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9月17日,武漢江夏區,一個初中學校裡,14歲男孩張某銳從5樓跳下,不治身亡。
這幾天,我不斷在微博刷到這個視頻,還看到了整個過程的完整版,真的讓人窒息。
根據官方消息,「男孩因為在教室內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學校配合工作,張某銳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扇了兩耳光,張某銳乘人不備跳樓。」
很多人指責跳樓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幾個巴掌就尋死覓活。
接著,後續完整版視頻曝光,我看完了全過程,這真的是我近幾年看過最壓抑的視頻了。
也是在看過這視頻之後,我確信「幾個巴掌打不出一個少年想要跳樓自殺的決心」。
視頻裡的母親接近暴走狀態,上來直接給了比自己高出一頭的兒子一個耳光,緊接著又是第二下。
男孩已經被打得不敢再動,但是緊接著,母親用一隻手死死卡住男孩脖子抵在牆上,這時已經有一名老師來勸阻。
母親鬆開手,男孩已經站不穩,怒不可遏的母親還沒有洩憤,狠狠在男孩腦門上戳了一下。
經過老師的勸阻,母親氣呼呼地離開。
男孩默默站了3分鐘後,毫不猶豫地轉身,雙手撐住臺面,一個跨步,跳了下去.....
這個事件在B站視頻下面的評論裡,有男孩的同學透露了更多的細節。
「男孩平時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經常逗大家笑。」
「他媽媽罵人的聲音很大,打巴掌、罵人的聲音隔一面牆都能聽得見。」
從被母親扇耳光、辱罵、掐脖子,到義無反顧地跳樓,僅僅相隔3分鐘,這3分鐘一定是這個孩子一生中最漫長的3分鐘,也是最後的3分鐘。
在這3分鐘裡,他一定想了很多,想到了母親恨不得掐死自己的表情,想到了自己不被愛的日子,14年來所有的委屈、難過、悲憤、壓抑、羞恥。
他在想什麼?大概是:好,我就是個壞孩子,是爸爸媽媽不喜歡的小孩,是老師討厭的學生,大家都犯了錯,為什麼只懲罰我一個?既然你們那麼不喜歡我,那麼想教訓我......那我去死,你們總該滿意了吧?
如此委屈的一個男孩,也有人在心疼他,有位網友的評論,得到了上萬點讚。
「家長大概率是把孩子當寵物養,管吃不管教......」
14歲,多麼好的年齡,本應該是在操場上帥氣地打籃球、在教室裡奮筆疾書,也許還心儀過某個女孩子,但是卻在走廊裡被那麼多學生、老師、也許還有喜歡的女孩子目睹,就這樣像小狗一樣被打罵、斥責......
我曾經聽過很多這樣的話,就是家長對老師說的。
「我家孩子就交到老師手裡了,是打是罵都行,好好管教他。」
這句話說的,好像自己身邊的不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孩子,而是一隻打罵都不會還嘴的小狗。
今天打孩子一個耳光,明天他就會變成全學校的笑料,孩子會在學校抬不起頭。
而說出這種話的人,偏偏是應該給予自己最堅實依靠的父母,連最後的退路都沒有了,孩子除了絕望還剩什麼?
這世上,沒有孩子會因為一兩句話,幾個耳光而自殺。
壓垮他們的,是從來不被理解的委屈,和積攢已久的絕望。
在更多的細節披露中,男孩的同學說:「他媽媽平時都不管他,打他只是為了做做樣子。」
平時媽媽不管他,爸爸也不在身邊,回到家裡只有冷冰冰的房間,沒人聽他說話,做錯了還要被狠狠懲罰。
這是永遠都不會癒合的傷疤。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做出過統計:
「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有15%的人有過自殺念頭。」
中國青少年的自殺率,更是位居全球第一。
在我國近年的統計裡,自殺在15—34歲人群中,死亡原因排名第一;16%的中國學生考慮過自殺。
有機構對上海中小學生做過調查,數據顯示:約25%的孩子想過自殺,5.85%曾計劃過自殺方案,1.7%自殺未遂。
把這個百分比乘以全國青少年的總數,將會是一個多麼恐怖的數字。
作家侯虹斌對這個事情,進行了分析:
為什麼孩子們面對父母的羞辱,那麼痛苦,甚至想要自殺呢?
因為,在幼小的他們面前,父母是絕對的權威。
除了父母以外任何人的欺辱,都還有逃離、甚至反抗的權力。
但未成年的孩子,無法離開父母,只能照單全收。
其實,孩子很迷茫,你打我罵我都是為我好,那麼這些所謂的「愛我」,都能讓人如此痛苦,那麼活在這世間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嗎?
