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令人心痛的視頻。武漢一中學,一個初三男孩在學校跳樓身亡。就在前兩分鐘,在教學樓的走廊裡,他被母親扇打,原因是他在學校和另外兩名同學打撲克,老師請家長到學校來配合管教。
被母親打後這個男生只是默默地在原地站了兩三分鐘,然後轉身爬上欄杆決絕跳下。
這一幕看得人實在太心痛了。不知他在最後的那兩分鐘,低著頭內心經歷了什麼樣的憤恨和掙扎。
視頻中可以看到,走廊裡,母親快步向男孩走來,二話不說就扇了耳光,之後還有掐脖子、推腦袋等,一系列動作很嫻熟,恐怕打罵孩子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在被旁人勸住時,母親仍然沒有停止指責、訓斥。整個過程男孩一直麻木不動,誰能想到他會做出這種決定。
母親衝動,孩子也衝動。一切都發生在極端的情緒下,追悔莫及。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多了解自己
可能有人怪孩子太衝動:這世上傷自尊的事情多的去了,孩子你為什麼想不開?確實,人生那麼長,受委屈的事很多。可惜青春期的孩子在情緒上來時想不了那麼遠。青春期的特點就是情緒波動厲害,情緒變化飛快,孩子不是不懂那些道理,只是一時失去了理智。
這就要求父母在激情之時踩住剎車,畢竟我們是成年人,我們應該更成熟,更理性。
陳美齡養育了三個男孩,在兒子們青春期時,她格外注意與孩子們的溝通。她常對孩子說,焦躁不耐煩,敏感易怒,並不是自己的錯,也跟父母和社會無關,全是因為荷爾蒙。
她不僅自己注意不激惹孩子,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波動,急躁的時候,不慌張,平心靜氣地度過。因為她時常好心提醒,孩子了解自己情緒不穩定的原因,不會胡亂地去找其他原因,諸如「都是爸媽的錯」,「都是老師的錯」等等。
「出現焦躁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自然現象。」
「不要擔心,過了這段時期,就會好的。」
這些寬慰的話幫助孩子度過了青春期這一困難時期。她的孩子都沒有出現所謂的叛逆期,親子關係和睦。
如果家有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也要告訴孩子因為生理髮育,荷爾蒙大量產生,會有這些情緒上的變化。不要總否定自己,也不要胡亂怪罪他人,都只是荷爾蒙的影響而已。
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要格外維護
女兒做錯事,我從不在外面教訓她,哪怕在她很小時,再怎麼生氣也會忍回家再跟她談。孩子也有自尊心,絕不做傷孩子臉面的事。
發展心理學裡說,兒童1歲半左右出現自我意識情緒,如內疚,驕傲,羞愧這些和自我認知相關的情緒,說明孩子的自尊心開始萌芽。
所以我們不要覺得孩子小,懵懂無知,打過罵過孩子也不記事。孩子是有情感的、有自我意識的人,那些感受會產生影響。
青春期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自尊心強,好面子,但又敏感脆弱,我們要懂得維護孩子的自尊。
李玫瑾教授曾說,要把青春期孩子當作自己的同事一樣尊重對待。她說過一個例子,一位單親媽媽翻看女兒的日記,結果孩子離家出走。李教授問她:
「如果是你同事辦公桌上放一本日記,你會翻看嗎?」
那位媽媽說不會。
「那你為什麼看孩子日記?」
媽媽說想了解孩子心理。
李教授告訴她,孩子長大了,需要自己獨立的心理空間,父母不能這樣去了解孩子心理,要尊重孩子,不要動涉及孩子隱私的東西。
孩子大了,就該把他當大人看,當大人一樣尊重,這樣他才能長得像個大人。
最後想跟父母們說,如今做父母不容易,孩子犯錯,我們可能動不動就被老師叫到學校配合學校教育,可能覺得挺沒面子。不過,冷靜想一下就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犯錯也不會是多麼大的錯誤。
像開篇這個男孩,跟同學打撲克也不是原則性錯誤。孩子錯了,老師會批,可能學校還要批,他會得到教訓。所以再怎麼生氣也先忍一忍,等到平靜下來就知道並不是沒辦法,管教孩子方法有很多。
如今做孩子也不容易,要經過懵懂無知的童年,混亂迷茫的青少年,才能慢慢懂事成年。而在懂事前,要經受住各方面的壓力。學習,老師,家長,同伴,這些任務和關係錯綜複雜,孩子要一路過關斬將,才能明白自己是誰,成長是怎麼回事。
作為父母,儘可能地多幫助孩子吧。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別做雪上加霜的事。
-END-