡,溺水死亡。
一個魔鬼般的細節:被扔下水之前,該女孩跪在地上,哭著求教練不要把自己推到水裡。
一個平時被愛、意見被尊重的孩子不會這麼卑微。
被珍愛可以給人底氣。
一個不被父母允許說「不」的孩子,也很難有勇氣和力量對侵犯她的人說「不」。
如果你平時習慣了用否定來打擊孩子的自信,用打罵來摧毀孩子的安全感,用聽話和服從來定義「好孩子」,那麼你有什麼理由要求一個在家被你欺負慣了的孩子在外不受欺負?
06
一個媽媽曾給我留言說:
「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好,我真的不想打,但火氣來了控制不住。」
我能感受她深深的自責與痛苦,她那麼愛孩子,卻不會愛孩子。
只因這些家長也曾是父母霸凌的受害者。
他們自小觀察到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暴力。
這種影響已經深深地印在他們生命中,只等一個契機,噴薄而出。
於是,當他們有了孩子後,他們也會成為滿嘴是愛,而面目猙獰的父母。
圖片來源:《秋日奏鳴曲》
所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斬斷輪迴。
告訴自己:暴力能達到的,耐心和溝通都可以達到。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原生家庭,但不能放棄自省和成長。
一個孩子從來到你腹中的那一刻,就是全然的託付。
他曾在你的心跳中呼吸,口水弄溼你衣襟。
這個世界上,你們是天然的同盟。
以你小時候想被愛的方式去愛你的孩子,尊重他的自由意志和身體界限。
然後有一天你會驚奇地發現:
你不僅養育了孩子,你也養育了你自己。
你正在讀的,也是其她媽媽需要的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