想起來,去年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個男孩突然從車裡衝出來,也是很決絕地從橋上跳了下去。
而他的媽媽緊隨其後,伸手想抓住他,可手指只是碰到了男孩的腳跟。
男孩媽媽眼看兒子跳橋無能為力,坐在地上大哭,悔不該當初。
據調查,男孩是因為當天與同學發生了矛盾,回家路上又遭到了媽媽的批評,媽媽情緒激動,孩子一時惱火,於是發生了悲劇的一幕。當時有人說,孩子心裡脆弱,太衝動。但是有一句話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根據心理學家分析,未成年人自殺的一部分原因是報復,他知道,自己跳下去了,父母才會痛苦,才會知道錯了,才會反省自己哪怕一點點。孩子不似成年人那樣處事圓潤,知道忍一時就過去了,但是小孩還未經世事,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所有的情緒都是直來直去。「小孩的世界,恨起來,就是活一口氣。」這口氣,你給我的,我還給你,我們兩不相欠。
所以,很多時候悲劇的發生,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摧毀少年的最後一個耳光。
父母千萬不要拿孩子當附屬品,也不要覺得生下孩子就是給孩子恩德,孩子一輩子就欠你的。
要把孩子當做人,當做一個有獨立人格,有喜怒哀樂,會愛會恨的人,不要讓他們除了恨你,別無選擇。
在《老師請回答》欄目中,曾經來過一個問題少年小駿。
在父母的陳述裡,小駿叛逆、冷漠、不尊重長輩,甚至和父母動手。
但是小駿卻說,你們先不尊重我,我怎麼尊重你們?
原來,剛上高中的小駿,因為對社會的好奇,結識了一些社會上的朋友。父母覺得他交友不慎,便在全校學生放學之際,當著所有同學的面,大聲怒罵小駿,試圖嚇退那些「狐朋狗友」。
「自從那次之後,我在全校都出名了。」小駿說這話的時候,滿臉的無奈與寒心。
自從那以後,小駿便經常鬧脾氣,不和父母溝通,處理事情方式很極端。小駿的父母不希望再這樣下去,於是找到了節目組進行調節。看得出來,父母們都希望為孩子好,但是常常用錯了方式。
如果家長對孩子,多一些溝通與尊重,結果往往會很不一樣。面對孩子做錯了事情,聰明的父母往往會這樣做:1. 聽聽孩子怎麼說
我們看到了武漢男孩跳樓事件,母親上來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一頓打罵,沒有給孩子半句解釋的機會,終而釀成大錯。
在得知孩子犯錯誤後,不要先記著指責他,給他一個機會陳述事情的前因後果,也許真的和別人說的不一樣。因為有時候,旁觀者看是一回事,在當事人看來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了解孩子是怎麼想的,這樣也好找出溝通的切入點,對症下藥。
記得沙沙上中學時,班上一個同學「作弊」被老師叫家長,家長進了老師辦公室就批評了孩子。而事實上,這個孩子是被別人「誣陷」,在身邊撿到了一個小紙條被老師發現。但是她沒有一點解釋的機會,親媽寧可相信別人的話,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時候,溝通是父母敞開的大門,如果父母肯給孩子一個開口的機會,孩子會很樂意和爸爸媽媽溝通,在自己犯錯的時候,也會願意靜下心,聽父母去說。
2. 留足面子,不當眾指責孩子有的父母總覺得,小孩子一個,要什麼面子?
孩子也是人,既然你在公司裡犯錯不希望老闆當眾批評你,為什麼孩子要在那麼多人面前接受你的劈頭蓋臉?
很多時候,家長「人前教子」只是因為自己怕沒面子。
賈靜雯的女兒咘咘是個特別好面子的孩子,小時候摔倒了不會哭,而是往往在意周圍人有沒有看到她的窘態。為了顧全女兒的面子,並鼓勵她在安全的情況下自己面對問題,全家人會刻意裝作沒有看見,不會衝上來抱抱,也不會當眾指責她「走路不會看著點」之類的話。
每次被顧全面子的咘咘總會特別滿足,在面對新的挑戰時,她總能自信滿滿,處理得當。
畢淑敏說:
「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你的尊嚴,否定你的價值,那麼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最好的教育,不是打,不是罵,而是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尊重,父母有愛、有耐心、有合理期待。
我們要去好好愛孩子,才能教會孩子:被愛的能力、給予愛的能力、尊重人的能力、被人尊重的能力。
這才是養育一個孩子的前提,培養一個思想健康、心理健全的孩子的最大可能。
也請記得,在孩子犯錯時,對他們說一句:別怕我的孩子,爸爸媽媽想先聽聽你的想法,我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